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灵之道(1)(1 / 1)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悟道的核心之一,就是要让我们在理解古人智慧的基础上,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进而获得美好的人生。

大彻大悟之21、解开心灵的枷锁

道德经第十二章有这样的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总存在这样一类人,他们成天追逐名利,损人利己,斤斤计较,必然导致自己人生忧患无穷,也往往来老先衰。这样的人生是十分可悲的。在达到一个目标时,他所感受到不是收获的欢乐,而是在为下一个更高的追求而忧心忡忡。就像一个人千辛万苦赚到十万,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赚个100万,当他真的拿到100万时,他会打心里高兴吗?答案显然是不会的。这种人不会与人分享快乐,到头来只会使自己的精神枷锁越来越重,陷入极度痛苦的深渊。

老子认为:心底无私,胸怀开阔,心境恬静,没有精神负担的乐观情绪,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而热衷于追求名利的,等于给自己的心灵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枷锁是一种束缚,是束缚心结而形成的。如果要心灵得到解放,就要努力去解开心结。很多的时候,人只要稍微退一步,就可以看得更清楚。智者一切求诸己,愚者一切求诸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云门禅师去参拜著名的雪峰禅师。一天他来到雪峰所在的大山下,并没有直接上山,而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等什么。这时来了一个小和尚挑着水正准备上山,云门便走上前去对那和尚说:“你是不是要上山去?”小和尚点头应答。“那请你为我带几句话给雪峰吧,不过你一定不要说出是我让你说的。”小和尚答应了。于是他说:“你到了寺里,第二天一早等大家集合完毕,方丈开始讲法时,你就出来站在他面前对他说:‘可怜的老家伙,你怎么不拿掉你颈上的枷锁?’”

第二天等到雪峰刚要讲法时,小和尚果然说出了云门教给他的那些话。雪峰一听愣住了,他知道小和尚没有这么高的觉悟,说不出这样的话来。于是跑过去抓住小和尚的衣领说:“快说!快说!是谁教你的?”

小和尚一边挣扎一边辩解,就是不愿意说是谁告诉他的。雪峰禅师见状便叫其他人拿绳子来捆他,小和尚害怕,只好坦白说:“是山下的一个和尚叫我说的,他不让我告诉你们是他说的。”雪峰听罢便对众人说:“你们的导师来了,赶快下山去迎接吧!”于是众僧一起下山去迎接云门。云门来到寺里,雪峰一见到他便说:“你为什么来这里?”云门低头不语,意思是别无所求。

可见,有形的枷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上的枷锁。有形的枷锁没有多少人去戴,不过许多人都在忍受着心灵上的无形枷锁的煎熬。

我们都生活在追求完美的时代,圆满是一种无上的境界,而缺憾同样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有时虽然我们无法享受到圆满带来的满足,但是可以获得缺憾带来的喜悦。换一种心境,你会发现缺憾的确有无限魅力。

因此,我们要主动走出孤独忧郁的人生,彻底驱除压抑的心理,敞开自己的心扉,跟往事说声再见,相信乌云散尽必定会有晴空,你就一定能走出孤独忧郁的人生!勇敢地面对生活!

不要成为失败的受害者,从忙碌中唤醒自己,要懂得活用知识,适时地转变观念,消除心魔的困扰,打开另一扇幸运之门,这样才能享受人生的乐趣!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是它的读者。无论怎样,我们都曾快乐过,痛苦过,就像书中故事里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一样。那种酸甜苦辣的滋味,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快乐时,我们希望这种时光长久不去,充分享受人生的美好;但失败痛苦也会在某些时候不可阻挡地袭来。关键在于,我们不但要能承受,更要学会把它带来的划伤抹去,把它给自己的心灵所上的枷锁尽快解开。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一如既往地美好。

人生的航船在海中波浪而行,行动的帆鼓满**的风,引领我们走向成功,我们能否到达成功的彼岸,不仅要看我们目标和方向是否正确,还要看我们能否做好自己的心灵舵手。

一个人的快乐,并非是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是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懂得选择,才能真正地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寻求心灵的境界。

许多时候,问题不出现在命运上,而是出现在心态上,出现在认识与对待问题的态度上。因此,只要我们能够自觉解开心灵的枷锁,拿得起,放得下,人生就没有什么遗憾。

【悟道小站】:生活不一定会十全十美。只要我们能够解除心灵的枷锁,笑纳无法改变的现实,以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对人生,便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和幸福。

