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以作者名汉语拼音和刊布时间排序)
安金槐:《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文物》1961年第4、5期。
安志敏:《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1959年第10期。
安志敏:《中国早期铜器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
安志敏:《考古学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安志敏:《关于牛河梁遗址的重新认识——非单一的文化遗存以及“文明的曙光”之商榷》,《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1期。
白云翔等整理:《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1989年第12期。
白云翔:《中国的早期铜器与青铜器的起源》,《东南文化》2002年第5期。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考古队:《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1993年。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四十五年(1952——1997)》, 1998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
北京大学:《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中国考古网,2011年11月24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官网·历史沿革,2015年10月。
毕经纬:《“中期质变”视野下的夏代考古学文化》,《历史研究》2018年第1期。
冰白:《从龙山晚期的中原态势看二里头文化的形成——兼谈早期夏文化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
陈德安等:《上古巴蜀文明的重大发现——三星堆遗址与“三星堆文化”》,《文史杂志》1987年第1期。
陈德安:《三星堆遗址》,《四川文物》1991年第1期。
陈德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2期。
陈德安等:《三星堆遗址商代城址的调查与认识》,《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2015年。
陈德安:《三星堆古城再认识》,《三星堆研究·第5辑》,巴蜀书社,2019年。
陈戈等:《齐家文化应属青铜时代——兼谈我国青铜时代的开始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3期。
陈国科等:《西城驿遗址二期遗存文化性质浅析》,《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陈国科等:《张掖西城驿遗址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2期。
陈国梁:《二里头文化铜器研究》,《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
陈国庆等:《大连地区早期青铜时代考古文化》,《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
陈国庆:《燕辽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兼论与周邻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科学出版社,2019年。
陈平:《夏家店下层文化研究综述》,《北京文物与考古》第5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
陈剩勇:《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湖南出版社,1994年。
陈显丹:《略谈广汉文化有关问题——兼论广汉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史前研究》1987年第4期。
陈显丹:《论广汉三星堆遗址的性质》,《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
陈显丹:《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概况、初步分期——兼论“早蜀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南方民族考古》第2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陈显丹等:《论三星堆文化与宝墩文化之关系》,《四川文物》2002年第4期。
陈小三:《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陈星灿:《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
陈星灿等:《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
陈星灿:《考古发掘与历史复原》,《南方文物》2006年第3期。
Christopher Hawkes, Archaeological Theory and Metho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Old World.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6 (1954).
大贯靜夫:《〈中国文物地図集·河南分冊〉を読む——嵩山をめぐる遺跡群の動態》,《住の考古学》,同成社(東京), 1997年。
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邓淑苹:《万邦玉帛——夏王朝的文化底蕴》,《夏商都邑与文化》(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DICTIONNAIRE DE LA PREHISTOIRE, 1988, Directeur de la publication Andre Leroi-Gourham, Presses Universitaire de France, Paris. 转引自刘文锁,1998年。
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1分,1935年。
董鸿闻等:《汉长安城遗址测绘研究获得的新信息》,《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5期。
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科学出版社,2000年。
杜金鹏:《封顶盉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1期。
杜金鹏:《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及相关问题》,《四川文物》1995年第1期。
杜金鹏:《良渚神衹与祭坛》,《考古》1997年第2期。
杜金鹏:《试论夏文化探索》,《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基址再认识》,《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大象出版社,2005年。
杜金鹏:《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大型建筑基址研究》,《华夏考古》2010年第1期。
杜在忠:《关于夏代早期活动的初步探析》,《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年。
杜正胜:《从考古资料论中原国家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发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8本第1分,1987年。
段鹏琦:《汉魏洛阳城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新知书店,1947年。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53年。
方辉等:《浅谈岳石文化的来源及族属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方燕明:《夏代前期城址的考古学观察》,《新果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冯时:《“文邑”考》,《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傅宪国:《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石钺》,《考古》1985年第9期。
岡村秀典:《夏王朝——王権誕生の考古学》,講談社(東京),2003年。
岡村秀典:《中国文明:農業と禮制の考古学》,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8年。
岡村秀典:《中国初期国家形成的考古学研究:陶器研究的新视角·序》,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
高大伦:《成都平原古文明的活力之源》,《夏商周方国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中国广汉)》,科学出版社,2015年。
高大伦等:《三星堆遗址古文明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四川文物》2016年第6期。
高广仁等:《史前陶鬶初论》,《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高广仁等:《海岱文化对中华古文明形成的贡献》,《山东龙山文化研究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
高江涛:《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鼎及相关问题探讨》,《夏商都邑与文化(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高炜等:《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6期。
高炜等:《陶寺遗址的发掘与夏文化的探索》,《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高炜:《中原龙山文化葬制研究》,《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
高炜:《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
高炜:《陶寺,一个永远的话题》,《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Glyn Daniel, A short history of archaeology, Thames and Hudson,Ltd. London, 1981.
