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世界是由三个苹果改变的。一个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的那个,一个是砸向牛顿脑袋的那个,还有一个是曾经握在美国人乔布斯手中的那个。如果说亚当夏娃的那个苹果告诉了我们“从哪里来”、牛顿的那个苹果告诉了我们“身处何处”的话,那么乔布斯的这个苹果,则告诉了我们“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第一节苹果公司的创立和崛起
一、史蒂夫·乔布斯的诞生
我想,对于一个被收养的人而言,想要知道某些特质从何而来是非常自然的好奇心。但我主要是一个环境论者。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方式、价值观以及看待世界的多数想法都来自于他的成长经历。
——史蒂夫·乔布斯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生父是一名大学教师,生母乔安娜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在校研究生。
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十分传统和保守,未婚产子的乔安娜,倍受周围人的压力和指责。而且更让家人难以接受的是:孩子的父亲是一位叙利亚移民,生活在保守的美国南方的生母一家极力反对这桩姻缘,生母父亲甚至威胁女儿,如果女儿一意孤行便取消她的继承权。
无奈之下,乔安娜决定独自去加州生下孩子,然后在当地给孩子找一个合适的收养人。最终,乔安娜选择了年过半百的保罗·乔布斯和妻子克拉拉,一户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中等阶级人家。乔布斯一家住在郊区普通公寓里,克拉拉是会计,保罗·乔布斯在一家生产激光仪器的厂里当工人。这对夫妇十多年来一直希望能够收养一个孩子,但一直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乔安娜把儿子送给了别人,这并不说明她对儿子没有丝毫的责任感。“当母亲知道我养母没有大学文凭,养父连高中都没有毕业时,她花了很长时间才做出决定。”乔布斯后来这样回忆。最终让乔安娜作出决定的是乔布斯一家的诚意,他们向这个年轻的未婚妈妈保证,将来一定送孩子上大学。
养父保罗·乔布斯是退伍军人出身,在收养了史蒂夫后,他和妻子带着收养的儿子举家迁往了南旧金山的一座工业城镇,这里有不少地方都住着退伍回来的老兵。在这个城镇,乔布斯长到3岁时,就形成了比较活泼的性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儿童多动症。
他早晨往往很早就起来捣乱,就好像他属于那种天生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跑到了医院,就是想尝尝杀虫剂究竟是什么味道。还有一次,乔布斯把发夹塞到了电源插座内,让它发出难闻的气味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虽然有这么一个淘气的孩子已经很让父母操心,但他的养父母还是决定再收养一个女孩,她就是帕蒂,比史蒂夫小两岁。
虽然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有了两个孩子,但老乔布斯夫妇并没有忘记当初对乔安娜的承诺。为了孩子,他们倾尽所有。在史蒂夫5岁时,为了送儿子学游泳,克拉拉不得不给人做保姆。
虽然生性好动的史蒂夫比大多数孩子更需要严加看管,但他显得比其他孩子更聪明。他在邻居家的摄像机前面做鬼脸,骑在三轮车上对街坊四邻大喊大叫,他还看了很多不健康的电视节目,而这可能是他成年后不轻易交朋友的一个原因。
等到乔布斯10岁的时候,他对电子学方面的兴趣就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一些小型电子产品深深吸引着他,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他一直想弄明白这些小东西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在那时,他们家已经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芒廷维尤的一个半岛上。
乔布斯的家地理位置很好,因为惠普公司以及其他一些电子公司的工程师都在这里居住。每逢周末,一些工程师就会到自家车库做些维修工作,他们对乔布斯这个孤单、好学而又勤劳的男孩非常欣赏。有一次,一位工程师从实验室带回来一个碳晶麦克风给他玩儿。史蒂夫对这个麦克风非常着迷,并问了很多细致的问题。以后,乔布斯就经常到他家来玩儿,工程师对这个早熟的男孩印象颇好,于是就把麦克风送给了乔布斯。
在乔布斯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受到一位名叫伊莫金·特迪·希尔的老师的深刻影响,这位老师也最终改变了他的人生。“她在我心目中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乔布斯说,“她教四年级提高班的课程,花了1个月的时间就了解了我的情况。她极力敦促我学习,甚至会这样说:‘我真希望你能完成这些作业,你要是能完成我就给你5美元。’就这样,希尔老师激起了我内心的学习热情。”
乔布斯在那一年学的知识要比小学其他任何一年都多。他的老师想让他跳过五年级直接进入这个学校的初中学习,乔布斯的父母没有同意这样做,而是提前让他进入克里滕登中学学习。但克里滕登中学并没有针对优等生作特别的安排,只是把他们和年龄大一点的学生放在一起。
然而,乔布斯念的这所新学校真是不怎么样。因为克里滕登中学的条件比起史蒂夫上的小学来说差远了,甚至在培养学生的才能和特长方面还没走上正轨。他不喜欢自己所读的中学,并告诉他的养父母,他决定不去上学了。他的养父保罗?乔布斯后来回忆道:“因此我们只好搬家。”
1967年,乔布斯一家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斯阿尔托斯。在这里,乔布斯感觉自己进了天堂:他随时都能在各处的箱子翻到一两只废弃不用的电子元件,拆开来看个究竟,玩上好几个小时。他结识了对他后来成功最重要的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
比乔布斯大5岁的沃兹是远近闻名的电子学小专家,当时已是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一年级学生,曾经因为恶搞学校管理部门的计算机而被赶出学校。当在沃兹家车库里看到他设计的计算机时,一直为自己电子学知识自豪的史蒂夫·乔布斯清醒了,“在电子学方面,沃兹是我遇见的第一个水平比我高的人。”
