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活在当下,享受真正的幸福(1 / 1)

人生没有可回头的风景,时光倒流只是美好的夙愿。对于未来,我们要做的是去努力,而不是坐下来想象,唯有现在才是可以拿来享用的。所以,珍惜现在的每一天,这是人生中最美丽的一处驿站,好好地享受它吧!

对过去感恩,只活在当下

在今天的日子里,其实,每一天我们都在改写着昨天。很显然,昨天已经成为过去式,所以我们不能只沉浸于过去,而不去想未来。我们完全可以对过去的任何事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何必眉不开,烦恼无尽时。一切命安排,当下最悠哉。”做人就应该活在当下,只要心里存着对过去的一份美好的感恩,生活就会过得安然而又超脱,也就到达了人生的另外一种境界。

过去它永远地成为了过去式,我们除了认真地活在当下之外,更应该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去看待过去。这样我们就会从过去里体味到另外一番世界,那何乐而不为呢?库里希坡斯曾经说过一句话:“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惟一‘存在’的是现在。”

有一天早餐之后,有人想请一位智慧大师指点,然后大师就邀他进入内室,耐心聆听此人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存疑的各种问题达数分钟之久。最后,大师举手,这个人马上住口,想知道大师要指点他什么。

“你吃了早餐吗?”大师问道。

这人点点头。

“你洗了早餐的碗吗?”大师再问。

这人又点点头,接着张口欲言。

大师在这人说话之前说道:“你有没有把碗晾干?”

“有的,有的,”这个人不耐烦地回答,“现在你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了吗?”

“你已经有了答案。”大师回答,然后就把他请出了门。

当时这个人并不清楚大师是什么意思,还很恼火,只是几天之后,这个人总算明白了大师点拨的道理。其实大师是提醒他要把重点放在眼前——必须专注于当下,因为这才是活着的真正要点。

不要总活在过去,但也一定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过去。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跌倒了什么也不要想,先爬起来再说。”所以我们不能一直在过去的影子里站不起来,应该勇敢地活在当下。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叹命运的不公,也会常常埋怨事态的难以预料。其实一直是我们自己在掌握着命运,也是我们自己在选择人生。既然上天赋予人类智慧,使人们充满灵性,赋予人类感情,使人得到温暖,又赋予人类体力,使人健康,我们当然要感恩,不仅要感恩现在,还要感恩过去。佛说:“安然一份过去,是一种超脱。”

记得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世界上有两种穷人——富有的穷人和没有钱的穷人。充实的感觉和对物质财富拥有的多少关系不大,它往往和你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品质、生命的喜乐、生命的特性有关。而对于所有的世间万物只有通过静心地感悟才可能得出其中的深意。

有时候,“当下”可能会给你一个慢慢地潜入水中或高高地飞向天空的机会,但是这其中总是会出现两个相当危险的词:“过去”和“将来”。有些人会一直活在过去,永远不肯走出来,结果把自己折磨得很难受,想一想其实没有那个必要。而另外一些人却总是活在将来,永远在心里想象着明天有多么的美好,但就是不去接受现实,这也是很可悲的。记得于丹曾说天时、地利、人和,对于任何一个人缺一不可。这天空就是梦想,这大地就是现实,那些只要天空而不要大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而不是理想主义者,而那些只要大地不要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并不是现实主义者。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地活在当下,既不一味沉浸于过去,也不单单憧憬未来。认真地活在当下,这才是最重要的。想想看,你这一生是怎么度过的:年轻的时候,你拼了命想挤进一流的大学;随后,你巴不得赶快毕业找一份好工作;接着,你迫不及待地结婚、生小孩;然后,你又整天盼望小孩快点长大,好减轻你的负担;后来,小孩长大了,你又恨不得赶快退休;最后,你真的退休了,不过,你也老得可能连路也走不动了……当你正想停下来好好喘口气的时候,生命也快要结束了。

心灵语录:认真活在当下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忘记背后,努力向前,向着标杆。人生的路程看似漫漫,但其实是很短暂的,过去的都已经像云烟了,所以惟有抓住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活着本身就是乐趣

