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就是施展谋略计策,即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鬼谷先生强调凡事都需要谋略,有了谋略,就可以制定出具体而详细的计策,那么用来控制事物,就可以进,也可以退,自然也就不会再受制于其他的人或事。但是,世间之事,往往都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地杂糅在一起的。如何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现象里,拨开云雾,找到取胜的法宝,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你必须具备超凡的谋略智慧,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巧妙地运用,这样你才可以化解难题,无往而不胜。
之一
【原文】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译文】
各种谋略规划都有一定的规律,一定要弄清事物的起因,把握有关的实际情况。弄明白实情,就可以确立三仪标准。三仪即上智、中才、下愚。三仪互相参考运用,就可以产生卓越策略。奇谋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的,是从古代就开始了的。所以郑国的人挖掘玉石,用安装有指南仪的车子装载,是为了不迷失方向。度量才干、能力,揣测实情,也是行事的指南。故心意相同而关系亲密,一定都会很成功;有相同的欲望而又相互疏远的,一定有一方受损害;同时受到憎恨而又相亲密,一定是都受到损害;同时受到憎恨却相疏远,是只有一方受害。所以相互有好处就亲近,互相有害就相疏远,这是规律在发挥作用;根据这个标准判断异同,同类事物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墙有了裂隙就会造成大祸,木料有了疤痕就会造成损毁,这大概也是由于共同的规律。所以事物变化会生出事端,有事变就生出计谋,有计谋就会有筹划,筹划产生议论的基础,议论产生学说,学说产生进退,进退确立规章制度,因而用来制约事物。各种事物遵循一个道理,各种道理遵循一个法度。
【事典】
苦肉计
公元207年,曹操欲图江南,率轻骑赶到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听说刘备大队人马在前面,曹操便挥师急追,在当阳的长坂坡追上了刘备的军队。刘备慌忙丢下妻儿老小,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几十人骑马拼命逃跑。曹操遂获得大量人马和辎重。
刘备一行疲于奔命,在汉津与关羽的船队会合,得以渡过沔水,来到夏口。为联合东吴共同抗击曹军,刘备派诸葛亮亲自去和孙权结盟。诸葛亮说服了孙权与刘备结盟,双方议定凭借长江天险共抗曹军。诸葛亮和东吴都督周瑜决心用火攻来对抗曹操。在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诸葛亮派出20只装有稻草人的轻便战船,驶往曹营,骗过曹军,“借得”十万余支箭来。周瑜惊喜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啊!”曹操无端丢了那么多支箭,心中十分懊恼。他决定派蔡和、蔡中前往东吴,假装投降。周瑜见他二人不带家小,知其并非真心投降,其中定会有诈,但也不挑明,将计就计。鲁肃和孔明心中都明白这是曹操的奸计,当他们开始考虑对策时,周瑜已同大将黄盖商量好了一条妙计。一天,周瑜在帐中对部将说:“今敌营蔡中、蔡和假意来降,我想找一个为曹操通风报信的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们谁愿去?”黄盖应声说:“我愿去!”周瑜说:“你须吃得些皮肉之苦,才能让对方信以为真。”黄盖说:“我受孙氏厚恩,虽肝脑涂地,亦不怨悔,吃点苦算什么!”
第二天,周瑜鸣鼓升帐。诸葛亮等坐在一旁,周瑜说:“现在曹贼引大兵来犯,非一日可破。令诸将各领3个月粮草,准备御敌。”黄盖站出来反对,周瑜大怒,令左右推出斩首!众将哀求赦免黄盖。最后,周瑜不得不以责打50军棍严惩。黄盖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几乎昏死过去。孔明知道周瑜用的是苦肉计,叫鲁肃不要担心。果然,不知是计的蔡中等连夜将此事报告了曹操。过了几天,黄盖与前去送投降书的阚泽相约,到时率兵划船过江假冒投降曹操。曹操不知有诈,又得了蔡中等送来的假情报,心中甚喜。到了那天,孔明测得助火的东风,令黄盖备好火船数十只,装有干芦苇和柴,浇上油,上面铺一层硫磺、焰硝引火之物,再用青布油单遮盖好。将近三更时分,忽听大风刮起呼啸声,旗帜随风飘动,东南风骤起。周瑜立即命黄盖乘小船如约出发直奔曹营,此时,曹操正在帐中与众将商议军务,见黄盖乘船一帆风顺,向赤壁曹军舰船而来。曹操伫立船头大笑,自以为得志,大将程昱观望江心见有小船前来,轻浮江上,怀疑有诈,立刻禀告曹操,曹忙止住大笑,正待仔细观察,黄盖已砍断船绳,点燃数十条小船的柴草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曹船顿时大火冲天,因所有战船几天前都被铁环锁住动弹不得,无处逃避,很快化为灰烬。混乱中,黄盖手持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此!”张辽急忙搭箭,射中黄盖肩窝,翻身落水。曹操方知中计,后悔晚矣,只得慌忙登岸逃命。
游腾使楚
公元前307年,一天,西周大臣对西周君说:“秦王派特使樗里疾来访,已经进入国境了。听说他带了一百辆车哩。”
西周君传令说:“速作准备,派一百个人去迎接他。”
大臣躬身说:“遵命!”