两个史蒂夫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做事都很专心,生性孤僻,不那么合群,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抱着极大的热情,一碰到兴趣范围的话题就滔滔不绝。两个人又截然不同:沃兹单纯快乐,总是沉浸在计算机和电子学的世界里;而乔布斯活在他自己的世界。
两个天才少年很快有了一次以恶作剧开始的合作:在一个老牌黑客那里,乔布斯和沃兹见识了一种盗打长途电话的做法。两人决定设计出自己的装置。经过几次试验后,沃兹设计了一个性能非常好的称为“蓝匣子”的电子装置。当他们向身边朋友卖弄时,竟然人人都想问他们要上一只。
乔布斯说服了沃兹,在校园里兜售“蓝匣子”。他凭借买电子元件时讨价还价的本事做起生意,第一批每只卖40美元,由于非常走俏,逐渐提价到150美元并同时提供售后服务,最后卖到300美元。他们通过这个方式赚了不少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个人主义的思潮在美国西海岸兴起。史蒂夫·乔布斯很快就吸收了这种反文化传统的价值观。他对个人主义非常向往,拒绝受各种规则的约束或者胁迫,沉迷于迷幻般的自由世界。他和同学克里斯·安恋爱了,常常在一起散步、喝酒。
到上大学年龄的史蒂夫·乔布斯,决定去读俄州一所崇尚自由思想但是收费昂贵的私立大学。他告诉养父母,说那是他唯一想去的大学。夫妇俩再一次满足了养子的任性要求,穷其所有,把他送进了里德学院。
在里德学院,乔布斯很想取得好成绩,但不是在学习方面,而是在个人能力方面。因此,他在学习上用的时间要远远少于他用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在1972年的秋天,乔布斯把兴趣转到东方哲学上来,主要是想提高一下对一些东方神秘东西的认识。在那时,来自东方的思想潮流冲击着里德学院。
乔布斯第一学期的成绩很糟糕,加上他那干脆利索的性格,他决定退学并要回所交的学费。然而这之后他还待在学校里,住在别的同学腾出的宿舍里,因为这些同学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了。里德学院确实是一所比较自由的学校,他们对这种现象并不介意,乔布斯甚至还与校方的管理人员杰克·达德曼成了好朋友。
乔布斯退了学,但又能住在学校,没被学校赶出去,因为这个,他成了这所学校的“名人”。在第二学年开始的时候,他继续住在里德学院。那时的乔布斯穷困潦倒,整日无所事事,即使是在他的朋友圈里,他也感觉自己像一个局外人。他在内心深处想着很多的事情。
二、苹果公司的创立
对大多数人来说,为家里购置电脑的最不可抗拒的理由,将是把它接入一个全国范围的通讯网络。我们正处于一个真正重大突破的开始阶段,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如此——这一突破与电话一样意义重大。
——史蒂夫·乔布斯
1974年春天,乔布斯离开学校回到了父母那里。有一次,他在偶尔翻阅《圣何塞信使报》时,他看到了阿塔里(Atari)公司的招聘信息,这个公司是在富有朝气的硅谷地区成长起来的,发展速度之快让人无不惊讶。
阿塔里的成功主要受益于开发了一种叫做“乒乓”的电子游戏装置,然后它以这种游戏迅速打开了市场。但该游戏被装置在桑尼维尔的一个小地方时,由于玩者众多,游戏线路阻塞严重,因此阿塔里公司迫切需要一个电子机械师来解决这一问题。广告上的招聘条件是此人必须是世界知名的电子机械师,公司会为他提供良好的娱乐服务和较高的薪水。
乔布斯对这份工作很感兴趣,虽然条件欠缺,但还是决定前往应聘。最后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他竟然被雇用了。后来,据阿塔里公司当时的首席工程师阿尔·奥尔康回忆:
一天,公司的人事主管告诉我,一个非常奇怪的家伙来到公司,他说他不会走,除非我们雇用他。然后问我是否把他交给警察,或是只能雇用他。我让他先把那个家伙带进来看看。
稍候,我就看到了这个家伙,他穿着一身旧衣服,像一个嬉皮士,而且18岁就从里德学院辍学了。我真不知道为什么雇用他,他除了想做这份工作且有一点活力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不过,我后来之所以把他留下来,正是看中了他内在的那种活力,具备这种活力就能把这份工作做好。而且他还有一种想象力,要知道,想象力的概念是一个人内在的想象能力,并不依靠外在的东西。他的思想很单纯,没有任何的杂质。
初来乍到的乔布斯,在阿塔里公司只是做一些小事情。这不禁让他若有所失。有一天,他去找奥尔康,提出辞职他想去印度见识一下印度的宗教圣人。当时,公司在德国的游戏市场出了点问题,奥尔康决定让史蒂夫在去印度之前先到德国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于是,奥尔康简单地给乔布斯介绍了一下德国那边的情况,就打算让这个年轻的嬉皮士起程。奥尔康让乔布斯在两个小时内解决问题,结果他真的就在两个小时之内把问题给解决了。
在德国短暂停留后,乔布斯光着脚、穿着破烂的衣服就到了印度。这身打扮是他自己想要的,他认为这代表着一种特别的追求和审美观。在印度,他第一次遇见那么多的穷人,他们和加利福尼亚穷困的嬉皮士不一样,因为嬉皮士们的穷困是可以选择的,而印度穷人的贫穷是命运使然,是难以改变的。在印度,乔布斯接触到很多人和事,让他增长了不少见识。美国和印度在物质生活的舒适度方面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以前的所思所想在当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印度的这次经历对史蒂夫来说真是既惊险又刺激,它完全出乎乔布斯的预料,也是乔布斯在繁华的硅谷中所体验不到的。但这一切并没有解开乔布斯心中的疑问,他内心的那种欲望仍旧没有得到满足。回来后,乔布斯决定以一种与以前不同的方式从头开始。
乔布斯从印度回来后,几乎变了一个人,对人冷漠,沉默寡言,整天穿着橘黄色的外套,头发也剃光了。他又回到了阿塔里公司,想要做原来的工作。这个举止狂放、身着宽松外套的大男孩到大多数公司的门口一站,可能都会有人叫警察。但20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阿塔里公司不是这样,他们只是说了句“好吧”,于是,乔布斯又去工作了。
在乔布斯再次回到阿塔里公司后,他感觉在东方寻求真谛的经历和充斥着电子游戏、机械制造的现实之间差距太大,让他备受折磨。他还是保留着嬉皮士风格的审美情趣,这种风格在硅谷很容易保留下来,因为这里距嬉皮士们的圣地旧金山和伯克利太近了。乔布斯又重新和沃兹建立了联系,虽然在不知不觉中他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看法,他吹嘘沃兹是技术方面的高手,而他则具有很强的经营能力。
沃兹那时已在惠普公司工作了,他充分利用了他的老朋友乔布斯重新回到阿塔里公司工作的机会。阿塔里公司当时研发了一种叫“超级赛车”的电子游戏,“这是新一代的车轮驱动游戏,”乔布斯解释说,“沃兹是超级赛车游戏迷,所以我就叫他晚上过来,进入产品车间,他就在那里玩儿一个晚上。后来,每当我在技术项目上遇到困难时,我就会打断他10分钟,让他过来帮我。他真是我免费请的最优秀的机械师了!”