世界上,最直接、最简单的快乐,不在于欣赏过多么瑰丽绚烂的景色,不在于攀登过多么雄奇险峻的山峰,而在于健康的活着,发现生活中的生命之美。

生于尘世,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苦雨凄风,面对艰难困苦,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将直接决定你的人生轨迹。

曾经有两个囚犯,从狱中眺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目泥土,一个看到的是万点星光。面对同样的际遇,前者持一种悲观失望的灰色心态,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而后者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明快心态,看到的自然是星光万点、一片光明。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而且,就现实的情形而言,悲观失望者一时的呻吟与哀号,虽然能得到短暂的同情与怜悯,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别人的鄙夷与厌烦;而乐观上进的人,经过长久的忍耐与奋斗,最终赢得的将不仅仅是鲜花与掌声,还有那饱含敬意的目光。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尽相同,但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窗外有土也有星,就看你能不能磨砺一颗坚强的心,一双智慧的眼,透过岁月的风尘寻觅到辉煌灿烂的星星。先不要说生活怎样对待你,而是应该问一问,你怎样对待生活。

一个人要想打开自己人生的局面,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心态,战胜自己的心态。要做到这两点,必须靠积极的心态去生活,不能用消极的情绪度过每一天。

清晨,当你睁开眼睛时,你是否经常如此想:人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妙之事!又一个多么愉快的早晨!我从未感到如此开心!我想今天一定会是美好的一天!

找回自己小时候那种吹口哨的心态,找回那种内心深处完全自然、毫不做作的乐趣,使之成为你此刻的生活态度,其实,真正的乐趣并不是表面上的,或随时可见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你是因你的处境和你所做的事而感到深深的幸福。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下午,杰克和他的太太露丝还有小女儿丽莎一起去散步。他们在一起很快乐,玩得很开心。他们沿着公园走着,步履轻快,挺胸抬头,兴致高涨。“抬头挺胸走路真有趣!”他们齐声说。

他们走了约一里多的路,觉得全身舒畅,充满活力。当他们走过第五大街上的莱特大厦和古根汉姆博物馆时,丽莎说:“看,多美啊!”以前,杰克从没想过这些建筑物有多特别,丽莎一说,他便抬头又看了一次,这时,他才真正理解伟大的建筑师莱特注入在这个建筑中的人生乐趣。它高高的尖顶直入云霄,真正传达着一种振奋、快乐。他第一次觉得开始喜欢上它了,而这的确是当时他发自内心的感觉。

“我才是命运的主人,我决定着自己的快乐!”是的,只有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发现生活的新奇与美好,才会发现,原来,简简单单的活着,也是一种乐趣。

心灵语录:让每一个片刻都成为全然,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全然地投入,头脑不多想其他,就只在那里,就在当下。培养你面对任何事情都能淡定的心态,你才能活在当下,专注于当下!

活在当下即是幸福

人们不快乐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身上的生活压力,还源于对过去的追悔和对未来的担忧。这好比一肩挑了三副担子,如何能不活得累?把过去、未来这两副担子抛开,就会备感轻松。

如何把过去、未来抛开呢?方法有四个:

第一,对自己的现在感到满意

有人会想:我的最大烦恼就是对现在不满意——不是一般的不满意,而是非常非常不满意。除非给我一百万,除非找到一份高薪工作,除非女朋友跟我言归于好……否则我没有办法对现在满意。

这些想法似乎有道理,可惜过于偏执:一定要在此时此刻得到某种东西,那怎么可能呢?想马上得到一百万,除非去打劫;想马上找到一份高薪工作,除非是做梦;想马上……总之,我们要抛弃一定实现某个想法的念头,以平常心看待眼前的一切。不管自己现在处于什么境况,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造成的真实结果,这就是说,是我们应该得到的结果。

既然是应该得到的,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好比花一元钱买到了价值一元钱的东西,公平得很。如果因为花一元钱没有买到一百元钱的东西而懊恼,那是贪心在作怪。如果以为花了一元钱只买到一角钱的东西,那是高估了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也是自找烦恼。