原来,秦王攻下宜阳后,想要继续东进。为了探听虚实,特地派樗里疾出使西周。樗里疾是秦王的弟弟,生于渭南樗里,为人足智多谋,有相国之才。因他在秦国的特殊地位.所以带了一百辆车随到。随车的多少是代表使者的身份的高低。
楚国的侦探得知后,回去报告楚王说:“秦国特使出访西周,西周君竟用一百个人去迎接。”
楚王一听大怒,派使者谴责西周君说:“秦使来访,你竟出动一百人去迎接,为什么这样敬重秦国?”
西周君听了,吓得胆战心惊。秦、楚都是大国,他谁也不敢得罪呀。
这时,大臣游腾出面说:“主公勿忧,微臣愿去楚国面见楚王,加以解释,管保主公无恙。”
西周君知道游腾为人机智,能言善辩,立即派出车马,送游腾前往楚国。
游腾一路风尘仆仆,千里迢迢到了楚都,面见楚王说:“当年,晋国大夫知伯为了攻打仇由国,特地送给仇由国君一口大钟,大钟用一辆大车装运,后面跟着大军。仇由国君见了大钟,正在高兴时,车后面的大军一拥而上,将仇由国灭了。这是因为仇由国君没有防备。秦国是虎狼之国,早想吞并东西二周,进而统一天下。如今,樗里疾带着一百辆车进入西周,寡君恐惧,怕重蹈仇由国君的覆辙,这才派出一百人,长戈在前,强弩在后,名为迎接樗里疾,其实是囚禁他。寡君哪里是敬重秦国啊?不过是怕一旦亡国,给大王增加烦恼罢了。”
楚王听了,转怒为喜,厚待游腾。游腾回国后,又受到西周君的重赏。
常理的反常运用
西汉文帝时,大臣袁盎正直能干,忠言敢谏,因而招致了掌权宦官赵谈的嫉恨,常用自己在文帝身边侍奉的机会诋毁袁盎。袁盎由此十分忧虑,苦思良策。其侄子袁种给他出了一个“假象惑乱之计”。袁盎照计而行。
某日,文帝到东宫拜见皇太后,赵谈陪坐车上侍奉。袁盎见状,马上跪在车前拦住,说:“臣闻可以与天子同车的,都是天下豪杰之士。如今我大汉朝虽缺人才,陛下也不应和宦官贱臣同车啊!”文帝一听,哈哈大笑,并没当回事,于是叫赵谈下车。赵谈当众受此大辱,哭着下车去了。自此,凡赵谈再说袁盎的坏话,文帝都认为是报复,便不再那么听信了。
袁盎就这样用常人“受人侮辱必定要报复”的思维定势去“惑乱”汉文帝,除去了给自己进谗言的“隐患”。
晋代也有一则相似的故事。
晋明帝时,温峤任大将军王敦的左司马,侦知了王敦在自己驻地蓄谋反叛的消息,便想设计离开,到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向明帝奏知,于是请求去京师一趟。
那时王敦手下有一谋士叫钱凤,足智多谋,为了谋反成功,力主封锁消息,不让知情人离开此地。温峤请求获准后,王敦为他设宴饯行。温峤知道钱凤会进言阻止自己,让王敦变卦,便心生一计:在敬酒时,他假装已醉,走到钱凤前用大杯劝酒。钱凤不从,温峤便装作撒酒疯,用笏板击钱凤的头,把他的头巾都打到地上去。第二天,钱凤果然劝王敦不要放温峤走,以免走漏了风声。王敦一听,马上说:“温峤昨天是喝醉了,才对你失礼,你不要对他心生疑忌。”温峤因而得以到达京师,向皇上报告了消息。
“斩”徐达树军威
1356年,朱元璋率领红巾军攻下集庆后,准备攻打镇江。就在攻打镇江的拂晓,负责指挥这场战役的徐达将军迟迟未露面。突然,一条惊人的消息传到了大军聚集的教场:徐达将军已被抓了起来,马上就要问斩。
众将士吃惊非小。徐达将军自跟朱元璋起兵以来,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究竟他犯了什么罪,以致砍掉脑壳?
过了一会儿,只见徐达将军被反绑着押了过来,后面跟着两名手捧钢刀、杀气腾腾的刽子手。朱元璋也在众卫士的簇拥下来到教场。
执法官用洪亮的声音宣布:“徐达身为统兵大将军,不知管束部队将士,军中屡次发生欺压百姓的事情,坏我红巾军的名声。为严明军纪,对徐达应予斩首示众!”
众将士一听都吓得脸色惨白,见朱元璋要动真格的,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帅府都事李善长硬着头皮给朱元璋跪下,说道:“徐大将军作战英勇,屡立大功,当下军务紧急,正是用将之时,望元帅宽恕他!”众将士也都一齐跪下,哀求说:“军中发生的欺压百姓之事,不能只怪罪徐大将军,我们亦有责任。求元帅饶恕他!”
朱元璋坐在椅子上,脸色铁青,一言不发。半晌,他终于站了起来,口气坚定地问道:“我们起兵是为了什么?”众将士异口同声地回答:“替天行道,除暴安民!”
