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皇上抢来的村姑老婆——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李三娘(1 / 1)

五代十国在民间最有名气的皇后大概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老婆李皇后,她是活跃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知名人物,不论是京剧,还是川、滇、湘、豫、汉、潮剧等地方剧种,都有关于李皇后的剧目,《磨房产子》《井台会》《磨房会》《红袍记》,最家喻户晓的要数评剧《李三娘》,这出戏又叫《白兔记》《咬脐郎打围》《李三娘打水》,也就是说,李皇后在戏里面的名字是李三娘。

刘知远和李皇后的爱情故事,早在元朝的时候就被剧作家刘唐卿改编成了《刘知远白兔记》,因为戏剧的宣传作用,让更多人知道了五代时期中国有一个名叫刘知远的皇上和一个名叫李三娘的皇后。

李皇后的真名究竟是不是叫李三娘其实并不重要,名字不过是个符号而已,和同期许多根本没有留下姓名的皇后们相比,她毕竟还留下了个李三娘的代号。本来刘知远这个人的名气并不高,充其量才当了一年皇帝,他后来的出名不是因为他创建了短命的后汉,而是因为他和李三娘感人的浪漫爱情传奇故事。

刘知远是少数民族后裔,祖辈在西域一带生活,属于沙陀部人,后来迁居到太原。虽然已经在汉人中间生活了几代了,但是他的容貌依然保留着少数民族的特点,卷头发,高鼻子,深眼窝,一看就知道他是少数民族。

虽然五代时期后唐的几任中央领导都是沙陀部人,和刘知远是同一个民族,但是草根出身的刘知远和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是天和地的差距,根本不搭界。为了生存,草根王老五刘知远到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军中当了一名军马饲养员。

混到快四十了还没娶上老婆,可以肯定地说,刘知远不是一般的穷,而是贫困潦倒。不仅仅是穷,他从小体弱不好运动,长得瘦瘦高高,弱不经风,再加上脸色不怎么好,暗紫色的,眼睛白眼珠多黑眼珠少,平时表情严肃凝重且沉默寡言,从来就没有人给他提过亲,一晃就到了三十七岁。

本来就脏兮兮的,现在整天和牲口打交道,刘知远身上经常散发着一股子马粪的味道,这种男人一般女人是看不上的,偏偏刘知远遇上了能正眼看他两眼的村姑李三娘。

想来,李三娘未必是天仙似的绝代佳人,那年她十七岁,十七岁的女孩子有着她特有的青春美,在三十七岁的老光棍刘知远眼里,十七岁的李三娘就是天仙似的绝代佳人。他们的邂逅和所有一见钟情的古代爱情故事一样,很俗套的一种模式。穷二代李三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就洗衣做饭干家务活,甚至到坑塘里沤麻这样的粗活偶尔也要做一做。

她和刘知远的第一次相遇就是在村外的坑塘边,她在那里沤麻,在附近驻扎的军马饲养员刘知远到那里给马洗澡,劳作中的李三娘身段优美,之所以能一下子吸引住刘知远的目光,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阶级,刘知远的最高理想就是这辈子能娶一个这样勤劳能干的村姑当老婆。而刘知远打动李三娘的,是这个大男人对军马的细心,他给军马洗澡的时候,动作温柔细致,像对待自己最爱的女人那样贴心和有耐心,她忍不住多朝这边瞟两眼,不知哪一眼就和刘知远的眼神对上了,她从他那双黑眼珠少白眼珠多的目光中,看到了爱慕和温情。

因为每天都要到坑塘边做自己的事情,每天眉来眼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个人的心里就都有了感觉。这大概是刘知远长到三十七岁第一次正式喜欢上一个女人,他们之间开始有了恋情,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那种感觉。这感觉很折磨人,刘知远已经不是能耗得起光阴的少年郎,一旦找到了爱情,他就想直奔主题,和这位小女子做夫妻。

刘知远刮了刮脸,换了身干净军装,把自己拾掇利索了壮着胆子到李三娘家里提亲,结果是意料之中的,人家李三娘的老爸李老汉不同意,其实李老爸比刘知远大不了几岁,对这个上门提亲的看上去比自己年龄还大的老兵油子,他表现得十分反感,坚决拒绝了。李老爸的拒绝是有道理的,岁数老成这样,模样长成这样,家境穷成这样,也敢到我李老汉面前来提亲?如果刘知远和女儿年岁相当,或者,他虽然年岁大,家有万贯属于钻石王老五,抑或,他是一个功成名就的资深成功人士,哪怕是个连长营长的呢,李老爸一准就答应了。穷人家的女儿是沽价而嫁的,他们这样做并不仅仅是势利眼,也是为了让孩子通过嫁得好彻底改变命运。

求婚不成,已经被爱情折腾得几近疯狂的刘知远索性横下心来采取极端措施:抢亲!