比方说,那个人为什么发财?他受过的苦,他受过的累,他受过的惊吓,他受过的羞辱,讲出来都让人直吐舌头。他花了一百元钱,买到一百元钱的东西,不是很合理吗?如果你希望像他一样富有,可以从现在开始像他一样付出。不过在付出之前,应该对眼前的结果感到满意。就好比跑到商店里,在没有付款之前,要对没有买到东西感到满意一样。

第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明天

有一则寓言故事:地狱的人口锐减,阎罗王着急了,赶紧召集群鬼,商讨诱人下地狱的办法。

群鬼各抒己见。

牛头说:“我去告诉人类:‘丢弃良心吧!根本没有天堂!’”

阎王考虑了一会儿,摇摇头。他认为,即使没有天堂,很多人还是不会丢弃良心。

马面说:“我去告诉人类:‘为所欲为吧!根本没有地狱!’”

阎王还是摇头。即使没有地狱,很多人还是不会为所欲为。

这时,一个小鬼提议说:“我去对人类说:‘还有明天!…

阎王大声叫好,当即决定采纳小鬼的妙法。

这个故事的寓意显而易见,导致一个人堕落的根源可能不是良心沦丧和为所欲为,而是拖延的恶习。而这一恶习会使自己的境况变得越来越糟,在绝望的情况下,极可能自暴自弃而丢掉良心、道德。

所以,要想抓住幸福,就要好好把握当下。今天该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天,眼前该做的事不要拖到后面。这样,你就能从容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第三,好好享受生活给你的一切

有人可能会说:我要什么没有什么,拿什么享受?

其实,只要你会享受,永远不乏可以享受的东西。现在是一个物质相对比较丰富的时代,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一般都能满足。即使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也可以“安步当车,晚食当肉”。即使没什么可玩的,捉个迷藏,爬个树,也是娱乐,怎么会缺少享受的东西呢?

总之,快乐就在身边,根本不必去费心寻找,关键要有一颗平静快乐的心。

有人曾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用功吗?”

禅师回答说:“用功。”

“如何用功?”

禅师回答:“饥来吃饭,困来睡觉。”

那人继续问:“所有人都是如此吃饭睡觉,与和尚用功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禅师回答:“不同。”

“有什么不同?”

禅师回答:“世间人吃饭时不肯好好吃,百种索取;睡觉时不肯好好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慧海禅师可谓一言中的。绝大多数人并非真的没有条件享受快乐,而是自找烦恼。不是没有饭吃,而是杂念纷呈,吃得没滋没味。不是没有睡觉时间,而是心神不宁,睡不着觉。如果把杂念抛开,该吃饭时好好吃,该睡觉时好好睡,不是能享受到吃饭睡觉之乐吗?

第四,安心做好眼前的事情

有人会想:我很讨厌眼前这件事情,如何能安心做好?

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是觉得自己大材小用,将来有更好的事情等自己去做,做眼前的事,只是过渡,只是无奈,所以越干越没意思,越干越心烦。

其实,对任何人来说,眼前的事才是真实的,在未来的事情没有到来之前,眼前的事情是自己唯一应该做好的。而且,未来的事情往往以眼前的事情为基础、为条件,只有安心把眼前的事干好,自己希望的好事才会到来。

有一天,一个人来到佛祖面前,问道:“梵行圣者,你们居住在树林简陋的茅屋里,每天仅仅吃一顿饭,为什么还这样快乐?”

佛祖回答:“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佛祖寥寥数语,便道出了人生幸福的真谛:活在当下。

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前半生际遇坎坷,怀才不遇。30岁时,他投奔到米兰一位公爵门下,几年过去了,事业仍无起色。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公爵总算开恩,让他去给玛丽亚修道院的一个饭厅画一幅装饰画。这是一件非常辛苦又无足轻重且没人爱干的活计,以达·芬奇的绘画才能来说,他早就有资格举办个人画展了,让他干这件苦活、脏活,似乎大材小用。但达·芬奇不这么想。他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乐此不疲。结果,他画出了一幅惊世绝作:《最后的晚餐》。

