所谓“符言”,即是传达给君王的格言。本篇讲的是作君王的奥义,君王应该具备的权术,实际上是为君主治国平天下指出的修养之术。鬼谷子先生为君主提出了几条必须遵循的策略,如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洞悉一切事理真相,赏信罚正等等,这些策略在历代统治者统御天下过程中都得到体现,而且效果也极其明显。
之一
【原文】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有主位。
【译文】
人的修养能够达到安详从容正直沉静,那么就能达到从容自如的境界。善于结交而不沉静,要内心谦虚,意志平和,以防备倾覆失败。以上主位。
【事典】
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责任。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
过了年,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传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陕西眉县),并且派大将赵云带领一支人马,进驻箕谷(今陕西褒城北),装出要攻打郿城的样子。魏军得到情报,果然把主要兵力去守郿城。诸葛亮趁魏军不防备,亲自率领大军,突然从西路扑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抵挡不了,纷纷败退。蜀军乘胜进军,祁山北面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的守将都背叛魏国,派人向诸葛亮求降。
那时候,魏文帝曹丕已经病死。魏国朝廷文武官员听到蜀汉大举进攻,都惊慌失措。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曹叡比较镇静,立刻派张邰带领五万人马赶到祁山去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让谁来带领这支人马呢。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邰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邰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邰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邰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邰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诸葛亮杀了马谡,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心里十分难过,把马谡的儿子照顾得很好。
诸葛亮认为王平在街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的时候,又用计保全了人马,立了功,应该受奖励,就把王平提拔为参军,让他统率五部兵马。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出兵失败,固然是因为马谡违反军令。可是我用人不当,也应该负责。”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给刘禅,请求把他的官职降低三级。
刘禅接到奏章,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有个大臣说:“既然丞相有这个意见,就依着他吧。”刘禅就下诏把诸葛亮降级为右将军,仍旧办丞相的事。由于诸葛亮赏罚分明,以身作则,蜀军将士都很感动。大家把这次失败当作教训,士气更加旺盛。这年冬天,诸葛亮又带兵杀出散关,包围了陈仓,杀了一个魏将;第二年春天,又出兵收复武都、阴平两个郡。后主刘禅认为诸葛亮立了功,下了一道诏书,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位。
恭敬谦虚才能得大势
郑同到北方去谒见赵王。赵王问他:“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
郑同回答:“我是南方草泽山野的贱民,有什么可值得大王询问的呢?尽管如此,既然大王已经召见了我,我又怎么能不回答大王的问题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经教给我兵法。”
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
郑同听了这话,就拍着两手仰头大笑,他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嘛!我原本就知道大王您不可能爱好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我就说:‘大王您的作法能和许由一样吗?许由并没有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尧的禅让;可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的江山,您还想不想让祖先的灵魂安生、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呢?’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的。’现在,如果有人带着随侯明珠、持丘出产的玉环和上万黄金的财宝,一个人在野外露宿,自身并不像孟贲、成荆、庆忌那样威猛无敌,又没有准备强弓利箭用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如今有强大而且贪婪的邻国以大军压迫大王的边境,索要大王的疆土。晓之以理、动之以义,它们都不会听从,在这样的情况,大王您如果没有攻防战守的器具,又用什么去抵御它们呢?大王您如果不讲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
赵王听得坐不住了,探身说:“您讲兵法吧!我恭敬地昕从您的教导。”
之二
【原文】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有主明。
【译文】
眼睛要明亮,耳朵要敏锐,心智要敏捷。以天下人的眼光去看,那么没有什么不能看见;以天下人的耳朵去听,那么没有什么不能听见;以天下人的胸怀去思考,那么无所不知。如果天下人心聚于一处,像车轮聚于轴心一样,那么眼光就不会被蒙蔽。以上主明。
【事典】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楚庄王是战国时楚国国君,在他即位的三年里,从不过问朝政,日夜沉浸在狩猎与酒色歌舞之中,甚至贴出布告:“哪个胆敢向我提意见,立即斩首,毫不宽恕。”其时,邻国不断前来侵犯,国内的许多大臣也贪赃枉法,玩忽职守。一些忠于国事的大臣很是忧虑。可是,谁也不敢向他进谏。
大夫伍举看到朝政日益腐败,心中非常着急,冒死进宫求见庄王。此人个子不高,但语言机智而又风趣。他知道,如果直接向庄王提出看法,必然会碰钉子,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庄王好猜谜语,他就给庄王准备了一个谜语。
伍举来到宫中,只见庄王左右拥抱着美女,周围排列着乐队,正在调笑饮酒。庄王看见伍举来了,笑着说:“你是来喝酒的,还是来听音乐的?”伍举说:“都不是。我有一件事不明白,特地来请教大王的。”
庄王问:“什么事?”