“大家说得对,”朱元璋点点头,“我们起兵反元,就是因为元朝官府欺压百姓。如果我们推翻了元朝,反过来又欺压百姓,那么我们不就和元朝官兵一样了吗?要不了多久,别人也会替天行道,起兵除我们的暴了。
李善长见朱元璋语气有所缓和,又趁机哀求道:“徐大将军跟着元帅多年,战必胜,攻必克,劳苦功高,这一次就原谅他吧!朱元璋听后,沉吟了半晌,才指着徐达喝道:“看在众将士的份上,这次暂且饶了你。以后军中再发生欺压百姓之事,定斩不饶!”说罢,朱元璋拂袖而去。
松了绑的徐达又恢复了大将军的威风,他当场宣布:“打下镇江后,一不许烧房,二不许强抢,三不许欺凌百姓,四不许调戏妇女。违者砍头示众!”于是,徐达将军率领这支纪律严明的大军很快攻占镇江。进城后,大军秋毫无犯,当地百姓拍手称赞,奔走相告。
朱元璋见到这种情形后十分高兴,他把徐达叫来,一把拉住徐达的手说:“贤弟,教场那幕,实在委屈你了!”徐达笑道:“元帅高明,没有教场那幕,怎能有今天这样好的军纪!”
原来,红巾军自打下南京以后,军纪松弛,强买强卖、调戏妇女之事屡有发生。朱元璋为此忧心忡忡。他知道光靠抓几个违纪将士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于是就导演了假斩徐达这场戏。
朱元璋通过假斩徐达来告诫众将士一定要遵守军纪,这一杀鸡儆猴的计谋果然灵验。
陈平巧言答文帝
汉文帝刘恒登上皇位那年,汉高祖刘邦留下的股肱之臣陈平和周勃出任左右丞相。汉文帝对这两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非常赏识。
一次,文帝把大臣召集在一起,笑问右丞相周勃:“周爱卿,你深受先帝的信任,是先帝的托孤之臣。但你可知道,在我们大汉,一年要判多少案件?”
周勃被这一问题难住了,只好低着头小声答道:“禀告陛下,臣并不知晓。”
文帝眉头一皱,又问了一句:“那,爱卿可知道天下一年要进出多少粮食和钱币?”
周勃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最后只好摇摇头。
文帝心中大为不悦。停了一下,转过脸,问左丞相陈平:“陈爱卿,先帝在时,常夸你聪明过人,神机妙算。那两个问题,你知道答案吗?”
陈平回答得很干脆:“陛下,恕臣直言。陛下要知道判刑的人事,请只管问廷尉;陛下要打听钱币粮食的大事,请只管问治粟内史。”
听完这些话后,文帝脸色大变:“陈爱卿真是高见!既然各自有主管的官员,要你这位丞相干什么?”
陈平忙抢步走出大臣行列,深深地行了一个礼,然后高声回答:“陛下,为臣斗胆再进一言,身为一个宰相,对上要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事,顺应四季天时考虑各种大事;对内要让民心归附亲如一家,使卿大夫们各司其职;对外要威服、抚顺各路诸侯和外邦。”
听完这些话,汉文帝抚了抚龙椅,埋头陷入了沉思:这陈平不仅机智、擅长辞令,更深悟从政要诀——总理大政,把握关键!想到这儿。汉文帝赞不绝口:“爱卿的一番见解真是妙极了,让孤家茅塞顿开。有道理,太有道理啦。”接着,他转过脸问周勃:“周爱卿,你认为如何?”
周勃惭愧得低下了头,心中暗自佩服陈平的才能。
没过多久,周勃称病辞去官职。丞相一职,由陈平一人担任。
瞒天过海稳定大局
1521年明武宗逝世,张太后即召大学士杨廷和到行宫密议立储事宜。杨廷和请太后摒去左右的人,秘密向太后禀道:“朝廷上一些臣子。听说皇上晏驾,一定会谋变,请您事先防备此事。”张太后一听.心中大惊.忙向杨廷和大臣询问对策。杨廷和回答太后说:“现在有一个主意,只有密不发表,先回到皇宫内,秘密商量此事,此地耳目太繁杂,只有回到宫中,再作计较。”
商议已定,太后立传懿旨,即刻还宫。杨廷和随张太后返回宫中,略行安排筹划,便赴内阁。这时太监谷大用、张永进宫打探消息,杨廷和对他们二人道:“皇上大渐(已逝),应立皇储。”谷、张二人表示同意。来到内阁,杨廷和即从衣袖中抽出祖训,宣示众官道:“兄终弟及,祖训诏然。兴献王长子,系宪宗孙,孝宗之子,皇帝从弟,按照顺序,当然继立。”随后即派人入启太后,杨廷和率众官至左顺门候旨。不久,中宫奉出遗诏和太后懿旨,定立兴献王长子朱厚嗣帝位。这时众官才知武宗已不在人世,但遗诏已下,帝统有归,即使有人不同意,也是无益,大家只好含忍而去,任凭杨廷和发落后事。
明武帝死后,朝政不稳,在复杂的局面下,大学士杨廷和借重皇太后权望,采用“瞒天过海”之策,密不发表而是暗中与太后商定嗣皇人选,一齐公布,百官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只好赞同,从而使朝政顺利渡过了一场潜在的危机。
皇上晏驾,“密不发表”。杨廷和在当时的情况下,作出的这一决策,对朝政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见杨廷和是深谙权谋之术的,对决术的运用是得心应手的。
等待时机,笨拙处世