沃兹在工作上非常卖力。他并不追求荣誉,就是想多做出点成绩,比如设计出一台计算机,开发出一套游戏软件等。而乔布斯对所有的过程都有准确的把握,因为往往是他策划项目,他知道如何把产品转化成利润。
阿塔里公司的奠基人诺兰·布什内尔是这样评价史蒂夫·乔布斯的,他说:“当他想做某件事时,他给我的计划表都是按天和星期计划的,而不是按月或年计划,我喜欢他的这种行事风格。”
据奥尔康回忆,有一天,布什内尔找到乔布斯与他达成了一项开发游戏的协议。布什内尔把这个游戏叫做“突破”,他把这个游戏的制作情况告诉了史蒂夫,并希望尽量少用电脑芯片。首席工程师奥尔康负责后勤服务,因为乔布斯只能在晚上没有其他工程师在场的时候才来工作。
在这个“突破”游戏中,玩家需要不断地向一堵“砖墙”开火,突破这堵墙就算赢得了胜利。要想玩好这个游戏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坚决要成功的信念以及紧迫感—所有这些乔布斯和沃兹都具有。
1975年1月,一篇名为《大众电子学》的文章发表。这篇文章介绍了一台阿尔泰(Altair)计算机的详细情况,这标志着人们一直争论的“个人”计算机诞生了。计算机在使用二进制编码以前,人们要采用费时的手工编码,并且需要经过多道操作转换程序,才能把信息输入计算机存储器,而这台计算机的发明预示着二进制的编码方式已获得了很大的突破,它为计算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1975年年初,由于诞生了很多个人计算机,史蒂夫·乔布斯开始考虑他和沃兹如何在这个新的领域获得商业利润。他必须要找到一个突破口。
这时的乔布斯,决定以一种与从前不同的方式重新开始他的人生。他再次找到了沃兹。此时的沃兹热衷的还是技术,他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子设备,用途不过是用来满足自己对电子世界的好奇和征服欲望。而此时的乔布斯,已经拥有了一个和沃兹完全不同的设想和方向。乔布斯所看见的,是一台台摆在千家万户桌面上的计算机,一种真真正正属于个人的计算机。
乔布斯向沃兹讲述着自己的设想,这种全新的领域对于沃兹来说是再让人兴奋不过的了。这时乔布斯有点着急了,他力劝沃兹从惠普辞职,沃兹觉得还不是时候,于是,乔布斯和沃兹达成妥协,由乔布斯主要负责电脑制作,沃兹把他在惠普的工资拿出来平分,两个人晚上一起开发程序和制作硬件,同时由沃兹晚上制作一批电路板,乔布斯白天拿出去卖,这笔收入也平分。
1976年,随着设计的一天天深入,他们终于制造出了一台完整的计算机。乔布斯建议将它命名为“Apple”。他开始规划自己的发展蓝图,希望通过这台计算机为自己带来足够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利润。于是,沃兹来到了惠普公司,向人们展示了这台Apple计算机。就如同一个孩子向大人展示自己的发明创造一样,惠普公司对这种外表简陋的机器根本没有丝毫的兴趣。这让乔布斯和沃兹犯了难,没人对他们的计算机感兴趣,就意味着自己再也得不到进一步发展的充足动力。史蒂夫作出了决定,他们卖掉了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甚至包括自己的汽车和计算机,他们要自己制造 Apple计算机,他们要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
1976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像个作坊一样的苹果公司,在史蒂夫·乔布斯家的车库宣告成立,至于为什么叫苹果,乔布斯有两个理由:第一,他在印度的时候,往往靠吃苹果度日,苹果代表生命力;第二,将来公司在电话黄页里面会比较靠前(A在字母顺序中最靠前)。
三、苹果公司的崛起
1976年,我们赚了20万美元;1977年,700万美元;1978年,1700万美元,1979年,4700万美元;1980年,1.17亿美元;1981年,3.35亿美元;1982年,5.83亿美元;1983年,9.85亿美元。今年我认为能达到15亿美元。
——史蒂夫·乔布斯
苹果公司的成立,只是一个开始,离真正的成功还很遥远。乔布斯和沃兹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和销售的问题。
首先,当“苹果I号”样机出来后,马上需要量产,所谓的量产,也就是10台起步。资金成了大问题,乔布斯把15岁时父亲给他买的菲亚特跑车卖了,收获不到1000美元,沃兹把自己心爱的惠普65电脑卖了再加上借来的钱,凑够1300美元。乔布斯发挥他的伶牙俐齿,到处购买便宜的材料并争取赊账进货,而且拉来妹妹担任装配工人。
其次,便是销售问题。苹果I在他们参加的俱乐部里面得到其他电脑迷的很低评价,“苹果”机的生意很清淡,毕竟它是一个全新的东西,除了对电子感兴趣的人,谁知道这个东西会有什么用处,而原先对“苹果I号”感兴趣的消费者也开始持观望态度,在等待更好的“苹果II号”的出台。
一个偶然的机会,乔布斯和沃兹的苹果公司迎来了转机。当时在全国拥有74家电子器件零售店的Byte公司老板保罗·特瑞尔(Paul Jay Terrell)来到了乔布斯的车库,当看完乔布斯熟练地演示电脑后,他认为“苹果”机大有前途,决意冒一次风险——以500美元一台的价格订购50台整机,但要求一个月内交货,乔布斯喜出望外,立即签约,拍板成交,这可是做成的第一笔“大生意”。
1976年7月,零售老板要求的时间太仓促,任务又繁重,乔布斯和沃兹冒着酷暑,没日没夜地干了起来,为了公司的生存,他们豁出去了。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挥汗如雨、顽强拼搏中度过,每周工作66小时。终于在第29天他们奇迹般地完成了任务,把50台“苹果”电脑如数交给了商人特瑞尔。