伍举说:“附近山上飞来一只大鸟,已经三年不飞也不叫,不知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这是只什么鸟?”庄王说:“这不是一只平凡之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必定冲上九重云霄;它三年不叫,一叫就会惊人。你去吧,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
可是数月之后,庄王仍不改逸乐故态,荒**无度的生活更加严重。大夫苏从认为这样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可收拾。他决心不用伍举的委婉方式,进宫直截了当地劝说庄王。
庄王说:“你没有见到我颁布的命令吗?”
苏从说:“见到过。我身为国家的重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如果贪生怕死而不敢指出君王的过失,那不是忠臣。如果我的死能促使君王清醒过来,那我愿意去死。”
此语一出,楚庄王猛然起立,撤去歌舞乐队,立即临朝听政。他从此重用伍举及苏从两人,并经过调查核实,把在这三年中趁机营私舞弊的几百名官员尽数清除,把忠于职守的几百人予以提拔。庄王亲政以后,政治清明,百姓高兴。就在这一年,庄王兴兵灭庸(今湖北竹山),不久又起兵攻宋,缴获战车五百辆之多。楚国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优孟谏贵马贱人
楚庄王酷爱养马,把那些最心爱的马,给它穿五彩艳丽的锦衣,给它住金碧辉煌的厅堂,给它睡设有帷幕的床,给他吃美味的枣肉。马却因太享受了,肥胖而死。
楚庄王命令全体大臣致哀,准备用棺椁装殓,一切排场按大夫的葬礼隆重举行。左右大臣纷纷劝谏他不要这样搞,楚王非但不听,还下了一道通令:“谁敢为葬马向我劝谏的,一律杀头。”
优孟听说了,闯进王宫就号啕大哭。楚庄王吃惊地问他为什么哭,优孟回答:“那匹死了的马啊,是大王最心爱的。像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有什么事办不到的呢?却只用一个大大的葬礼来办马的丧事,未免太不像话。应使用国王的葬礼才对啊!”
楚庄王问:“照你看来,应该怎样呢?”
优孟回答:“臣建议用雕花的白玉做棺材,用红木做外椁,调遣大批士兵来挖个大坟坑,发动全城男女老弱来挑土。出丧那天,要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敲锣开道,让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摇幡招魂。建造一座祠堂,长年供奉它的牌位,还要追封它一个万户侯的谥号。这样,就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原来大王把人看得很轻贱,而把马看得最贵重。”
楚王这时终于恍然大悟,知道这是优孟在含蓄地批评他,便说:“我的过错就这样大吗?好吧,那你说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优孟说:“事情好办,依臣之见,请大王就以六畜来埋葬它,在地上挖个土灶作为椁,用铜铸的大鼎作为棺,用姜枣作调理,下面铺上木兰树的皮,用粳米为祭品,用大火炖煮,埋葬在人的肚肠中。”
于是庄王就派人把马交给主管膳食的大官,吩咐说:“不要让天下人听到贵马贱人的事。”
之三
【原文】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坎欤!有主听。
【译文】
接受听言的方法:“不要坚持己见而拒绝对方。”采纳进言民众就会守卫君主,拒绝进言,就会阻碍君主视听。山再高,仰望也可看到顶峰,水再深,也可测出深浅。神明之位,德术正静迎之不见其前,随之不见其后,哪里能测量深浅呢!以上主听。
【事典】
苏代巧留甘茂
甘茂逃出秦国,而且准备前往齐国。刚出函谷关,就遇到了苏代,便问:“您听过江上处女的故事吗?”
