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1 / 1)

心.行 马超 7124 字 2个月前

人们经常期盼自己拥有财富、功名、健康、权势,或者甜美的爱情、幸福的生活。可是甚少有人期盼自己能获得慈悲和美善的力量。是的,世间有很多不完美,有很多不圆满。可是面对那些你不喜欢的人、伤害过你的人、对你造成威胁的人,你依然可以用一颗慈悲大爱的心去对待他们。只要你愿意,慈悲会比仇恨会让你生活得更加幸福。

一种愿力,流转于前世今生

在地藏殿里,供奉着那位掌端明珠、手拿锡杖的地藏王菩萨。经常地,我们会听到身边的一些人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凛然大义的样子,可如果问起这句话的源头在哪里,他们却不一定知道了。

地藏菩萨的圣号意为“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 许多朋友应该比较熟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句话,没错,这就是地藏菩萨当初的誓愿。在久远劫来,地藏菩萨所发的宏愿直到今天还依然被人们所称许,来到地藏殿的人们无不怀着敬意对他叩拜,“那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便是对他最亲切的礼敬。

正因为地藏菩萨的弘深愿心,所以在千百年来才有无数的信徒敬仰他、追随他,以他为榜样。不过,也有很多人以为这位地藏菩萨只是佛经故事里的记载,只是人们对一种理想人格和完满人生境界的寄托。其实,在历史上还真有地藏其人。

在新罗国王族,有位王子俗姓金,名叫乔觉,据说他刚出生时顶骨高高耸出,与平常人大为不同。金乔觉因为自己奇特的相貌和巨大的臂力而被王族所夸耀。在少年时代,他便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慈悲和聪慧,见过这位王子的人都说他的悟性和善心真是世间很难见到。在二十四岁时,金乔觉落发出家,得“地藏比丘”之法号。

唐代正是中原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像日本、高丽、新罗、百济等国家的僧人纷纷被大唐佛教吸引而来华求法修道。地藏便是这千万僧人中的一位,他带着一只白犬,乘着船来到中国,随处参访,在经过数年的游化生活之后来到如今安徽省青阳县的九华山。

我想,一定是那九座形似莲花的山峰吸引了地藏的注意,在那些山峰里,似乎住着纯净无比、与世无争的灵魂,吸引着地藏,也吸引着后世多少游人来到这里,或是停驻在这里长期修行,或是流连了几日也难以放下心中对禅意的追寻。

在九华山的深处,地藏选了一个岩洞,在里面打坐修行。口渴时就捧一把清泉,让山间溪水清凉自己的唇角,滋润自己的身心;若是饿了,就食用当地的一种白色粘土,平时打坐还会被毒虫所伤。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地藏依然能安心端坐,处之泰然。

这样清苦的生活一直持续了数年之久,直到被当地的一些士绅发现。当人们得知这位苦修数年的出家人原本是新罗王子时,人们觉得应该尽一尽地主之谊才好,于是一位叫诸葛节的士绅就发了誓愿,希望能出资修建一座寺院道场来供养地藏比丘。

那时候的九华山为本地乡绅闵让和私人所有,如果要兴建寺庙,就必须请他施舍一块山地。闵公本就是位虔诚的信徒,为人乐善好施,每次请僧人用斋饭,必定会留出一个空位给地藏比丘。在得知众人要在此处修建庙宇后,他就高兴地答应下来,十分大方地把山地捐献出来。

闵公曾向地藏比丘说过:“这九华山本就是我财产,如今尊者需要多少山地,尽管开口吧,不论多少,我都能满足您。”

地藏比丘只是说:“若有一件袈裟那么大的地方,这就足够了。”闵公心里或许有些疑惑,这一件袈裟之地,怎么能修建庙宇呢?他虽然嘴里答应,可也不知道地藏比丘到底是个什么打算。

地藏比丘一定是看出了闵公心中的想法,他也只是笑笑而已,将自己身上的袈裟迎风展开,那袈裟居然越来越大,顿时就把整个九华山都给覆盖上了。如果你看过《济公传》,就能想到这个场景了。

见到此情此景的闵公一扫心中疑虑,不仅没有任何不舍的神情,反而十分欢喜,于是就将九华山所有山头布施给地藏比丘建立道场,还让自己的儿子在地藏比丘座下剃度,取法名道明,后来闵公也剃度出家。现在我们在地藏殿里可以看到在地藏菩萨像两旁分别侍立着道明和闵公,他们虽是父子,但也同为地藏菩萨的弟子。

