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面对诸多的选择,是坚持还是放弃,是选择还是逃避,是满足还是失落,何取何舍,都要具有一颗不计较的心。人生之路就在于适时放手,不计较的人不会受得失所困,该争取时争取,该放下时放下。
做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做人要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里耗费;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放不下金钱,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生命就在金钱、名位、人情里打滚;对是非放不下,对得失放不下,对善恶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恶、得失里面,不得安宁。
“拿得起,放得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树木花草,春夏花繁叶茂,秋冬花谢叶落;一粒种子,长成千百穗粒,然后又颗粒归仓;江河湖泊,夏雨暴涨,秋冬水落石出;建筑工人,建成大厦而挥手告别;汽车,从静止启动加速飞奔,突遇障碍或危险就必须瞬间戛然而止;汶川、玉树地震灾区人民,化悲痛为力量,担当起英勇抗灾、重建家园的重任……这些现象,表面看来司空见惯、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甚至体现了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品味、深思,乃至能在我们的人生和社会实践中给以参考和启迪。
“拿得起、放得下”不只表现于膂力和简单事宜方面,她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人们对其所处的社会敢于担当责任、义务,敢于立志创业,敢于为人民、为社会排忧解难、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做到这样,需要志向、气魄、智慧、毅力乃至英勇献身的精神与情怀!
每当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之时,人民子弟兵就挺身而出、抢险救灾,或者化险为夷,或者将灾害降到最低限度;“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为难之间”,诸葛亮在刘备集团身处“倾覆”之际而力挽狂澜,成就三国鼎立大业;深深触痛于粮食低产、群众饥饿难耐之后,袁隆平毅然担起培育高产优良稻种重任,使得13 亿人口的我国粮食自给有余!“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了替中国武术争一口气!”李小龙身处美国他乡,毅然弘扬中华武术:“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在世界上掀起了中华武术热。
上述事实充分说明,该“拿得起”时“拿得起”,对于事业的兴衰、人民的利益乃至国家的安危的重大作用!反之,其结果就无法相比,甚至不堪设想。
一个人,如果“拿不起、放不下”,终身必定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如果没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当家人或成员,必定不会红红火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拿得起、放得下”的贤才良将,也绝不会兴旺发达,反之倒可能内忧外患,快速灭亡!刘禅、姜维等“拿不起”治国、抗敌重任,蜀汉政权不久灭亡;清末与国民党统治时期,统治集团昏庸无能,致使外敌入侵,军阀混战,百业凋零,生灵涂炭——整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其自身也难逃灭亡命运。
能够“拿得起”,还要“放得下”。我国思想家始祖之一的老子告诫我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古今中外,凡是能做到这样的,均利于自身、利于事业,利于团体,甚至利国利民。反之,如果到不到,轻者不尽善美,重者引发灾祸,教训无数,极为惨痛!
可见,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度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与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易事。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这都需要胆识。
歌德说:“一个人不能永远做一个英雄或胜者,但一个人能够永远做一个人。”这里, “做一个英雄或胜者”,指的便是拿得起时的状态:而做一个人,便是放得下时的状态。一个人若是能活出这种状态,便可谓一位潇洒、不计较的智者。
有一本书名为《与神为友》的书中写道:“我不会‘抓紧’任何我拥有的东西!我学到的是,当我抓紧什么东西时,我才会失去它,如果我‘抓紧’爱,我也许就完全没有爱,如果我‘抓紧’金钱,它便毫无价值。想要体验‘拥有’任何东西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它‘放掉’!”
人生最大的敬佩是拿得起,生命最大的安慰是放得下。不计较的人拿得起,亦放得下,他们拥有一颗坦然的心,无论是得到的还是失去的,只要已经成为事实,就应该了却牵挂,顺其自然。放弃,是一种境界,漫漫人生路,只有学会放弃,才能轻装前进。才能不断有新的收获。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很多“宝贝”,但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在某些时候一定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
在一次周年晚宴上,李嘉诚说了一句座右铭:“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这句话是李嘉诚人生修炼最高境界的体现,也就是“拿得起,放得下”。
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唯有生活的磨砺,才能使你醒悟。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是巧妙自保,全身而退的绝妙策略。世事艰辛,人心险诈,人情世故多复杂!做人需要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在于不随波逐流,保持自我;放得下在于通达世故,使自己免遭不必要的伤害。
【人生絮语】:不要感叹自己缺少什么,能够放下自己手里拥有的东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不计较的人。
放下自我,敢于“装傻”
“放下自我”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很难,要能做到真正的“无我”,把自我缩小到比尘埃还小,镶在别人的眼睛里,而且别人也不会感觉不舒服。
佛经里说:“放下执著,就成为阿罗汉,放下分别,成为菩萨,放下妄念,成为佛。”这对任何人都是有重要启迪作用的。成功者的美德是由放弃自我而成的,比如放下我们固守了很多年的权威、尊严等等。
唐代的寒山禅师针对这一现象作过一首名为《人生不满百》的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
此诗可以这样解释:“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尽管人生非常短暂,但是人们却都抱着长远规划,全然忘记生命的脆弱;“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不仅应付自己的烦恼,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生活操劳;“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生命中劳劳碌碌都是为衣食生计奔波,哪里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人生的轨迹就如同捧进水里的秤砣一样,直到碰到生命的尽头才会停止。
