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无明起,火烧功德林”。是说我们发脾气,动怒就好比是熊熊烈火一样,把我们平时修行所积累的功德统统烧掉了。可见,在佛家看来嗔恚是一种非常重的烦恼,所以它的果报也十分可怕。现在大家都知道因为频繁地动怒、生气而使自己患上了各种疾病,遭受巨大的痛苦,不论是心灵还是身体,都备受煎熬,而且愤怒还很容易招来别人的怨恨,使我们的人际关系陷入僵局。看来,愤怒这种毒素不清除掉,我们的生活注定是不可能真正圆满幸福的。
嗔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
——印光大师
第五讲 愤怒是一种毒
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为什么总是觉得不快乐?因为我们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比如,愤怒、嗔恨、怨忿……每当我们听到了他人的批评或毁谤,心里总有要发火的冲动。如果不能制止自己的愤怒,就很容易产生障碍,使得我们难以判断他人的意见是否正确,在生活和工作中,更是难以与他人搞好人际关系。
我们都知道发怒生气对自己的身心伤害很大,而且,由于自己一时没有控制住情绪而给他人造成更大伤害的事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制服自己的怒气呢?关于如何克制怒气这方面的道理我们知道得很多,不过千百种道理,都可以用平常心法则来做一概括。这个法则在克制愤怒方面还是比较有效果的,但是,不论我们了解多少道理,都不如通过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自觉修行,更能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素养、克制怒气。
这个对付愤怒的平常心法则,无非是要我们在复杂纷繁的人际交往和实际生活中来培养自己的定力,通过对佛学智慧的了解和把握,来对治自己的愤怒。我们可以把一切众生都视为考验自己修行功夫的人,假如我们能在任何环境下克制住自己的怒火,那么,我们就算获得了真正的修行成果。
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克制自己的脾气和愤怒,才不会让我们陷入到自设的烦恼之中不可自拔,同时,运用平常心法则来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难题,还可以扩展我们的人脉,使我们获得良好的人缘。我们经常说道某个人“人缘很好,做事情也很顺利”,其实就是在说这个人的性格好,绝少发怒发脾气,而且善于调节人际关系。身处现代社会之中,我觉得结怨不如结缘。广结善缘于人于己都是件好事、开心事。
克制愤怒的法则其实也很简单,当我们能对一切人、一切事保持平常心态,并且培养起慈爱心,以慈悲观对待一切众生,您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和人际往来中我们可以有很多乐趣。当您觉得面对某个人、某件事很恼火,快要控制不住时,您不妨提醒自己:我现在所经历的这些无非是梦,既然是梦,那么我又为何对梦中的情景生气呢?况且,那些惹到我们的人,难道就没有一点儿优点可取吗?难道他们平时对我们就没有充满善意的时候吗?如此一想,也许您会因为惹到你的人过去对你的善意而豁然释怀,从而化解了心头怒火,慢慢地,您就会远离愤怒,获得美好的心境和开心的生活。
作家高英在其作品《莫生气》中就写道:“一个只会生气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为小事生气的人是聪明人。聪明人的聪明之处,是善于利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用理智驾驭情感。”
(1)善用平常心,化解心中气
某位朋友和我相识已有十多年了,可以说我们是从小到大,一直关系很好的那种,我俩不仅互相帮助、很少吵架,而且兴趣相投,我们都以为可以和对方好好相处一生,哪怕以后我们有了各自的家庭,我们也是最好的朋友。可是,在去年冬季的某一天,我们之间的友谊遭受了重创。
起因很简单,她对我刚刚买来的丝巾横加批评。从丝巾的颜色到款式到价格,没有一样是她觉得舒服的。开始我也只是笑笑,各人眼光不同,这也是常有的事儿,可越到后来,我越觉得她的话十分刺耳,我也只好说了句:“今天对丝巾的讨论就到此为止吧,好吗?我都要烦死了!”
我的这句话就成了我们之间“战争”的导火索,她开始对我一顿炮轰,而我也不再示弱——曾经的好朋友,现在就像仇人一样。在几分钟内,我们把对彼此的不满统统都发泄出来,但是吵到一半儿时,我忽然想到,假如她的那些话放在三五年前,我肯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同时,我记起来,以前她也曾经略带刻薄地评价过我的学习成绩。而现在,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我竟然接受不了最好朋友的一句评价。
她见我不说话,便停了下来。然后我们又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假如是外人见了,肯定会说:“这两个疯子!”