此后,九华山便成为地藏比丘的修行道场,前来学法求道的人越来越多。可是九华山毕竟资源有限,大家的生活饮食也就成了一大难题。有许多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开悟得道,哪怕是饿得枯瘦如柴,也要在道场坚持下去。其实,地藏比丘的修行比他们还要辛苦,因为他要负责这些到九华山来的修道者的日常饮食。不能忍受苦行的人,最终还是走了一些。可有人走掉,就会有人再加入到这个修行的道场中来。后来,不知道过了多久,新罗国王才得知这些情况,他立即命人运来粮食以做供养。对于真正的修道者来说,吃些什么都是无关紧要的,外境的艰苦又怎能抹灭掉内心得道的喜悦?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农历七月三十日这一天的夜里,地藏比丘成道了,这一年他已经九十九岁。听说,在九华山修道的出家人听到山石之中发出阵阵嗡鸣,仿佛有人低低地呜咽。但天上却星光一片,闪亮无比。地藏比丘的肉身端坐于一大缸之内。三年之后,人们将缸打开,准备将其肉身移葬于塔内,此时地藏比丘的肉身依旧柔软,和生前并无什么不同。

那时候的人们都认为这地藏比丘正是佛经上所说的那位地藏王菩萨的化身,又因他俗姓金,因此人们也管他叫“金地藏”,九华山也就成了地藏菩萨的道场。

根据这些地藏菩萨的故事,我们不难想见这么一位瘦骨嶙峋、身披袈裟的比丘不论冬夏、无分冷热,常年盘坐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之间。也许他偶尔还会起身,来到溪边掬一捧清水,润一下自己的喉咙,再找一些野果填饱肚子。然后抬头望望天空,心门顿开,之后会心地一笑。接下来,也许他会在山林间走上一走,又也许,他依旧盘坐在岩洞里,不管寒暑,也无畏春秋。

世人都以为只有经受过屡屡挫折打击的人才会看破红尘,而只有看破红尘的人才肯遁入空门,可是,对于真正的修道者来说,离开红尘并非是要离弃众生,遁入空门更不是为了自己解脱得悟。也许有人会问,他舍弃了王子尊位,那是因为他看破了所谓的富贵荣华,能够放得下这些牵绊,可是他就不会想念自己的亲人吗?

修行之人必定心怀大慈悲,那么他所惦记的又岂止是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呢?他心中惦念的是天下众生,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慈悲誓愿,真正能安安稳稳在山林中苦修数年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若不是有一颗慈悲之心,用慈悲的正念感召世人,九华山的道场也不会在短短几年就吸引来如此多的修行者,更不会在最艰难的境况中,一直支撑下去。

能够支撑着人们不断努力践行的,是他们本身对心灵自由的无限渴望,而这种渴望如果不与慈悲结合在一起,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放逸而懒散,甚至自私自利的性情。

真正的慈悲,除了学会接纳自己、接纳别人,更有着另一个层次的意味,而“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便是对慈悲正念的最好注释。

在我们的心灵花园,不仅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这种恶其实并非人的本心天性,正如善良的种子遇到合适的条件就会结出善果,恶的种子也是这样。至于培植出善果还是恶果,原因并不全在外境,而是在我们的本心之中。

如果,我们能多一些慈悲正念,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我们平时所谓的对手或敌人,实际上也是一个饱受无明折磨、时刻被痛苦煎熬的可怜人。没错,我们自己和其他人一样,都被自己内心的强烈欲望所牵引,还经常会因为贪嗔痴三毒的侵害而陷入无边的苦恼之中。有时候,我们自己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虽然这怒火全是由于一心的“我执”而造成,我们把那些无辜的人当成了自己怒火的发泄对象,丝毫不理会其实他人也同我们一样,不能控制自己的习气,不能摆脱无明业力的牵引而一再做出错事,然后又不得不独自承担起错事所带来的恶果。

如果你能体验到自己内心升起的一股慈悲与大爱的力量,把这种力量投射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那么你将会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感受,这种感受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因为慈悲大爱是一种心灵的触动与指引。

要爱上我们的仇敌,这确实很困难,而一旦我们觉察到,那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我们看起来“有害”的人群,事实上与我们一样,在饱尝苦痛,随时也可能获得一种觉悟,甚至在无意中触怒了别人,也在别人触怒他们的时候做出强烈过激的反应——我们也是如此的,那么,我们既然感受过被怒火灼烧的痛苦滋味,就不难体谅到别人也在经历的这种苦痛,于是,一种慈悲开始在内心深处**漾。

修行,就是如此。不过是一个念头的转变,你就可能从地狱来到天堂。若是世间的人们都能如此修行,地藏菩萨的工作任务可真是要轻松许多了。

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

以前还在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起《地藏经》,还有一位老师很恭敬地说:“这是一部孝经,是佛家孝文化的代表。”那时,大家都在忙着各自的学业,竟没有细细地思考过老师的这句话。“行孝”二字似乎永远与佛门不搭边,因为在人们印象中一旦进了山门,就意味着永远离了父母,别了妻子儿女。因此有人就说,父母养你这么多年,你居然在他们年迈时离开他们,哎呀呀,真不孝啊。可是他们不知道的却是,佛门中也出了许多孝敬父母的典型,地藏菩萨就是这样一位。