寒山禅师以此诗提醒世人:“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觅了时无了时”,能放下的事情不妨放下,若是等待完全清闲再来修行,恐怕是永远找不到这样的机会了。
所谓放下,主要是两点:一是放下面子,向别人学习。一旦有勇气向别人学习,你将收获到的是别人的投桃报李,何乐而不为呢?二是放下虚荣,有困难不耻下问。一旦有困难找别人,哪怕是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当你请教别人的时候,他或许会给你一个奇迹般的答案——比任何高明的教育家告诉你的答案要精彩、绝妙。
向其他人学习,不仅仅是对普通人的要求,还有其时代的必然原因。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著作《文化与承诺》中所描述的 “并喻文化”现象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喻文化”,就是指两代人互相学习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是相对于“前喻文化”
和“后喻文化”而言的。简单地说,“前喻文化”就是新一代人向老一代人学习才能生存,“后喻文化”,即老一代人需要向年青一代学习,社会才能进步。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方面,老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在他的《道德经》中,有一个词使用极为频繁,那就是“若”。比如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等,这个“若”,一般翻译为“就像”,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解释,是“装”的意思,老百姓要“装蒜”,为政者要“装”,则叫“韬光养晦”。
这个境界对于一般人来说也很形象,那就是要“装”,叫“装傻”,特别是对于娴熟的、经验丰富的成功者来说,学会装傻,是放下自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其实,在生活中,那种看似后知后觉、实则不断超越自己的“傻子”比一些聪明人更让人敬佩,这样的“傻子”从不认为自己聪明,甚至认为自己很笨,所以,要么努力笨鸟先飞,要么虚心学习以求精进,最后终成大器。
自以为很幸福的人,一定是幸福的;自以为聪明的人,通常是愚蠢至极的人,因为当你自以为很聪明的时候,你的内心已经开始不能自已,周围的人将离你很远。
每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之下,都可能自以为很聪明,自以为可以取得天下,自以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掌控自己的手心里,自以为匹夫不可夺志,自以为……鲁迅说:“世界上的事是傻子干出来的,那些聪明人为着名利而来,干了不光彩的事情,把世界推向黑暗深渊,结果他们也跟着沉沦,而世界依然在傻子手里,推向前进,世界是傻子的世界啊。”人的傻有时候是必要的。
勇于做“后知后觉者”,在别人出错时,务必暂缓“说破”,给别人自由的思考空间,甚至敢于装傻,虽然暂时会觉得丢了一些“面子”,而实际上,别人将因此获得智慧与改正的机会,而你将获得他人的敬重,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能够放得下,就能够得到心灵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能够感到清闲自在。与其在衰老时悲哀地死去,还不如在年轻时就明白这一点,顺着生活的自然脚步,及时放下心中的重负,品尝生活中快乐的滋味。
很多爱计较的人,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尊严,认为自己时时处处表现得比人家强,才能树立权威。这既是个理念误区,也是个巨大的心理障碍。社交处事的目的是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这样,即使获得了尊重,也是带着负面的尊重,总有一天会被别人抛诸脑后,真正的“权威性”是别人给予的。
【人生絮语】:倘若一个人将一生的所得都背负在身,那么,纵使他有一副钢筋铁骨,也会被压倒在地。
放下计较需要智慧和勇气
人生短暂,为了不虚度光阴,使生命尽可能卓越,我们应该追求得到,努力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业绩。然而,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失去,学会忍受失去。为了成就一番事业,有时不得不失去一些感官的享受;为了更好地实现重要的人生目标,有时不得不“丢卒保车”……而这所有的失去都离不开放下和不计较,更离不开智慧和勇气。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时间栽种兰花。一天,禅师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禅师云游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弟子们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散了满地。
弟子们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禅师回来后,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来是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点缀寺庙,愉悦性情,并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故事中的禅师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并不计较兰花的得失。也就是说,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所以,他能保持一种惬意和幸福的感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得到而害怕失去。尽管“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人人皆知,但人们依旧认为得到了可喜可贺,失去了则可惜可叹。每有所失,总要计较一阵,甚至为之痛苦。
从古到今,芸芸众生都是忙碌不已,为衣食、为名利、为自己、为子孙……哪里有人肯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忙来忙去为什么?多少人是直到生命的终点才明白,自己的生命浪费太多在无用的方面,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生命的真谛。
人生往往如此:拥有的越多,烦恼也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凡人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于是烦恼无穷无尽。倒不如尽量放下,烦恼自然会渐渐减少。
话虽如此,又有谁能放下呢? 在生活中,要学会“得到”,需要聪明的头脑,但要学会“放下”,却需要勇气与智慧。普通的人只知道不断占有,却很少有人学会如何放下。于是占有金钱的为钱所累,得到感情的为情所累……在飞速行驶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刚买的新鞋不慎从窗口掉下去一只,周围的旅客无不为之惋惜。不料,老人毅然把剩下的那只也掷了出去。旅客大惑不解,老人却坦然一笑:“鞋无论多么昂贵,剩下一只对我来说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把它掷出去就可能让拾到的人得到一双新鞋,说不定他还能穿呢。”老人的举动看似反常,却体现了他清醒的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这是一种坦然面对失去的豁达心态。
与此相反,一个小男孩玩耍一只贵重的花瓶,他把手伸进去,结果居然拔不出来。父亲费尽了力气也帮不上忙,遂决定打破花瓶。但在此之前,他决心再试一次:“孩子,现在你张开手掌,伸直手指,像我这样,看能不能拉出来。”小男孩却说:“不行啊,爸,我不能放手,那样我会失去一分钱。”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像这个小男孩一样,由于舍不得放下一分钱,从而失去更多呢!
