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价值的事情(1 / 1)

岸见一郎:我们必须摆脱这样的想法,即自己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拥有某种东西”“因为做了某件事情”“因为有某种能力”等。

否则,人就会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觉得必须做成某事,必须得到某样东西。比如金钱、社会地位等等。因此,认为自己不实现这些愿望就不能变幸福。

然而,人的价值并不在于做了什么事情,而在于他的存在,也就是活着这件事本身。就算什么也没有做成,什么也没有得到,仅仅是活着这件事本身就有价值。然而在当下的社会里,太多人不这么想了。

C:这和社会上的常识完全不一样,很难一下子接受。

岸见一郎:的确。但是看看孩子们,很多人就能体会到活着就是价值吧。仅仅是和孩子们在一起,就会让人感到高兴,让人觉得只要孩子们活着就值得感激。

大人也好,孩子也好,都是只要活着就有价值。所以,不想方设法提升价值也没关系。无论是谁,只要还活着,就有价值。

价值没有什么必要条件。容貌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老去,如果因为这样就不喜欢自己了,那不是很奇怪吗?

就算辞掉工作回到老家,父母也会接纳自己;就算结婚后遭遇过分的事情,慌慌张张地逃回家,父母也会温暖地迎接自己。毕竟,就算孩子长大了,在父母眼中他们也还是孩子。

A:只要能认识到自己活着就是价值,那么无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就都能获得幸福了吧。但是,这一点很难体会。

钢琴比赛得了奖,自己很开心,家人也很开心,感觉很幸福。但如果什么事都没发生,就说此时此刻能变幸福,我不理解。

岸见一郎:有的人置身于极端状况时,就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他们会意识到,以前一直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其实一点价值也没有。

举例来说,如果某人生病住院了,家人急急忙忙地赶过来,那时他就会明白,自己活着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让家人感到喜悦。

他还会感受到,自己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是生活在与其他人的联系当中。

再举一个不是极端情况的例子,在和父母分开住的情况下,得知他们每天都平平安安,子女就会感到高兴吧?父母也是一样,就算长时间不见面,也会每天惦记着孩子。

不管自己是什么样,父母都能接纳自己。如果想体会这一点,打一通电话试试怎么样?哪怕不是打给父母,打给朋友或者恋人也行。请务必和重要的人聊一次试试看。

B:可是有的人既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和恋人,就是孤身一人啊。

岸见一郎:就算是这样,这个世界上也绝对有人为他活着而感到喜悦。只不过在彼时彼刻,那个人不在他身边罢了。

C:连还没有相遇的人也算进去了是吗?

岸见一郎:没错。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范围相当广。他认为,还没有相遇的人也是共同体的一员。

对作家来说,这些人就是读者。就算只有一个读者,我也会把书写下去。这位读者并不在我眼前,但是写书的时候,我能意识到那个人的存在。

我认为,哪怕一个人身边没有任何人,无依无靠、孤单到死,也能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联系,那么这个人就是幸福的。

意识到活着本身就是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联系。以这两点为契机,就可以察觉到“此时此刻”的幸福。

这并不像你想的那么难,相比之下成功要难得多。况且,就算成功了,也不一定会幸福。

改变世界的第四十三步

要知道,有人会因你活着而感到喜悦。

[1]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美籍德裔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逃避自由》《爱的艺术》等。

[2] 指1955年到1964年间。

[3] 昭和三十九年,也就是1964年,第十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东京举办。

[4] 按作者写作时间(2021年12月)的汇率换算,约合人民币112万元。——编者注

[5] 这个说法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来的,意思是“对象要符合我们的认知,而不是认知要符合对象”。

[6]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把人生分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其中宗教阶段是仅凭思想所不能达到的,必须全身心地信仰和服从神。这个阶段被称为“信仰之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