我的朋友问我刚才在想什么,竟然那么投入,可以忘记是在吵架。
我说,我只是在想,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争端和摩擦。而且,我觉得,我们自身的敏感和自我保护观念,正是在现实生活中容易使我们和他人发生摩擦的催化剂。也正是由于我们有了“自我保护”和“利益第一”的想法,才使得我们很容易在生活处处为自己考虑,一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会大发脾气。说到底,这正是一种分别心:碰到我们喜欢的环境,就心里特舒服、特畅快;可是,一旦外部环境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马上就怒火冲天了。假如有人夸了我们几句,我们就开心得不行;假如有人骂了我们几句,我们就要大发雷霆。这就是因为心上有分别。怒火也就这么点燃了。同时,也是一种执著,过于执著自己的情绪,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假如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对人对事时时刻刻多一些平常心,也就会少几分是与非,更会减少心中的熊熊怒火,以及怒火带来的业障。
“我们敏感又恐惧,总是觉得自己是如此脆弱,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就处处设防,我们执着地认为,真诚的自心只能对一小部分人开放。我们要保护好自己,仿佛别人和自己由于观点不同就仿佛敌我关系一般。”我滔滔不绝地说着,我的朋友则出奇地安静,她是个很好的倾听者。
“为什么,我们不去爱别人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敞开自己的心,去面对世界和众生呢?我不是宗教信徒,但我觉得我是有些宗教情怀的。我只是觉得,我们活在自己给自己设防的环境里,这样很累,而且对人际交往以及自我成长也没益处。”我对她说。
人类太多的苦恼,都在于自己给自己设防。我们不能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别人,而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在与人交往时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少平常心的表现之一便是对他人的要求和期望过高。我们有时总觉得,某件事情很难办,而某人是我的好朋友,他应该帮我去做这个事情。假如我们执着于这样的想法,最后失望的就会是我们。因为我们眼中只是觉得自己的朋友应该帮助我们,却忽视了朋友自身的能力如何。假如朋友能力有限,尽管他在尽心地帮助我们,但事情没能成功,我们还是会埋怨这个朋友不义气,因此而动怒。还有时我们觉得,某某人是我的好朋友,他就应该理解我、体谅我、帮助我。亲爱的,没有什么事情是“应该”让谁去做的。不如,我们把一切问题都平常对待,这样不仅可以少了很多无谓的烦恼,同时也可以减少很多人际上的摩擦,正所谓多一分平常心,就少一些是与非,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生活之中,我们也要时刻检视自己的言行,切忌因为自己心中一时的失衡而破坏了友情,影响了和别人的正常交往。树敌容易交友难,这个道理我们都清楚,但是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成为大家都尊敬、大家都觉得可以信赖的人呢?大家不妨听我说说关于无德法师的这个故事吧:
某朝某代有位妇人家境很是富裕,不论是财富还是地位,抑或是美丽的容貌,当地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她,按理说她身体健康,生活富足,应该开心了吧,但她还是经常郁郁寡欢的,身边很难找到谈心的朋友。为了摆脱这种境况,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询问如何才能赢得好人缘,使别人都喜爱她。
无德禅师告诉她:“只要您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能跟所有人打交道,并且具有如同佛菩萨一样的慈悲和宽广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您就能成为有人缘又好、又使他人敬爱的人了。”
这个妇人听后,就问:“请您指点我,禅话该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答道:“禅话也就是要说欢喜的话,真实的话,谦虚的话,利人的话。禅话能让听者产生欢喜心、清静心、无畏心、敬爱心。假如您能天天说禅话,您一定能赢得好人缘。”
这个妇人又问道:“请问法师,禅音又该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说:“禅音就是说您要随时随地能够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比如把别人辱骂的音声化为慈悲的音声,把他人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乃至于哭声闹声,您都不去介意,凡是听到一切音声,都能保持平静和喜悦,那就是禅音了。”
这个妇人继续问道:“那么禅事又该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事就是指布施的事,慈悲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您要用这些事来利益众生,那么众人就会钦敬您、爱慕您、尊重您。”
这个妇人更进一步问道:“禅心怎么用呢?还请大师开示。”
无德禅师回答:“禅心即是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这个妇人听了之后,连连点头,一改从前的娇气和傲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己的美丽,对别人不仅谦恭有礼,而且对眷属体恤关怀,不多久,她就成为人人敬重爱戴的人了。
——选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讲记》第143课
在我们这一生之中,需要应对的人和事都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种纷纭复杂的事,往往也成为我们影响我们情绪的杀手。我经常听到职场上的朋友们抱怨,说某某人整天找茬,我在单位都待不下去了;我对某个同事那么好,他还挖苦我、讥讽我,他真是对不起我的友谊;我曾经那么帮助某个朋友,结果我现在有困难,他却问也不问,真是人情冷漠……诸如此类的抱怨,我想您听到我不会比我少,因为我们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抱怨。
上面那则故事,本意是要我们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生活中的禅意,使生活充满禅趣,但我觉得,无德法师对这妇人所开示的道理,也可以运用到我们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禅理都是相通的,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除了要在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平常,更要注意时刻调整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正如无德法师所开示的那样,我们不妨在生活中多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相信我们的人缘会越来越好,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广,而我们的心灵也在不知不觉中日益开阔,我们的生活更会充满了阳光!