大彻大悟之22、宠辱不惊,善待自己

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段话告诉我们: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和自己过意不去,受宠若惊,受辱慌张,总是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和对自己的评价之中,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和自己过意不去的人往往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极端,要么很好,要么很坏,要么踌躇满志,要么万念俱灰,稍受刺激就萎靡不振。然而人生不能总是把自己整得大喜大悲;二是常常后悔,因为一件事做得不完美而后悔,常因一句话而后悔不已。这种犹豫不决而常后悔的人,总会有种莫名的失落感,本来做出选择是很痛快的事,而对他来说却是痛苦的事。去购置一样东西本来是种享受,而他却体会不到满足感;三是十分固执,太固执的人总会自以为是,很轻易提出一个结论后,就认定是最终的真理,如果别人有不同看法,就肯定认为别人错了。

因此,在平时做人做事时,切忌“和自己过不去”。不抱怨自己运气不佳,或财运不好等,应该搬掉压在心里的那块“忧虑”之石,你就会发现,这世间最快乐、最富有的人是你自己。

有一个制造各式各样成衣的商人,在经济不景气的波及下生意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他整天心情很郁闷,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妻子见他愁眉不展的样子十分担心,就建议他去找心理医生看看,于是他前往医院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见他双眼布满血丝,便问他说:“怎么了,是不是受失眠所苦?”商人说:“可不是吗!”心理医生开导他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回去后如果睡不着就试着数数绵羊吧!”成衣商人道谢后离开了。过了一个星期,他又来找心理医生。他双眼又红又肿,精神更加不振了,心理医生复诊时非常吃惊地说:“你是照我的话去做的吗?”商人委屈地回答说:“当然是啊!还数到三万多头呢!”心理医生又问:“数了那么多,难道还没有一点睡意?”商人回答:“本来困极了,但一想到三万多头羊有多少毛呀,不剪岂不可惜。”心理医生于是说:“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商人叹了口气说:“真正头疼的问题又来了,这三万多头羊毛制成的毛衣,现在要到哪儿去找买主啊!一想到这儿我就又睡不着了!”

做人做事,想得长远一点不失为一件好事。但有些事想得太远,就成了无休止的压力?变成了我们心中的石头,烦恼也就会接踵而来。今天担心这明天担心那,这样的人生怎能活得自在,活得开心呢?

一青年常抱怨自己财运不济,发不了财,郁郁寡欢。这一天走过来一个德高望重的僧人,问:“年轻人,你怎么一直愁眉不展呢?”“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很富有嘛!”僧人由衷地说。

“我怎么没看出来啊!”年轻人问。

僧人不正面问答,反问道:“假如今天砍断你一个手指头,给你一千元,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年轻人回答。

“假如斩掉你一只手,给你一万元,你愿意吗?”老人又问。

“不愿意。”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给你一百万,你同意吗?”

“不同意。”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了超过一千万的财富,为什么还埋怨自己贫穷呢?”僧人笑吟吟地说。

青年愕然无言。

岁月匆匆,人生短暂,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活得精彩,首先就是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必须善待自信。自信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自作聪明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要有知识的充实,要有道德的修养,相信自己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相信自己,不能自傲自卑自暴自贱;相信自己,不怕磨难挫折、艰辛打击。

善待自己,必须善待友情。一个人的天空是狭小的、单调的,友情织成的天空,是广阔的,也是灿烂的。友情能给你的生活增添情趣,让你更多的洞悉外面的世界。忧伤时,有朋友与你同担伤痛,会减掉几分;欢乐时,有朋友与你共享欢乐,会更加浓郁。友情是人生中一笔无价的财富。

善待自己,必须善待生命。一个真正追求生活精彩的人,会不断充实自己外在的、内在的双重世界,透露沉实的内在美,也不泛舒爽的外在美。

综上所述,宠辱不惊,善待自己,就会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温暖的感觉,因此,不必为无意的得失而懊悔,也不必太在意偶然的成功,摆脱虚荣,宠辱不惊,看山心静,看海心宽,从而达到善待自己的最高境界。

【悟道小站】:人生苦短,生命难测,如茫茫宇宙中的流星一闪而过。既然生命如此珍贵,活着就应该懂得珍惜,学会宠辱不惊,善待自己,别让自己活得太累。

大彻大悟之23、态度决定高度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指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说,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这段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生命历程,但我们可以政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态度就像磁铁,不论我们的想法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我们都受到它的牵引。

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一个好管闲事的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爱理不理地说:“没看见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工人抬头看了一眼好管闲事的人,说:“我们在盖一幢楼房。”