苏代回答:“没有听过。”
甘茂就说:“江上处女聚会,有一女因为家中贫穷没有蜡烛,处女们就商量,要把她赶走。那家中贫穷没有蜡烛的处女即将离开时,对其他处女说道:‘我正因为没有蜡烛,所以常常第一个来,打扫屋子,铺设坐席。你们为什么要吝啬照亮四壁的余光呢?把它赏赐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损失呢?我自认为对你们有帮助,你们为什么要赶我走呢?’处女们商议了一下,认为她的话有道理,就留下了她。现在我因为没有本事,被秦国驱逐出了函谷关,希望能为您扫屋子、铺坐席,但愿您不要赶我走。”
苏代说:“好吧。让我劝齐国重用您吧。”
于是,苏代去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有才能的人,并非庸碌无为之辈。他在秦国连续受几代秦王重用。从散山、函谷关一直到豁谷,秦国的险阻要塞地形,他都了如指掌,一旦他利用齐国联络韩、魏两国,回过头来进攻秦国,确实对秦国十分不利。”
秦王问:“那怎么办呢?”
苏代说:“不如带上厚礼,以高位重金接他来秦国。他来了,您就把他囚禁在城里,一辈子别让他出来,诸侯国又如何图谋秦国呢?”
秦王说:“好主意。”便任命甘茂为上卿,让人带着丞相的印绶去齐国迎请他。甘茂推辞不去。
苏代又对齐王说:“甘茂,是个有才能的人。这次秦国任命他为上卿,派人携带相印迎请他。他因为感激大王的收留之恩,没有去,希望能成为大王的臣子。现在大王准备如何安置他?大王如果不留下他,他一定不再感激大王。以甘茂的才能,如果让他全权调度强大的秦国的军队,我们就不好再图谋秦国了。”
齐王说:“有道理。”就拜甘茂为上卿,把他留在了齐国。
元祯设宴威震南蛮
南北朝时,北魏元祯胆气过人,文武双全,被任命为南豫州(今安徽寿县一带)刺史。当时,南豫州附近大胡山的少数民族常到附近州县抢掠骚扰。进山围剿,花费太大;听任不管,又苦了百姓。元祯苦思良策,想起了古人讲的“分威伏熊术”,便按计行事。先派人去大胡山请一些少数民族的头领来赴宴,并请他们观看射箭比赛。
元祯预先从侍卫中选出二十名神箭手,又让一名死囚穿上军服,混在其中。宴会开始后,传令从兵士中随便叫二十余人来射箭比赛助兴。少数民族一向自恃箭术高明而瞧不起汉兵射箭,于是头领们都冷笑着准备看笑话。哪知汉兵们个个举弓射出,箭箭中标,把那些头目看得大惊。只有最后那个囚犯,当然一箭也未中。元祯装作大怒,喝道:“平时不多练,拖出去杀死!”头领们一见元祯治军这么严,认为他手下军士必定个个是射箭能手,心中十分害怕。元祯又预先提出十来个死囚,换上少数民族服装,把他们押到远处。在宴会间,一阵微风吹来,元祯嗅了嗅,说:“这风中有凶气,必定是有歹人在抢掠侵扰。”又嗅了嗅说:“不远,就在西南方十里处,有十来个。”令快骑去捕,不一会儿果然抓来了那十多个穿了少数民族服装的囚犯。元祯当着那些喝酒的少数民族头领的面,下令把那十来个“入侵者”杀掉。那些少数民族首领见元祯这般料事如神,心中畏服,自此,再也不敢带人下山抢掠了。
元祯就这样设计迷惑敌手,制造自己的威势,吓住了敌手。
之四
【原文】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有主赏。
【译文】
使用奖赏的原则贵在守信,使用惩罚贵在公正。奖赏贵在守信,一定要用耳闻目睹的事实来验证。那些不能听到或见到的,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发生影响。至诚在天下畅通,让人民知晓,犹如有神明保佑一样。哪还用担心奸邪的人冒犯君主。以上主赏。
【事典】
善于处事,转祸为福
在楚汉相争的时候,楚王的著名将领季布率军进攻汉王刘邦,经常使汉王刘邦受困,有几次甚至使刘邦险些丧命。
项羽灭亡之后(公元前202年),高祖就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且命令说对于收留、窝藏季布的人要夷其三族(即杀掉三族,关于三族,说法不一,一般指父族、母族、妻族),连坐其罪。