说禅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能坦然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时我们会随声附和,有时我们会客套有加,即使在称赞别人时,我们在多数情况下想到的也会是走人情,讨别人的欢心,而很少出自真心实意。赞美不仅应当成为一种礼节,更应成为我们修行自我、温暖别人的方法。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承受的事情很多,想想我们自己内心的纠结和痛楚,我们便能更加理解别人的处境,进而生起对别人的爱心。按无得禅师的说法,禅话即是欢喜的话,真实的话,谦虚的话,利人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在人际交往中就这样去和别人谈话,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应该是既能温暖别人,也能提醒别人;既能使人得到鼓舞,又能让人心生喜悦;我们所说的话应尽量地真实,当我们能谦和、真诚地和他人交流时,我们就已经化解开了人际关系中的疙瘩,消除了人际往来中的不快。
听禅音:
亲爱的朋友,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总有些和谐悦耳的声音,比如你失意时朋友的鼓励,你伤心时亲人的劝解,你得意忘形时师长的教诲,你心情烦躁时爱人的慰藉。
同时,我们也能发觉,生活中也有很多不怎么美妙的声音:闹市里的噪杂声,别人误解我们时的指责声,还有那难听刺耳的辱骂声。面对这些声音,尤其是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不和谐的声音,假如我们计较了,我便也痛苦了,烦恼了;假如我们以同样的声音回敬,那么原有的不和谐就会更进一步,其结果只能是让双方的心灵上受到的痛苦有所加深。人际交往中的很多难以化解的矛盾大抵上就是这样来的。
那么在面对那些不怎么美妙的音声时,我们应当怎么做呢?我们只能从自己内心下手了,把不顺耳的话听得顺耳,把刺痛我们心灵的话认为平常。假如我们能够确知自己被刺痛时的心情,我们也就不会用同样刺人的话去回敬对方了,所以,看似不和谐的音声,也不一定是坏事,至少当我们能把一切不那么美妙和谐的音声听得美妙时,我们的内心就已经在趋向成熟了,当我们能够做到把生活中的一切音声都听作的禅音,我们的心就已经如同佛菩萨那般悲悯了。
做禅事:
无德禅师所谓的禅事就是指布施的事,慈悲的事,服务的事,还有利益众生等等合乎佛法的事,在当代生活中,我们就是要从点点滴滴开始做起,只要是对他人有益处的事,我们就该尽力去做,千万别有这样的想法:我利益他人,我很受累。须知道生活是一面镜子,你怎样对它,它便怎样对你。化解人际矛盾的法宝没有别的,就是要以诚待人,一个“诚”字便是建立友谊、化解矛盾的开端。
做禅事,从最平常处入手,通过身边的日常小事,我们也能培养起自己的利他之心。有了利他的思想,我们走到哪里都能交到朋友。
用禅心:
禅心即是包容、觉悟、无分别,把禅心融进生活中,我们看谁都应该像看待自己的亲人眷属一样。别人对我们有什么意见,我们要当他是好心的提醒;别人对我们有了误会,对我们横加指责,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生起嗔恚心。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以真诚心替代虚伪心,以平等心替代势力心,自己的心中多一分清净,周围的人际关系便多一分和谐。以上那些,就是供我们调治愤怒,化解矛盾的好办法。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做上面这些事情时,务必要保持平常心,我们只是去做,不要有过多的思虑,我们做这些事情的出发点,既是为了自己能提升修养,赢得好人缘,也是为了使他人得到欢喜和快乐。当我们把平常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利他事业中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便也会随之发生明显变化。
我的一位好朋友平时做事是个慢性子,因此在他周围有不少人出于误会而认为他这个人办事效率低,单位的同事也不喜欢和他共事,觉得和他在一起处理工作会花费自己很多时间。可这位朋友从不因此而有所怨言,别人有了什么烦恼和他倾诉,他总是耐心地做个好听众;同事的工作思路由于一时阻断而找他去帮忙,他总是笑着拿出一些好点子;他的女朋友是个急脾气,性子一上来谁也不敢和她说话,可他总能及时安抚下伴侣的坏情绪。时间一长,大家都把他视为做可信任的朋友,不仅他的女朋友对他愈发体贴,就连单位里以前总笑他“迟缓”的同事也都愿意和他一起合作。
我问他:“平时有些人对你并不好,还总嘲笑你,你就不生气吗?”