面对得失,故事中的一老一少截然相反的态度再次启示我们,患得患失堪称人的精神枷锁,只有放下一些无意义的东西,方能获取原本属于我们的,包括幸福、满足与自由在内的一切。
佛家劝人们放下,不是要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是说做过之后不要执著于事情的得失成败:钱是要赚的,但是赚了之后要用合适的途径把它花掉,而不是试图永远积攒;感情是应该付出的,不过不必要强求付出的感情一定得到回报,更何况什么天长地久。如果我们学会了“放下”的智慧,那么不仅会利于周围的人,更是从根本上解脱了我们自己。
人生不会总是在失去什么,也不会总是在得到什么,有得有失是一种规律。所以,我们应该坦然地面对得失。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因为失去而郁郁寡欢,甚至是“看破红尘”,碌碌无为地苟活;也有很多人常常因为得到而欣喜不已,拍手称绝。这两种心态都是应该予以摒弃的。正确的态度是:胸襟更豁达一些,眼光更长远一些,经常为自己整整枝、打打杈,排除那些不必要的留念与顾盼,以便集中精力于人生的主要追求。这样做,大而言之,有益于社会;小而言之,有益于自己。
因此,我们要摆脱世间各种烦恼的缠缚,单纯地依靠世间的智慧无疑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时我们还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敢于“放下”的勇气。比方说我们对某些事“求不得”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去争取实现其目的,而当这一目的被实现之后,新的欲求又将会接着产生,由是转而产生新的烦恼,如此则永无了期。此时此刻,如果我们心中能够产生一种“放下”的勇气,这个烦恼也就有了期限。
【人生絮语】:我们要坦然面对失去,勇敢的放下计较,俗语“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也正是此理。
不轻易计较就懂得取舍
真正不计较的人,在幸福满怀的时候,往往懂得要舍弃一些给予他人,而用全部的精力去牢牢抓住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这样的心你有没有?这样的沉静姿态你有没有?让我们学会做个不计较的人,把握良好心态,在我们的温馨世界里,把爱分给大家,把美好撒播出去,也许,你给予他人的对你而言不重要的东西,却是他人生命里的至爱。
提起潘石屹和他的“现代城”、“长城脚下的公社”,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潘石屹的成功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1981 年,潘石屹从北京培黎学校毕业。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石油学院录取。1984 午,潘石屹毕业后被分派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的聪明和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
有一次,办公室新分配来一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当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时,对方非常认真地说: “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
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潘石屹:难道我这一生将与这套桌椅共同度过?正在思变的时候,他遇见了远在刚刚开放的深圳创业的一位老师。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
1987 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 元钱去广东打工,后来去了海南,与朋友开公司,自己做老板,开始了经商生涯,凭借着个人的努力,潘石屹迅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1993 年,潘石屹在北京注册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兼总经理,开始了在北京房地产界的创新与创业,最终成了北京地产业的一颗新星。
潘石屹就是典型的懂取舍之人,所以他成功了,走出了自己的人生。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如果他当年没有舍弃稳定的“饭碗”,如今的他也许还在研究所里过着清贫朴素的日子,北京也会少了一座“现代城”。
懂得取舍的人,往往是拥有强大内心的人,他们不依赖外界的力量,不受制于出身与宿命,他们勇敢地为自己做抉择,理智分析,果断地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张曼玉的成功尽人皆知。而过去,在她成长的道路上,她却曾经为她错误的坚持付出过不小的代价。刚进入演艺圈的时候,她还是个少女。那时,她只想在银幕上扮靓,只肯演妩媚动人的少女。演了几部电影之后,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观众不认可她的妩媚,不认可她演美貌少女时的表演。这个时候,圈里的人就劝她,以她的形象、她的演技,她应该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如果不是总演少女,也许会取得成功。这个建议本来是很好的,可那时,张曼玉很相信自己的演技,也相信自己的相貌,相信自已的青春。于是,她固执己见,继续演少女。这样又演了几部戏,结果,还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屡遭挫折之后,她终于放弃了那些无意义的坚持,决定改变戏路。于是,一个接一个全新的角色就出现了。从《新龙门客栈》里的老板娘,到《宋庆龄》里的宋庆龄,从《一门喜事》里的新娘子,到《甜蜜蜜》里的打工妹,从《济瓜》里的**妓女,到《青蛇》里的可爱青蛇,她角色多交,演技出色。张曼玉终于成功了。
这些角色的出演,给张曼玉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她连续四次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
可以说,她获得了最辉煌的成功。而这成功,当然得归功于她及时放弃了无意义的坚持。
为了得到,需要失去,因为失去一些,可能会意想不到地得到另一些。与其为了失去而懊恼,不如全力争取新的得到。总之,放下并不一定是损失,而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大步跃进的前奏或序曲。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要面临很多选择,很多时候,难的不是绝处逢生,因为绝处逢生,是只有一条路,必须往前走;难的是,当你有很多选择的时候,该如何取舍。选择什么,舍弃什么,是一门学问。正确的舍弃,则是真正把握住了机遇。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必须做出一些取舍。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只有懂得取舍,才能更好地拥有。人生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取舍,有时无关紧要,有时事关重大,有时面临生死。懂得取舍是如此重要,取舍的正确与否有时关系到事业成败、家庭和谐,甚至个人的身心健康。