第三个工人真诚而又自信地说:“我们在建一座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态度决定高度,仅仅十年的时间,三个人的命运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是态度!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关键是你的态度问题,事情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就认为它不可能成功,那它当然也不会成功,或者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认真,那么事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没错,一切归结为态度,你对事情付出了多少,你对事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具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其人生目标必然高远;有了高远的目标,必然会为之努力。有努力必有回报。第一个工人总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心情是郁闷的,想的都是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是满肚子怨气。第二个工人要比第一个工人心态好,尽管也是在砌墙,但他却把这堵墙当作一栋楼房来建,心里想的是如何将楼房建设得更好。第三个工人心态最好,工作那么辛苦,他还那么自信那么专注。人最可贵的就是“认真”二字,第三个工人把砌墙这样的小事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看待,十年后成为老板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能真正对待自己从事的工作?浮躁,抱怨,这山望着那山高,导致一些人一辈子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而那些在本行业、本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乐观向上的。

心态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如两个口渴的人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真不幸,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说:“真好,还有半杯水呢!”引发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水量的多少,而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态度。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高度,干任何工作,干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能否把这件工作、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上更高的职位。

我们常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确,世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是在于我们自身,要能对自己有充分客观的认识,有时你认为不起眼的磨炼其实自有其用处。只要下定了决心,心中抱有坚定信心,那么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下定决心,不怕吃苦,不怕劳累,只要你认真地去做了,事情总会有结果。也许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如果你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世上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只有态度不好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好的态度。有了好的态度,对工作、对他人、对自己都会表现出热情、**和活力;有了好的工作态度,你就不怕失败,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气馁,而是充满直面人生的勇气,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定更容易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比别人更容易走向成功。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就是由好的态度一点一滴的培养而成的。

你的心有多高你就会飞多高,如果你认为你行那你就行,如果你觉得不行那你就不行,成败往往在一念之间。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对待事业的态度。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间的区别就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风向,但你可以改变帆向,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控制环境,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只有那些具有端正、积极态度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积极的态度不但可以维护和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我们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努力获得最好的结果。所以说,态度决定一切,好的态度不但会对我们做人产生正面的作用,还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成效高低。当你的态度改变后,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态度决定高度,有了“付出”才能“杰出”。不一样的做事态度产生了不一样的做事结果,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对于同一件事,由于不同的人面对它的不同态度不同,采取的方法和前进的路线也不同,得到的东西必然不同。很多时候人们都期望生活能获得更好的变化,当我们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变化就会发生。当你对他人采取更友善的态度,就会觉得人们变得更加亲切;对挫折采取更积极的态度,你会发现原来在损失之外还有很大的收获……

态度不同,周围的世界、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与以往截然不同,这就是态度的力量,它可以改变人生。态度决定了你的所为,态度决定了过程的优劣,态度决定了事情的成败,态度决定了结果的好坏,最终能够决定我们每个人成功的高度!

因此,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就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幸福的人总会向希望、向光明看齐,而不幸福的人总是抱怨自己比不上别人。好的态度应该是,努力的付出,努力的追求,至于结果就不要强求了,毕竟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结果。有着这样心态的人往往容易获得幸福感。

【悟道小站】: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免会有许多困难,挫折甚至失败隐藏在你通往梦想的征程中。但是你能不能战胜它,取决于你的态度。正所谓“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大彻大悟之24、笑对人生的磨难

在道德经的第十五章中,有这样的话: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这几句话很好理解,是说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说白了,做人要洒脱,笑对一切。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一生都可能遇到磨难和痛苦,而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反而,有了它们,你才会更加懂得珍惜。失败、痛苦还会让你更成熟、坚强、豁达,总之一句话它们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来看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一只蚌在沙滩上享受着阳光的欢乐,突然吹起一阵细风,把一沙粒吹到了蚌壳内的嫩肉上,蚌猝不及防,猛的合上了蚌壳。等到蚌再张开壳想把沙粒弄出来时,却发现那沙粒已深如肉内无法取出。于是蚌只好带着那粒沙远行天涯,在无尽的痛苦里,不断的分泌粘液去与痛苦做挣扎。

慢慢的,蚌逐渐的老去了,慢慢的,沙粒被逐渐的腐蚀。后来,当蚌感觉沙粒已被消逝时,去发现自己也在与痛苦的斗争里把自己的生命消耗殆尽了。蚌死后,在大海上随波浮沉,一次退潮蚌被滞留在了沙滩上,几个孩子发现了它,由于多日海中侵蚀,蚌微张了丝小口,孩子发现蚌壳里有丝亮光,掰开看,却发现了一粒硕大的珍珠。