萧何是辅佐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治天下的主要谋臣。但刘邦是个工于心计而又多疑的人,他一方面对部下加以重用,另一方面又严加防范。汉初的许多功臣,如韩信、英布、彭越等人,都以谋反罪被杀,唯独萧何、曹参等不多的几个人能长保禄位,善始善终,成为名扬千古的一代名臣。
萧何从刘邦沛县起兵开始,就一直追随刘邦,为之出谋划策。刘邦任汉王时,他在蜀中负责征收赋税,安定百姓,供应军粮。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他在关中负责兵力物力的补充给养事宜,从而保证了刘邦的兵员和后勤供应,为最后战胜项羽立下了大功。刘邦在总结诸将功劳时,将别人都称为“功狗”,唯独称萧何为“功人”,足见对他评价之高。
汉朝建立后,萧何又协助汉高祖治理天下,为汉朝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又“悉以家私财佐军”,支持刘邦消灭异姓王,为巩固新生的汉朝竭尽全力。
萧何尽管是建汉的第一功臣,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不向刘邦伸手要这要那、讨价还价。其实,当刘邦坐天下时,功臣们已经面临着诸多祸患了,萧何能针对刘邦多疑的特点,主动采取行动,以消除对方的疑虑。
在楚汉相争时,刘邦让萧何主持关中事务,但总不放心,多次派使者去慰问萧何,实际上是在观察他的动静。萧何明白了对方的意图,便将自己的兄弟子孙都送往前线,让他们在军中效力,实际上是送给刘邦当人质。刘邦对他的这一举动很满意,不仅嘉奖他忠诚可靠,而还解除了对他的怀疑。
刘邦在平定异姓王陈稀叛乱时,萧何与吕后定计杀了韩信,高祖派人将萧何由丞相进为相国,加封邑5000户,另派500人为相国的卫士。萧何知道高祖怀疑自己,就审时度势谦让不受,还将家财都拿出来支援前线作战,高祖果然十分高兴。
刘邦亲自率兵去平定异姓王英布的叛乱,又屡次派人回京问“相国何为”,明显地表示现出萧何的不放心。萧何非常冷静地对待这个问题,一方面悉以家财助军,另一方面又故意多买田地或强买百姓田宅以自污,表白自己不想收买人心,胸无大志。刘邦回朝后,虽然将他逮捕入狱,痛加责备,但在政治上却对他大为放心。因此,刘邦和萧何的君臣关系始终处理得很好,一直到老死为止。
同样,辅佐刘邦打天下的一位重要能臣陈平,在保身方面做得更是智慧超凡、与众不同。
陈平曾以谋略协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因此被刘邦封为曲逆侯,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太后上台,吕氏开始专权。
陈平这时虽然担任丞相,但内心对吕后肆意专权十分不满。他知道吕后嫉恨有才能的大臣,而自己的文武才能远在其他大臣之上,他的才能成了他的祸患之本,他应该躲避吕后的锋芒,保住丞相地位,等待时机削弱吕氏的权力。
从此,陈平假装放浪形骸,整天沉溺在美酒女人之中。到上朝的时候,他唯唯诺诺,从不明确发表意见,表现出一副笨拙的样子,以免引起吕后讨厌,虽然位高权重,却百事不管。
后来,吕后打算将吕姓的人立为王,征求陈平等人的意见,生性直爽的王陵回答说:“高祖曾经杀白马订立盟约,规定凡是不姓刘的人当王时,天下人应联合起来讨伐。现在立吕姓的人为王,是违背先帝的誓约。”吕后大怒。
审时度势的陈平的回答却令吕后喜笑颜开:“以前高祖平定天下之后,便拥立姓刘的子弟为王,现在是太后当政,想立姓吕的子弟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吕后对王陵的话怀恨在心,剥夺了他的丞相大权,降职为太傅。王陵于是请求返回故乡,以生病为由辞去官职,在家里闭门不出,直到死在家中。
陈平受到吕后重用,吕后的妹妹吕要对此十分不满,不断在吕后面前诋毁陈平,说他“当丞相不管事,白天喝好酒,晚上玩女人。”
陈平知道此事后,心中暗喜自己表演得不错,而吕后越发对陈平没有戒心,竟对他说:“俗话说女人小孩的话千万听不得,我们这样的关系,完全不要害怕吕要的谗言。”陈平继续表演下去,吕后日益欣赏他的“忠厚”,又是封王又是封侯,以表示恩宠。
然而,吕后一死,陈平便与周勃共同策划,铲除吕氏势力,诛杀吕产、吕禄等人,平定了诸吕叛乱。陈平和周勃拥立汉文帝刘恒,恢复了刘氏天下,他们两人任丞相。
之二
【原文】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有馀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译文】
那些有道德的人轻视财物,不能用利益相引诱,可以让他们提供费用;勇士轻视灾难,不能以祸患去恐吓,可以让他们据守危险之地;智慧的人通达于术数,明白事理,不可用不诚实去欺骗,可以讲明道理,让他们建立功业,这是三种人才。所以愚笨的人容易被蒙蔽,品行不好的人容易害怕,贪婪的人容易受**。这要根据不同特点巧妙裁夺。所以强大是由弱小积聚而成,有馀是由不足积累而成,这是道术的体现。
