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你的想象力
法国作家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
而爱因斯坦则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人没有幻想是不行的,人类如果没有幻想过像鸟儿一样飞翔,就不可能登上月球;人类如果没有幻想过乌托邦就不会有追求社会进步的动力。
绝大多数的人是埋头生活的,没有什么目的地游**着,随波逐流。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人没有对未来的多样性想象,如果你有,那么你就会比别人更早地进入为一个目的而奋斗的阶段,别人还在山下徘徊的时候,你已经开始登山了。你怎么能不比别人登得更高呢?
纽约首屈一指的毛纺织品批发商杰姆斯,有一年雇佣了一个少年杂役,名叫乔瑟夫。他每天早晨6点钟要到达弗兰克林街的办公室,在7点30分办事员们到来之前,把全部办公室打扫整理好。白天一整天,还得为一位患肠胃病的董事,来回不断地送热水。
周薪升到5美元的时候,乔瑟夫断然地申请到外面去推销毛纺织品。他既年轻,身体又弱小,然而居然得到准许,做了推销员。不久,他便能取得订货了。
1888年的大风雪袭击了全纽约。就在这大灾难之后不久,一般推销员都在将近中午时分才赶到弗兰克林街的办公室,争先恐后地集拢到火炉旁,尽兴地聊着天。
那天下午相当晚了,大门开处,一股寒冷刺骨的北风直冲进来。同时,几乎冻僵了的乔瑟夫,像醉汉似的摇晃着蹒跚地走了进来。
“这是董事先生来上班了。”老资格的推销员讽刺地说。
“不过,我把今天应做的工作做完了。”乔瑟夫回答道,“像这样的大雪,我更会奋发。而且在这样的天气里,不会有竞争的对手,所以给客人们看了更多的样本。我今天得到了43件订货。
乔瑟夫立刻被调升为正式的推销员,薪水也加倍了。他后来成了世界最大的不动产商人。他是一个办事的天才,从来就不曾有过制造借口或辩解的念头。他知道,“今天不成”和“永远不成”两者意思相同。
美国著名行为学家皮鲁克斯在《拯救自己从思考开始》一书中写道:“依靠别人的赐予,是无济于事的;只有自己开动脑筋,才能拯救自己的行为。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脑力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创造的前提。想象可以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是说想象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使人的心理更为丰富充实。如果没有想象,人们的活动就无法进行创造和提高,也不可能事先在头脑中构成关于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的各种表象。人们对未来的预见,一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等等,离开想象力都无从谈起。
佛瑞迪当时只有16岁,在暑假将临的时候,他对爸爸说:“爸,我不要整个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钱,我要找个工作。”
父亲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后对佛瑞迪说:“好啊,佛瑞迪,我会想办法给你找个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现在正是人浮于事的时候。”
“你没有弄清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您给我找个工作。我要自己来找。还有,请不要那么消极。虽然现在人浮于事,我还是可以找个工作。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问。
“那些会动脑筋的人。”儿子回答说。
佛瑞迪在“事求人”广告栏上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广告上说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点钟到达42街一个地方。佛瑞迪并没有等到8点钟,而在7点45分就到了那儿。可他看到已有20个男孩排在那里,他只是队伍中的第21名。
怎样才能引起特别注意而竞争成功呢?这是他的问题,他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只有一件事可做——动脑筋思考。因此他进入了那最令人痛苦也是最令人快乐的程序——思考。
在真正思考的时候,总是会想出办法的,佛瑞迪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你马上把这张纸条转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她是一名老手,如果他是个普通的男孩,她就可能会说:“算了吧,小伙子。你回到队伍的第21个位子上等吧。”但是他不是普通的男孩,她直觉感到,他散发出一种自信的气质。她把纸条收下。