世上只有低贱的人,没有低贱的工作。人的价值在于他本身,而不在于他从事的工作。无论什么工作,都能把一个人的心态、个性、气质、修养、才能透露无遗。是金子还是石块,都能通过工作体现出来。只要安心工作,展示出让人珍视的价值,自然会受到珍视。

心灵语录:把握今天,才能弥补昨天的遗憾;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的辉煌。只有把握今天,才能实现明天的梦想。所以最当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

忘掉过去,重新开始

很多人往往认为,在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水平就已经很高了,再也不愿意努力往更高的巅峰前进。所谓“一山更比一山高”,如果不继续前行,又怎么知道自己还有未曾挖掘出来的无限潜能呢?

我们只有在取得了好的成绩之后,忘掉曾经优秀的自己,重新去挖掘自己潜藏的能力,才会走得更高、更远。我们要有永不满足、自我挑战的空杯心态,要对前路始终充满好奇与探索的心思,适时地忘记自己曾经的优秀,不断地创新,给自己的人生开辟更多更新的道路。

小泽征尔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父母也因此大力地培养他,让他上最好的音乐学校学习指挥。他不负众望,顺利地毕业,而且还去欧洲继续深造。没过多久,他就在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不但如此,他还得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赏识并亲自指点。这对于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与幸运。

小泽征尔的成功引起了日本广播公司交响乐团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聘请他回国,担任该乐团的常任指挥,他斗志满满地接受了他们的邀请。回到日本的他准备在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风采。可他做梦也没想到,第一次正式演出,就遇到了一件让他感到愤怒和耻辱的事情:整个舞台上,只有他一个人站在指挥台上。虽然年轻的指挥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可乐团的成员们却对他很不服气。因此,他们拒绝参加演出。

乐团成员们的这一举动,让年轻气盛、自信满满的小泽征尔备受打击。充满了挫败感的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国外辛辛苦苦学到的本领,回到祖国却遭受了如此的冷遇。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愤怒和侮辱。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不就是不被人认可吗?既然以前能够成功,以后也一定能够成功。于是,他毅然离开日本去了美国。除了潜心学习之外,他还担任了芝加哥团拉维尼亚青年节的指挥。同时,他还兼任加拿大多伦多乐团的指挥。丰富的阅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使他的指挥技艺更加精湛。

几年后,他离开美国到世界各地旅行,并经常担任客席指挥。各种不同的音乐流派、艺术风格他都接触过,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获得了更大的成功:他指挥的演奏会使观众掌声不绝,西方舆论界称他为“当今世界著名指挥家”。

如果一个杯子满了,没有空间了,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用的杯子。如果想成长更快,提升自己的能力,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空着的杯子”,渴望学习,而不是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我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生命潜能,只要我们敢于去挖掘,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巨大潜能就会不断地爆发出来。潜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挥出来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激发。这种激发,往往来自一次大的震**以及在经受震**后的“空杯”。

虽然“空杯”的过程往往很痛苦,但痛苦会帮助我们开掘出生命的新源泉,跃上生命的新起点!不要害怕和拒绝“空杯”,“空杯”并不可怕,即使是被迫“空杯”。对一个要超越命运的人而言,“空杯”能够让你找到内在的力量,并让潜能加倍释放!

真正的卓越,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劳永逸。认为自己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就可以停止前进的步伐,永远靠着这点成绩度过人生的想法,是斩断自己成功之路的愚蠢想法。只有不满足自己过去的优秀成绩并不断超越,我们才会从优秀走向更加优秀。

人要放弃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过程。但是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让自己回到原始状态,处在一种空灵的状态,一种没有污染的状态,一种没有负担的状态,才能像一只空杯子一样,继续装进智慧之水,营造不断前进的动力,让自己达到更加优秀的境地!