刘知远召集了几个战友,挑了几匹他们马圈里最好骑的战马,趁着夜色就直奔李三娘家了,到了那里二话不说,抱起李三娘放到马背上就走。李老爸眼睁睁看着女儿被抢走,哭天抢地,刘知远骑在战马上,搂着他哭哭啼啼故作反抗的新娘子,回转头对李老爸说:“别哭了老丈人,为了心爱的三娘,我这辈子也不会永远做马夫,等我出人头地的那一天再回来见你。”

刘知远抢亲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李三娘确实是他抢回家的,至于抢回家之后,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不得而知。或许真的像戏剧里描述的那样,李三娘嫁给刘知远之后,到他的老家生活,虽然已经怀有身孕,还要忍受刘知远兄嫂的虐待,白天挑水,晚上推磨,最后在磨房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隐帝刘承祐,孩子稍大一些就被送到刘知远的兵营抚养。戏剧故事里前半部分还有几分像真的,后面有关刘承祐长大后射白兔以及带箭白兔引领他磨房认母的传奇不太靠谱。被刘知远抢回家做新娘的李三娘刚刚嫁给他的时候,并不像谈恋爱的时候设想的那样幸福甜蜜,她曾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悲惨生活,这样的生活也不过几年时间,到后晋天福元年也就是公元936年,刘知远因为军功升任河东节度使,封北平王,李三娘被封为魏国夫人,那年她也不过二十四岁。

刘知远的起步,是因为他两次救了李嗣源手下的大将石敬瑭,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他才一步步得到提升,后来石敬瑭篡权当皇帝建立大晋,刘知远也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

从地位最低下的士卒,到国家政要大员,刘知远付出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他和石敬瑭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铁,这种政治上的利益伙伴,都是盘算着怎样让自己的政治利益最大化,所以,无论是和石敬瑭的关系,还是和契丹国王耶律德光的关系,他都能随时把握好尺度,多年在基层工作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使刘知远沉稳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狡诈的心。他关键的时候,比石敬瑭有民族大义,他不赞成石敬瑭以割地向契丹借兵,不赞成他当契丹的儿皇帝。也正是因为和石敬瑭意见不统一,刘知远被挤出朝廷,到了太原。

石敬瑭以儿皇帝为代价换来的后晋江山不过维系了十一年,947年春天,契丹还是把后晋灭了,刘知远趁机起义,在太原称帝,沿用后晋高祖年号天福,当年夏天打进汴京,改国号为“汉”。刘知远的个人奋斗取得了绝对成功,这里面,李三娘也发挥过贤内助的作用。

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是将士们的浴血奋战换来的,皇帝的位子坐定之后,他就想犒劳赏赐一下,但国库空空****,拿不出任何钱物。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一个空无一文的国库,刘知远这才知道,当皇上实在不容易,没辙必须想一个辙,他想出的措施是想通过向百姓征税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征税方案还没做出来,就招到了反对,反对的人不是新上任的大臣,而是刘知远的老婆李三娘。这个女人是从民间混上来的,知道老百姓的苦衷,她反对的理由是:这样做会丧失民心,并且苦口婆心解释:“你凭借河东起兵打下的这个江山,一直号称自己是义军,是穷苦百姓的大救星。现在你刚刚当上皇帝,没有给老百姓办一点实事,就要向他们口袋里掏钱,他们还会拥戴你吗?”

刘知远说,“这点道理我还不懂吗?如果我不把将士们安抚好了,他们起来造反,我的位子照样坐不稳当,这一点你想过吗?女人家家的别老跟着搀和国家大事,哪儿凉快到哪儿呆着去”。

李三娘说:“我的后宫还有些财物,虽然不多,也算是一点心意,不如你都拿去赏赐将士,把道理向大家讲清楚了,他们不会有怨言的”。

这事让刘知远很感动,毕竟是同甘苦共患难的贫贱夫妻,关键时候,这样替自己着想。从小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李三娘平时抠门着呢,钱财到了她的手里,一般情况下,再想抠出来,比要她命还难,如今,为了自家男人的事业,把多年的积蓄毫不保留全部无私贡献出来,这样深明大义的女人可着天下都难找。刘知远暗自自我表扬:谢天谢地,当初抢这个老婆算是抢对了。

李三娘反对向百姓征税,拿出自己后宫的钱财犒赏将士,这个新闻事件立即被宣传出去了,并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但为刘知远赢得了民心,也提高了李三娘的知名度和人气指数,她这个皇后算是当定了。当然,刘知远的皇后也只能由李三娘来当,因为到目前为止,刘知远还没娶过别的二奶,既然当上了皇帝,以后说不定就发展三宫四院的了。