【事典】
掐死女儿换来皇后之位
武则天曾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又回到唐高宗身边,被封为昭仪,在后宫中,位列第三。这位权势欲极强的女人自然不甘心屈居人下,她一心要登上皇后的宝座。可是,要想扳倒现任的皇后王氏也非易事。王氏与高宗李治为结发夫妻。李治刚一即位,便册立她为皇后,并昭告天下她出身名门,舅父柳爽便是当朝宰相,在大臣中广有党援。而武则天与李治的关系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加之出身低贱,人臣中根本不会有人为她说话。
然而,武则天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为了整垮皇后,她可以不择手段。正巧,这时武则天生了个女儿,无儿无女的王皇后对这个小生命也十分喜爱。
一日,她来到武则天的住处,武则天不在。她便独自将这个襁褓女婴逗弄一番,然后离去。武则天回来后知道这一情况,一个罪恶的计谋产生了。她偷偷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扼死,然后依旧盖上被子。不一会儿,高宗李治驾到。武则天佯装笑容,迎接高宗,并陪着他来看望这个宝贝女儿。当被子掀起以后,发现女孩早已死亡。武则天顿时捶胸顿足大哭,忙追问左右侍女,侍女们吓得心惊胆战,连忙报告说:“刚才只有皇后来过这里。”高宗也不深问,大怒道:“皇后居然敢杀害我的女儿!”皇后无法自辩,一桩冤案就这样做成了。高宗于是决意废黜皇后。
就这样,武则天以亲生女儿为代价,扳倒了对手,最终登上了皇后的宝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她的同父异母哥哥武元庆、武元爽,叔伯兄弟武惟良、武怀运等,先后被调至京师,委以要职,武则天的姐姐及侄女也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和魏国夫人。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更何况人乎?然而,权力欲膨胀的结果,激起了这位妇人的恶毒之心。武则天为了当上皇后,不顾骨肉亲情,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然后转嫁给自己的仇人,不仅使自己逃脱了罪责,落得个干干净净,而且置对手于死地,从而达到一箭双雕之效。
曹操难中巧脱身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在朝中争权夺利。外戚为了除去宦官,把董卓召进京城。
结果董卓乘机控制了朝政,将少帝废去,立陈留王为汉献帝,滥杀朝中大臣,满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
一天,司徒王允以做生日家宴为名,把朝中大臣秘密召集到家里。三杯酒下肚以后,王允忽然掩面大哭。
众人感到非常吃惊,不禁问道:“今天是司徒生日,为什么这样悲伤呢?”
王允说:“我的生日并不是今天,这只是一个借口罢了,免得董卓这个老贼怀疑。如今董卓掌握了朝政,干了许多大奸大恶的事。再这样下去,我们都会死在他的手中?”说完又哭,众人也一齐大哭。
这时,独独一人却拍掌大笑道:“满朝文武官员,明哭到夜,夜哭到明,能把董卓哭死吗?”
王允一看,原来是骁骑校尉曹操,便生气地说道:“你曹家也受朝廷俸禄,不想报国,反而讥笑我们吗?”
曹操忙解释道:“您别误会,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我虽然不是什么英雄,却愿意刺杀董卓,取其首级,悬挂在京都城门,以告慰天下。”
“你有什么办法吗?”王允离席悄悄问道。
曹操说:“董卓对我比较相信,我可以借此机会接近他,然后在寻找机会将他杀死。听说司徒有一把七宝刀,愿您借给我进入丞相府去刺杀董卓,即使我死了也是存所不辞。”
王允欣然同意了。
第二天,曹操佩戴宝刀前去丞相府。他径自来到小阁,只见董卓坐在**,吕布侍立在旁。“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呀?”董卓问。
“我的马非常瘦弱,走得很慢。”曹操答道。
董卓对吕布说:“我有西凉进贡来的良马,你去马圈选一匹好的送给他吧。”吕布便出房去了。
曹操心里暗自高兴:“现在吕布已经不在这里了,哼,董卓,你的死期到了!”想着就要拔刀,又怕董卓气力大,一时不敢轻举妄动。由于董卓的身体过于肥胖,经不起久坐,于是便躺到**,侧身休息。曹操慌忙抽出腰间的宝刀,正准备动手杀他,不想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曹操在背后动刀,慌忙转身道:“你要干什么?”