宫本一夫:《二里头文化青铜彝器的演变及意义》,《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宫崎市定:《中国における聚落形態の変遷について》,《大谷史学》第6号,1957年。
郭大顺:《西辽河流域青铜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郭大顺:《丰下遗址陶器分期再认识》,《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郭大顺:《赤峰地区早期冶铜考古随想》,《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1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郭沫若:《夏禹的问题》,《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妍利:《商代青铜兵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韩国河等:《论秦汉都城规划基本模式的形成》,《陈直先生纪念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韩建业等:《王湾三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7年第1期。
韩建业:《略论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
韩建业:《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
韩建业:《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考古》2012年第3期。(A)
韩建业:《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西域研究》2012年第3期。(B)
韩汝玢:《近年来冶金考古的一些新进展》,《中国冶金史论文集》,北京科技大学,1993年。
河南省考古学会等:《夏文化论文选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考古四十年(1952——1992)》,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何驽:《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论》,《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何平:《文化与文明史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黑龙江》,文物出版社,2011年。
侯外庐:《中国古典社会史论》,五十年代出版社(重庆),1943年。
胡悦谦:《试谈夏文化的起源》,《华夏文明》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黄石林等:《偃师商城的发现及其意义》,《光明日报》1984年4月4日。
吉德炜著,陈星灿译:《考古学与思想状态——中国的创建》,《华夏考古》1993年第1期。
籍和平:《从双庵遗址的发掘看陕西龙山文化的有关问题》,《史前研究》1986年第1、2期合刊。
姬乃军:《关于夏文化发祥地的思考》,《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
姬乃军:《关于夏文化发祥地的再思考》,《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
翦伯赞:《诸夏的分布与鼎鬲文化》,《中国史论集》,文凤书局,1947年。
蒋晓春:《中国青铜时代起始时间考》,《考古》2010年第6期。
江章华等:《成都平原的早期古城址群——宝墩文化初论》,《中华文化论坛》, 1997年第4期。
焦天龙:《西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演变》,《南方文物》2008年第3期。
井中伟:《水手营子青铜连柄戈的年代与属性》,《边疆考古研究》第7辑,科学出版社,2008年。
井中伟:《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井中伟等:《夏商周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3年。[后续成果]井中伟等:《夏商周考古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20年。