【人生絮语】:舍弃与获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能够获得更多、更长久,我们必须学会正确、适时的舍弃。
张开臂膀,才能拥抱整个宇宙
电影《卧虎藏龙》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的确,紧握双手,肯定是什么也没有,打开双手,至少还有希望。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懂得放弃,放弃才会使自己身心愉快,才会使自己获得快乐!因此,我们一样可以说:张开臂膀,才能拥抱整个宇宙。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戏剧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一次,法国的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当时只能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 “我抢离出l21 最近的那幅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人的本质都是贪婪的,但一定要记住“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学会松开你的手,才能抓住更好的东西。
一位从事室内设计的工程师说起关于简约的空间美学话题时说:“就建筑或者室内设计而言,简约比复杂的难度还要高上许多,因为加上东西是容易的,可是要减掉东西,却需要更多、更敏锐的美学素养与判断。”其实,在人生中应懂得放手的道理,这也是人生之中更大、更深的课题。从呱呱落地开始.我们一直学习的都是用加法来面对人生的课题。从生理上的吃饭到心理感情上的得到;从知识上的不断学习与吸收,到物质或成就上的累积。
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这便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一种超脱,但这种超脱又需要多年磨炼才能养成。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做人的真谛。
有些自以聪明的人常常会暗自庆幸自己拿了多少。事实上,他们才是最糊涂的。拿得越多,说明放不下的也越多。那么,背负的也就越多,活的也就越累。
舍弃就是放下与放弃,你如果能够领悟“放下”的道理,你将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因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当下。更何况,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把一些不是很必要的东西放下,你的“人生行囊”将很快就没有空间去搁置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人要懂得取舍,因为选择的机会随时会出现,大到选择求学、就业、谈婚论嫁,小到一日三餐。常听到有人说:“哎呀,我们老得太快,如果当初有现在的觉悟和聪慧该多好。”
人生既漫长又短暂,能够决定一生命运的,只在那几步,当我们年轻时,当我们不懂取舍时,也许总是面临抉择,而当我们有能力选择的时候,往往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机会了,这是人生的悲哀。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婆罗门的贵族来看望他。婆罗门双手各拿一个花瓶,准备献给佛陀作为礼物。
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就放下左手的花瓶。佛陀又说:“放下。”于是婆罗门又放下右手的花瓶。 然而,佛陀仍旧对他说:“放下。” 婆罗门茫然不解:“尊敬的佛陀,我已经两手空空,你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你虽然放下了花瓶,但是你内心并没有彻底放下执著。只有当你放下对自我感观思虑的执著,放下对外在享受的执著,你才能够从生死的轮回之中解脱出来。”
在寻常人的眼里,世间的万物往往是被认为是实在的,加之我们以固有的观念去看待世间的万物,因而在我们的主观的视角中便产生畸形的人生观,把拥有物质当做衡量世间一切事物的尺度,因而使我们深深地被是非、烦恼困扰住了。于是人生就平生起了许多的痛苦,而我们自身又无法摆脱这种痛苦的缠绕。
因此,什么时候学会放弃,什么时候便开始成熟。我们都要学会放弃,放弃失恋带来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放弃耗费精力的争吵;放弃没完没了的解释;放弃对权力的追逐;放弃对金钱的贪欲;放弃对虚名的争夺……凡是次要的、枝节的、多余的,该放弃的时候都应放弃。
放下才会更轻松。放下很不容易做到,但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一定会做到。正视自己,该放下的就放下,那么你一定可以做一个轻松、不计较的人。
生活中,不管你有多努力,总会在不经意间失去某些东西,如果你只颐计较一些失去的东西,那么你就将失去更多,明白放手是不计较的一种难得的智慧。
【人生絮语】:什么样的取舍决定什么样的生活。属于我们的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因此,今天的取舍决定明日的生活。
取舍间拥有一颗不计较之心
有人说:并非所有的便宜都值得庆幸,并非所有的幸运都值得高兴,并非所有的痛苦都令人难以忍受。舍弃往往是珍藏在心中的至宝.不懂取舍,就不能完美地领悟人生,放不下计较,就不会有事业的壮丽辉煌。
不计较的人,脸上总是充满阳光般暖暖的笑意,他们对生活没有抱怨,没有哀叹,他们举重若轻,不多奢求一分,也不委屈自己。取舍的不计较在于取舍之际,要跟随个人的理想,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人云亦云,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自己的临界点。
有一个人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酷暑难熬。就在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幢废弃的小屋,屋里居然还有一台抽水机。
他兴奋地急忙上前取水,可不管怎么做也抽不出半滴水来。这时,他看见抽水机旁,有个装满了水的瓶子,瓶子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必须用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离开前,请再将水装满!
这可怎么办啊?能抽出水来固然好,要是水浪费掉了而抽不出水来怎么办?自己不是有可能会死在这里吗?假如将瓶中的水喝了,还能暂时解决饥渴,为此,这个人犹豫不决。
思来想去,他还是将水倒进了抽水机,不一会儿,就抽出了清冽的泉水,他不仅喝了个够,还带足了水,最终走出了沙漠。
在临走之前,他把瓶子装满水,然后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先舍弃瓶中的水,才能得到更多的水!