心灵语录: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只有忘掉过去的悲伤,我们才能重新扬帆起航。只有忘掉曾经的不幸,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拥抱更多的幸福。

坦然地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我们永远无法控制每一件事情,比如挫折失败、生老病死、海啸地震、股市的涨跌,以及各种不幸的降临等,但是我们永远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情。

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座l5世纪的教堂遗迹,上面有这样一句让人过目不忘的题词:“事必如此,别无选择。”人在无法改变不幸或不公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接受现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即使我们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分毫事实,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我们常常认为是一件事情引发了我们的某种情绪,但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却认为,是我们内心的观念或者说心态决定了我们的情绪。所以,不要把你的一切情绪都归于现在的事件、现在的人、现在的关系。表面上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你的爱恨情仇以及种种情绪,实际上,导致你负面情绪的罪魁祸首是你内心对事情的想法和态度,而这是完全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去改变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完全有能力左右自己的心情。

吴淡如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不久前,有一位朋友在检查身体时,发现胸部长了一个恶性肿瘤。之前的一年,她承受了很多灾难。她的父亲中风、兄弟遇车祸去世。也许心理负担过重,因而影响了健康。

她比我成熟许多,医生在手术后告诉她:“情况没有想象中的严重,不需要痛苦的化疗。”她这才欣喜地告诉我,说是老天饶她一命,让我帮她庆贺一下。

她才30多岁,看待命运竟然如此淡然。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她认定自己“苦尽甘来”的时候了。

我问她:“为何能够在遭遇那么多的变化后,还能平静如昔?”

她说:“我并不平静,我也问过老天,为什么是我?但我知道,这时哀号无益,是我,就是轮到我。”

她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多年,她说,过去经历过股票崩盘,在所有专家都看好时,股市忽然重重下跌。这一摔,使她失去过去l0年辛苦工作的积蓄,曾使她痛苦万分。但若不接受现实,又能怎么样呢?不断下挫的大盘指数,是现实,不可以逃避,越逃伤得越重,只好断臂杀出,剩下一点儿存款。幸好她这么做了。

以前看来,那是祸,否则她早已是富婆。现在想来,那是福,使她明白,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止血行动。

听她这么说,我为自己曾经忽略朋友感到万分愧疚。仔细思考她的话,我也有相同的领悟。

难道不是吗?我看过欺骗,我看过背叛,我也曾被口口声声说最爱我的人重重地伤害过,然后发现自己固执得很愚蠢。这些事情都曾使我感觉自己面临世界末日,当时都觉得老天对不起我。我这么努力,自已的所作所为似无瑕疵,为什么还会决断错误,还会这么倒霉?往事不必再细数,然而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是的,这已是事实,那么你想怎么办呢?

唯一的办法只有接受现实,然后想到,自己是不是有能力离开这样的现实?而人生,总会在接受现实后,有了新的起点,才会重新开始。

一位哲人说过,“我希望拥有三种智慧:第一,努力做好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第二,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不要为了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苦恼;第三,拥有辨别这两种事情的智慧。”

人生有时很残酷,总是充满了变幻莫测的变数。如果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当然是很美好的,我们也很容易欣然接受。但事情却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它带给我们的会是可怕的痛苦,如果这时我们不能学会接受它,反而让痛苦主宰了我们的心灵,那我们的生活就会永远地失去阳光。

面对不可避免的事实,诗人惠特曼这样说:“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风暴、黑夜、饥饿、意外等挫折。”这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时候,比尔和几个朋友在密苏里州的老木屋顶上玩,比尔爬下屋顶时,在窗沿上歇了一会儿,然后跳下来,他的左食指戴着一枚戒指,往下跳时,戒指钩在钉子上,扯断了他的手指。

比尔尖声大叫,非常惊恐,他想他可能会死掉。但等到手指的伤好,比尔就再也没有为它操过一点儿心。他已经接受了不可改变的事实。

接受现实,并不等于束手就擒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奋斗。但是,当我们发现情势已不能挽回时,我们就要理智地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我们每个人迟早要学会这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只有接受并顺应不可改变的事实。

如果你不想被残酷的现实击倒,请记住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

心灵语录:许多残酷的事实,我们是无法逃避和无所选择的,抗拒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许会使自己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