于是,天下官吏都积极地搜捕季布,季布无处可逃,就藏匿在濮阳的一位姓周的人家里。周先生也不敢私自收留他,就将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环束在他的颈上,给他穿上毛布衣服,装在丧车里面,连同他的仆人数十人,送到鲁国卖给朱家。
朱家是当时有名的豪侠,交游十分广泛,也非常有势力。
他当然知道这个人是季布,也知道不可能长期藏匿下去,于是,就在洛阳拜见汝阴侯(夏侯婴)滕公,对他说:“臣下各为自己的主上效命。季布为项羽重用,为项羽卖力,那是他的职责。而且,项羽的臣子也没有办法一一都杀了。现在,皇上才刚刚取得了天下,单只为了一己的私怨,要搜捕处罚他一人。为什么要表现得让天下人觉得皇上胸襟狭窄呢?况且以季布的才干,被汉朝这样严厉地搜捕,如此下去,他不向北逃亡胡地,就会向南逃亡越地。一个国家最忌讳的就是贤能英勇的人跑去帮助敌人,因为这样,君王可能落得像楚平王被伍子胥鞭尸一般的下场。你何不找个闲暇的时候对皇上说明呢?”
滕公答应了。等到闲暇的时候,就照朱家的意思向高祖进言。高祖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并且召见了他,任命他为郎中。
当时的诸侯都赞美季布能够将刚强的心性,变得这样的柔弱;朱家也因此而名闻于当时,而其中得益最大的是刘邦,他以政治上的宽怀大度赢得了民心,使他的敌人不再以必死的决心对待他,刘邦因而顺利地解决了建国初期的政治上的某些困难。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是一位深有谋略智计的国君。有一次,楚庄王在平定令尹若敖氏的叛乱之后,非常高兴,大宴群臣,他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喝酒了,今天破例,希望大家能喝个尽兴。”一群文臣武将就放开豪饮,庄王也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出来为大家斟酒,正在酒酣耳热之际,忽来一阵大风,吹灭了堂上的蜡烛,这时,有一人趁天黑之际拉住了许姬的袖子,并捏她的手,调戏了她。许姬也灵机一动,顺手把他帽子上的帽缨摘了下来。她把帽缨交给了庄王,告诉了他被人调戏的事。
庄王忽然大喊道:“且慢点蜡烛,今晚大家痛饮,不必穿戴整齐了,请把帽缨摘下来吧!”大家莫名其妙,也只好稀里糊涂地摘下帽缨。一直到饮酒完毕,庄王和许姬也不知是谁调戏了她。庄王对许姬说:“武将们是一群粗人,发了酒兴,又见了你这样的美人,谁能不动心,如果查出来治罪,那就都弄得没趣了。”
后来,那位酒醉调戏许姬的人在战争中五次杀退敌人的进攻,救了楚庄王的性命。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没有追究那位醉后调戏他的妻子的人,最后赖其拼死相救,才没有死于战阵之中,后世传为佳话。但孟尝君似乎不同。他不是像楚王那样重视将领、爱护将领,而是**裸的“实用主义”.政治与人情之间的纠结,实在是难以理清。
孟尝君的一个门人与孟尝君的夫人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作为您的手下亲信,却背地里与您的夫人私通,这太不够义气了,请您把他杀掉。”孟尝君说:“看到相貌漂亮的就相互喜欢,是人之常情。这事先放在一边,不要说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见了那个与他夫人私通的人,对他说:“你在我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大官没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干。卫国的君主与我是好朋友,我给你准备了车马、皮裘和衣帛,希望您带着这些礼物去卫国,与卫国的国君交往吧。”结果,这个人到了卫国很受重用。