据《地藏经》里的记载,地藏菩萨的前世曾是一位出身高贵的婆罗门女子,她不因自己高贵的出身而骄纵,反而虔诚地修行佛法,还劝说母亲也一起沐浴在佛光之下。可是,这位婆罗门女子的母亲并不以为然,反而诋毁佛法,大肆烹食鱼虾,以至造下了深重罪过。婆罗门女依靠自己的至诚之心,终于使堕落在地狱中受苦受难的母亲得以出离苦难而往生善道。

在很多地方,每年的农历七月间,都有地藏法会举行,有些法会场面盛大,有些法会的场面看起来就比较简单了。不过,不管参加法会人数是多是少,讽诵《地藏经》、念诵地藏菩萨圣号的声音却是一样的庄严无比。刚开始,声音并不那么大,也不是很整齐,可渐渐地你会听见许多声音凝聚在一起,这声音里充满了一种感激,一种期盼,一种对过世亲人的哀思。如果你听到过这样的诵经声,那么你心底对死亡的恐惧,对亡故亲人的怀念,也许会减淡许多。

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这位大菩萨曾在过去生中以至诚之心救度娘亲,因此被视为践行孝道的典型人物。人们往往认为出家人舍弃家庭,对妻儿是一种寡情,对父母更是一种不孝。可是,佛门并非是要修行人一定得离家别亲,而且佛家也是很看重孝道的。

尽管佛教没有专门论及孝亲思想的经典,但劝人行孝道的思想在许多经典中都能见到。不论是《六度集经》所说的“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还是《心地观经》中所言的“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乃至其他经典,对于孝亲思想也多有论述。

据说释尊在过去生中,修头陀苦行,甚至以身体血肉供养双亲,在行菩萨道时,“为一切父母故,常修难行苦行,难舍能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象马七珍,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戒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中如是所言,可见,孝亲其实也是人们能够成就佛果的原因之一。

佛门之中还有一个更了不起的思想,它不仅普劝世人要孝敬自己今生今世的父母,更告诉人们,我们有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父母,六道众生都与我们有过宿世的因缘。而地藏菩萨在最初时为报答亲恩、力行孝道而发下重誓,愿尽自己全力度尽六道苦恼众生而后方成佛道。也正是因为这种愿心,地藏菩萨成为佛门孝道文化的象征符号,《地藏经》被人们誉为“孝经”,而每年农历七月的地藏法会则成为人们追思已故亲人、超拔亲人出离苦海、孝亲报恩的特别盛会。在地藏法会上,我们不难见到悲戚的面容,但那声声佛号却比人们的哀戚更能使人动容,这佛号声中有一种对逝去生命的追思,但更多的却是对一种慈悲正念的追求和坚持,对慈悲世界的向往——只要打开我们封闭的心,用慈心瓦解掉怨恨,你就时刻处在这种充满喜悦感受的世界之中了。

所以啊,即便你的工作再忙,生活中的事情再多,也可以抽出时间读一读《地藏经》,我们不仅是要从经文中读出“孝”,读出“慈悲和大爱”,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充满正能量的声音,净化我们内心的负向杂念,让我们在善意的觉知中,医治好心念上的顽疾,比如对他人的嗔恨、嫉妒、邪见,这些都将在善意的觉知中一一消融,而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一个通过自我观照之后的平和心境和圆满人生。

走出地藏殿,耳边犹然回**着诵经声。从踏进山门的那一刻,我以为自己是将沾染了污垢的心灵搁置在了红尘中,可将要走完这段修行旅程时我才发现,自己的这颗心原本没有什么杂尘沾染,也不需要刻意地把它放在哪里。真正的修行不是把原本那颗心灵丢弃掉,而是带着它一起上路,在一步步完成朝拜之后,再去看看它,它光明洁净,充满喜悦,圆满如初。

心量大,愿力才大

看过地藏菩萨造像的朋友都知道,这位相貌端严的大菩萨一手捧着明珠,一手握着锡杖,面容平和安详,当然,这是最常见的地藏菩萨造。这位大愿菩萨其实有六种身相和名号,之所以做如是分别,是因为他要现身于六道之中,六道众生不同,所化的身相亦不相同。

若是要救度人道,地藏菩萨就会以左手持锡杖、右手结“与愿印”的形象出现,他专门为人们解除八苦盖障,使人身心常得清净安乐。所谓八苦,正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和五取蕴苦。这种形象的地藏名曰“除盖障地藏”。

若是济度天道,地藏菩萨便在左手捧一颗如意明珠,右手做出“说法印”,以手中明珠照出天人临命终时出现的五种衰相,并以佛法智慧为其开解心头烦恼,帮其往生善道。这种形象的地藏菩萨是“日光地藏”。