做一个生活的淡泊者

淡泊,是指恬淡寡欲之心,尤其指淡漠名利,不为名利所困。自古有诗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意思就是说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可显示出自己的兴趣;人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可达到远大目标。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淡泊者可心宽而天地广。

《圣经》中说:“你出自尘土,必归于尘土。既然一切皆空,如此,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妨做做主人,且要做回大度的主人,不必因计较得失而破坏美丽的人生。”做一回大度的主人,就是要做生活的主人,而只有淡泊之人才可自主于生活,不为名利所困、不为俗世所缚、不为琐事而扰,尽情地享受人生乐趣。

哲人以这样一个故事诠释了生活中权力、财富、欲望、心灵之间的关系:有一位国王,他有4个妻子,他特别爱他的第四个妻子,给她穿最好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他也很爱他的第三个妻子,经常带着她访问邻国、周游世界;他同样爱他的第二个妻子,将她视为知己,什么愿望都会向第二个妻子倾诉;而对于第一个妻子,他却经常忽视,尽管第一个妻子对他最忠心耿耿,帮助他守住财富和王位。国王经常为自己拥有4个妻子而感到骄傲,当他年事已高,躺在病榻上时,忽然想到:我有4个妻子,哪一个肯愿意陪我奔赴黄泉路呢?于是,他便问道:“我亲爱的妻子们,你们能陪我一起进坟墓吗?”

第四个妻子回答说:“这简直是无稽之谈!”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第三个妻子说:“这怎么可能呢,你死了我是要改嫁的。”第二个妻子说:“亲爱的,这件事我没有办法帮你,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帮你下葬。”这时,一个声音传来:“我愿意陪着你去,你去哪我都愿意陪着你。”国王的第一个妻子哭着扑到他的床前,紧紧握住国王的手。

国王见到自己的第一个妻子因为经常被自己忽视,她现在已经骨瘦如柴、憔悴不堪,不禁在感动中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哲人说:“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都拥有着4位妻子:第四位妻子是我们的身体,无论我们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去维护,她最终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失;第三位妻子是我们的财富、权力、地位,无论我们为之付出多少,生时她是我们的负累,死后她是别人的囊中之物;第二位妻子是我们无穷的欲望、贪念,她的存在只会成为我们心灵的负重,在我们离开人世时她不能给予我们任何东西;第一位妻子是我们的心灵,唯有她才是我们灵魂的皈依。而一味追求前者,则会使心灵荒芜,使生活失去本真的情趣。”

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对于名利与心灵的权衡是不可规避的,我们作为主宰自己生活的国王,如果我们心追求功名利禄、患得患失、满腹欲望,便会使心灵于重荷之中“骨瘦如柴”,一个心灵枯瘦之人,又如何开拓真正的精彩人生呢,唯有淡泊之人才能抛却贪欲与杂念,丰腴心灵,享受人生。

做一个生活的淡泊者,就要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

一个年轻人与一个老者一同在河边钓鱼,两人垂钓了许久,却无一鱼上钩。垂头丧气的年轻人看着老者仍然怡然自得,禁不住问道:“您没有钓到鱼,为什么还如此快乐呢?”老者回答说:“因为你是在钓鱼,而我是在垂钓。你一心只为让鱼上钩,获取利益;而我是在享受垂钓的情趣,鱼来我也不喜,鱼去我也不忧,我心如止水,何来烦恼?”

陶渊明说:“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人生于世,得失无可避免,唯有淡然处之,才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做一个生活的淡泊者,就要杜绝贪欲,使自己远离名利场的纷争。

两个迷途于沙漠之中的货商,一个商人为了减轻骆驼的负重,便于逃生,便丢掉了两只骆驼身上的货物,自己轮换着骑乘两只骆驼,最终走出了沙漠;另一个商人,不肯丢掉财富,还将第一个商人丢掉的货物都放到了自己骆驼的背上,致使两只骆驼累死于沙漠之中,自己也在茫茫沙漠中葬身。

名利就是一副枷锁,贪念就是自陷囹圄,唯有挣脱人世的束缚,才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做一个生活的淡泊者,就要以豁达的心境包容生活,不纠结于是非恩怨。