人的一生总是要面对挫折和痛苦的遭遇,但成功的人,总是能克服磨难,战胜挫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动物界如此,人类也一样。

诺贝尔奖的设立者、炸药的发明者、瑞典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的一生不就是波涛起伏吗?他的小弟弟和其助手与实验室同归于尽。在悲痛与困难交加的压力下,诺贝尔以难以想像的毅力继续研究,终于在一次实验中取得了用雷酸汞引爆的成功。

当他的家人从爆炸倒塌的实验室把浑身是血的诺贝尔拽出来时,他却忘记了伤痛,只有欢呼与喜悦。

盲聋哑女海伦·凯勒一出生就有许多残疾。曾濒临死亡和完全绝望的她,在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后,顽强的活了下来,并学会了多国语言,成为世界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小就树立了“善待每一天”的生活理念,她从不为自己身处逆境而气馁、烦恼、颓废。相反,她自感每天都活得很“滋润”。

……

古语说,塞翁失马焉知福祸?蚌的半生因为沙的存在而痛苦纠葛,但是却因为珍珠在死后价值倍增,如果你是这只蚌,你是愿意用半生的痛苦去凝结一粒珍珠,还是舍弃得到珍珠的机会,舒舒服服的享受半生,安乐死去?得到与失去,痛苦与价值,成长与磨难,我不知如何抉择。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有时举步维艰,有时悲观失望。征途茫茫有时看不到一丝星光,长路漫漫有时走得并不潇洒浪漫。这时,给自己一个笑脸,让来自于心底的那份执着,鼓舞着自己插上翅膀在蓝天翱翔;让来自于远方的呼唤,激励着自己去闯过难关。

因此,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笑对人生。无论遇到怎样的事情,都请尽量保持安静、愉快、乐观、积极的心态。这是我们要接受的人生——勇敢地大胆地接受,而且永远微笑着。

没有经历磨难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很久前就知道这句话,不过有时候觉的很矫情,前一阵很迷惑的时候,倒是思索了这句话,细细的品读话中的韵味,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风雨后才能见到彩虹,磨砺后才能成熟处事。一帆风顺,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自欺欺人罢了,有时候觉得容易,不过是因为困难不够猛烈,打击不够沉重。以前总是感觉自己有很强的承受能力,能看破很多,其实只不过是没经历过什么困难罢了。

很多人总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总感觉自己在别人眼里面是很重要的,其实不是,地球缺了谁都照转,不仅仅是感觉自己幼稚,更感觉自己失落,像小丑一般做一些笑话的事情,最后自己只能承受孤独的痛苦。有时候会说很自恋的话,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自信罢了。

当我们把磨难看作是人生的一种历练,当我们把坚持看作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把热诚当成我们的生命信仰,我们肯定能笑对人生,取得新的的突破。当你经历了苦难的打磨,风暴的洗礼,你会发现原来生命是如此的美好,生活是如此的光明,在失去后重新得到了,再往回看曾经的一无所有,你会发现很多在平常的日子里你所看不到的东西。磨难,让生命更为茁壮,磨难,让意志更为坚强,磨难,让思想更加成熟,磨难,让胸怀更为宽广,经历了磨难后,你会猛然发现,原来自己也能承受这么多。

泰戈尔有句话“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的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斗争,在这个世界上,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既活着做人,就只能迁就咱们所处的实际环境,凡事忍耐些”。

的确,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只要我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用热诚的自信勇敢的拼搏,无论遇到多少磨难,我们就能从失败中获得经验,真正勇敢的卖国磨难这道坎。

【悟道小站】:生活,对谁都是公平的,一个人只有勇敢的去面对。磨难,只有坚强的去克服,才会体会在时光中成长的快乐。

大彻大悟之25、“谦让”是一种美德

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与,善仁;言,善信。意思是待人要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应善于格守信用。古往今来,这些闪现出智慧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社会。

真诚、友爱与无私都是“谦虚、谦让”的具体表现形式。“让”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也成为一种美德传承下来,我们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懂得让人先吃、让人先说、让人先有、让人先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不懂得谦让的道理,不注意别人的感受,有的人还因此带来杀身之祸。

周亚夫是汉朝名将,他经历文、景两朝,通晓兵法,善于治军,尤其是平定七国之乱时,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周亚夫的功劳赢得了人们的一致赞誉,汉朝皇帝也很重用他,到景帝时升他为丞相,权位十分显要。