若是救度修罗道,地藏菩萨就左手持一金刚幢,右手做出“施无畏印”,这种造型的地藏称为“持地地藏”。

宝印地藏,这是地藏菩萨为救度畜生道所化现的形象,他左手握有锡杖,右手做出“如意宝印”。

宝珠地藏,左手捧一宝珠,右手做“甘露印”,是为救度饿鬼道。

檀陀地藏,左手持人头幢,右手做“甘露印”,此化身专门救度地狱道的受苦众生。

不过,手持锡杖、宝珠的地藏菩萨形象更经常为人们所见,所以,人们对这种形象的地藏菩萨感觉会更亲切些吧。平常我们所见的做比丘装束的地藏菩萨,右手所持的锡杖表示戒严精修,爱护众生;左手所捧的如意宝珠表示要满足众生的心愿,使众生得到安乐。

说到地藏菩萨手中的法物,自然值得提一下地藏菩萨所代表的一种愿力文化。

地藏菩萨之所以被世人尊崇,不仅因为他以一颗慈悲之心教化众生,同时也因为他常居秽土,越是污浊的世界,越是充满痛苦的地方,他越是要去;越是罪业深重的众生,他越是不忍放弃,越要度化。

不要说秽土难住,要知道,这净土与秽土也只是在人们自心之中;不要说地狱可怕,其实这地狱与天堂也并非是死后人们要归去的地方;别以为六道轮回是多么的神秘莫测,其实你的心在当下是如何的,你所体验到的境地就是什么样的。

当然,你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如何面对秽土与净土。地藏菩萨不厌弃秽土,不厌弃世间难化众生,是因为他心中没有执著与分别,也因为他所发的誓愿无比深广。

佛经故事上记载,这位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释迦牟尼佛入灭而弥勒佛尚未降生的这段时间救度世人。当时地藏菩萨发了誓愿,他说一定要度尽六道轮回中的苦难众生,拯救众生于苦难之中,若有一人不能得到度脱,就不会成佛。

为了度脱众生,地藏菩萨为众生担负起一切难行、苦行;为了使众生安乐生活,他满足众生的各种需求,犹如大地上孕育出草木果实,以便使众生能安稳生活,安心听法。

地藏菩萨选择的这条道路,是没完没了、永无止尽的艰苦路程。轮回永无停止,受苦受难、被无明遮蔽智慧之光的众生又何止万千?他舍身来到地狱之中,所需要的慈悲岂是世人可与之相比的呢?

可众生与佛,到底在心性上是没有分别的,地藏菩萨能以慈悲所做出的事业,众生其实也不是完全做不到。只是我们总是容易因为想到名利以及对自我的保护而减弱自己的慈悲心。地藏菩萨如是度脱难以教化的众生,可他毕竟不是为名利才去做的,自然不会感觉到身心疲累。

心量大,愿力才大,因了这种愿力和坚持,你便与菩萨无二。

佛家常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那些心怀无量众生,尽自己努力践行愿力的人,他们在最初时所考虑到的一定不是自己能得到什么,而是众生能得到什么。

很多时候,并非我们做不到像菩萨那样,以一颗大爱之心去帮助众生,而是我们心中自我所设的障碍太多。如果缺少一种慈悲的正念,我们在面对他人的危难时就会表现出一种十分漠然,甚至更为恐惧的态度。但其实我们都忘记了,人的本性之中本来就是充满着爱与慈悲的,可我们却在拼命地压制着它,压制着这种能带给他人、同时也带给自己真实幸福感觉的能量。

这种压制,不也正是人们对自我的一种否定吗?当你与他人斗争,陷入与他人的矛盾和愤怒之中时,难道不是在与自己斗争,自己制造出一种仇恨和不快吗?如果你来到地藏殿前,望一眼那位蔼然端坐着的行者,望一眼他的双眼,即便那是一尊雕像又怎样,他依然是有生命力的,而这种生命力正是透过这位大菩萨久远劫前所发的誓愿而抵达你心头的。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只是一尊佛像就能摄住自己的灵魂,让你能彻底地看清自己内心的苦痛与仇恨不过是自己无端制造出来的幻象?那我告诉你,这种力量就是一种愿力,能因为一种慈悲的正念而发下誓愿,在轮回的路上不断救度其他众生,这本身就已经能够作为一种力量将我们内心深深掩藏着的毒素涤**开来。

延伸阅读:

白马寺:形态各异的彩绘造像

作为汉地最早的佛寺,白马寺位于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洛阳。有着“释源祖庭”之称的白马寺,最初是仿照印度袛园精舍而建,寺内有塔。宝殿内有壁画。可是,这座寺院已历经将近两千年的岁月,这中间所承受的兴衰颓败想必也改变了它往日的摸样,因此多次重修是不可不做的一项工程。自然,我们如今也难以辨识出它原来的样子了。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白马寺,是明嘉靖三十四年重修后的布局,虽然在康熙年间也曾有过修葺,可大体不脱明朝重修后的面貌。山门外那两匹青石马乃宋朝匠人雕刻,此外还有一对石狮,为明代所刻。在山门内东西两侧的围墙下,有两座圆冢,这里分别葬着从天竺来到中土传法的两位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青马、圆冢、石狮,若是再有濛濛细雨降下,真可让人怀疑是否穿越回到了千百年前,也许耳边还回**着清越的梵音。不同朝代的历史遗迹组合在一起,分明在告诉我们,时空的界限在佛法面前已然消融,而佛法,正是以其涵容万有之博大才能一直流传到今天。

没错,佛法就是涵容一切、无所不包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被眼前的景物打破了,只有那灵性之光,仍旧闪烁在每个人的心头,牵引着你我,不为寻找宿世的缘,只为参破心头的烦恼障,再还给自己一片无限的清明。

由北向南穿行,我们先是来到天王殿,接下来便是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它们依次坐落在寺院的中轴线上。此外还有一座释迦舍利塔。白马寺因其阁殿之巍峨、宝塔之高耸而吸引着历朝历代的人们前来。也许他们仅仅是想亲眼一见释源祖庭的风姿,也许是希望来到此处能让心安宁,哪怕此一生中都在流离颠沛中过活,也要望一眼白马寺,亲身感受一下这里的清净,那才算是不枉此生。

寺内第一层大殿是天王殿。佛龛内端坐着慈氏菩萨,也就是那位大腹便便的弥勒佛。与其他寺院里供奉的弥勒佛很相似,都是那一张笑呵呵的面容,一副乐颠颠的模样,尘世的烦恼与他无关,他只享受着内心的悠然。

不过,白马寺的这尊左手拿布袋、右手持念珠的弥勒佛像,乃是明代夹纻干漆造像,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白马寺大佛殿,现在我们所见的这座大佛殿保持着明代重修后的样貌,大殿中央为佛坛,佛坛上供奉着七尊佛像,中央的那尊为释迦牟尼佛,在须弥座上结跏趺坐,面庞安然自若,但是时刻关注着世间苍生,以无所住之心广行布施,大概说得就是这样吧。

佛像额前、两眉中间有一圆凹处,这便是“白毫眼”,据说它可以洞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事情。不过,佛从来不夸耀自己的神通,也从不允许修行之人为了获得神通而去修行。在大多人看来,神通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超能力”,有了神通似乎就能成为人生最大的赢家。因为神通能够看到过去与未来的所有事情,既然能对未来有个预料,自己当然能够在未来的麻烦到来之前就先想出预防措施。

不过,依佛家来看,这种神秘法力虽然很是罕见,但这对于个人解脱也好,众生解脱也罢,都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如果一个善心泯灭的人拥有神通,那可真是一场大灾难了。况且修行之人,世间多余的欲望应该舍弃,更何况是为了追求神通这种功利性的想法呢?修行便是要心里安宁,便是要让自己的生命能量不断提升。若你只把神通视作唯一的追求目的,那么这对于出离苦痛、收获安宁、觉悟智慧不仅无用,更是会起到种种障碍。

所以说,真正智慧的修行者从来不问神通如何,尽管他多多少少有些本事,但从不把这作为炫耀的资本,反而是用在度化众生,使世间众生获得安乐上。

释尊左右两侧分别是文殊、普贤二位尊者,这三尊泥塑彩绘造像均出自于明代。不论从其面部表情,还是身型刻绘,都透露出肃穆庄严却又令人亲近的感觉。可能,正是因为匠人们当初用一颗禅心塑造出这杰作,才使得几百年后的信众看到彩塑造像时生出那无尽的敬意。

佛像两边,还有两尊供养天人,她们呈妙龄少女状,身形婀娜,姿态蹁跹,表情生动而传神,空中飘浮的云朵难以与她们美妙的身姿相比,夜晚皎洁的月亮也无法比喻她们面容上的安详。两尊供养天人手中捧有鲜花,用以供养佛陀。那神情姿态,美不胜收,让人看过之后几欲化身到天界,做一名身披天衣,凌空飞舞的天人,不为其他,只愿将手中最美最圣洁的鲜花供养给世间最伟大的智慧导师。

在大佛殿之后,还有一尊观音菩萨的造像。该造像取坐姿,观音菩萨像的左边放置着净瓶,右边是一鹦鹉,口中衔一串念珠,似乎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世间众生都可以被佛法所度化。这尊观音造像背对着大佛,因此被人们称为“倒坐观音”。关于这倒坐观音,还有一段传说。白马寺一带的土地公公带着供品来供养寺中佛像,他的小孙子见了这尊观音造像很是奇怪,就说:“为何这位菩萨要倒坐呢?”