取舍间的不计较就在于此,发现平衡点,果断地抉择,然后在这个平衡点之上去把握,去轻松地感受取舍之后的快乐与美好。
大部分的人容易陷入一个怪圈: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你认为最好的东西是否一定适合你呢?你找到那个最适合你最能平衡你生活的临界点了吗?做个不计较的人,从现在开始,每天对着镜子,告诉自己,身边的爱人是你今生最完美的理想伴侣。目前已经选择的工作是你最喜欢的工作吧。只有放下那山的风景,内心才能平衡,心灵才能宁静,心情才能舒畅,也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山的关爱,感受到坦然与洒脱。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平衡点,事物之间也有平衡点,或称临界点。临界点之左之右都不是恰到好处,你能找到那个最佳的临界点吗?取舍之间就有这样的临界点。有时候取舍只在一念之间,悲喜也只在一念之间。
取舍间的智慧,全在一个“悟”字。佛家常常说一个人有“悟性”,说的便是一个人懂得取舍的智慧,知道何为可取之物,知道何为必舍之事,取舍之问,如蜻蜓点水,却恰到好处。一念之问,却把世事想透,不多取一分,也不胡乱舍弃。聪慧如此,必然幸福满怀,于是就常听人们说某某人好福气,却忘了自己其实也可以有“福气”,只是曾几何时,没有掌握好取舍间的尺度与智慧,于是最终只能艳羡他人。
现代社会的人们,大多“终朝只恨聚无多”,做什么都想赢,做什么都不肯舍弃一分一毫。纵观社会,横看人生,既有饿死、穷死的,也有撑死、富死的;有人因祸得福,有人因福得祸……不胜枚举。何时该取,何时该舍?这个平衡点真是很难掌握,而天下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我们能做的,就是根据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去综合权衡利弊得失。只要分析出利大于弊,即可做出取舍;而妄求只有利益,没有弊处,就永远选不对,心里永远不平衡。欲求太多的人,最不懂取舍间不计较的智慧。
当然,也总有一些人,他们永不满足,将快乐建立在与人不断的搏斗争取之中,将目标不断地往远处推移。
在台湾被誉为“出租车皇帝”的周春明说过:外在的改变很大,但是最重要的是内心的改变。给自己一个目标,朝目标直接前进,按照梦想去完成自己的事业。当我热情洋溢地爱上这份工作,身旁的人绝对会感受到这份爱。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在遇到工作中的一些困难时,他永远用一种感恩的心,去感化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去用心的完成每一件事,他从不放弃。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恒心,才有了现在的这份成就。周春明在采访里说:“在客人还没注意到的时候,我先注意到细节。帮客人把关、审核,让客人尽情享受开心的事情,麻烦琐碎的事情就由我来全权处理。”是的,苦也好,乐也罢全在不计较。
了解自己,取舍亦符合自己的内心满足,这便能快乐,也便拥有了取舍间的不计较。正如不爱珠宝的人,即使置身虚荣浮华之境,也无伤自尊;拥有万卷书的穷书生,对股票或钻石并没多大兴趣;满足于田园生活的清雅之人,从不羡慕任何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爱好即方向,兴趣即资本,性情即命运。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一颗不计较之心。睁开眼睛,仔细地去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聪明的人,都有一颗不计较之心。
【人生絮语】:很多时候,舍弃就是获得。人们常将“舍”与“得”合说成“舍得”,就是因为“舍”之东隅,“得”之桑榆。
给心灵减负,为生命泄压
不去计较的人懂得为自己“减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面对负担或者苦痛,举重若轻,该舍弃的时候舍弃,因为他们懂得,只有彻底卸下包袱,才能跟悲伤告别,同负累告别,与过往的自己告别,才能继续前行,真正走向成熟,成为更美好的自己,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有这样一个人,他每天不堪生活重负,生活没有丝毫的快乐。于是,他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哲人把一只竹篓放在他的肩上说:“你背着它上路吧,每走几步都要从路边捡一块石头放在里边,看看是什么感受。”
此人虽然大惑不解,可还是按哲人说的去办了。可刚走了几百步,他就感到背负太重受不了了,因为竹篓里已经装满了沉重的石头。“知道你每天为什么不快乐吗?是因为你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了,它已经把你的快乐压抑殆尽了。”哲人从竹篓里一块一块地取着石头说,这块是功名,这块是利禄,这块是小肚鸡肠,这块是斤厅计较。当大半篓石头被扔掉后,那个人背起竹篓走起路来,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
卸下包袱,内心才能恢复宁静,身心才能得到休息。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美、很多快乐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发现,然而因为我们庸人自扰,总是把一些莫须有的东西背上身,如一个职称、一笔钱、一段发霉的感情、一些他人的期望……其实人应该适时卸下包袱,很多东西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重要,是我们自己把它们背上身,并且又扩大化。
把过去的一切甩在身后,卸下身心包袱,才能让心回归最初的宁静。重新开始规划新的生活。人们大都知道这个道理,却很难做到。因为只有不再受过去一些因素的影响时,你才能保持平和健康的心态,正确地把握将要发生的事,去获取新的成功。卸下包袱,做画家手中的那张干净的纸,这样才能画出美妙的图画。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每一天都需要付出全部的努力,都需要认真地对待,只有卸下昨天的包袱,才能真正一丝不苟地去应对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过好未来。
有一道测试题很富哲理: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你驾车经过一个车站。车站上有三个人在等公交车,其中一个是病得快死的老妇人,一个是曾经救过你命的医生,还有一个是你长久以来的梦中情人。如果你只能带走其中一个乘客走,你会选择哪一个?