“好啊!”她说,“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她看了不禁微笑了起来。她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也大声笑了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
“先生,我排在队伍中第21位,在你没有看到我之前,请不要做决定。”
他是不是得到了工作?他当然得到了工作,因为他很早就学会了动脑筋。一个会动脑筋思考的人总能掌握住问题,也能够解决它。
处于第21的位置,是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的,但动脑的结果却使他战胜了占据有利地位的对手。
正确的思考深受好几项成功原则的影响:明确目标、迅速做决定以及积极的心态。它对注意力控制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而这一项成功原则,将会使你更专心地为成功而努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正确思考自我的人——尤其是遭遇各种挫折以后,还不能通过正确思考的方式,发现并克服自我危机的人,面对的会是怎样的人生。
所以说,想象力如此之重要,它是思维的翅膀,是创造的起点,是创造的核心。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思维能力。
敢于尝试才能成功
生活中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还要敢于尝试才行!敢于尝试正是迈向成功的开始,只有这样生命才是有活力和价值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点燃**,挑战成功并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享受快乐。
很多时候,只要积极地尝试过、努力过,纵然没有取得成功,你也毕竟拥有了经验,而且你的精神意志也会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渐渐得到锻炼和提升。
想做就去做!只有做了,你才能真正懂得它对你意味着什么,敢于尝试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好运就在尝试中。真正的富人在每个机遇来临的时候,总是积极地迎接,大胆地尝试,全身心地投入去开拓,去完美;在多数人还不认可的时候已经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甚至是在多数人鄙夷的眼光里成功的。
正如李嘉诚说的:“当别人不明白的时候,他明白他在做什么;当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他理解他在做什么;当别人明白了,他富有了;当别人理解了,他成功了。”
成功的人,通常会主动寻找机会,然后把握机会;不冒险,就得不到成功。最好趁年轻时去冒险。20来岁这段时间,正是一生中冒险意念最强的时候,断不可采取安全第一的态度。
马罗·路易斯的辉煌成就完全是两次赌注造成的,第一次是未满20岁,第二次是30岁的时候。
马罗出生在一个音乐及戏剧世家,耳濡目染,对各种乐器都能玩上一玩。7岁不到他就指挥过管弦乐队,10岁发行报纸,12岁雇了16名少年来做买卖鸡蛋的生意,14岁组建了自己的乐队。高中毕业后,成为芝加哥新闻局的记者,与后来的著名记者赫格特及查尔斯·麦克阿瑟等一起从事瞬息万变的新闻事业。19岁时,他获得与音乐有关的奖学金,但因迁居不能继续深造。
搬到纽约后,马罗在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一个周薪4美元的工作。马罗回忆说:“那时我整天四处奔走,忙个不停。下午6点下了班后,就赶去哥伦比亚大学上夜校,学习广告学,有时工作没干完,下了课还得赶回公司,从晚上11点一直忙到凌晨2点。”
马罗喜欢做一些有创意的工作,自己也很满意。
20岁时,马罗毅然放弃了在广告公司的大好前途,决心自己创造一份事业。他不愿再过拿一份薪水的生活,而希望充分运用时间,去实现自己的构想。这是他的一生中头一次下注,后来果然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当时的百货业状况普遍不佳,已经到了必须运用公共关系和广告来促销的地步。马罗的想法是:说动百货业,共同协办CBS的纽约菲尔交响乐节目。另一方面,这个交响乐节目在全国拥有100万以上的听众,需要有一位优秀的主持人才行。
但是他面临一个难题,需要人手去说服那些很多的百货公司。目前并没有这种人才,何况花费在数百万美元以上,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马罗却充满干劲,四处去说服百货公司签约,最后当他把计划向CBS提出时,CBS乐歪了嘴,竟一拍即合。10个星期后,马罗和CBS的广告主任共同设法处理广告问题。这期间,马罗并未支取薪水。
眼看大功即将告成,可惜因订约的公司不足而功败垂成。为了实现构想而抛弃安定的工作,最后却不免失败,虽然很不划算,但从长远眼光来看,事实却不尽然。CBS很赏识他的创见,便安排他到纽约新成立的业务部工作,薪水比以前高出3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0岁的马罗得以在CBS一展才华,这是一个虽然押错了宝,却制造出机会的例子。
你一定也可以把球推向自己的目的地,问题只是如何将构想化为行动而已,去尝试吧,只要尝试,就有机会!