K. C. Chang,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1986 (Fourth Edition).
《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访谈》,《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1期。
郎树德等:《试论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文物》1983年第11期。
李伯谦:《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中国文物报》1988年11月4日。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华夏考古》1990年第2期。(A)
李伯谦:《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B)
李伯谦:《对三星堆文化若干问题的认识》,《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前言》,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李朝远:《关于二里头文化的青铜斝》,《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与国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李宏飞:《关于中国广域王权国家形成年代的思考》,《三代考古》(四),科学出版社,2011年。
李济:《安阳发掘与中国古史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0本,1968年。
李济著,苏秀菊等译:《安阳——殷商古都发现、发掘、复原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李济:《河南考古之最近发见》,《李济文集》卷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经汉:《试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期和类型》,《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李令福:《秦都咸阳若干问题的探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增刊。
李萌:《三代宫室和宫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李民等:《从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看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4期。
李民:《简论夏代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遗址看夏代国家的出现》,《历史教学》1979年第11期。
李民:《夏代文化》,中华书局,1980年。
李民:《尧舜时代与陶寺遗址》,《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
李水城:《中国西部地区史前考古的几点思考——〈师赵村与西山坪〉读后》,《中国文物报》2001年9月7日。
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
李水城:《“过渡类型”遗存与西城驿文化》,《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李维明:《试析三星堆遗址》,《四川文物》2003年第5期。
李先登:《试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史学月刊》1984年第1期。
李孝聪:《下鞍进房——马背上的民族与中国都城规划管理》,《文汇报》2017年5月19日。
李学勤:《近年考古发现与中国早期奴隶制社会》,《新建设》1958年第8期。
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寻证》,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学勤:《西周文明论集·序》,朝华出版社,2004年。
李延祥等:《牛河梁冶铜炉壁残片研究》,《文物》1999年第12期。
李延祥等:《辽西地区早期冶铜技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李伊萍:《黑龙江东部地区青铜时代遗存初识》,《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
李志鹏:《二里头文化墓葬研究》,《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
李最雄:《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考古》1985年第8期。
梁云:《成周与王城考辨》,《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5期。
梁云:《战国都城形态的东西差别》,《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4辑。[后续成果]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文物出版社,2008年。
林向:《蜀酒探原——巴蜀的“萨满式文化”研究之一》,《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林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手册·考古学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A)
林向:《三星堆遗址与殷商的西土——兼释殷墟卜辞中的“蜀”的地理位置》,《四川文物》,增刊《广汉三星堆遗址研究专辑》,1989年。(B)
林向:《蜀与夏——从考古新发现看蜀与夏的关系》,《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4期。
林向:《童心求真集:林向考古文物选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
刘富良等:《西周早期的成周与王城》,《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大象出版社,2005年。
刘国祥:《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刘莉著,陈星灿译:《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华夏考古》1998年第1期。
刘莉等:《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从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谈起》,《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刘莉著,陈星灿等译:《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文物出版社,2007年。
刘莉:《中国早期国家政治格局的变化》,《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Zou Heng (1926—2005). Artibus Asiae 66 (2006).
刘启益:《“隞都”质疑》,《文物》1961年第10期。
刘庆柱:《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与杨宽先生商榷》,《考古》1987年第10期。
刘庆柱等:《汉长安城》,文物出版社,2003年。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史述论》,《考古学集刊》第16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刘庆柱:《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的回顾及其研究的再思考》,《里耶古城·秦简与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
刘文锁:《论史前、原史及历史时期的概念》,《华夏考古》1998年第3期。
刘绪:《2004年度夏商周考古重大发现点评》,《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26期,2005年。