“生气也没用。发怒生气反而会弄坏自己的身体,我可不想让坏情绪干扰到我的身心健康。我只是觉得,别人怎么对我,那是他们的事;我怎么对别人,那是我的事。我就把一切人、一切事都做平常对待,也没觉得心里有什么烦恼和不快。现在,大家和我相处得很好,我也觉得很开心,我认为自己对他人的关心也很值得。”我的朋友很真诚地说道。
多一些平常心,不要对人际关系上的事情计较得太多,这样也能少很多是非和烦恼,假如我的那位朋友在被人误解时发了脾气,恐怕他现在的人际关系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2)经由平常心,带来好心态
嫉妒、嗔恚、怨恨等等不良心态是导致我们生活不如意、不幸福的大敌,要对治这些不良心态,只能是以一颗平常心,以怀爱众生的慈心和具有正知正见的菩提心来熄灭自己内心的怒火。愤怒是种毒,时时要清除。
就是因为无明蒙蔽了我们的清明和智慧,我们才由我执、我慢、我见之中而表现出对他人的嫉妒、嗔恚以及怨恨。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平常心的重要性正在于能使我们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避免我们做出危害他人,同时也使自己烦恼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或听到别人生活富足,或得靠着自己的努力到了什么好处,通过好的工作赚了大钱,我们多少都会在心里有些小想法。明理的人,会提醒自己,我要努力工作,要靠着自己的实力改善目前的经济状况,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而不明理的人则会生出嫉妒和不满的心来。
假如我们以平常心谛观他人依靠自力而活得的安乐,就会在心上生起无比的快乐,看见众生能得到幸福安乐,我们也要和他们一样感到幸福快乐。假如因为看到别人活得了一点小的安乐就嫉妒憎恨,我们的心智被染污,这表现在人际交往上就会出现种种不愉快的事情。
还有些人说:“假如是我的亲人朋友,或者和我关系不错的人得到了好处,我还是能为他们感到高兴的,可那些对我不好的人,他们处处刁难我、算计我,看见他们得到了什么好处,我心里实在很难平静。”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有这种想法的朋友也大可不必感到羞耻或烦恼,因为一切不清净的念想,都可以通过我们的自心来对治。在平常心中,没有敌人与朋友的分别,也没有亲疏远近的划分。不论是自己的亲友还是平日里欺负自己的人,当他们有了欢乐的事,我们自当生起同样的喜悦。这也是菩萨利益一切众生的存心。在佛家的四无量心中,“喜”就是要我们在看到别人离苦得乐、获得真实利益、有所善行时而深生欢喜的心情。有些朋友可能会想:“别人有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和我有何关系,我要为他们感到喜悦欢乐呢?”假如我告诉您,正确的思维会把同样的好事吸引到您身边来,您还会说别人的欢喜和您没关系吗?
从前有位老婆婆,她和一双儿女共同生活。尽管家境一般,但一家人生活得十分开心。她的大女儿嫁给了一个有才有貌有德的读书人,她的小儿子娶到了一位贤惠善良的好媳妇。村里的大财主十分妒忌老婆婆能有这样的好运气,于是在某天,这个财主便不怀好意地来到老婆婆家,他阴阳怪气地说道:“老婆子,你一定是偷了我家祖传的宝珠,这才积累下银钱,给你的儿子娶了个好媳妇。若不然,就你家的这个条件,有谁愿意嫁过来啊?”
老婆婆并不生气,只是笑着说:“哎呀,您说这话可就错了。我儿子勤劳能干,我手脚利索,我儿子种田收获粮食,我织布纺纱能裁衣服,哪里用得着偷什么宝珠啊。”
“那,你家日子过得这么好,也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你若是不告诉我,我就拉你去见官。”财主一脸怒气,妒忌的神情显露无余。
“我啊,还真是有个秘密。靠着这个秘密,我们一家人才能生活得这么好。”老婆婆慢悠悠地说。
“哦?那你可得告诉我!不然,今天就找人来修理你 !”