土地公公不知如何回答,却听空中传来一个声音说:“若不是因为世上那些愚昧之人不肯回头,观音菩萨又怎么会倒坐呢?”

这个故事传到民间之后,便有文人写了一副对联:“问观音何以倒坐,叹世人不肯回头。”如今这副对联已没了踪迹,可到底还是被人们记诵下来并流传至今。

大雄殿内的三世佛安详地端坐在八层莲座之上,脸上的表情似乎并不因经历过战火风霜而改变原有的淡然与超脱。造像庄严而圣洁,但仍掩盖不住白马寺曾经历的创痛,斑驳的岁月,于这种庄严安详之中不断地透露出来。

正中的那位便是释迦牟尼佛了,左侧那位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他是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那位则是主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佛像的造型风格十分相近,他们慈祥而恬静地端坐在木制佛龛之中,静静地观望千百年的岁月变迁,任凭兴衰更迭,唯一不变的是那永恒善良的灵光,而这灵光就在世间每个人的心上。

在三尊佛像前,还有两尊相对而立的护法神,左边是韦陀菩萨,右边则是韦力天将。韦陀菩萨,一副甲胄披在身上,双手恭敬合掌,将金刚杵横放于双臂之上,虽是一副武将打扮,却面容温和,文质彬彬,使人愿意亲近。他身上披挂的璎珞飘带皆是彩绘描金,十分精细。

对面站立着的韦力天将右手执一长戟,左手托宝塔,圆瞪双目,气势逼人,显得勇猛而霸气,与面容柔和的韦陀正形成强烈的对比。

幽静别致的环境,晨钟暮鼓的宁谧,使得白马寺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向往的一个纯净世界。但正如佛法中所说的万法无常,白马寺也经过了无数个兴衰。在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中就这样写道:“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张继作此诗时,正是安史之乱后。

诚然,作为一个羁旅在外之人,听到寺钟悠扬,难免会生起思乡愁绪,可那断碑残刹以及秋风萧瑟之中的茅屋,不也正说明着赫赫有名的白马寺昔日的辉煌已不再现,转而被战乱与动**所包裹时的哀伤吗?

寺院如此,人生如此,世间万物亦复如是。有时想想,又何必一定要为蝇头小利争得焦头烂额,倒不如,趁着现下的好时光去看看身边美好的,或者不那么美好的一切。就因为它们总是转瞬而逝的,所以,即便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焦虑、烦躁的事物,也多多少少的带有了一丝美感——虽说这种美感曾经那么地让人避之不及。

布达拉宫:极具异域特色的金铜佛像

来过这里的友人曾经这样形容:当你渐渐走进这座神圣之城的时候,你会感觉到高原地区所特有的清澈的天空正在把你团团围裹起来。透过洁白无暇的云朵,是散落下来的温暖的阳光,它可以照穿你的身体,抵达你的心灵,也许你的内心早已冰冷一片,但这阳光却能彻底让你暖起来。即便你的身体远在数十里之外,你的灵魂依然能被这种力量深深地吸引住。

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呢?

既温柔又强烈,既原始粗犷又深沉细腻。当你越是靠近这里,你就越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纯净而真实的存在。这种存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不一样。这种存在,是那样地静默如迷,美丽而神奇。没错!这里本身就是一个神奇的所在!

这里是拉萨,这里是布达拉宫。

以红、黄、白为主色调的高大宫墙给人一种庄严、凝重又不失大方、古朴的印象。这座金光闪耀的建筑物已经成为西藏的标志。这里,华丽却不张狂,古老却不呆板,若不是当初人们带着一颗虔敬的心去修造它,恐怕如今的布达拉宫就是另一个样子了——也许它富丽堂皇,但绝不会像今天这般圣洁高贵。这不染凡俗的富丽,莫非就是天宫的景象吗?

阳光下是一抹浓重的红色,它象征着力量、威严、勇猛;明媚的黄色,意味着圆满、光明;而纯洁的白色则给人带来和平、清净、解脱的感受。这是布达拉宫的主要色调,对比是那么的强烈,却又不显得突兀,仿佛这座依山而建的殿堂永远不会受到尘世污浊的沾染,也不会因人心的变化而有所动摇,它高高地屹立着,俯视着世间众生,似乎如此注定是要与尘世保持一种距离,但是,在它所辐射到的范围之内,无一处不充满着庄严与宁静。

是的,它是远离尘嚣的,但它却又真实地立在你面前。清澈透净的蓝天,蜿蜒逶迤的山脉,当你站在布达拉宫面前时,你会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但看着伸手便可触碰到的蓝天,你又会觉得人的力量竟然如此伟大。

不是吗?这座有着 “第二普陀山”之称的宏伟建筑按照红山的地形由南梯次而修至山顶。最初,在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远方来的公主而修建了布达拉宫,可现在,这里却成了无数信徒心中的共同财富。