后来齐国、卫国的关系恶化,卫君很想联合天下诸侯一起进攻齐国。那个与孟尝君的夫人私通的人对卫君说:结心得死士。“孟尝君不知道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荐给您。我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杀马宰羊,进行盟誓说,‘齐、卫两国的后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运就和牛羊一样。’如今您联合诸侯之兵进攻齐国,这是您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并且欺骗了孟尝君啊。希望您放弃进攻齐国的打算。您如果听从我的劝告就罢了,如果不听我的劝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热血洒溅您的衣襟。”卫君在他的说服和威胁下,终于没有进攻齐国。
齐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孟尝君可以说是善于处事、转祸为福的人了。”
多多益善论用兵
相国安平君田单与赵奢交谈,他说:“我并不是不喜欢将军您的用兵策略,我不敬服的只是将军动用兵士太多这一点。您征发太多,就会影响百姓的农事活动,粮食也要从别国买入,远距离输送,不能保证军队供应,这是不攻自破、坐以待毙的办法呀!我不会这样做。我听说过:上古帝王如有战事,所使用的兵员不超过三万人,便会使天下归服。如今将军您每次一定要凭借十万乃至二十万的大量兵员才能作战,这就是我不敬服您的原因。”
赵奢不紧不慢地说:“看来您不仅仅是不通晓军事谋略,您连如今的时势都不了解呵。那吴国的干将之剑。加之于肉体可以宰杀牲畜,加之于金属可以砍断青铜器物。但是把它贴在柱子上击打,就会断为三截;放在石砧上击打,就会碎成百片。现在用三万兵力去对付强国的军队,无疑是‘击柱’、‘击石’的行为。况且那吴国的干将之剑虽然锋利,更难得的是如果剑脊不足够厚,剑尖就无法刺入;剑面不足够薄,剑刃就无法断物,可是即使具备这两个特性,如果没有剑环、剑刃、剑珥、佩带的配合作用,就只好手持剑刃去刺击了;这样的话,剑还没有刺入,自己的手指就先被割断了!
“您如果不拥有十几、二十万的兵力作为像剑环、剑珥这样的附属部分,只想凭借三万名精兵横行于天下,怎么能做得到呢?何况古代的天下分成很多个诸侯国。城邑最大的也只不过方圆三百丈罢了,人口最多的也只不过拥有三千多户人家。在那种形势下,用训练有素的三万军队去对付那些国家,又有什么难处呢?如今,古代众多的诸侯国已合并成为战国七雄,它们可以召集数十万兵力,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如果这样的战争持续几个年头,就又会出现你们齐国被燕攻破那样的状况。齐国动员二十万兵力攻楚,战争持续了五年之久;赵国出动二十万兵力灭中山,整整打了五年才告成功。假如说:现在齐、韩两国势力相当,又相互围攻,有谁敢对我夸口,说他能用三万兵力去援救这两国呢?如今,方圆千丈的大城、户口上万的大邑到处都是。如果要求用三万兵力去包围方圆千丈的大城,恐怕连城的一个角都围不住,至于用作野战那就更加不够了。您能拿这点兵力去干什么呢?”
田单听罢,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我确实比不上您高明呀!”
山河之险不可据
魏武侯同大臣们一起泛舟黄河之中,他赞叹道:“河山如此险要,难道不可以把它作为坚固的屏障吗?”
王错在旁边坐着,他接着说:“这正是晋国之所以强盛的原因呀!如果能好好地修葺整治,就可以拥有成就霸道的基业!”
吴起对王错说:“我们国君的话,会使国家处于危险之中,而你却附和他,这是加重了危险呀!”
魏武侯听了很不高兴,问吴起道:“你说这话有道理吗?”