但是周亚夫直率固执,做人很不圆滑,并且仗着曾经立过功,比较高傲,经常得罪皇帝及朝中大臣。七国之乱时,因为不肯出兵援救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使刘武对他怀恨在心,从此结下了仇怨。刘武很受窦太后宠爱,与景帝关系密切,他每逢入朝,就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极尽路途诬陷之能事。窦太后听信了这些话,经常在景帝面前提起,景帝对周亚夫的印象渐渐变坏。

周亚夫因为曾经立过大功,连前朝皇帝都另眼相看,因此经常对景帝出言顶撞。有一次,景帝想要立王信为侯,结果被周亚夫劝止。由于周亚夫性直爽,性情刚直,不懂得劝谏艺术,与景帝争执起来,还固执己见。他搬出高祖刘邦的话,认为不是刘氏的人不能封王,如果没有战功就不能封,而且直言不讳,认为王信并无半点功劳,封,就是违反祖训。

尽管周亚夫方之有理,无懈可击,但是话从他口中出来,口气严厉,一点也不温和,不婉转,使景帝很是下不来台。景帝觉得周亚夫太张狂,蔑视皇帝,心里非常恼怒。后来又发生几件事情,周亚夫经常碰钉子,于是上书称病辞官。景帝心想周亚夫功勋卓著,威望甚高,如今负气离去,让人不太放心。于是专门宣召周亚夫,请他宴,准备安抚一下。

周亚夫到了宫中,拜见完景帝后入席。他发现自己只有一只洒杯,没有刀叉、筷子,而且盘子里是一整块大的肉,根本没法吃。他非常生气,觉得景帝在戏弄他,于是转过头来对侍从说:“给我拿双筷子!”侍从已经得知了景帝的安排,站在那里装聋作哑。

周亚夫吃惊不小,正要发作,景帝说:“丞相,我赏你这么大一块肉,你还不满足吗?还向侍从要筷子,真是讲究啊!”

这让周亚夫是又羞又恨,赶紧摘下帽子,向皇帝跪下谢罪。通过此事,景帝知道周亚夫不是一个懂得谦让和满足的人,目中无人,于是找了个理由将他逮捕入狱。最后周在狱中绝食而亡。

可见,为人要学会谦让懂得考虑他人感受有多么重要。

佛经里也有这样的记载:一对愚痴的夫妇吵架,两人从不相让,谁也不愿妥协先向对方讲话。一天夜里,小偷进屋偷东西,夫妇都不出声,结果小偷胆大妄为,调戏妇人,丈夫却为了赌气,也不肯开口先说话,最后,导致人财两失。

其实,“让”是人类共同的处世原则,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非洲肯尼亚的小村落来了一位从美国回来看看他父亲的故乡的年轻人。他刚到村口,就看见一群族人拿着长矛,在那里激烈地谈论着。上前一问,原来是要和另外一个部落打仗。年轻人不解地问其原因,一位族人气愤地说道:“那个村子的人老和我们抢地盘,抢走我们的果实和庄稼。我们之间的争执已经很久了。每一次都要大动干戈地打上一回。”这位年轻人摇摇头,向族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去和邻村的人谈判。族里的人虽然想抢回自己的土地,但更加希望和平,于是便让年轻人去了。

几个小时后,年轻人满意而归。当问其究竟,他说:“这很简单,我对那里的族长说我们愿意送给你们一些土地,但是希望你们不要再抢我们的粮食了。”他们也希望和平,听到这些当然愿意,还带来了一些水果和粮食。两族之间几十年的矛盾被年轻人这样解决了,他从此成为族人心中的英雄。而这个年轻人就是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

试想当时若奥巴马和他的族人一起去和邻村的人争斗,那么事情只会越来越糟,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而他却用了“谦让”的办法巧妙地化解了危机。“谦让”使双方实现了和平,达到了“和谐”。

俗话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能让一步的人,自然会知道,进步哪有退步高的道理。

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应该懂得谦让。你谦虚时,姿态低时显得对方高大;你朴实和气,他人就愿与你相处,认为你亲切可靠,你恭敬顺从,他人的支配欲得到满足,认为与你配合默契,很合得来;你愚笨,他人就愿意帮助你,这些都是很浅显的道理。

因此,在人间交往和处事过程中,要想与别人友好相处,把事情做成,我们就必须懂得谦让,知道尊重别人,使对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圆融的人际关系。而你也会在无形之中获得别人的好感。

【悟道小站】: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会谦让,尝试谦让,在谦让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那么,就会慢慢领略到:其实,谦让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