50台整机在特雷尔手里很快销售一空,有了良好的开始。“苹果”公司名声大振。开始了小批量生产。乔布斯和沃兹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小资本根本不足以应付这急速的发展。乔布斯后来回忆道:“大约是在1976年秋,我发现市场的增长比我们想象的还快,我们需要更多的钱。”为此,他们分头去找资金支持,包括沃兹就职的公司惠普,但遗憾的是,这些公司都没意识到这其中蕴藏的商机和市场。
机遇往往垂青努力的人。1976年10月,百万富翁马尔库拉慕名前来拜访沃兹和他们的车库工场。马尔库拉是位训练有素的电气工程师,且十分擅长推销工作,被人们称为推销奇才。由于在股票生意上发了财,他很早就选择了退休的生活。但看到这两个年轻人的新产品,马尔库拉决心重操旧业,帮助他们把公司大张旗鼓地办起来。马尔库拉是苹果公司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幕后主宰。没有他,苹果公司还只能算一个作坊。
马尔库拉发现,尽管两个年轻人对技术十分在行,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但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公司,不知道怎样开启更大的事业。最重要的是,他们还缺钱。
这些,马尔库拉都有。他首先为两个人上了为期15天的管理课。虽然马尔库拉没有专门学习过管理,但是,他由技术人才成长为硅谷最知名企业的营销副总裁,实践经验是相当丰富的。21岁的乔布斯听得很入神。
在15天的管理课结束后,他们三个人完成了一份像样的商业计划书,由马尔库拉承担融资的工作,他不仅自己投入92000美元,还筹集到69万美元,外加由他担保从美洲银行得到的25万美元贷款,100万美元的资本,足以支持苹果的腾飞了。
1977年,个人电脑史的苹果元年,马尔库拉以平等合伙人的身份,正式加盟苹果公司,并出任副董事长,乔布斯担任董事长,沃兹任研发副总裁。由马尔库拉推荐的迈克尔·斯科特出任苹果公司首任CEO。
1977年4月,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计算机展览会在西海岸开幕了。为了在展览会上打出名声,乔布斯四处奔走,花费巨资,在展览会上弄到了最大最好的摊位。更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苹果II号”样机,它一改过去个人电脑沉重粗笨、设计复杂、难以操作的形象,以小巧轻便、操作简便和可以安放在家中使用等鲜明特点,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它只有12磅重,仅用10只螺钉组装,塑胶外壳美观大方,看上去就像一部漂亮的打字机。人们都不敢相信这部小机器竟能在大荧光屏上连续显示出壮观的、如同万花筒般的各种色彩,“苹果II号”机在展览会上一鸣惊人,几千名用户拥向展台,观看、试用,订单纷纷而来。“苹果II号”机使苹果公司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万美元,此型号连续五年畅销不衰。
1980年,《华尔街日报》的全页广告写着“苹果电脑就是21世纪人类的自行车”,并登有乔布斯的巨幅照片。
1980年12月12日,苹果公司股票公开上市,在不到一个小时内,460万股全被抢购一空,当日以每股29美元收市。按这个收盘价计算,苹果公司高层产生了4名亿万富翁和40名以上的百万富翁。乔布斯作为公司创办人当然是排名第一。
对苹果公司的巨大成功,美国《花花公子》杂志1985年2月1日发表了对苹果总裁史蒂夫·乔布斯的专访。以下是部分精彩节选:
花花公子:“苹果I”仅仅面向电脑爱好者?
乔布斯:是的。我们一共卖出了150台。销量不大,但我们赚了大约95000美元。“苹果I”只不过是一块印刷电路板。没有机箱,没有电源,算不上一款成型的产品。你需要为它购买变压器和键盘。
花花公子:当事情开始有转机时,你和沃兹尼亚克是否意识到电脑能够改变世界?
乔布斯:我们并不知道会有今天的发展。沃兹更关心工程问题,并发明了磁盘驱动器。这才有了苹果Ⅱ。我试图去开办一家公司。我们二人缺一不可,否则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花花公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的关系有何变化?
乔布斯:主要问题是,沃兹从未真正对苹果公司感兴趣。他只是想把苹果Ⅱ放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然后拿到他的电脑俱乐部去。他做到了这一点,并有其他的目标和观点。
花花公子:比如美国摇滚音乐节和电脑展。他在上面花了1000万美元。
乔布斯:我觉得音乐节是有点疯狂,但沃兹对它有很强的信念。
花花公子:如今你们二人的关系如何?
乔布斯:当你与某一个人如此亲密的合作,并共同经历人生时,两人之间就会有一种纽带。无论两人如何争吵,纽带仍然存在。即使他不再是你最好的朋友,但这种超越友情的情谊仍然存在。如今,沃兹自己一个人生活。他已经有大约5年没来苹果了。但他的成就不会被忘记。他正在四处演讲。他喜欢这个。
花花公子:你们二人发明了“苹果Ⅱ”,并引发了电脑革命。这是怎么发生的?
乔布斯:不仅仅是我们两个。我们还引入了其他人。沃兹尼亚克仍负责苹果Ⅱ的逻辑部分,这是很大的一部分。此外,电源和机箱也很重要。“苹果Ⅱ”的超越之处在于它是一款完成了的产品。它是你可以购买的第一款电脑。它拥有自己的机箱和键盘。
花花公子:最初的销售对象是电脑爱好者吗?