勇敢地尝试新事物,可以发现新的机会,使你迈进从未进入的领域。生命原本是充满机会的,千万别因放弃尝试而错过机会。
有些人对指正他人得失十分拿手,对人生的道理也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勇者应该是亲身投入人生的战场,即使脸上沾满汗水与灰尘,也会勇敢地奋战下去。遇到挫折或错误时,他会修正自己重新再来。为了达到自己崇高的目标,他会尽最大努力去争取,即使未达到理想,他也不会泄气,因为他知道勇敢尝试后而失败,远胜于畏首畏尾、原地踏步。
真正的成功人士在每个机遇来临的时候,总是积极地迎接、大胆地尝试、全身心地投入,尽力去开拓、去完善;在多数人还不认可的时候,他们已经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甚至是在多数人鄙夷的眼光里取得了成功。
尝试,当然,不只是一时,而必须是一种连续的过程,不断地高速进行。做到了这点,那么目标就会达到。继续--继续--继续--是成功的三点公式。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数人持续的时间不够,厌倦了,或被一种徒劳的感觉所征服。
因此他们就这样放弃努力,不再尝试。“没有用的,我放弃了。”他们这样说,也就相信了最终的失败。他们中途放弃了。但事实是,假如他们再努力一会儿,他们梦寐以求的梦想,就会达成。多可惜,一下子就放弃了,却不知道当时目标就快要实现。雷蒙·艾备曼引用威廉·卡摩隆的话说:“最后的卖命努力,往往是达成胜利的关键。”
其实,成功与否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相等的。只有那些具备胆识、勇于挑战的人和勇于尝试,不安于现状,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的人,才能抢占先机。有梦想就有希望,敢尝试就能成功。机遇就在面前,尝试就能成功。
“我最大的优点——好奇”
有人说,“成功都首先源自于好奇心”,而事实上,很多取得成就者都是从小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沃伦·麦克法兰教授195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相继于1961年和1965年在哈佛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工商管理博士(DBA)学位。目前,他是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及亚太地区发展总监。
麦克法兰:“我的小女儿在吉列公司工作,她的工作是为在世界各地的工厂装新的软件,她要做很多基本的解释和培训工作,让软件能够基本运行,他们所写的案例,所教的课程,所做的研究,就是给企业带来变化,给企业带来很多的生产力提高。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提高最大的动力就是技术水平的提高。改革不一定都是有趣的,我现在和我的MBA学员说,你们现在所学的技术,10年后一定会被淘汰,而你头脑中的好奇心是最重要的。”
陈中伟,国际著名骨科、显微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
1929年10月1日,陈中伟在宁波他父亲创办的保真医院诞生,他是父母的第八个孩子,前面七个孩子都是女儿。陈中伟的父母虽然较早接受了西方文化观念,没有很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但一连生了七个女儿之后,终于来了这么一个儿子,自然十分疼爱。七个姐姐也很喜爱他,陈中伟成了陈家最宝贝也最顽皮的孩子。
陈中伟小时候闹出来的事,小打小闹不算,称得上“事件”的就不少。
比如,当时全宁波城没几辆自行车,可陈中伟在小学五年级时父母就给买了一辆。这下可好了,骑自行车是既好玩又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的事。陈中伟没学几天,就走街串巷满世界“飞”车了,撞翻水果摊,轧死小鸡,碰伤行人等,他经过的地方是一路的鸡飞狗跳。他妈妈不仅要赔人钱,还要赔上不少好话。
又如,陈中伟很喜欢玩弹弓。他玩弹弓的水平还不错,常常能打下麻雀来,但有时不免“走火”伤人,有一次差点打瞎别人的眼睛,把他爸妈吓得不轻。