刘运勇:《再论西汉长安布局及形成原因》,《考古》1992年第7期。
刘宗迪:《三星在天:夏墟地理与传说考辨》,《文史哲》2020年第6期。
陆建方:《良渚文化墓葬研究》,《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栾丰实:《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
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栾丰实:《大汶口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研究》,《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栾丰实:《序》,《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栾丰实:《关于海岱地区史前城址的几个问题》,《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吕琪昌:《从史前陶鬶与商代铜斝的关系探讨夏、商文化的分际》,《华夏考古》1999年第1期。
马得志:《唐代长安与洛阳》,《考古》1982年第6期。
马良民:《试论战国都城的变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彭曦:《西周都城无城郭?——西周考古中的一个未解之谜》,《考古与文物》,增刊《先秦考古》, 2002年。
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钱耀鹏:《中国原史时代论纲》,《文博》2002年第2期。
钱耀鹏等:《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及主要收获》,《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丘刚:《北宋东京三城的营建和发展》,《中原文物》1990年第4期。
仇士华等:《有关所谓“夏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的初步报告》,《考古》1983年第10期。
仇士华:《14C测年与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屈小强等主编:《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冉宏林等:《浅析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城址特征的变迁》,《四川文物》2014年第3期。
任式楠:《中国史前铜器综论》,《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
邵望平:《铜鬶的启示》,《文物》1980年第2期。
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兼说中国古代文明的多源性》,《九州学刊》(香港)总第5期,1987年。
沈长云:《禹都阳城即濮阳说》,《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
沈长云:《夏族兴起于古河济之间的考古学考察》,《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施劲松:《论“三星堆——金沙文化”》,《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5期。
石兴邦:《黄河流域原始社会考古研究上的若干问题》,《考古》1959年第10期。
石兴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青铜时代”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石兴邦:《我很赞成文明探源的研究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1年第1期。
史一棋:《考古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工作站等:《四川广汉、什邡商周遗址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宋玉彬:《图们江流域青铜时代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2年第4期。
宋治民:《早期蜀文化分期的再探讨》,《考古》1990年第5期。
宋治民:《论三星堆遗址及相关问题》,《三星堆与巴蜀文化》,巴蜀书社,1993年。
宿白:《隋唐长安城与洛阳城》,《考古》1978年第6期。(A)
宿白:《北魏洛阳城与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文物》1978年第7期。(B)
苏秉琦等:《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A)
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B)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孙华:《试论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分期》,《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孙华:《商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
孙华:《中国青铜文化体系的几个问题》,《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3年。
孙淑云等:《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造技术的研究》,《文物》1997年第7期。
谭继和:《禹文化西兴东渐简论》,《四川文物》1998年第6期。
唐际根:《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中国文物报》1998年6月17日。
唐兰:《中国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论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大公报在港复刊30周年纪念文集》,香港大公报出版,1978年。
唐兰:《论大汶口文化中的陶温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
唐兰:《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上限远在五六千年前——论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与其陶器文字》,《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1年。
唐晓峰:《城市纪念性小议》,《人文地理随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滕铭予:《中国早期铜器有关问题的再探讨》,《北方文物》1989年第2期。
田昌五:《夏文化探索》,《文物》1981年第5期。
田昌五:《谈偃师商城的一些问题》,《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编辑部,1985年。
田旭东:《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中华书局,2003年。
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佟柱臣:《从二里头类型文化试谈中国的国家起源问题》,《文物》1975年第6期。
万娇等:《桂圆桥遗址与成都平原新石器文化发展脉络》,《文物》2013年第9期。[后续成果]万娇:《从三星堆遗址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科学出版社,2020年。
万娇:《从三星堆遗址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科学出版社,2020年。
Wang Haicheng, China’s first empire?Interpreting the material record of the Erligang expansion. Art and archaeology of the Erligang civilization, ed.Kyle Steinke with Dora C.Y. Ching.P.Y. and Kinmay W. Tang Center for East Asian art, Department of art and archaeology,Princeton University, 2014.