乔布斯:区别在于,为了使用苹果Ⅱ,你不必是一位硬件爱好者。这是苹果Ⅱ的重大突破之一:有更多的人希望能使用电脑,而不是自行制造电脑。第一年内,我们只卖出了3000到4000台。
花花公子:对于两个初出茅庐的人而言,这已经很多了。
乔布斯:1976年,我们赚了20万美元;1977年,700万美元;1978年,1700万美元,1979年,4700万美元;1980年,1.17亿美元;1981年,3.35亿美元;1982年,5.83亿美元;1983年,9.85亿美元。今年我认为能达到15亿美元。
花花公子:你忘不了这些数字。
乔布斯:这些只不过是数字。1979年,苹果电脑开始走进学校。这才是真正的里程碑。
第二节乔布斯重掌苹果公司
一、乔布斯“告别”苹果
我的心还会一直在那里,苹果公司就像是我的初恋一样。就像所有的男人都会想念他们第一个深爱过的女人一样,我也会一直想念我的苹果公司的……。即使我现在远离了苹果公司,苹果公司的其他员工也会和以前一样忠诚,他们仍旧会努力工作,并且还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而我也会感到我的根还是在苹果公司的。
——史蒂夫·乔布斯
苹果公司的巨大成功,使美国西海岸加州旧金山和圣何塞之间那块300平方英里的狭长谷地——“硅谷”,再次成为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的热土。一大批个人电脑的制造商开始起步。1981年,这股风气达到顶峰,计算机行业的蓝色巨人IBM就像一只睡醒的雄狮,宣布进入个人电脑领域,立志分享由苹果垄断的市场。
乔布斯马上召集公司管理层开会,商讨对策。乔布斯认为,苹果公司上上下下早已经让胜利冲昏了头脑,技术人员失去了创业初期的研发热情,长达五年时间,居然没有出现任何有价值的创新!还是苹果II在打天下。消费者们也陆续发现“苹果II”的各种问题。带领团队的斯科特并未在意,他安慰乔布斯不用慌张,已经在组建团队准备推出更好的“苹果III”。
1981年6月,公司采用在《商业周刊》等知名杂志上刊登巨幅广告的方式,高调宣布,比“苹果II”好100倍的“苹果III”即将在半年内推出。此举用意有二。第一,振奋员工精神。第二,威胁新进入这一市场的竞争者。然而,到年底,苹果的技术团队迟迟没有交卷。新闻界和苹果爱好者们已经频频来电询问进展了。这时,公司面临两种选择。第一,不顾时间限制,按照当初的技术承诺,继续硬着头皮研发下去,直到完美交差。第二,尽快出笼,削减技术指标。斯科特选择了后者。就算这样,“苹果III”还是拖到1982年5月才面市。技术指标远远低于当初的承诺。身负技术缺陷和不守信两种罪名的“苹果III”,遭到市场的无情唾弃,当然,这时候,只有CEO斯科特来顶罪了。6月,董事会宣布解除斯科特的CEO职务,马尔库拉担任新CEO,全面改组公司,并辞退了40名员工。由乔布斯代表苹果公司向公众诚恳道歉:
“苹果III”事件给苹果公司的声誉带来巨大影响,同时新闻炒作加重了此事件的程度。苹果公司从中汲取了教训,改组后的公司将以全新形象立于公众面前。苹果永远是第一流的!
1983年,面对IBM咄咄逼人的攻势,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迅速缩水,乔布斯认为,公司缺乏一个真正有实力的深谙管理和营销的领导者。他力排众议,相中了时任百事公司CEO且根本不懂计算机的斯库利,乔布斯对斯库利说的一句话,改变了后者的命运,“你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
早年,斯库利在布朗大学主修建筑设计,又从沃顿商学院获得了MBA学位,1967年加入百事,从罐装车间实习开始,凭借工作业绩,30岁就担任了营销副总裁,38岁出任百事CEO。是年44岁的斯库利,已经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营销大师,因为他成功发起入户品尝、市场调查和广告战,百事可乐已经击败了竞争对手可口可乐,赢得了美国软饮料市场的最大份额。也许正处在胜利者的孤独中,这位商业奇才被乔布斯的话打动了,毅然放弃了比苹果大得多的百事公司的职位,加入到更有挑战的个人计算机行业中。
斯库利是执掌苹果公司的第一位科班出身的管理专家,苹果公司由此进入了扩张规模的10年,年销售收入由1983年的10亿美元提高到1993年的80亿美元。但是,这10年恰恰也是整个个人计算机市场巨量成长的10年,由于产品研发和市场定位的问题,苹果正在逐步失去市场,市场份额由20%变成8%。
斯库利发现这个公司的问题恰恰就集中在乔布斯身上。乔布斯年轻有为,没有失败过,在公司里唯我独尊。一个依靠技术发家的公司若想在美国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实现长期的成功,必须遵循企业的成长规则。由于乔布斯热衷于技术、不懂管理,再加上叛逆性格,他常常会做出一些违背商业规律的决策,并利用其神化了的地位大力推行,导致一次次市场的失利。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拒绝其他公司仿造苹果电脑。这实际上阻碍了苹果把其领先的技术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如果苹果能够适时开放标准,IBM等跟进者就只能制造与苹果兼容的电脑,那样的话,在市场竞争中,苹果恰恰可以发挥其技术领先的优势。苹果的自我封闭,给蓝色巨人良机,1982年IBM顺应美国政府对其提出的反垄断指控,一举开放了IBM-PC标准,这个标准日后变成行业标准,一大批公司,例如惠普、康柏、甚至后来的戴尔,都在这个标准下超过了苹果。在操作系统领域,尽管我们知道苹果的Mac OS比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优越很多,但是它的优越除了给微软升级Windows一次次做免费教材之外,只能孤芳自赏。标准旁落前提下的技术领先没有换来苹果市场的成功。虽然这是25年前的往事,但是电脑行业格局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定型,并影响至今。
第二,产品研发缺乏内在关联。对于第一条,有人说,苹果那时候不是不想开放标准,而是没有标准可言。的确如此。苹果在追求技术领先的行动中,由于不顾及市场的需求,在成功的单一产品“苹果II”之后,几乎同时开发了“苹果III”、Lisa、Mac三种技术复杂、彼此不兼容不关联的产品,并相继投入市场,给自己的市场造成混乱。遇到挫折之后,才由Mac复归一统,但为时已晚。如果苹果当时的技术研发能够遵循市场规律,及早定型在哪怕上述三种中随便一种,并确立自己的标准,今天也不会这样尴尬了。反观微软,它的产品定位非常明确,只有一种操作系统,先是指令代码时代的MS-DOS,然后是图形界面的Windows,还有并行架构在Windows基础上的Office,就连为了打垮Netscape的IE也会注意捆绑在Windows中混同为文件管理器使用。
第三,脱离市场的定价机制。当苹果已经看到竞争对手纷纷站起来的时候,即便不开放标准,如果利用其成本优势,压低价格,在市场还不知道什么是标准的时候,用巨大市场份额,同样可以击败对手。形成自然垄断,然后由联邦法院出面解除垄断,自然也就得分享其标准。可是,苹果完全从技术研发的角度确定价格,高昂的价格使一般家庭和公司只能转而投向以IBM为首的另外一个电脑阵营。本来应该由苹果这个个人电脑老大哥做的事,以后通通交给IBM了。
这三大致命的缺陷,注定了苹果的失败。可是乔布斯那时候哪里意识得到呢?他作为苹果的创始人,技术团队的皇帝,只知道迁怒于营销部门的无能。甚至对于他自己请来的CEO也不信任了。