最严重的一次是读中学时闯的祸。陈中伟是校篮球队和排球队的主力,标枪也是他的强项,曾在宁波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得过第二名。有一天上自修课,本来应该待在教室里复习功课的陈中伟,心思还在运动场上,他带了一个同学溜到运动场,从窗户跳进器械室,拿出一杆标枪来投掷。两个人你一枪我一枪地投得起劲,一个体育老师从房子拐角处走出来。对面的同学没有防备,等看到老师,标枪已经出手了,正扎在老师的眼睛上,老师的眼睛瞎了。虽然不是陈中伟直接投出标枪扎瞎老师的眼睛,但他在自修课带头出去扔标枪,又是他跳进器械室把标枪拿出来的,他对这件事负有很大的责任。陈中伟至今对那位老师怀着深深的歉疚。但青少年时期喜爱体育锻炼,也为他以后高强度的工作打下了身体方面的基础。
陈中伟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开办的保真医院就是他的家,父母都是医生,他的几个姐姐、姐夫和妹妹也都是学医的。很多年后,陈中伟回忆道:
“在我的印象中,爸爸总是穿着白大褂,妈妈总是穿着白大褂,姐姐、姐夫们也总是穿着白大褂,我好像生活在一个白色的世界里。我的家,就是一所医院。”
一个人童年的生活环境对兴趣爱好的形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陈中伟的妈妈从小就教育他:“好好读书,将来送你去学医,好接替你爸爸的事业”。
对于陈中伟的顽皮,家里人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加以科学的引导。如陈中伟喜欢在医院里到处玩,在病人中转来转去。姐姐看见了,就和他说:“你要是传染上细菌,就会像他们那样生病的。”陈中伟不相信,他说:“有什么关系,看到细菌来了,我逃走就是了。”姐姐笑了,就带他到父亲的显微镜前,又挑了些病人的呕吐物放在显微镜下。陈中伟爬上凳子,从显微镜里看到:许多黑灰色的小虫挤在一起,扭动身子转来转去。那么丑恶,那么可怕,原来这就是细菌啊。
陈中伟还曾经玩弹弓打下麻雀。他听大人说,麻雀是好东西,他打了麻雀之后就拔毛剖肚弄来吃。父亲看到了,跟他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给你讲讲,这是肝,附在肝上的这个小黑点就是胆……”父亲详细地给他讲了麻雀各个内脏的位置和作用。
这就是他生平第一堂生理解剖课。
就这样,在长辈的引导下,陈中伟这个“皮”小孩的好奇和好动,渐渐回归到正路上了,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戏中学到了一些医学卫生方面的基础知识。到上中学时,他的这些基础知识使他受到生物老师的特别青睐,促使他走上了漫漫医学之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63年1月2日,工人王存柏的右手手腕关节以上一节处被冲床冲断,病人和断手被送到医院。当时陈中伟还只是个主治医师,在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下,他大胆进行断手再植手术,经过4个多小时的仔细艰苦的操作,把全断的血管、神经、肌腱、骨骼进行了对接缝合,术后闯过肿胀关、休克关、感染关、坏死关,历经坎坷,终于使断手再植成功。手术的成功,等于是在医学界爆炸了一颗原子弹。这是世界上首例完全成功的断肢再植手术,开创了再植外科的新纪元。陈中伟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他的名字载入了世界医学史册。
几十年来,陈中伟继续在显微外科作出巨大的贡献,在国际上的声誉日隆。1980年,在荷兰召开的第一届显微重建外科联合大会上,大会主席在报告中正式称他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1985年,陈中伟当选为第八届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主席;1994年,获首届奖励全国十位杰出科学家的“求是奖”;1999年,获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在美国颁发的奖励全世界最杰出的三位医生的“世纪奖”。
有记者问陈中伟,当他回首辉煌的医学之路、成功的人生之路,哪段经历影响最大。
陈中伟谈到其中一段就是他童年的经历。他从小接受医学熏陶,钻进化验室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稍大一点的时候,目睹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家人为群众治病,崇高医德备受尊敬,他从小立下宏愿:长大当医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里人能正确对待他小时候的“顽皮”,给予适当的引导,促使他最终走上了医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