吴起回答说:“河山险要,确实不能作为凭借。所以霸王的事业并不是从这里成就的。从前,三苗居处的地方。左边有彭蠡泽,右边有洞庭湖,文山在南面,衡山在北方,凭借如此险要的地势,却因为政治腐败,也被大禹放逐他乡;那夏桀的都城,左边有天门的险阻,右边有黄河、济水阻隔。北方有庐、诸山,南方又有伊、洛诸水作屏障,有如此的险要可作依仗,可是其国内政治腐败,所以汤就讨伐并灭亡了它;殷纣王的都城,左边有孟门,右边濒漳水釜水,前方襟带黄河,背后依凭太行,有这样的险阻,也是因为政治腐败,被周武王讨伐灭亡。况且您曾经亲自跟随为臣战胜过那些败降的城邑,那些地方的城墙并不是不高,民众并不是不多,之所以被我们兼并,只是由于政治昏庸而已。
这件事不是公叔痤糊涂了,而是魏惠王糊涂了。糊涂人最可怕之处,就是把不糊涂的人当成是糊涂人。
苏秦铁嘴说魏王
苏秦为赵国组织合纵阵线,他游说魏王说:“大王您的疆土,南方有鸿沟、陈、汝南、许、鄢、昆阳、邵陵、舞阳、新郭这些地方,东边有淮、颍、沂、黄、煮枣、海盐、无疏等地;西面以长城为界;北方有河外、卷、衍、燕、酸枣等地,方圆上千里;这些地方虽然不太著名,可是到处都是良田农舍,甚至连可用来放牧牲畜的空地都没有。人口稠密,车马众多,白天黑夜行人来往,没有休止的时候,与大部队通过没有什么两样。我私下里掂量,大王您的国家并不比楚国差。
“可是那些主张连横的人给大王出主意,让魏国和强大而又包藏虎狼之心的秦国结盟去侵略他国,一旦有了对国家不利的事,这些人却不会受到损害,不肯为国家分忧。这些人借助秦国的势力挟持自己的国君,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罪行了。况且魏国是诸侯国中的强国,大王您是各国诸侯中的明君贤主,可是如今却有意向西朝拜侍奉秦国,自居为秦国东边的臣属之国,为秦王修筑行宫,接受秦国的命服,为秦国助祭,我私下里也为大王感到羞愧不安。
“我听说越王勾践用三千名残卒擒杀吴王夫差于干遂;周武王只有士兵三千人,战车三百乘,却能在牧野击败商纣。这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众多吗?实在是因为能够振奋起士卒的战斗力呀!我私下里了解到大王的军队拥有武士二十万人,苍头二十万人,奋击二十万人,军中杂役也有十万人之多,有兵车六百辆,战马五千匹,这个数字超过越王勾践和周武王他们太多了!可现在却迫于大臣们的邪说,想要以臣子之礼侍奉秦国。
“大凡侍奉秦国必须首先割让土地,派出人质,这样一来,虽然没有交战,国家却已有了损失。大臣中凡是主张侍奉秦国的,都是奸臣,而不是忠臣。作为臣子,主张割让君主的疆土去求得外国的欢心,谋取暂时的效益而不顾严重的后患,损失国家利益成全个人名利,借重秦国的威势挟持自己的君主,以便割地给秦,希望大王能仔细考虑这一切呀!《周书》上说:‘野草之蔓虽然孱弱,但仍然不屈地生长,你能把它怎样?刚刚露出地面的小树,如果不拔掉它,很快就能长成作斧柄的材料。’您如果事前不考虑周全,等后来有了祸患,那又怎么办呢?
“大王您如果确实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建立合纵联盟。一心一意共同对付秦国,肯定就不再有秦国这个祸患了。所以敝国的赵王,派我作为使者向大王贡献并非高明的计谋,并进呈已拟定明确的合纵盟约,现在全听大王您的决断了。
魏王说:“我确实孤陋寡闻,还从来没有领教过如此高明的教诲。如今您奉赵王的旨意前来开导我,我谨以魏国参与合纵联盟。”
之五
【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有主问。
【译文】
一应知天时,二应知地利,三应知人和。四方上下、左右前后方位的关系也应知晓,还应知星运行到了何处。以上主问。
【事典】
结心得死士
李绩于公元625年曾经两次出击突厥,为唐朝的边防巩固立下大功。当时,高宗为晋王,遥领并州大都督,太宗任李绩为光禄大夫,并同时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绩在并州前后共十六年,令行禁止,治理有方,颇有政绩。太宗对他的评价甚高,曾对近臣说:“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臣良将军守卫边境,只知道修筑长城来防备突厥的侵扰,真是头脑昏惑!我现在委任李绩镇守并州(在今山西太原),突厥畏惧他的威势,远远逃避,边境得保安宁,这岂不远胜修筑长城吗?李绩就是我的长城啊!”