汪宁生:《中国考古发现中的“大房子”》,《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
王承礼等:《东北考古的主要收获》,《东北考古与历史(丛刊)》第1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
王成生:《辽宁出土铜戈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辽宁考古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观堂集林》卷九,中华书局,1959年。
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
王辉:《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与格局》,《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
王家祐等:《关于三星堆文化的两个问题》,《三星堆与巴蜀文化》,巴蜀书社,1993年。
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王立新:《也谈文化形成的滞后性——以早商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形成为例》,《考古》2009年第12期。
王巍:《良渚文化玉琮刍议》,《考古》1986年第11期。
王巍等:《夏商周考古学论要》,《三代考古》(二),科学出版社,2006年。
王学理:《秦都咸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毅等:《三星堆文化研究》,《四川文物》1999年第3期。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
王子今:《西汉长安居民的生存空间》,《人文杂志》2007年第2期。
魏兴涛:《中原龙山城址的年代与兴废原因探讨》,《华夏考古》2010年第1期。
魏兴涛:《中原与东方及东南——试从清凉寺墓地探讨外来因素在中原地区早期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的作用》,《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
吴恩裕:《中国国家起源的问题》,《新建设》1956年第7期。
吴晓筠:《中国的“原史时代”》,《华夏考古》2005年第1期。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A)
夏鼐:《建国十年来的中国考古新发现》,《考古》1959年第10期。(B)
夏鼐:《新中国的考古学》,《红旗》1962年第17期;《考古》1962年第9期。
夏鼐:《我国近五年来的考古新收获》,《考古》1964年第10期。
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年第4期。
夏鼐:《谈谈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在〈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
夏鼐:《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考古》1979年第5期。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
夏鼐等:《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夏鼐:《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夏鼐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A)
夏鼐:《再论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夏鼐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B)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徐光冀:《曹魏邺城的平面复原研究》,《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
徐光冀等:《辽西区古文化(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综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許宏:《曲阜魯国故城をめぐる諸問題について》,《東洋学報》(東京)第77卷1、2号,1995年。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许宏:《略论二里头时代》,《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A)
许宏:《二里头遗址发掘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考古》2004年第11期。(B)
许宏等:《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许宏:《21世纪初中国考古学的新发现及其学术意义》,《燕京学报》第18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许宏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文物》2008年第1期。
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后续成果]许宏:《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
许宏等:《二里头遗址文化分期再检讨——以出土铜、玉礼器的墓葬为中心》,《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
许宏:《关于社会复杂化阶段考古学文化的断想》,《三代考古》(四),科学出版社,2011年。
许宏:《二里头文化聚落动态扫描》,《早期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研究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
许宏:《从〈商周考古〉到〈夏商周考古学〉——由两本考古教材串联起的学术史》,《中国文物报》2013年9月13日。
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016年。(A)
许宏:《“夏王朝”考古:学术史·新动向·新思考》,《夏商都邑与文化》(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B)
许宏:《关于二里头为早商都邑的假说》,《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A)
许宏:《二里头: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一个关键点》,《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4期。(B)
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A)
许宏:《二里头M3及随葬绿松石龙形器的考古背景分析》,《古代文明》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B)
许宏:《先秦城邑考古》,金城出版社、西苑出版社,2017年。
许宏:《关于石峁遗存年代等问题的学术史观察》,《中原文物》2019年第1期。
徐建华:《大连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时代文化断代划分》,《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第1期。
徐良高:《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徐良高:《中国三代时期的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以神人像类文物所反映的长江流域早期宗教信仰传统为例》,《考古》2014年第9期。
徐苹芳:《唐代两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考古》1982年第6期。
徐苹芳:《古代北京的城市规划》,《环境变迁研究》第1辑,海洋出版社,1984年。
徐苹芳:《元大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地位》,《北京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徐苹芳:《中国古代城市考古与古史研究》,《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995年。
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徐昭峰:《成周与王城考略》,《考古》2007年第11期。
徐中舒:《再论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3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年。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年第6期。
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
严文明:《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1992年第1期。
严文明:《龙山时代考古新发现的思考》,《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
严文明:《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物》1999年第10期。
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杨虎:《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文物》1994年第5期。
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探讨》,《文博》1984年创刊号。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杨锡璋等:《殷代青铜礼器的分期与组合》,《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
叶万松等:《西周洛邑城址考》,《华夏考古》1991年第2期。
叶万松等:《偃师二里头遗址兽纹铜牌考识》,《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5期。
易华:《从齐家到二里头:夏文化探索》,《夏商都邑与文化》(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易华:《齐家华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年。