很多看过这个测试题只做了简单的选择,事实上,最理想答案是:把车钥匙交给医生,让医生带老人去医院,然后和自己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交车。
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从来不想放弃任何好处,就像不愿放弃那把车钥匙?其实,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你注定会失去一些东西.也注定会在失去的同时获得一些东西。其实有时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只是觉得每样东西都有它的好处,哪样都舍不得放手。
如果我们不去计较那么多,我们反而可以得到更多。
作为人,什么样的人生最成功?没有定论,全看个人。非要一味概之,就落入愚蠢的窠臼。完全照搬那些看似风光的人的经验与路径,最终只会“舍”错人,“舍”错事,最后取得的人生,貌似自己曾经所羡慕和企求的,却无论怎样也快乐不起来,只有满怀的懊恼,甚至可笑。如果一定要给成功人的人生下一个定义,给一个框架,那便是,当一切尘埃落定,内心充盈,感觉到实实在在的幸福,而无论外界的眼光。
一切的包袱都只存在于我们心中,其实放下了也不过如此。任何担忧、迷茫、恐惧和退缩都于事无补。放弃得当,我们就会解脱各种羁绊,打破各种禁锢;甩掉“包袱”,我们才能轻装前行,更快更好地进入角色。
你是否每天都背着沉沉的行囊疲惫前行?你是否每天都在给自己很多目标、很多要求?
你是否一直纠结于生活的细枝末节?问问你自己,这些是否重要到能让你每天带着严肃的面孔,是否重要到能让你失去轻松纯真的笑容?
在短暂的生命中,苦乐相随,没有人会永远一帆风顺,也没有人会永远水深火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而不同的是我们对待愁苦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有的人每天抱怨,而也有一种人,他们反而如花苞绽放,拥有了更加成熟淡定的隽永气质。这种人,就是遇事不计较之人。
人之一生,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有太多太多,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就要学会放弃。
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风风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只有学会了放弃,卸下包袱,才能轻装上阵,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和轻松。
《舷经》里说“若著相于外”的种种弊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人们懂得该“放下”、懂得“放手”。佛语中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的“放”意为“放弃”,而“屠刀”则泛指恶念。
不论是“放弃”与“放下”,都是让人们将某些该放下的事情敢于放下、勇于放下,这样才能给心灵减负,为生命泄压。
【人生絮语】:懂得不计较的人都知道,无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是什么,过去的都已经过去,现在才是真正的开始。因为他的心不再负累,生活也是轻松的。
要“看开”,不要“看破”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说“看破红尘”,其实人是不能“看破”的,因为一看破就会消极,无所作为;但人也不能斤斤计较,不然就会时时不愉快,常常痛苦。因此,要“看开”,不要“看破”。不过很多人分不清楚,他们认为看开就是看破,这是不正确的。
看开并不是看破,但是看不开却必然看不破。云门禅师说“日日是好日”,便是看得开的最好说明。一个人的理想或者愿望没有如愿达成,不妨在乌云密布的云层上假想有一道明朗的阳光,如是,你的心情自然也会随着这道阳光明朗起来。最为后人仰尊的日子的生活并不宽裕,他的地位并不显赫。“富贵于我如浮云”,日子非常明白“努力与成功之间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他主张“尽人事,以听天命”,希望“尽力去追求,却不必把富贵当作永久存在的东西”。
佛云:世间的俗事要看开,但不要看透。当你看开之后,你会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也会有肚量去容纳一些事情,更可以坦然面对各种**。正所谓。拿得起放得下,便可以在得失之间真正领悟人生的要旨。我们应该懂得看开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必大惊小怪。我们常说的自己被某件事情或者观点困扰,其实是自己困扰自己。
当我们看开之后,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会做人才会做事,做事的精彩源于做人的精彩。人生一世,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莫不将“做事为要,做人为先”的信念根植于心。人做好了事才能做好。
事业不成功可以从头再来,人做得不好可是一生的悲哀。做人做事只有掌握了窍门,才能得心应手,无往不利。学会做人和做事,是生活的艺术,也是求得安宁、活得痛快的途径。
很多时候,我们太过重视外表,是来自社会的最重要的毒性教条。看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穿的是不是名牌,戴的是不是名表,开的是不是名车,所以在台湾,常有人讲一个笑话:某个人不怕家里失火,最怕自己掉进厕所。因为他所有的财产全部都在身上,一掉到厕所里面就全完了,社会上真的不是没有这种人。
一个人太不了解自己所以才会这样。因为不了解心里不踏实,所以才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情绪表现,所以才会千方百计地想要与别人比较。但是,我们的立足点真的平等吗?不平等的话,又何谈比较呢?就好比我们看到美国人住着大房子,但是,你知道他们一年光修整草坪就要花掉一万美金吗?美国人的房子是木头做的,所以很容易坏,三两天就要修一下,你能负担得起吗?你有那个耐性吗?
世界上有两种人是最聪明的,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中国人,因为这两个民族受到了最多的磨难。也正因为饱经忧患,所以中国人的性格里是排斥教派的,不愿意接受教义的束缚,这也是儒家永远无法成为宗教的原因。我们的天性中,已经充满了自由自在的因子。
现在有两位棋手,一位是绝顶高手,从来不会输;一位是跟你水平相当的普通人。你愿意跟谁对弈?