老婆婆说道:“我呢,有个习惯,只要看到别人有了什么喜事、开心事,我也就跟着高兴。我看到别人家的女儿长得美丽勤劳,我就替这一家人感到高兴;看到别人家的儿子聪明健壮,我也就为这一家人觉得欢喜;我看到谁家的粮食获得丰收,我也就跟着开心;我看到谁家的孩子婚姻美满,我就如同自己的儿女获得幸福那般喜悦。可说来也怪,每当我这么想了以后,我家的生活就跟着发生了变化。我的女儿资质一般,却嫁给了家资巨富的青年才俊;我的儿子并不算高大英俊,却娶到了美丽贤惠的媳妇。我觉得我家能过上好日子的秘密就因为我把别人的欢喜当作自己的欢喜,把别人的乐事当成自己的乐事。”
这个财主听完,沉思良久,默默离去。而这老婆婆一家的日子,却过得越来越好。
当我们看到他人事业上成功、生活上的幸福,我们千万不能生出妒忌憎恨的心,更不能生气发怒。大智慧者会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得失利害,而却以喜悦心去对待他人的幸福快乐。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心境也将轻松许多,我们的人生之路必定越走越通畅。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产生的嫉妒、烦恼、嗔恨等等不良心态,说来说去,全是因为自己贪求得多,总是想方设法地要获得更多的利益,比如名利地位等等。想想这些身外之物,除了暂时能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之外,还能给我们的心灵觉醒带来什么帮助呢?《阿毗达磨》有云:“为贪名利,不忍耐他人之圆满,属嗔之不乐法即嫉妒。”正是因为我们被自己一时的贪利之心所蒙蔽,所以才生出嗔恨妒忌之心。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保持正知正念是多么重要,我们要想在名利物质等等益处面前不动心,就要保持平常心,把一切名利财物都等同平常看待。
不要嫉妒别人那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也许别人为了攒钱而付出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苦劳作;不要嫉妒别人在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就,要知道,没有什么事业是可以轻易成就的;不要嫉妒别人的幸福婚姻和美满爱情,两个人之间的磨合与争吵,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每当我们对他人获得了的幸福在心中有些不平衡时,不妨就像上面那样告诫我们自己。我们要善于把平常心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平常心并不神秘,它也不应该被封锁在经典里。以前总听我的一位老师说“禅是生活,生活是禅”,平常心不仅是我们的生活法则,也更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本身。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心态:对于那些和颜悦色和我说话,或者态度较好的人,我能做到和善真诚,但对于那些讥讽我、毁谤我、挖苦我、嘲笑我的人,我应当给他们“回敬”一下。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做。因为即使我们这样去做,也只能是表面上换来对方的恭敬,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还会给以后的人际交往埋下其他隐患。
话说穆罕默德很欢喜一个放牧人的品行,因为这个放牧人诚实善良,穆罕默德就同这个人一起行走。可是,他们遇到一个狂徒,口里骂着脏话,对他们极其不恭敬,这个放牧人听后也回骂了几句。穆罕默德一见,就独自走开了。这个牧羊人赶上去问:“您怎么抛下我一个人而独自走开了呢?”穆罕默德答道:“我不愿意和随便发火骂人者同行,哪怕他是被别人激怒的。”
我们应当学会随时随地保持自己心境的澄净与自在。真正的智者不是任凭情绪操纵着自己,而是能够做到随时操控情绪。别人的一两句恭维话能让我们乐开花,别人的一些讥刺就能使我们暴跳如雷或心灰意冷,这都说明我们的内心还不坚强,恐怕这世界上没有谁愿意成为别人舌头下的玩具吧。别人的称誉或是讥毁,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执过重,必然会对他人的一举一动乃至每一句话都过分计较。假如能够把心安住于真正的寂静和喜悦之中,任凭外境怎样,任凭别人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我们的心也是如如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平常心境界。
曾听我的同学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在某个地方,有个行者在路旁的树荫下静静地打坐,而路的另一头正走来一个人。这个过路的就问打坐的行者:“您这是在做什么啊?”打坐的行者回答说:“我在修忍辱。”那个过路的人嘿嘿笑道:“看看你这模样,你还是躺进棺材里去吧,还修什么行!”这个打坐的行者一听,马上就跳起来,对着过路人就是一通破口大骂。可见,真的要降服自己的愤怒,是多么地不容易。难怪佛陀说,忍辱是最高的苦行,容忍是最上的涅槃。
在笑过之后,我觉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巧用善用平常心来应对各种境遇,还需要经过世事的磨练,比如故事里那个打坐的行者,他只是一味地以一种形式、一种姿态来修习忍辱,却并没有真正地把自己投放到现实生活中。在经历世事磨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告诉自己:我们很小,世界很大;我们所遭遇的一切事、一切人,都是和他人一样的,别人能做到心境平和,我们同样也能做到。开始我们是可以地运用平常心,但是经过一段时日的训练之后,我们也许早已能将自己的嗔恚、愤恨、嫉妒统统丢开,以真实的面孔和澄净的心灵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去开创人际关系的新领域。