由于斯库利认识到乔布斯的不足,他执意进行改革,矛头自然会对准乔布斯。然而乔布斯却容不得斯库利对自己指手画脚。其实在乔布斯心里,斯库利只不过会卖东西,请他来,给他高位,但是一定要按照乔布斯的意思办事。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斯库利初来乍到,以容忍乔布斯的颐指气使为上策,同意乔布斯带领的Mac研发部门可以完全独立听命于乔布斯,且不参与公司的整体改革。斯库利的让步,在公司政治层面无疑是可以理解的,要不然,他恐怕会失去实现改革的机会,早早被乔布斯赶走。他的用意在于首先亮明自己的立场,然后让事实给乔布斯一个教训,这样,在董事会面前,在全体公司员工面前才可以有十足的把握战胜乔布斯的独断专行。
事实正如斯库利所期。品质优秀的Mac,经历了上市的短期辉煌之后,也就是满足了那批苹果的忠实Fans之后,迅速低迷,那些可以在苹果和PC之间作选择的更大数量的客户用钞票做选票,投给了PC阵营。
在1985年8月的董事会上,斯库利公开了对乔布斯的不满,且有理有据。董事会其他成员似乎早与斯库利达成默契,尤其是那位幕后铁腕人物马尔库拉。董事会通过决议,解除乔布斯的一切行政职务,包括他的Mac研发领导职务;乔布斯只担任苹果的董事长,不得介入具体经营事务。
从此,斯库利可以彻底推行他的改革,但是毕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较量,迁延了改革的推进。这段时间相对于计算机市场的瞬息万变可谓漫长的等待。斯库利的正确举措一下子变成亡羊补牢,虽然说为时未晚,毕竟给成功打了折扣。打发走了乔布斯,他还要面对乔布斯留下的那些乔布斯版的技术精英们,以及最终让他无法解决的乔布斯版的苹果文化。
顶着三宗罪名下野的乔布斯,这时还只是一个30岁的年轻人,他可不愿意就此在董事长位置上养老。乔布斯决定另起炉灶,他一方面秘密联系旧部,一方面有计划地出售苹果股票筹集资金。然而,根据股票交易规则,大宗交易都会被例行报表公开,董事会觉察后,准备彻底开除乔布斯。
乔布斯这次没有被动。1985年9月17日晚上,当夕阳带着仍显耀眼的余晖慢慢沉下去的时侯,30岁的史蒂夫·乔布斯,这位苹果电脑的奠基人以及一直以来的构想者,这位10年来一直为个人电脑世纪的到来奔走相告的狂热分子,这位美国传奇式的人物,向自己创建的公司递上了辞呈。
乔布斯愤而辞去苹果公司董事长,与苹果正式告别。
二、乔布斯东山再起
我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召集一组天才般的人,和他们一起设计产品。我尊重苹果公司所做出的发展选择。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想设计出更多的产品。如果苹果公司容不下我设计自己的产品,我就会和以前一样自己单干。我会开拓属于自己的地盘。要知道,当初苹果公司创业的时候,是在车库里开始的。
——史蒂夫·乔布斯
乔布斯在交完辞呈以后,在他家里,他向众多新闻界人士发表声明,决定破釜沉舟、自断一切后路口,这也预示着他与苹果公司恩断义绝了。接下来,摆在,史蒂夫·乔布斯面前的一个事实是,他必须接受残酷的诚信考验,因为这是所有的人都看在眼里的。
乔布斯还很年轻,他很富有,他的确需要在以后的日子里找一些事情做。他曾向一家咨询公司了解从政的可能。在斯坦福大学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伯格和他提到,模拟试验项目的计算机价格高、软件少。史蒂夫眼睛一亮,他的创业**又被点燃了。
几天之后,乔布斯带着几名苹果员工对外宣布新创建NeXT公司。这个意思很明显,预示着他“下一步”要重新创造奇迹了。然后他开始起草有关文件,以尽快把公司组建完成。
对于一家新公司,NeXT公司在成立之初情况就相当不妙,虽然这种吵吵闹闹的状况更加坚定了乔布斯创建新公司的决心,但NeXT公司成立时既匆忙也没有什么计划。更为糟糕的是,乔布斯没有吸取以前在苹果公司失败的教训,也不吸取自己被赶下台的教训。
乔布斯要创建的NeXT公司是一家全新的公司,他雇用了最出色的、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员工,他们也曾是苹果公司里的精英,乔布斯要通过创建NeXT公司向世人表明,他乔布斯才是苹果电脑的真正代表。更为理想的结果是,NeXT公司打算设计的这种电脑主要在教育市场销售,这也打消了苹果公司领导层的疑虑,NeXT公司对他们没有任何威胁。
一开始对史蒂夫来说,事情显得非常顺利。一位金融投资商自愿为NeXT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他就是喜欢自行其是的投资商罗斯·佩罗特,他后来还成为了美国的总统候选人。 NeXT公司在一段名为《创业者们》的电视纪录片中展示过自己的形象,佩罗特碰巧坐在电视机面前观看了这段纪录片,在纪录片中乔布斯的开创精神和想象力给了佩罗特很深的印象。他记得曾经见过这位急性子的年轻人,那是通用汽车公司在考虑、审查是否要对苹果公司投资的时候。在看完纪录片的第二天,佩罗特就给乔布斯打电话。他说:“如果你需要投资,尽管打电话找我好了。”
在这件事上史蒂夫做得非常精明,他没有马上打电话给佩罗特,而是等了一个星期才打,因为他不想让佩罗特觉得他有多么渴望得到他的投资。在电话中,乔布斯机敏地避开了谈论NeXT公司的收入和赢利计划,而是向佩罗特充分展示了他寓于电脑产品的独特理念、自己的价值观和对技术领域甚至全社会的贡献。“你想要多少钱?”他对乔布斯这样讲。乔布斯提出佩罗特的投资额应该占到NeXT公司所有股份的16%,也就是说2 000万美元,佩罗特马上接受了这个数额。让人吃惊的是,这位得克萨斯的金融大鳄对这笔看起来基于情感冲动的投资还振振有词,他认为“这是对乔布斯品质、才能的投资”。
在NeXT公司创业初期,乔布斯显得很乐观,他向人们描述了一个极其“诱人”的电脑生产模式。其中在生产技术方面,他认为,NeXT公司的生产部门尤其需要迅速发展,这个部门的电脑生产模式一律要采用达到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的自动机械式生产模式。根据乔布斯的设想,采用这种自动机械式生产模式几乎不用人工管理,就可以在l天之内生产几百台电脑。另外,他还说,NeXT公司应该采用“准时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产品供应方在市场需要产品时生产和提供产品,这种做法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但可惜的是,乔布斯所说的这些从来没实现过。正如乔布斯在研发麦金塔机的时候所发现的那样,生产出真正的电脑产品要比仅仅口头上说说困难得多。
而且事实上,NeXT进入的企业领域随后就让乔布斯完全迷失了方向:这个市场由一些机构委员会决定采购;此外,还需要投入昂贵的营销资源;NeXT计算机的上市日期一再被延后。NeXT团队被压力和失败弄得精疲力竭。1993年,忍受着羞辱的乔布斯宣布关闭工厂,把方向转向开发操作系统和软件。
这一切,不禁使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乔布斯已是个过时的人物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时,命运在另一个角落给他留下了机会。
1983年,《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在准备离婚。为了应付所需的财产分割,他不得不忍痛出卖旗下的一家电脑动画制作公司。