易华:《从玉帛古国到干戈王“國”》,《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殷玮璋:《关于夏代文化的探索》,《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殷玮璋:《夏文化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殷玮璋等:《在反思中前行——为“夏商都邑暨偃师商城发现30年学术研讨会”而作》,《南方文物》2014年第1期。
俞伟超:《楚文化的研究与文化因素的分析》,《楚文化研究论集》第1集,荆楚书社,1987年。
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致“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贺信》,《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
余西云:《西阴文化:中国文明的滥觞》,科学出版社,2006年。
袁广阔:《关于孟庄龙山城址毁因的思考》,《考古》2001年第3期。
袁广阔等:《早商城市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出版社,2017年。
岳洪彬等:《殷墟都邑布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三代考古》(四),科学出版社,2011年。
张弛:《龙山——二里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文物》2017年第6期。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张光直:《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
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张光直:《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中国青铜时代(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
张光直著,张良仁等译:《商文明·前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A)
张光直著,印群译:《古代中国考古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B)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张海:《公元前4000至前1500年中原腹地的文化演讲与社会复杂化》,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后续成果]张海:《中原核心区文明起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
张海等:《史前青铜冶铸业与中原早期国家形成的关系》,《中原文物》2013年第1期。
张家口考古队:《蔚县夏、商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1期。
张江凯等:《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
张立东等编:《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大象出版社,2001年。
张明华:《良渚玉戚研究》,《考古》1989年第7期。
张学海:《新中原中心论》,《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
张雪莲等:《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碳十四年代分析》,《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张雪莲等:《新砦——二里头——二里岗文化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与完善》,《考古》2007年第8期。
张忠培:《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87年第1、2期。
张忠培:《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文明的一个例证》,《文物》1995年第5期。
张忠培:《关于中国考古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
张忠培等:《客省庄与三里桥文化的单把鬲及其相关问题》,《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年。
张忠培:《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序》,科学出版社,2009年。
赵宾福:《图们江流域的青铜时代文化研究》,《考古》2008年第6期。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A)
赵宾福:《古城类型:嫩江流域商代晚期遗存辨识——兼谈嫩江流域陶鬲的起源与演变》,《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B)
赵宾福:《东北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格局的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2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
赵宾福等:《吉林省地下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
赵春青:《新密新砦城址与夏启之居》,《中原文物》2004年第3期。
赵春青:《关于新砦期与二里头一期的若干问题》,《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赵殿增:《近年巴蜀文化考古综述》,《四川文物》,增刊《广汉三星堆遗址研究专辑》, 1989年。
赵殿增等:《一个充满活力的学科生长点——苏秉琦先生指导下的三星堆考古》,《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赵光贤:《论黑陶文化非夏代文化》,《光明日报》1957年1月17日。
赵海涛:《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遗存探析》,《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
赵辉:《良渚文化的若干特殊性——论一处中国史前文明的衰落原因》,《良渚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年。
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文物》2000年第1期。
赵辉等:《中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赵辉:《考古学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文物》2006年第8期。
赵辉:《良渚的国家形态》,《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
赵辉:《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过去与现在——在武汉大学“珞珈讲坛”上的演讲》,《江汉考古》2018年第1期。
赵辉:《当今考古学的陶器研究》,《江汉考古》2019年第1期。
赵芝荃:《关于二里头文化类型与分期的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二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A)
赵芝荃:《试论二里头文化的源流》,《考古学报》1986年第1期。(B)
郑光:《试论二里头商代早期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郑光:《试论偃师商城即盘庚之亳殷》,《故宫学术季刊》(台北)第8卷第4期,1991年。
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1986)》,文物出版社,1984、1985、1988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58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考古》1984年第10期。(B)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50——1990)》, 199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概览(1950——2000)》, 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1999——2006)》,文物出版社,201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禹会村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洛阳盆地2001——2003年考古调查简报》,《考古》2005年第5期。[后续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2019年。
中国先秦史学会编:《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年。
中国玉器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玉器全集1·原始社会》,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
周昆叔等:《论嵩山文化圈》,《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周星:《黄河流域的史前住宅形式及其发展》,《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朱乃诚:《时代巅峰 冰山一角——夏时期玉器一瞥》,《玉魂国魄:玉器·玉文化·夏代中国文明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考古学报》1998年第2期。
朱永刚等:《吉林省青铜时代考古发现与区系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17辑,科学出版社,2015年。
邹衡:《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
邹衡:《关于探索夏文化的途径》,《河南文博通讯》1978年第1期。(A)
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文物》1978年第2期。(B)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邹衡:《夏文化论集·序言》,文物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