唐朝高僧慧宗禅师特别喜欢兰花,他和小和尚们在寺院中精心种植了很多兰花。一天,暴雨袭来前,小和尚们都忘记了给院中的兰花避雨,暴雨过后,看到凋零于泥淖之中的花瓣,小和尚们都等着慧宗的责骂。谁知慧宗说:“我养兰花是为了寻找爱好和乐趣,不是为了愤怒和责骂别人。如果你们可以脱离俗世的是非恩怨,你们的境界便升华到禅境了。”

抱怨使人狭隘,怨恨使人远离爱,生活中,唯有豁达才可“海纳百川”,唯有淡泊于那些是非纠结,才可感知更多美好。

心灵语录:做一个生活的淡泊者,与世无争不等同于消极处世,而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去掉种种思想的包袱、灵魂的负重,轻松快乐地享受生活,以自我本色演绎精彩人生。

一路听鸟语,闻花香

对于人们而言,活一辈子并不容易。忧伤是活,开心也是活。人生苦短,与其使自己幽怨一生而辜负此般大好年华,还不如开开心心地生活。站在人生的舞台上,你的真实表演并非仅仅只是为了博得他人的掌声,而是为了使自己拥有源自心灵深处的快乐。

只有一路听鸟语、闻花香,才能平凡但不平庸;只有一路听鸟语、闻花香,才能自尊但不自负;只有一路听鸟语、闻花香,才能不断为自己喝彩。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一只漂亮的鸟儿站在来回摆动的枝头上悠然地放声歌唱。如此一来,树林里便到处回**着它的甜美歌声。一只田鼠正“不停蹄”地在树底掘洞,它从草皮底下伸出自己的鼻子,并大声喝道:“乌儿,请闭上你的嘴巴,为何要发出如此可怕的声音呢?”怡然自得歌唱的鸟儿回答道:“噢,亲爱的先生,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歌唱。你看,春天是多么美好,阳光是多么灿烂,世界是多么可爱,我的心中充满着甜蜜的歌儿,难以抑制……”

“是吗?”田鼠睁大眼睛,疑惑不解地问道,“这个世界美丽可爱吗?你简直是胡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均是毫无意义的。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对周围的一切了如指掌。一直以来,我不停地从各个方向进行挖掘,但最终却仅发现两种东西:一种是草根,另一种是蚯蚓,再也没有发现其它东西,真的,没有发现任何值得珍爱的东西。”快活的鸟儿反驳道:“亲爱的田鼠先生,你从草皮底下爬上来看看吧,看一下森林,看一下阳光,张望一下美丽可爱的世界,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倘若这样,你也会情不自禁地流泪。朋友,上来吧,让我们一起放声歌唱。”

事实上,快乐的鸟儿与困惑的田鼠代表着人生当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乐观主义态度与悲观主义态度。尽管世界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邪恶的东西,但我们仍应听鸟语、闻花香,相信它存在着真善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幸福。

一路听鸟语、闻花香,需要一种良好的心情。拥有好的心情,既不需要选择天时,又不需要选择地利,而是无处不在,关键看你是否愿意发现。

同样行走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些人死盯目的地,既苦又累;而有些人却注重过程,涉泉河跋丘岗,沾冷雨怀秉烛。虽然景色无异,但却由于不同的心情而酿就不同的结果。

美国阿肯色州一个寺庙的小徒弟在提到禅师对他的指点时,曾这样说道:“当师兄牢骚满腹的时候,师父就会把我叫到跟前,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小徒弟,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富人还是穷人,每次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都会酣然入梦,但却一睡不起。对于与世永诀的人而言,温柔乡中不觉暖和的被窝已成为其冰冷的灵柩,羊毛毯已成为其裹尸布,他们再也不能为糟糕的天气或倔强的驴子而抱怨了。不论何时,均应记住:牢骚太盛防肠断,对任何事均不要在意,若要改变它们,就要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千万不可抱怨唠叨……’”

禅师意味深长的话语告诉我们:满腹牢骚不仅容易使人颓废,还易导致危险。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周围的一切,就应尝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