乔布斯最终以1000万美元买下了包括人员、电脑和软件在内的整个动画制作组。他想买的只是在自己名下再增加一个公司。他对软件从来都不太懂,一直想让别人把他当作电脑硬件产业的领航者看待。他后来承认:“如果我在1986年知道经营皮克斯需要花费多少资金的话,我就得考虑到底应该不应该购买这家公司”。
为了让皮克斯不受乔布斯的干扰,皮克斯的创立者阿尔韦和卡特穆尔宁可开车去位于帕洛阿尔托的NeXT公司总部向他汇报。忙于NeXT的乔布斯也没精力指手画脚。在皮克斯,他只是一个银行家、谈判者和一个经常提出蠢问题的“局外人”。
1985年,皮克斯的灵魂——天才动画制作大师拉塞特制作了令专业人士目瞪口呆的动画短片——《顽皮跳跳灯》,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1988年,拉塞特带着新作《锡铁小兵》走上奥斯卡颁奖舞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奥斯卡颁发给完全使用电脑制作动画电影的制作人。
这都缓解不了乔布斯的痛苦。两家企业正在慢慢榨干他的财富,以前,他曾是财富远远高于比尔·盖茨的全美最富有的人之一。现在,他的私人财产已经减少到2500万美元了。他开始寻找退路了。可是,出于某种奇怪的原因,乔布斯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交易。
在一次次的裁员风波中,拉塞特带领的动画制作小组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信心十足的拉塞特已经决定接受更大挑战,他向某迪斯尼高层提出一个大胆设想——由皮克斯来制作一部动画电影,迪斯尼来投资。迪斯尼公司最终同意了提议。
和好莱坞做生意的念头深深吸引着乔布斯。他立刻扮成一副强者姿态,在谈判桌上和这家有70年历史的电影巨头讨价还价,最终签下3部动画电影的制作协议。
乔布斯赌赢了!1995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在感恩节前一天首映,仅仅一周内全美票房收入达到2900万美元,随后继续攀升,成为当年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共创下了3.5亿美元的票房,另有1亿美元的电影录像带租金收入。
乔布斯还不自觉地开创了一种后来很流行的商业模式:一家发展良好的小型公司为尽快发展,可以吸取大量的投机资金。“领头”的一家叫罗伯逊-斯蒂芬斯的小投资公司和他合作完成这个梦想。
在《玩具总动员》首映第6日,当日收盘价创下49美元。公司顷刻间从4700万美元的赤字变为7600万黑字。之后几年里,皮克斯接连制作屡创票房新纪录的几部动画电影。到2001年,成为好莱坞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电影制作公司。
1995年在旧金山的一家影院,乔布斯举行了自己的《玩具总动员》首映式,他邀请来老朋友、高技术领域精英、一些公司的CEO来观看。当天晚上,他破天荒穿着一件无尾晚礼服,挽着光彩照人的妻子劳伦娜进场,成为全场的焦点。放映结束,他走上了舞台。仿佛是沃尔特·迪斯尼、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一流的人物。
《福布斯》记者如此描述这一时刻:“史蒂夫独自在舞台上献艺,整个硅谷都对他无比佩服。约翰·拉塞特已经成为幕后人物,史蒂夫是不会与他分享这个舞台的。”
三、乔布斯重新执掌苹果
我会一直与苹果保持着联系。我希望在我的一生中,我的生活与苹果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就像挂毯中使用的织线那样。或许我会离开苹果数年时间,但我总会回来的。
——史蒂夫·乔布斯
事实如此难料。乔布斯在他的皮克斯公司上市后一年,竟然神奇般地回到了苹果。
苹果早期员工还记得1978年万圣节前的一幕情景:在苹果公司首次举办的一场化妆晚会上,23岁的乔布斯扮演了基督耶稣,他那次玩得开心极了,很多员工也这么觉得。那些相信天命的人可能会说,这是一种命运的安排。
1995年,苹果公司处在一个艰难困苦的时期。全球的个人计算机商业交易都转向了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因为他们的个人电脑使用的是高性能的微软视窗软件。苹果电脑继续落在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后面,而且越来越远。整个苹果公司就好像一头扎进了一个死胡同,他们的产品在价格上不可能与IBM公司的个人电脑相竞争。苹果公司已经到了一个难以逆转的绝境。
在1993年的时候,约翰·斯卡利就已经被赶出了苹果公司,因为在他担任苹果公司总裁期间,苹果电脑的市场占有率由原来的20%下降到可怜的8%,时任苹果公司欧洲部总裁的是一名德国人,他叫迈克尔·斯平德勒,不过他住在法国。在担任苹果公司欧洲部总裁期间,由于斯平德勒做出了出色的业绩,斯卡利就把他调到了苹果公司的美国总部。当苹果公司董事会发现斯卡利的领导已经彻底失败的时候,他们对斯平德勒寄予了厚望,简直把他看成是能够应付任何危机的超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董事会把斯平德勒推向前台是错误的。
到1997年,苹果公司已处于破产的边缘。过去一年亏损了10亿,而且数字还在扩大。在几任外来者手里,苹果公司丧失了所有曾使它如此成功的能力。在硅谷兴旺的年代,苹果股价从1992年的60美元跌落到1996年底的17美元。
此时主政苹果公司的是吉尔·阿梅里奥。他始终没能适应苹果那种异样的企业模式和管理风格——那正是乔布斯塑造的。为了重振苹果的信心,他答应乔布斯以3.775亿美元现金收购NeXT,并支付150万股票给乔布斯本人。此外,他还任命两位苹果创始人为“特别顾问”。
乔布斯的运气实在太好了:是吉尔?阿梅里奥把NeXT这家失败的公司从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拯救出来,让乔布斯重新获得了财富,也是吉尔?阿梅里奥帮助他重回苹果公司。
1997年夏天,乔布斯正式执掌苹果公司。他要了1美元年薪,头衔是“临时首席执行官”。
上任后,他对苹果公司的股票期权进行重新评估,把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股票奖金挂钩;在公司内部重塑平等主义的氛围。几周内,他以董事长的身份轻而易举地赶走了大部分和他意见不合的公司主管。
乔布斯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吉尔?阿梅里奥的改革政策,力度更大、纪律更严、管理得更加细致入微。宣传栏、办公室和大楼上到处贴着一句简单的标语——“新的思想”。这一切表明苹果要有一个新的开始了。这句标语大大激发了苹果公司员工的士气。
这些年来,苹果公司都是由局外人交替执掌,他们都不能理解、掌控苹果公司特有的企业文化。只有一个人有能力掌控这种“特殊企业文化”——他就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乔布斯的商业奇迹又回来了。1998年1月旧金山的苹果世界产品展销会上,在主题演讲快结束时,乔布斯好像忘了什么,又回到麦克风面前:“噢,我差点忘了告诉你们了,苹果公司又开始赢利了。”——他已经把展销会变成他精彩的个人秀。
观众们心醉了:才几个月时间,“神奇小子”就让他们心爱的苹果又赢利了!