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太宗征召李绩回朝,拜为兵部尚书。李绩尚未来得及到京城,大度设率骑兵八万人南侵李思摩部落。太宗遂派李绩为塑州(今甘塑县)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追击薛延施,直到青山(今甘肃环县西),大破敌人,斩其名王一人,俘获其首领,并俘虏五万余人。
当时,李绩突然生病,医生在处方中说,要用胡须烧成灰作药引配方可治疗李绩的病,太宗听说后,就把自己的胡须全都剪下来,为李绩配药。李绩知道以后,深受感动,叩头流血,哭着对太宗恳切地表示谢葸。太宗说:“你也是因为国家的前途着想,我应该感谢你,不必劳烦你深表谢意。”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高宗被立为皇太子,太宗征调李绩任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这实际上是对李绩的极大的信任,为李绩的政治前途做好铺垫。太宗对李绩说:“我儿新登储君之位。你原是他部下的长史,现在把太子宫的事委托给您,我的意思你应该明白。虽然委屈了您的官阶、资历,但责任重大,请你不要见怪。”李绩当时感激涕零。
太宗曾在一次宴会上对李绩说:“我将把太子托付给朝廷重臣,思来想去,觉得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你过去跟从李密时,不肯辜负李密托付,现在岂能辜负我的重托啊!”李绩泣不成声,咬破手指发誓,要竭忠尽职,辅佐太子。一会儿,李绩因喝醉而睡着了,太宗就脱下自己的御衣,给李绩盖在身上。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卧病,对高宗说:“你对李绩没有恩惠,他就是想报答你也没有理由。现在,我要责罚他,让他离开京城。我死后,你要将他调回京城,授给他仆射的官职,他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会使他为你尽忠竭力。”于是太宗真的找了个借口将李绩责出京城,任垒州都督。高宗即位后,当月即召李绩拜洛州刺史,不久又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与掌管国家的机密大事。当年又拜李绩为尚书左仆射。完全如太宗临终安排的一样。
李绩仍如太宗在世时一样,兢兢业业,为国家屡建奇勋。后来,李绩任辽东道行军总管,征伐高丽,渡过鸭绿江,一直打到平壤,俘虏了高丽王高藏,将高藏献于昭陵,洗雪了太宗征高丽失利的耻辱。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战国后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推行法家“耕战政策”,赏有功,奖耕作,充分调动了士兵、百姓的积极性,因而国势大盛,大有奋并关东六国之势,吓得关东六国联合起来,合众弱以对付一强,这便是“合纵”之术。但是,这“合纵”联合阵线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各有打算,唯利为求,见利忘义。秦国瞅准了这一漏洞,便施展出“远交近攻”的“运横”策略,破坏六国合纵,散其联合威势,而各个击破之。
出此计者是策士范雎。范雎是魏国人,受大夫须贾迫害,折臂摺齿,装疯卖傻,靠朋友帮助,逃出魏国,又躲过了善猜忌的国相穰候的搜查,终于来到秦国,瞅准机会,见到秦昭襄王。他分析了秦国地理上的优势和军事上的优势,又分析了多年未能借此优势取胜的原因是在于战略上的错误。秦国不应去盲目攻打远国,吓得那些远国向秦的近国求救,使它们都心怀恐怖,联合起来,而是应执行“远交近攻”策略,与远国联好,使它安于现状,觉得我们对他鞭长莫及,遂苟且偷安,我们再去攻打近国,那远国暂时又无威胁,故近国向它求救时,它也不会真卖力。这样,我们就能散六国合纵的威势,而各个击破之,最终取得天下了。
秦昭襄王听后大喜,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策略,经过几代努力,终于统一了全中国。
秦国遵从纵横策士之计,破坏六国联合之势,转不利局势为有利局势,就是采用了“散势鸷鸟术”,瞅准六国联合的缝隙去动手的。
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