我们不必回答这个问题,而只需要探讨什么是真正的高手。真正的高手是什么?真正的高手应该是每次赢你一点点,然后输你一下,这才是看得开的高手。
我们的一生背负着很多看不看的债务,儒家总是说“反求诸己”。我们从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住,那么,“反求诸人”的效果也就随之而至了。很多领导一出现,整个团队都紧张兮兮的,如果去问一下员工,你会发现,原来领导不在的时候,他根本不紧张,他会自己安排工作。很多家长不在家,小孩子很愉快,爸爸一回家,孩子就开始紧张,动不动就骂,动不动就摔杯子。可见,当家长的有时也不能看太透。
我们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有些人失败之后则不会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只要略加观察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获得成功的人往往是看得开,失败之后不怨天尤人,反而能够好好分析,进而充实自己,客观地对待失败。那些没有再成功的人恰恰就是看不开,才会纠结于过去,停滞不前。看开之后切记不要看破,如果看破一切,就会感觉一切都是假的,就会流于“不争”,就会停止进步。事情看破,你就不想做事了;人情看破,你就不想做人了。
所以不要看破。人生是自己的,世界美不美,生活好不好,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消极地看破,就会封闭自我,生命会长满荒芜;积极地看开,则会热爱生活,即便身处沙漠,你也会把它变成生命的绿洲。
做人应该有一颗“平常心”,这话听起来很平常,但事实上很不平常。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每个人都不必大惊小怪,我们的情绪就会稳定。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自己是被事情所困扰的,其实不对,人类是被自己看待这个事情的观点所困扰的,是自己在困扰自己,而不是外界的环境在困扰自己。
因此,人生看开就行,不必看破。生活的无常经常会让我们身不由己.一些人祸明明是小概率事件,却会降临在自己头上。当我们遇到这些事的时候,去思考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然后坦然地接受命运给予你的一切,包括所有的痛苦与幸福,多一些珍惜和欣赏。
【人生絮语】:人不能看不开,过于斤斤计较。否则就会不愉快,常常痛苦,我们久在喧嚣的都市里生活,人们的心也会在这浮躁的空气里沉沦。
心轻万事皆鸿毛,放空处处是安乐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把时间和思想填得满满的,却常常忘了自己心之所想,忘了为之奋斗的目的,以为放松就是浪费时间,是无意义、是懈怠。所以,这些人总是步履匆匆、满腹心事,甚至焦躁不安,从不肯让自己闲下来、静下来,保留一份空白,独享时间的流逝。然而总会在某个阶段,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上进心已经被重复的琐事所羁绊,对一直热爱的工作产生了松懈,而过往的成功经验转眼问已经成为绊脚石……于是,心累了、倦了。
安徒生有一则名为《老头子总是不会错》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乡村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唯一值点儿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儿更有用的东西。老头子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把鹅换了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口袋烂苹果。在每次交换中,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大袋子烂苹果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起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揍。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3 个人于是一起来到老头子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着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每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子的钦佩。她嘴里不时地说着:“哦,我们有牛奶了!”“羊奶也同样好喝。”“哦,鹅毛多漂亮!”“哦,我们有鸡蛋吃了!”
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愠不恼,大声说:“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结果,英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凡事不要看得太重,要学会放弃。不要为失去的一匹马而惋惜或埋怨生活,既然有一袋烂苹果,就做一些苹果馅饼好了,这样生活才能妙趣横生、和美幸福,这样你才可能获得意外的收获。
放空自己是为了更好地充实和净化自己,让自己心平气和,把心力调至恰到好处,驾驭好自己的情绪,靠近快乐、远离忧虑,放空自己,是顿悟的前提。
适时放空自己,甩掉心灵背负的沉重负累,别让心灵蒙尘,让自己的心变得轻盈,心轻是一种睿智,放空是一种豁达、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放空了自我,才能想到别人;放空了个人,才能想着国家和人民;放空渺小和卑劣,才能赢得伟大与崇高。因此,放空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幸运。放空,才会收获一份轻松。
一个老人在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弄掉了一只,周围的人都为他惋惜。不料那个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从窗口扔了出去,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来说也没有用了,如果有谁捡到一双鞋,说不定还能穿呢!”
显然,老人对自己的行为已经有了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断然放弃。我们习惯对已经丢失的重要的东匿耿耿于怀。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事实上,与其为失去的而懊恼,不如正视现实,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也许你失去的,正是他人应该得到的。
生命中,有得到是正常的,有失去也是正常的,如果你紧紧抓住失去不放,得到就永远也不会到来。放下失败,抓住成功,就可以让生命重放光彩。而这一切,需要你有一颗淡泊名利得失、笑看输赢成败之心。个性乐观的人对得失看得很淡,他们认为“得”是劳作的结果,无论劳心劳力,“得”都是心愿的实施,满足了心愿,却难免会失去追求。
得到功名利禄的时候,满心喜悦,但同时也失去了沉思与警醒;得到婚姻的时候,爱情的光芒免不了黯淡:得到虚荣的时候,灵魂却在贬值;失去最爱的时候,便得到永恒的寄托;失去依赖的时候,便得到人生必备的磨砺;失去憧憬的时候,便得到现实的选择。
古人讲“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得到与失去、追求与放弃,是现实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常、豁达的心态去看待。
俗话说“万事有得必有失”,得与失就像小舟的两支桨、马车的两只轮,得失只在一瞬间。失去春天的葱绿,却能够得到丰硕的金秋;失去青春岁月,却能使我们走进成熟的人生……失去,本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获得。
生活就是这样,在坚持选什么的同时,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些东西。人往往就是因为舍不得放弃,选择才变得异常痛苦。但也正因为舍不得放弃,人生才变得异常沉重。因为,翅膀上系着黄金的鸟儿是飞不起来的。
【人生絮语】:凡事不要看得太重,不要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和失,学会放空自己的心灵,平和地看待生命中的得与失,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快乐。
别太计较失意的事
每个人都会有失意事,包括事业上的失意、感情上的失意、家庭上的失意。失意事本就是一种痛苦,搁在心里计较更是痛苦。据说,把失意事摆在心里还会造成心里的疾病,所以失意事还是不要太过计较的好。
一个富商在一次投资中,赔光了所有家产,债主整日在他家中索债。他伤心欲绝地去跳河。来到河边,他看到一个妇女站在河边,哭得非常伤心,接着一步步走向河中间。出于本能,他把那个妇女拉回了岸上。他同情地问道:“你为什么跳河?”