事实上,没有人能在几个月里改变一家大公司的困境。然而,吉尔?阿梅里奥几乎完全被人遗忘了。苹果公司的一位工程设计主管承认:在乔布斯接任CEO的3年里研发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从吉尔?阿梅里奥在任时就开始研发的,包括后来几年里把苹果带上好转的iMac电脑。可以说,乔布斯重张苹果后带来的复兴,吉尔?阿梅里奥作了很大的铺垫。
2000年1月的展销会上,开始秃顶的乔布斯站在舞台中心。他感谢自己重回苹果后员工们兢兢业业的工作,谈到自己经营两种产业的辛苦,“今天我很高兴地向你们宣布,我要放弃‘临时’首席执行官的头衔了”。
呼喊着“史蒂夫”的声音越来越大,几乎把所有的一切都淹没了——所有的观众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他的身上。他脸上带着温顺的笑容,被一种温情和爱所包围。
重返王国的乔布斯开始寻找能够带来革新性创新的方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重新“复兴”苹果公司。他的目光最终落在音乐领域:既然一款失败的技术都能做成PDA,他相信人们会更加需要音乐领域的产品。
2001年的展示会上,乔布斯宣布了一种把苹果公司带到音乐世界的产品——iTune。通过iTunes,麦金塔机的用户可以把CD盘上的音轨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上,用户也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MP3音乐。
此时,乔布斯已经预见到音乐领域的一场变革:传统的音乐产业利润下滑,音乐爱好者们更愿意从互联网上下载音乐作品,而不是去商店把CD唱片买回来。他俨然把自己当作这场变革的时尚先锋。
情况对苹果非常有利。只要在苹果早就掌握的PDA技术平台上开发出一种音乐播放器就万事大吉。可是,乔布斯完美主义的“狂躁”显得超乎寻常,比“苹果II”电脑时代要求电脑焊接线笔直、完美,他对细节的苛刻已经到了常人很难理解的地步。
负责设计iPod设计的是技术创造天才乔纳森·艾弗,iMac电脑的外型也出自他的灵感。他喜欢苹果公司,因为老板和他一样对高水平的设计非常欣赏。他认为,史蒂夫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设计人员”。
乔布斯曾阐述过他对设计的深刻理解:“它的真正含义是:如果要想把一种产品设计好,你就要抓住这种产品的灵魂所在。你要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这种产品”,“要想完全了解一样东西需要一个人的积极投入,然而大多数人不愿意花费时间。”
从苹果公司2001年的iPod到2007年的iPhone手机,无一不体现着乔布斯对设计与用户体验的理解。2004年夏天,当乔布斯开车行驶在纽约麦迪逊大街上,他注意到每个街区都有人耳朵上戴着白色耳机。“我当时想:‘哦,我的上帝啊,iPod真得开始流行了’。”
等2007年iPhone上市时,已经有大批的苹果产品迷在全美各个iPhone销售门店提前排队,以争取在第一时间使用上这款新时代手机产品。2007年,带着苹果气息的苹果专卖店的零售额达到10亿美元,增长速度超过了任何一家其他公司。iPod-iPhone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时尚流行文化的象征。很少有人能有一种魔力把公众熟知的产品转变成一个企业文化的象征,更难预计哪种产品会获得文化的象征地位。
史蒂夫·乔布斯做到了。50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3个产业领域的偶像。现在,他的一大批仰慕者、众多投资者、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数以亿计的电影爱好者和数字化时代的年轻人,都想看看史蒂夫下一步将征服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工作之外的乔布斯的个人生活,并不像人们了解苹果那样知道得那么多。乔布斯是佛教徒,十分重视隐私。就算近年他出席公开场合时显得异常消廋,大众担心他癌症复发而令公司的股价下跌之际,他也没有对自己的健康发言,只在2008年9月的一次发布会中有这样一句字幕——那些关于我死亡的报道内容是太过夸张了。
2009年1月18日,乔布斯给每位员工发了一封信,声称自己的健康状况远比想象的糟糕,需要暂时离开公司治疗,并相约“夏天再见”。消息一出,苹果的股价当天便下跌将近10%。
2009年4月,乔布斯在田纳西州孟菲斯的卫理公会大学医院移植研究所接受了肝脏移植。恢复状况良好。6月30日,苹果称,在因病请假近六个月以后,乔布斯已重返工作岗位。同年9月10日,乔布斯现身苹果2009秋季新品发布会。这是继就医治疗后,乔布斯第一次出席公司重大活动。
2011年1月17日,56岁的史蒂夫·乔布斯通过邮件向公司员工传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董事会已经批准了他的病假,首席运营官蒂姆·库克将暂时负责所有苹果的日常运营。这是自2009年1月以来,乔布斯第二次抱病离开岗位。
2011年8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正式向苹果董事会提交辞职申请。乔布斯在辞职信中表示,自己无法继续担任CEO,不过自己愿意担任公司董事长、董事或普通职员。苹果公司股票暂停盘后交易。乔布斯在信中并没有指明辞职原因,但他一直都在与胰腺癌作斗争。
2011年8月25日,苹果宣布史蒂夫·乔布斯辞职,并立即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