在这里,一座并不起眼的小佛殿里,珍藏三千多尊珍贵的金铜佛像,当然,数量众多还不是我们对它重点关注的唯个原因,要知道,这些金铜佛像,不仅造型各异,题材丰富,而且所具有的艺术风格也十分多样而鲜明。这其中既有印度、尼泊尔风格的古佛像,也有带着鲜明汉地艺术特色的佛像,至于西藏各个时期的佛像,更是为数众多。

论艺术风格,布达拉宫的金铜佛像多姿多彩,论工艺技巧,又是那么精美超绝,让人在那些庄严、圣洁却又活灵活现的佛像前不由得生起一颗皈依的心。或者,这颗皈依之心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就已经种植于你的意识之中,只不过那时的你并没有如此这般强烈而明确的感受。直到你遇见了他们,布达拉宫里收藏的充满异域特色的塑像,于是,你心中久久盘旋的那个关于出世的梦想又开始抬起了头。

这些金铜佛像静静地被安放在布达拉宫一座小殿堂之内,它名为“利马拉康”。在这里,你看不到镶嵌着各色宝石的精美佛塔,也看不到造型高大、雄伟的佛像,这不过是一间并不算宽敞的狭长的佛殿。

路过这里的游客,往往会因为这座小佛殿不甚华丽而感觉失望,甚至会觉得“这有什么好看”。只有愿意用心去旅行的人,把心灵交托给布达拉宫的人,才能发现利马拉康的独特之所在。

在这些金铜佛像中,有一尊观音菩萨造像十分著名。或许你会说:“我已走过很多寺院,观音菩萨的造像见得多了,这里的观音像能有什么神奇?”

这尊观音像为红铜鎏金,观音盘好左腿,曲起右腿,头上戴有宝冠,斜披着一件长帛,下身着一长裙,看上去悠闲自在,心静气和,将观音菩萨慈悲智慧的一面表现得十分妥帖。这件公元10世纪的造像,其艺术风格充满了尼泊尔地域特色,虽然造像装饰简约却让人一见便觉得身心清爽自如,或许真正悠闲自适的生活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简单吧。简单地做人,简单地做事,不要花那么多心计,也不需要整日盘算些什么。生命本就有限,如何还能把有限的生命用在算计功名之中呢?人们都说越单纯越快乐,幸福人生的秘诀或许就在于一颗单纯天然的心灵吧。

积光佛母,是另一件艺术珍品。她三头八臂,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这莲台由一头造型可爱的猪驮着。很奇怪吧,如果是用大象驮着莲台,也许大家还不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里要用一头壮硕的猪来驮着莲台呢?

这位积光佛母的原型为印度教女神,这女神生得可很是奇特,她猪首人身,名叫“摩利支天”,象征着光明、威力,也称为“作明佛母”,在藏密中被塑造成一位三面八臂的形象,在这三张脸孔中,有一张为猪脸,象征着佛母原来的身份。

佛母的面庞丰满圆润、端庄慈祥,具有汉地佛像的典型特征。在八只手中持有各种密宗法器,比如金刚杵(在藏密中象征了无坚不摧的大智慧)、弓、无忧树的树枝以及金刚索等物。她**着上身,在胸前还装饰有各色璎珞,不仅华丽美观,而且更显得尊贵而庄严。身上的衣褶一起一伏,自然而流畅,颇有汉地佛教造像的风格,从这尊佛母像中我们不难见出汉藏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作为不动佛的愤怒化身,不动金刚的造像也十分引人注意——当然,如果你愿意注意到他的话。这尊造像的右臂高高举着一柄利剑,左臂则弯曲着,左手握着金刚索头。若你观察得够仔细,你会发现,那金刚索头在手臂上面缠绕着,成圆环形。造像呈下蹲状,左腿跪于地面,右腿明显地曲起,做出一副要跳起来与人战斗的姿势。

不动金刚眉眼处放射出一股力量,这种横眉怒目、威风逼人的形象,将这尊护法神内在的威力很准确地传达出来,不论是壮硕的身躯,还是专注的神情,都表现出一种无坚不摧的威武神力,使人看后心生敬畏。

这尊雕像为西藏15世纪的作品。作者是谁,我们已经不能知晓了。但在他的心中,一定住着一位威力无比的神佛。他如此用心地刻画、塑造心中的神佛,或许并不为什么所谓的福报,而仅仅是对一种威力和活力的致敬。

绿度母佛像,也是这三千多尊佛像中十分值得一说的。听讲解员说,这件作品的创作年代应该是公元14世纪。从这尊造像华丽、繁复的装饰中,我们看到她充满了雪域高原独有的艺术风范。