这时,吕布已经把马牵到小阁外边。曹操十分惶恐,情急之中突然有了主意,他双手捧着刀跪在床前道:“我有宝刀一把,今天想把它献给丞相,以报答您的恩德。”
董卓接过一看,只见刀背用七种颜色的宝石嵌入作装饰,长约一尺有余,既锋利又珍贵,果然是一把世间罕见的宝刀。董卓大喜,欣然地收下刀,交给吕布保管,曹操便把刀鞘也解下交出。于是,董卓领着曹操出房看马。
曹操牵马一看,谢恩道:“果然是一匹好马,不知骑上去的感觉会是怎样的。”董卓便命手下人备好马鞍。曹操牵着马走出相府,跃上马背,加鞭朝东南方向逃去。
因为他知道,这件事迟早会露出破绽的,因此必须早早离开这里,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三个锦囊妙计巧脱身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就是一个善于运用谋略的高手,其中刘备东吴迎亲,诸葛亮面授赵云三个锦囊妙计,就反映了他深刻的洞察力。
当时孙权拥有东吴之地,刘备已占据军事要津荆州。东吴垂涎荆州已久,但一直未能得手。恰好此时刘备之夫人去世,消息传到东吴军营,大将周瑜心生一计,说:“刘备丧妻,必将续娶,主公有一妹,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我今上书主公,教人去荆州为媒,说刘备来入赘。待他来后,乘机囚禁,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等他交割了荆州城池,我另有主意。”
东吴使者到达荆州,诸葛亮识破了周瑜诡计,又促成刘备前往东吴娶亲,诸葛亮说:“我只略用小谋,使周瑜不能得逞,而吴侯之妹,又属主公所得;荆州也万无一失。”临行之前又制定破计之策,分别装入三个锦囊,交给赵云。令赵云护送主公,并嘱如有疑难,只需依计而行即可。
赵云护送刘备一行五百余人一到达东吴驻地,就打开第一个锦囊看了计策,便唤五百随行军士,一一吩咐如此如此,众军领命而去,又教刘备先往见乔国老,那乔国老乃二乔之父,居于南徐。刘备牵羊担酒,先往拜见,说了吕范为媒,迎娶夫人之事。原来这正是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预料孙权、周瑜的“招亲”既然只不过是一场骗局,那么便可推断孙权绝不会向东吴百姓宣传此事,更不会告诉在东吴内政方面据有实力地位的吴国太和乔国老,所以此事一旦败露,就会使孙权难以下台。因此,诸葛亮定下了大造迎亲声势的妙计。果然不出所料,在吴国太和乔国老的干预下,刘备躲过灾祸,并与孙权之妹成亲。
却说周瑜闻知弄假成真,心中大惊,又密定一计给孙权。孙权于是修整东府,广栽花木,盛设器用,请刘备与妹居住,又增女乐数十人,多送金玉玩好之物。果然刘玄德为声色所迷,全不想回荆州。赵云心中十分着急,于是拆开第二个锦囊,果然是神机妙算。赵云依计而行,急入府内,佯作失惊状禀告刘备:“今早孔明使人来报,说曹操要报赤壁之仇,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甚是危急,请主公立即启程返回。”刘备与孙夫人商议,借祭拜先人之机,瞒着孙权,逃出城外,赵云等五百军士一路同行。这第二计正是诸葛亮料到招亲成功之后,孙权与刘备之间的矛盾并不会得到解决,孙权、周瑜在硬的一手失败后,还会使出软招术,以声色犬马、奢侈生活来腐蚀刘备的斗志;而久经沙场的刘备一旦跳入“安乐窝”,必然不能自拔,所以诸葛亮安排了智激刘备回荆州的妙计。
正当刘备偕夫人逃出城外,孙权得到了消息,于是令陈武、潘阿选五百精兵,不分昼夜,追赶刘备。当刘备一行逃到柴桑界首,又被周瑜早已布置的伏兵截住去路。面对前后无路的困境,刘备惊慌失措。赵云忙又取出第三个锦囊,献与刘备看了。刘备于是请夫人解危,孙夫人果然说:“吾兄既不以我为亲骨肉,我有何面目重相见乎!今日之危,我当自解。”于是孙夫人挺立道中,斥退了吴国前追后堵的几员大将,使刘备得以逃命。当刘备到达自己驻地边界,正被等候多时的诸葛亮以拖篷船救走,急驶而去。之后,周瑜率水陆两路伏兵追赶而至,又被预先设伏的关云长、黄忠、魏延杀得大败而去。原来诸葛亮早已料到,当刘备依第二条计策出逃后,东吴大军必定会追赶,而仅以赵云所带五百军士是难以抵御的,只有依靠孙夫人以国太之宠女、吴侯之爱妹的身份,才能镇住东吴将领,于是在第三个锦囊中陈献了借孙夫人之威退兵的计策。
由于诸葛亮善于运用谋略,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以三个锦囊妙计,破了周瑜假招亲以夺回荆州的诡计,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说话算数
芒卯对秦王说:“大王您所任用的说士,没有在诸侯国任职并为大王通达意见的人。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不借助这样的人也能果断办事。大王您想从魏国得到的无非是长羊、土屋、洛林几个地方,您如果能推荐我担任魏国的司徒,我就有办法让魏国献出这几个地方给大王。”
秦王说:“好啊!”就推荐他担任了魏国的司徒。
芒卯对魏王说:“大王最为担心的莫过于西部领土;秦国想从魏国夺取的,无非是长羊、王屋、洛林几个地方,大王如若把它们割让给秦国,则西部领土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然后,借此机会请求秦国出兵向东进攻齐国,一定会开辟更大的疆土。”
魏王说:“好吧。”就把长羊等地割让给了秦国。
割让土地几个月后,秦国还没有出兵。魏王问芒卯:“土地已经割让了好几个月,可是秦国还不出兵,这是怎么回事?”