(3)慈悲心待人,平常心待事
以慈悲心待人,是要我们能从心底去爱一切众生,护持一切众生,亲近一切众生。要修持慈悲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这种功夫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努力去学习、践行的。
南传佛教经典《慈经》是佛陀留给世人如何修习慈悲心以及如何以无限慈悲心利益众生的教诲。在这部经典中,我们能感受到自心底而生发的无限爱心和智慧,凭借着这种爱心和智慧,我们不论是面对自己的亲人眷属,还是自己不喜欢的人,亦或是讨厌我们的人,都能做到平等对待,心怀慈爱。
《慈经》中如是写道:“愿一切众生,一切活着的众生,一切有形体的众生,一切有人相的众生,一切有身躯的众生,所有雌性的,所有雄性的,所有圣者,所有非圣者,所有天神,所有人类,所有苦道中的众生,愿它们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它们保持快乐”。设若我们每天以这样的思维知道自己的生活,调节自己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生活必定充满了爱和喜悦,我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所遇到的不愉快和烦恼,也会渐渐转化为欢喜与和谐。
修行慈悲观,可以有效对治愤怒、怨怼、嗔恚等等不良的情绪,平复这些不良情绪不仅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更有助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
在《增支部?十一集?随念品?经五》中提到过,经常观修慈悲心的人可以获得是一种利益:
“诸比丘,与慈心解脫习行、修习、多作、习惯、作根基、实行、熟练、善精勤者,可期望十一种功德。哪十一种呢?一、睡眠安乐;二、醒来快乐;三、不做恶梦;四、为人喜爱;五、为非人喜爱;六、受诸天守护;七、不为火、毒、刀所伤;八、心能够迅速得定;九、容貌光洁;十、临终时不昏迷;十一、若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来世则可往生到梵天界。”
修行慈悲观的人,不仅在睡眠时不做噩梦,安稳快乐,而且在醒来时也一样快乐自足,他们不仅被世人所喜爱,大家都愿意和他往来,同时他也被非人(即非人类生命,如鸟兽等等)所喜欢、亲近;他们时常受到诸天神灵的保护,也不会被水火、毒药、刀剑等等所伤害;他们的心能很容易地进入到禅定的境界,他们的容貌焕发着光彩,使人喜爱;在生命终结时既不昏迷,也不恐惧,头脑清明,还可往生梵天,不受地狱、恶鬼、畜生这三恶道苦。
能够做到对一切众生无害、无恨、无嗔恚,有爱、有信、有慈悲,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境界。
以平常心待事,是说不论坏事好事,我们都该看作是平常之事,好事不过分欢喜,坏事也不过于焦虑;不论这事情是大是小,我们都要以不急不躁的心态去处理,心情一急躁,肯定出问题。
还有,同样的事,发生在不一同人身上或是由不同人去做,我们的态度要保持一样。比如升职加薪这样的事,假如是我自己的好友,我就觉得高兴;假如是我的对头,我就心里烦闷,那只能说这烦闷是我们自己找的。
不能保持平常心,首先就是心上起了分别见。何不对人对事都宽容些、大度些,自己也能快乐些、轻松些。经常听老人们说“与人为善天地宽”,我们在用慈悲心对他人时,别人也一定能觉知到我们的一片真诚,即使以前有什么纠葛或误解或矛盾,也能最终得到化解,所以,慈悲情怀是拥有好人缘的一件“利器”,它很温和,也很让人愿意接受,越是这样,就越能破除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心中怀有慈悲的人,天下没人能伤害到他。慈悲心从哪里来?慈悲心就从平常心中来。您可能觉得糊涂了,怎么一会儿平常心,一会儿慈悲心的。其实,不论是哪个“心”,都是我们原本的清净心体。我们真正的安止处,就在平常心之中。
当我们能以平常心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时,我们必当是宠辱不惊,淡泊安然的,我们也必当是心态健康,情绪良好的。人们总是说人际关系很难搞定,人事问题很麻烦,但我们只要保持简单、真实、平和的自我,保持平常心态,无论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我们一定都能活得从容而洒脱,哪怕是在压力之下,在困境之中,也必定能安享生活的真实意义,完成自我的生命价值。
(4)看淡世间事,安住平常心
“也不知现在这世道是怎么了,怎么人都变得这么势利、冷漠呢?”某位老朋友对我发着牢骚。
这个朋友在某企业里工作,压力一直不小。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他觉得现在这社会很难和别人打交道,拿他的话来说是“人心不可不防备,人心越来越冷漠,人也越来越势利”。
“前两年,我的业绩在单位排名十分靠前,很多同事都围在我身边;现在我一面要处理家庭矛盾,一面要应付工作上的事情,精力自然不够用,业绩也不像以前那么好,结果,以前围在我身边的朋友也对我冷漠多了。”他一边灌下酒,一边向我们诉苦。
“在你困难时对你冷言冷语的人,那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你又何必为这些人生气呢?”我劝他说。
“我就是不甘心呀!想想我以前怎么对待他们的。人情何以冷漠到如此地步啊。”从他悲愤的语气中,我能感觉到他在单位一定是受了很多委屈。没想到,我一直尊敬的兄长,竟然也有难解的苦恼。