朱德元帅诗云:“开心常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只有一路听鸟语、闻花香,才能驱散萦绕心头的乌云;只有一路听鸟语、闻花香,才能化干戈为玉帛;只有一路听鸟语、闻花香,才能拥有美丽的心境。

心灵语录:若要做到一路听鸟语、闻花香,就要平静、平淡和甘于平凡。平静地对待精彩的世界;平淡地看待荣辱得失,不要使如过眼云烟的名利占据纯净的心灵;以平凡的心态不断努力,从而拥有不平凡的收获。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种快乐的人生。

无须为将来而烦恼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一发现自己有快乐、幸福的感觉之后就感到奇怪,想知道是不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并开始怀疑这种感觉能否持久。……拥有幸福的人感到的是一种强烈的恐惧,以至他们不能把握住幸福,他们几乎是在获得了幸福的那一刹那就失去了它。

很大程度上,我们心灵平静的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生活在现在时。无论昨天或去年发生了什么,明天也许会发生或不发生什么,你身处的都是现在时,永远如此!

毫无疑问,我们许多人都已精于将大部分生活花费在为各种各样的事焦虑的“神经焦虑”艺术上。我们让过去的问题和未来的忧虑来控制我们的现在时刻,如此以致于以焦虑,受挫,沮丧和不抱希望而告终。另一方面,我们搁置了我们的满足感,我们固有的优势以及我们的幸福快乐,经常说服自己“有朝一日”会比今天更好。不幸的是,这种告诉我们去指望将来的同一心理运动只会使我们重复过去,以致于“有朝一日”永远不会真的到来。约翰·列农曾说:“生活是在我们忙于制定其他计划时所发生的一切。”当我们忙于制定“其他计划”时,我们的孩子们在忙着成长,我们所爱的人在离去或死亡,我们的身体在走形,我们的梦想在逝去。简言之,我们错过了生活。

许多人将生活过得如同是为了以后某一日的彩排,它不是。实际上,没人能够保证他或她明天仍在这里。现在是我们所拥有的惟一时间,也是我们能够加以控制住的惟一时间。当我们的注意力处于现在时,我们就会将恐惧从我们的头脑中排除出去。恐惧就是我们对于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忧虑——我们将没有足够的钱,我们的孩子将会陷入麻烦,我们将会衰老并死亡,如此等等。

为了战胜恐惧,最好的策略便是学会将你的注意力拉回到现在时。马克·吐温说:“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历了一些可怕的事,只有一些事真的发生了。”这表达得很明确:无须为将来而烦恼。实践一下将你的注意力保持在此地此时,你的努力将产生巨大的益处。

如果天上的星辰一生只出现一次,那么每个人一定都会出去仰望,而且看过的人一定都会大谈这次经验的庄严和壮观。传媒一定提前就大做宣传,而事后许久还大赞其美。星辰果真只出现一次,我们一定会早做准备,决不愿错过星辰之美。不幸的是它们每晚都闪亮,所以我们好几个月都不去抬头望一眼天空。

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会欣赏每日的生活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其实我们不必费心地四处寻找,美本来是随处可见的。可惜的是,生活中的此时此地总是被忽略,我们无意中预支了“此刻的生活”。想一想吧,早上还没起床时,你就开始担心起床后的寒冷而错失了被子里最后几分钟的温暖;吃早餐的时候,你又在想着开车上班的路上可能会堵车;上班的时候,就开始设计下班后怎么打发时间;参加派对又在烦恼着回家路上得花多少时间了。

我们总是生活在下一刻里。我们急着等周末来临、暑假来临、孩子长大、年老退休。等我们老时,我们真的也可以说是:“我真是等不及要去死了!”

弗莱特认为,现代人之所以不能拥有此刻的、美好的生活,是因为我们总是担心时间不够,就像我们总是觉得钱不够一样。学习享受已经拥有的时间、金钱与爱是我们最重要的一课。

心灵语录:佛家常说:“活在当下,”吃饭的时候就吃饭,休息的时候就休息。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明天的忧思,全身心投入当下的这一刻,才是生活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