“我,我被丈夫遗弃了。”妇人还在抽泣,并且抱怨他不该把她拉回来,她声称自己已经没有活路了。
“你什么时候认识你丈夫的?”富商问道。“我是3 年前认识他的,我们刚结婚l 年他就另觅新欢不要我了。”
妇人越说越伤心,站起来,又要去跳河,富商一把抓住她。
“哦,你等等,”富商问,“那3 年前没有遇见他的时候你是怎么活的?没有他你就必须跳河吗?”
“哦,3 年前我没有认识他的时候,我生活得很好,很快乐。”妇人陷入了往事的回忆中。
“是啊,你完全能从头再来啊。只不过3 年时间,它在你一生中只占几十分之一啊,干吗要为3 年付出那么多代价呢?3 年是可以用另外一个3 年挽回的。”富商忽然想到自己,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你看,3 年前我也是一个到这个城市打工的流浪汉。当时我身无分文,可现在我已经是富翁了。你说是吗?”
“是啊,3 年前我生活得很好,现在我一样可以很好。”妇人若有所悟,喃喃地说道,继而她对富商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谢谢你,我真不知怎么谢你。”然后她轻松地离开了。
富商摇了摇头,看了一眼滔滔的河水,也轻松地离开了河边。
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压力才有动力”……。这些至理名言,其作用和意义已被生活经验所反复证明。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们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失败和挫折给人造成的精神痛苦无疑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来承受这种痛苦,如果只是抱怨痛苦所带来的不幸,那么,你就可能因失败而一蹶不振。
英国政治学家和教育家格雷厄姆·沃拉斯说过:“绵羊每咩咩地叫一次,它就会失掉一口干草。你抱怨越多,消极的思想出现的次数就越多,你便越难摆脱破坏你健康心态的敌人;你就越难摆脱破坏你幸福的敌人。因为,你每想象它们一次,它们就更深地潜入你的意识之中。思想宛如一块磁铁,它只吸引与它类似的东西。与你思想相左的东西是不大可能产生的,你的成就首先是在你的思想上取得的。”
诚然,吐露失意事,不管是主动吐露或被动吐露,都有很多副作用。因为这样无意中塑造了自己无能、软弱的形象。虽然每个人都会有失意事,但如果你在吐露失意事时,别人正在得意,那么别人会直觉地认为你是个无能或能力不足的人,要不然怎么会“失意”?嘴巴虽然不说出来,但心里多少会这样子想。而且失意事一讲,有时会因情绪失控而一发不可收拾,造成别人的尴尬,这才是最糟糕的一件事。如果你的失意情绪引来别人的安慰,温暖固然温暖矣,但你却因此而变成一个“无助的孩子”,别人的评语是:唉,可怜!
其次,别人对你的印象分数会打折扣。很多人凭印象来打别人的分数,一般来说,自信、坚定的人,他所获得的印象分数会比较高,如果他还是个事业有成的人,那么更会获得“尊敬”,这是人性,没什么道理好说。如果你的失意让别人知道了,他们下意识的会在分数表上扣分,本来八十分,一下子就不及格了,而他们对你的态度也会很自然地转变,由尊敬、热情而变得不屑、冷淡。
再者,你的失意事如果说得太多次,或是经由听者的传播,让你的朋友都知道了,那么别人会为你贴上一个标笺:“失败者!”当别人谈到你时,便会想到这些事。在现实的社会里,失败者只能自己创造机会,别人是吝于给你机会的。尤其传言很可怕,明明小失意也会被传成大失败,这都会对你的未来人生造成或大或小的阻碍,准管你是怎么失意,而失意的实情又是如何呢?
当然,并不是说“失意事”要闷在心里,但要谈你的失意事必须看时机、对象。最好对好朋友说;好朋友知道你的情形,你的坚强、软弱,优点、缺点他都知道,跟这种朋友说才能“确保安全”,甚至倒在他怀里、肩上大哭一场也无妨,但哭过千万不要计较。
总之,一个不计较失意的人,他就具有战胜失意的潜能。所有那些被失意击垮的人,都是由于不敢面对失意。逃避失意的人,更惧怕失意的威胁,失意一旦降临,他便退缩了,不敢和失意作战。失意就这样在那些懦弱的人的生活中横行、肆虐,把这些人压垮、击溃,而他们往往在失意中失败。
【人生絮语】:失意之下,人们的表现各异,问题的关键是:你能不能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失意。只要我们能够下决心不计较,就能从失意中振作起来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