我们活在人世间,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在这些人之中,有些是来帮助我们的,有些是会爱敬我们的,有些是要给我难堪的,有些是要给我们伤痛的……佛家认为,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不论是个什么结果,呈现出怎样的状态,都是由于过去我们自己种下了不同的因,到了一定的时候,必将承受不同的果。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人都喜欢我们,接纳我们,但我们应该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保持平常心态,对于帮助我们、敬爱我们、有恩于我们的人,我们应该加倍对他们更好,但是即使是那些使我们痛苦,让我们难堪,对我们有偏见的人,我们也要以宽恕之心善待他们,切莫以为别人的一句骂,我理应骂回去,这才是不吃亏的表现,须知道冤冤相报何时了,能忍一分是福田。契此和尚有诗云:“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契此和尚又称布袋和尚,据说是弥勒的化身,他劝导人们要有度量,能宽容,不要去计较世间的是非爱憎。只要心胸宽广,即使遇到冤家也能相安无事。能做到宽容、大度、忍辱,这样的人自然心头不烦不恼,没有忧愁。
真达观者,不会为世间百态、人情冷暖而扰乱自己原本宁静的心灵,每当遇到不愉快的事、不愉快的人,他们也多是能忍便忍。有人管忍让叫做“窝囊”,诚然,忍让也要看是在什么情况下,但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只要不是原则性事情,我们适当地忍让一回,又能怎样。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常心,首先的就应该是善于用爱心、慈心去包容他人、宽恕他人、善待他人。在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时难免会有怨恨产生,怨恨很容易在人群中感染,但是,慈爱更容易被感染。而我们在面对误解或被人怨恨时,只要能安住于平常心之中,拿出自己的一点点宽容和慈爱,就能化解无尽的怨恨,省去许多麻烦。
在桐城,有条“六尺巷”,这个名字得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据说,清代大学士张殿英在京做官时,某天,他收到老家的书信,开始他还以为老家出了什么大事呢,待看过信后,他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家人的邻居因新修宅所,打算向外扩三尺院墙,而张殿英的家人觉得不能被邻居占了便宜,因此就寸土不让,两家人便一时之间争执不下。侄儿连忙写信给张殿英,希望能借助他的权势来威吓一下邻居,以使邻人停止外扩。张殿英读罢信后,随即修书一封:“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何见当年秦始皇。”
张殿英的家人接到书信后,觉得他言之有理,便主动修好,立即停止了和邻居之间的纷争,让出了三尺地。邻居知道此事后,十分愧疚,不仅来到张家谢罪,还主动让出了自己那三尺土地。于是就形成了“六尺巷”,这个故事也被当作宽容待人的典范。
有位朋友在某家公司上班,她对我说起去年冬天的一件事情:那天清晨下起了大雪,路况十分不好,她坐在公交车上,心里很是焦急,因为她不想因为交通堵塞而迟到。她身边很多人也在纷纷抱怨,都担心上班迟到被老板批评。司机师傅说道:“今天路况不是很好,可能确实要耽误大家的时间,不过,和别的事情相比,还是大家的安全更重要啊。今天害大伙儿迟到了,对不起各位啊!”众人一听,便都停止了抱怨,有个小伙子说:“宁愿晚到十分钟,也不能因为着急赶路而出事。”大家纷纷表示同意。
等她到了公司,已经迟到了五分钟,她看到迎面走来的经历,笑着说:“今天雪很大,不是吗?”经理略微怔了一下,赞同地点点头。我的朋友继续说道:“对不起,我来晚了。”这位经理也笑了说:“你来得刚刚好!”
我的这位朋友在公交车上的急躁全被司机师傅那暖心的话语给清除掉了,我想,在她下了公交车走向公司时也是满脸的微笑。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包容,便要在平常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在面对利益得失时,我们能以平常心对待,自然就不会有“别人侵犯了我的利益”的想法,即使是对待对手,也能公平竞争,而不会一味地诅咒对方;当我们能把名利看得淡泊时,自然不会去计较谁比我出名,谁比我风光。能把世人普遍看重的东西看淡,自然不会随便就和他人结怨结仇了。所以说,宽容和大度是从平常心中来的。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又何必因为他人的势利嘴脸和冷漠心肠而让自己难过伤心呢?别人冷漠,自己火热;别人势利,自己随和,这样活着才不那么累,而且也能让自己所处的环境变得更美好,与他人交往时既不会因为一点虚头小利而大动脑筋,也不会因为他人的赞美或毁骂而动怒。
“人一走,茶就凉”,是件很平常的事,为了这样的事情而大发脾气,那可真是犯不着。你在位时,人人吹捧你,对你点头哈腰,失去了权势,立马就成了路人甲,以前对你唯唯诺诺的人,估计见了你连个招呼都不愿打了。可是,假如您心态够好,能有个平常心态面对世间百态,您也大可不必因此生气,我们这一生能交到的真心的朋友,能有几个呢?有些朋友,可能是我们小时的玩伴,但他们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隐没了,都去忙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了;有些朋友只是为了共同利益暂时结成的联盟,一旦达成了各自目的,自然也就分道扬镳了;有些朋友愿意和我们风雨同舟,在我们困难时给予安慰和帮助,但总有一天,我们要面对分别,也许是因为毕业,也许是工作调动,也许是发生意外。人与人之间的际遇,本身就是变动着的。当我们能识破这些变动,自然就不会在为各种变化而有不能适应的感觉。
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位出身贫寒的广东学子李文田在殿试上一举取得探花,任命为翰林学士。李文田衣锦还乡后,在家中设宴款待乡邻老少,亲戚朋友,众亲友无不恭敬逢迎,极尽拍马溜须之能事,李文田忽而想起多年前,家中贫困他四处借贷求学的往事,不禁百感交集,便挥毫写下对联一副:
忆当年贫穷,柴米俱无,赊不得,借不来,三十年中,天眼未开人眼闭;
蒙今日富贵,钱银两便,亲也临,疏也到,九个月内,蓝袍乍脱锦袍归!