芒卯急忙谢罪说:“我犯了死罪,可是我一旦死了,就如同盟誓的信约毁了一样,大王没有向秦国讨债的依据了。请求大王赦免我的罪过,我去替大王向秦国提出要求。”
于是,芒卯去了秦国,对秦王说:“魏国之所以割让长羊、王屋、洛林等地给秦国,就是想以此为代价换得秦国出兵,共同进攻齐国。现在土地已经割让,但秦国却不肯出兵,我会被处死的,我死了固然无关紧要,可是从此以后关东各国的士人们又有谁会拿有利益的事来服侍大王呢?”
秦王脸色变得非常严肃,他说:“国内有重要事情,所以没来得及出兵,现在我谨以秦国军队听从您的调遣。”
过了十天,秦国军队出动,芒卯同时率领秦、魏两国军队向东攻击齐国,开辟了二十二个县的土地。
须贾巧舌解围
秦军在华阳打败魏军,赶走了芒卯并趁胜包围了魏都大梁。
须贾替魏国去游说秦相穰侯魏冉,他说:“我听到魏国的大臣和王公贵族都劝说魏王道:‘当年惠王讨伐赵国。在南梁打了胜仗,消灭了赵军十万人并攻破了赵都邯郸,赵国没有割让土地,邯郸也还给了赵国;齐国进攻燕国,杀掉燕国奸相子之,攻破燕旧都,燕国没有割让土地,都城还是被归还。赵国和燕国在遭遇大难的情况下之所以能保全国家,保持军队的强大,土地没有被诸侯们吞并,就是因为他们能忍受苦难不轻易向别国割让土地。宋国和中山国则不论谁去进攻它,都割地,国家随后就灭亡了。我认为赵、燕两国可以效法,而宋、中山那样的事情却不能去做。
“那秦国是一个暴戾贪婪没有丝毫亲情的国家,通过长期蚕食已经把魏国分得的原晋国故都的土地占光了,当年它战胜韩将暴鸢,要割取八县之地,韩国土地尚未完全献上,它的军队又一次出动了。秦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啊!现在它又击走芒卯,侵入北地,这不仅仅是进攻大梁,而且还想胁迫大王您多割地给它,大王千万不能听信他们。如果现在大王背着楚、赵两国和秦国媾和,楚、赵肯定会在盛怒之下与大王争着侍奉秦国,而秦国也一定接受它们。如果秦国借助楚、赵两国军队的帮助再次来进攻魏国,我国想要逃脱危亡就办不到了。希望大王千万别和秦国媾和,大王如果确实想媾和,一定要少割地并求得秦国太子作为人质,不这样做秦国必定会背信弃义的。’这就是我从魏国听到的,希望您能把它作为自己考虑问题的参考。
“《周书》上说:‘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说侥幸的事情不可能一再发生。当年秦军战胜暴鸢割取八县的功绩,不完全是靠军队精良或计谋得当,幸运的成分占很大比例呀!如今又击走芒卯、侵入北地并围攻大梁,这等于是自认为天命是常在的,明智的人是不会这样想的。我听说魏国要调集全国各地的精兵前来戍守大梁,据我估计不会少于三十万,用这三十万兵力守卫十仞高的大梁城,我认为即使商汤、周武重生,也不会轻易攻破它。如果轻视楚、赵两国的援兵,兵临十仞之城,攻打三十万大军而且志在必得,我认为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就没有过的事。进攻大梁如果不能成功,秦国军队肯定会疲惫不堪,陶邑也会丢失。这样从前的功劳也一定会化为泡影的!
“现在,魏国还没有拿定主意,您可以少索取一些土地以笼络魏国。希望您能趁楚、赵的援兵还未到达大梁,尽快以少割地为条件与魏国讲和,魏国还没有拿定主意,因此少割地能讲和一定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这样您也就可以满足自己的心愿。楚、赵两国气愤魏国先于它们讲和,肯定会争相侍奉秦国,合纵联盟会因此离散,然后您就可以随便选择对付他们的办法。况且阁下您曾经割取过魏国占有的晋国故都一带的土地,为什么非要动用军队呢?不动用军队魏国就可以献出绛、安邑两地,这分明是为陶邑开通了两条通道,并几乎全部占领了宋国的故土,卫国也献出尤惮。秦国的军队完好无缺并由您全权掌握,您有什么要求达不到呢?您干什么事情不会成功呢?我希望您能全面考察,千万不要干危险的事情。”
魏冉听罢,用力一击掌,说:“很好。”便下令撤出了对大梁的包围。
唐太宗查案
唐太宗贞观年间,湖南衡阳的一家板桥客店发生一起谋杀案。在店主张迪的妻子回娘家的那天晚上,张迪在店里睡觉时突然被杀。
店里的伙计怀疑是当晚住店的三个客官所为。因为这三个人在张迪被杀后不久,便匆匆离店走了。伙计们立即去追赶这三个人,追上一搜查,这三个人都带着刀子,其中一个叫卫三的刀子上还有血迹,就把他们扭送到官府。他们开始时不承认杀了人,在动了大刑之后才供认他们是凶手。官府老爷让他们画了押,吩咐左右:“押入大牢,等候处斩!”