绿度母神情端庄,但是,面部表情又透出些许平和愉悦。她头戴宝冠,耳佩珠铛,**着的上身佩戴有项链、璎珞和臂钏。腰肢柔软而苗条,胸部却十分丰满,圆润的肌肤带有女性的独有魅力,艺术家大胆表现出的女性之美,既庄严圣洁,又使人感觉亲切。这种形象不会使人有一丝污秽的想法,反而会让人们想起自己最亲爱的母亲。

绿度母爱护众生,她给人们的感觉自然如同慈母佑护独子那样充满一种母性的慈悲力量。面对着这样一尊佛像,我想,世间的一切纷争都应该此刻止息了吧。可是,说实在的,世间的纷争不正是我们将自己安置在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之中吗?自己与他人的对立、善与恶的对立、是与非的对立、喜爱与厌恶的对立、生与死的对立……凡此种种,当我们感觉自己陷入困境中时,也实在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种障碍。

所以,当你的心灵无论如何也静不下来时,你便会头痛欲裂,想要大声喊出“放过我”,其实你最需要的是自己放过自己。不要挣扎,不要对立,也不要排斥,而是接受,当下就完整地接受一切,当然,这要从接受自我开始。

接受自我,不仅需要你能看到自我的状态,也需要你能对自己慈悲起来,不要自己跟自己作对。而慈悲的力量,已经被这尊绿度母造像诠释得很好了。她那充满怜悯的目光,就如此安静地落在你的身上,渗透进你内心最深处。

左手握住的莲花,是一种要把清净与安宁带给人间的决心;右手做出的施与愿印,是对众生慈悲之爱的表达。绿度母两肩旁边是怒放的莲花,那粗壮的花茎弯曲盘绕,可看起来却并不让人眼前烦乱,绿度母左腿盘曲,右腿伸出踏在小莲花上,体态优美而典雅,于慈悲之中呈现出静谧之美。

为了拯救自己最亲爱的孩子,母亲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而绿度母要救度众生,她就是这样做的。当一个顽劣的孩童跑到母亲面前要东要西时,母亲会笑着说:“好的,我的小乖乖,我全部都给你。”然后这位母亲趁着孩子高兴时就会对他讲很多道理——这个时候,小孩子总是乐于接受的。

佛菩萨就是这样教化着我们。有人说,我在佛前叩拜、祈祷,果真很灵验,我的心愿都实现了。可真正智慧的人明白,我们不应该只是为了求这求那才来到寺院,来到佛菩萨的面前。

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必定会为他考虑到以后的出路,正如古语所说“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而绝不会仅仅满足孩子眼前的这些要求。佛菩萨满足我们的心愿,其实也是一种善意的方便,修行的根本目的也不是为了给自己带来物质上的丰足,而是要让自己真正能坦然自由地活着,用自己的心灵创造、丰富自己的生活,一直这样创造下去、丰富下去,而这些,与名利、财富全不相干。

绿度母与白度母同为观世音的化身,她们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可称得上是容貌最秀丽、体态最优雅的女神了。在西藏,度母信仰由来已久,因此度母形象也成为藏传佛教造像中的重要题材。

在西藏的民间传说中,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两位王妃——来自东土大唐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就被认为是两位度母的化身,因而得到老百姓的爱戴。而她们的夫君,松赞干布也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题材。

利马拉康珍藏的这尊松赞干布金铜像面容英俊,神态安然,头上戴有高高的宝冠,宝冠上还雕刻着阿弥陀佛的小像。松赞干布造像,身着一件大袍,袍子上雕刻着团龙花纹,结跏趺坐在一圆形座垫上。他是那样的安然而自在,无论世间如何变化,似乎也全与他没有关系。他就像是一个旁观者,看着人间百态,可终究在那平静的眼眸中闪现出慈悲的光芒。

是不是有些时候我们也应该做一个人生的旁观者,把自己眼前的困扰看得轻些,先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佛家从来都是说“静能生慧”,只有在安定之中,让自己的心灵停止对外境的对抗和追逐,转而彻底地接纳与放松。就把一切都当做是梦境吧,不论你今日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既然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那为何要让一时的境遇捆绑住自己呢?

自由的心灵,自由的思想,才能创造自由的生活。如果有人说,我的心灵被什么东西给捆绑住了,我要解脱出来。那么,那个能够捆绑自己的人,也只能是自己。学会接纳,然后生起慈悲,对一切人、事物都怀着感恩与慈悲,不要制造对抗,也不要在对立中发泄情绪。先有接纳,然后才能完整地做自己。

这正如利马拉康里的金铜佛像,不论是来自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文化,还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华夏文化,甚至地域上相隔甚远的中亚文化,抑或是充满雪域特色的西藏本土文化,都能在这里彼此交融,闪现出一种风格多变的魅力。虽然西藏地处世界屋脊,古时候的交通又有诸多不便,可毕竟它没有自我封闭,而是在接纳之中完整了自己,在接纳之中闪现出不落尘俗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