类似于李文田如此经历的人们,一定难以计数。若是以平常心看待人间百态,也不过是一场幻梦罢了。从以往的柴米俱无,到如今的钱银两便,在这变化之中也该看破些人世的沉浮。世上确实有那么一些人,恨人有、笑人无,当看到别人落难时不仅不去帮助,而且还说些嘲讽的话。可是,面对这样的人,我们绝不能生气,起了嗔恨心,最终受苦的还是我们。那嘲讽我们的人,不会代替我们承受恼恨的痛苦。我们倒不如看得平常些,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之中,过自己的生活,也许贫穷困窘,却也安然自得,内心的充实和快乐,只能靠自己来给。那些嘲讽我们,笑话我们的人,说不定有一天还会奇怪为什么我们物质上并不富足,却依然会活得很开心呢。
达观、淡泊、内心平和的人,往往能够自觉地对治自己的嗔恚和愤怒,而这种心态和修为就是经由体悟平常心而得来的。经常有这么一句话:你有怎样的心态和修为,就决定了你有怎样的位置。
在宋代的《高僧传》中记载着唐朝太守李翱与高僧惟俨禅师的一段故事。
节度使李翱仰慕禅师的学问和德行,多次派人请老禅师到府上谈经论道,可是都被禅师拒绝了。没办法,李翱只好亲自来请惟俨禅师。
当李翱找到惟俨禅师时,发现他正在一棵松树下阅读经文。老禅师知道来者是谁,却也并不理睬,只顾自己看着经文,李翱不愿意打扰他,就立在一旁等候。可是老禅师仍旧不理不睬,看完经文,自己就闭目养神了。旁人说:“禅师,太守等您好半天了。”
李翱本就是个火爆脾气,见此情形,忍不住发怒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看来我这躺是白来了!”
这时惟俨禅师慢条斯理地问道:“太守也是读书人,为什么您要相信自己的耳朵,而忽略自己的眼睛呢?”
李翱听完,连忙拱手谢罪,问道:“请禅师慈悲,开示给我,什么才称得上是‘道’。”
惟俨禅师以手指了一下天空,又指了一下目前的净瓶,问道:“你懂了吗?”
李翱摇头,说:“晚辈还是不懂。”
惟俨禅师笑道:“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听后似有所悟,当即沉吟道:“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首诗既是描写惟俨禅师已然得道的玄妙境界,更是道出了修行和生活的真谛。
生活就该是这样,我们的心也是如此。云在天上,能卷能舒,每一种形态都是它的本来面目;水在瓶中,能圆能方,不断在变化着,但每一种变化都不离它的原本性质。不论是云,还是水,它们都是自由而从容的,而我们的心也该像它们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能在天空中舒展,也能在瓶中静默。清净无染,流动无滞,这便是我们的心境。这也是物我两忘,顺其自然,宠辱不惊的平常心。
清净、自在、无为,这样的心态比嗔恚充斥、怒火充满的心要舒服得多。愤怒是一种毒,它需要以清净淡泊来加以对治。心态越是平和,就越不会因为外境的影响而发怒。从容淡定的好心态,也可以使智慧生起,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有时候我们面对问题,只是一味地愤怒或是抱怨,这不仅使问题得不到任何解决,而且当怒火嗔恨充满心间时,不论我们以后采取怎样的行动,事情的结果怎样,在愤怒发作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输了。
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善以平常心面对他人对我们的不公和伤害,这不是吃亏,而是在修福,在磨练,在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人活一世,其实也挺简单的,我们何必在世态炎凉中迷失了自己原本的心灵安宁呢?当我们有一天,学会安住在平常心之中,那么世间的人情冷暖及一切言语伤害也都不会影响到我们内心的平和了,愤怒这种毒素带给我们的就不再会是心灵伤害,而是心灵修行,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