唐太宗李世民听说了这个案子,觉得有些蹊跷。三个客官与店主前无冤后无仇,为什么要行凶杀人呢?李世民叫来御史蒋恒,说道:“你去复查一下这个案子,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蒋恒来到衡阳,告诉当地官府不要立即处斩那三个客官。他对这三个客官亲自提审,问道:“那天晚上你们为什么半夜离开客店?”卫三回答说:“回大人的话,我们三人不是本地人,这次出来是为了做买卖。因为第二天要到60里外去看货,所以半夜动身。当时店里的人都在睡觉,故而不辞而别。”蒋恒又问:“卫三,你的刀为什么有血迹?你要如实招来!”卫三又说:“小人确实不知刀上的血从何而来。我在睡觉前曾洗刷过我的刀,不知为什么第二天上面竟有血迹。小人的话如有半句假话,情愿受死!”
蒋恒初步断定这三个人并非凶手,他给李世民写信谈了自己的想法。李世民回信说:“爱卿复查此案细而有加,令我十分高兴。我看追查真凶,不妨采用打草惊蛇之计。”至于如何采用打草惊蛇之计,唐太宗并未详谈。蒋恒知道这是唐太宗有意考验他。
蒋恒苦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终于有了主意。
第二天,蒋恒让板桥客店的所有人员都到官府集合。人到之后,蒋恒又说人不足数,次日再来。他只留下一个80岁的老婆婆,与她说了一些有关无关的话,很晚才放她回去。老婆婆刚出门,蒋恒就吩咐一个狱卒说:“你秘密跟踪老婆婆,看谁主动与她说话。”狱卒紧跟着老婆婆不放,果然有一个男子前来问老婆婆:“官府都问了你些什么?”老婆婆实言相告。蒋恒又叫客店的人到官府集合两次,每次都让老婆婆晚走,那个男人总是向老婆婆问来问去。
蒋恒立即派人追查这个男人与店主的关系,得知此人与店主的妻子有暧昧关系,张迪为此与他闹过纠纷。蒋恒下令将这个男人逮捕,经审问这个男人果然是杀害张迪的凶手。
原来,这个凶手与张迪之妻长期通奸,为达到霸占店产、永远姘居的目的,他一直想谋害张迪。那天晚上来了三个带刀的客官,于是产生了借刀杀人、移尸嫁祸的念头。他先让张迪妻回娘家,半夜里潜入客房,用卫三的刀杀死张迪,又把带血的刀装回刀鞘。
蒋恒依唐太宗李世民的打草惊蛇之计,终于使这件疑案真相大白。李世民对蒋恒大加赞赏一番,赐给他丝绸200匹,并升他做侍御史。
装聋取证
明朝都御史韩永熙在江西为官时,江西地面太平无事,百姓都称赞韩永熙的德政比皇上还要高。而韩永熙却从不沾沾自喜,还偶尔做几件有辱自己身份的事,让百姓们抓住把柄,街谈巷议,任人胡说。
有人问他:“你何必败坏自己的名声呢?这对你有什么好处吗?”
韩永熙答道:“天子是天下第一,谁超过他,谁还能活吗?”
一次,手下来报说宁王朱宸濠的弟弟来了。韩永熙大吃一惊,想不出他来的目的,只是叫人准备了一个白木小桌,随时听用。
朱宸濠手握重兵,朝廷对他的态度一向是压制与拉拢并施。韩永熙知道,宁王的弟弟无故前来,绝非好事。
果然,朱宸濠的弟弟一见到他,便叫所有的人全退下,单独对韩永熙说道:“宁王要谋反,你要小心啊!他的军队离你这里非常近,他若起兵,最先遭殃的是你!”
韩永熙呆呆地听着,过了许久才歪着头,瞅着宁王的弟弟,又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大声问:“你说什么?大声点!”
宁王的弟弟又高声地重复了一遍。
韩永熙还是皱着眉,大声说:“我的耳朵前些日子被雷击中了,听不太清你说的话。”
宁王的弟弟愕然道:“怎么会被雷击中呢?”
“你又在说什么呢?”
“我说你这个老乌龟!”宁王的弟弟不太相信韩永熙是聋子,故意用话激他。
韩永熙摇摇头道:“不行,不行,你说的话我一句也听不见,这样吧!”
他把事先准备的那个白木小桌拿出来,说,“你把要说的话写在这上面,我看了就知道了。”
宁王的弟弟只好将宁王想谋反的事全写在那白木小桌上面。
韩永熙边看边故意显出惊讶的神情,大喊可恶。宁王的弟弟写完便走了。
韩永熙立即把宁王欲谋反之事上奏朝廷,朝廷派人来调查了很久,一点证据也没有找到。当时宁王与弟弟关系又非常密切,推说根本就没有此事,并说韩永熙有意诬陷王爷,当处斩刑。
朝廷立即逮捕了韩永熙,欲定其罪。
韩永熙将白木小桌拿出来作证,这才免于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