刚刚走上皇帝岗位的刘知远事事亲力亲为,忙着呢,根本就顾不上扩大后宫队伍,继位不到一年,他就活活把自己累死了,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之一。公元948年春节的年节气氛还没完全褪去,后汉宫廷就被一股浓郁的哀伤氛围笼罩,刘知远十八岁的儿子在父亲灵柩前继位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后汉隐帝刘承祐。李三娘还没适应皇后的称呼,就变成了皇太后。

刘承祐续位后,朝廷内由杨邠、史弘肇和苏逢吉等大臣辅佐,执掌朝廷内的大权,朝廷外有郭威掌握着兵权,刘承祐这个皇上当得相当窝囊。他的工作大臣们都替他干了,闲得无聊,只好和舅舅李业一起搞搞小娱乐。李业是李三娘最小的弟弟,总想弄个大官当当,遭到当政的杨邠、史弘肇的反对,他们给出的理由是,领导岗位的升迁要按照制度有次序,不能因为他是皇上的舅舅而越级担任。人家拒绝的理由站得住脚,李业心里窝火,经常到刘承祐面前发泄不满。两个人心里都有情绪,他们发泄的办法就是用娱乐活动排解心里的郁闷,比如放放风筝啥的,这甥舅两个在玩上都很有创意,李业用竹篾、纸糊做风筝,从此风筝又叫纸鸢。两个人不但很张扬地放风筝,还经常在皇宫搞大型歌舞演唱活动。刘承祐未等老爸服孝期满,迫不及待请来著名歌星舞女搞了一台歌舞演唱会,活动结束还赠送她们锦袍、玉带等高档消费品。这件事惹来史弘肇的不满,他生气地对那些女艺人们说:“现在边关的将士们流血作战,都没有得到一点赏赐,你们唱首歌跳个舞就得到这么多东西。”史弘肇居然把女艺人们手中的东西抢了过来,让人重新放回后宫库房。

对于刘承祐不务正业搞各种娱乐活动的事,李太后多次提出反对意见,儿大不由娘,对老妈的话刘承祐当做耳旁风,现在他只信舅舅的,其他谁的话都不听。杨邠、史弘肇和王章虽然在朝廷内专权,出发点还是为了巩固后汉的江山,只是工作方式不对,比如那一次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议政的时候,轮到刘承祐发言,杨邠居然让他闭嘴,告诉他:“有我们在,你只管闭口不出声。”这下子彻底激怒了刘承祐:我好歹也是个皇帝啊,我都多大了,你们还把我当小孩子看。让我闭嘴?我从此让你们永远闭嘴。公元950年11月的一个深秋之夜,刘承祐密谋策划要除掉杨邠、史弘肇和王章。

他们把行动计划告诉了李太后,李太后一听就急了,这么大的事,哪能这样匆忙做决定,至少也要和宰相苏逢吉商量商量吧。

李业不以为然地说:“有什么好商量的,先帝活着的时候不是经常说吗,朝廷大事,勿问书生,书生自古百无一用,他们胆小怕事会误事害人。”

李太后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决不同意这个谋杀计划,她絮絮叨叨地说自己的观点,叙述自己的见解,分析这里面的利害关系,眼看再这样磨叽下去,这个夜晚就过去了。刘承祐急了:“早知道这样就不和你商量了,这事就这么定了。国家大事,闺门女人根本就不懂。”说完拂袖走出去,李太后惊愕地看着儿子的背影,流着泪说:“有你后悔的那一天。”

除掉了杨邠、史弘肇和王章以及他们的家属亲信,刘承祐的下一个目标是杀死枢密使邻邺都郭威,他先是派人杀掉了郭威在京城的所有家眷,一家老少连刚出生的孩子都不放过,迫使郭威反汉,带兵攻到开封。到这个时候,李太后才知道儿子把郭威的家属已经斩尽杀绝了,郭威兵临城下,李太后叹着气对刘承祐说:“郭威是你爸手下的旧臣,不是把人家逼急了,哪里会到这个地步?现在只要按兵不动守在城里面,让人给他传诏书好好解释劝说,也许他还可能顾及君臣大礼,还可以挽回局面。你千万不要轻易出去啊。”

刘承祐依然不听老妈的劝告,和郭威开始了对抗,出城交战的时候死在了城外,郭威势如破竹打进京城。

郭威打进京城之后,并没有马上称帝,对李太后还是蛮给面子的,不但对她以礼相待,还让她主持政事,并尊重她的意见安排准备刘知远的一个侄子继承皇位。李太后虽然临朝执政的日子算到一起也没有多长时间,这在她身上已经是奇迹了,郭威之所以这样敬重她,就是因为她当初反对杀郭威的深明大义。当然人家郭威给足了李太后面子之后,自己该当皇帝还是要当的,不但当上了皇帝,还改了国号,建立了北周。即使这时候,仍然尊李太后为母亲,给她的尊号是“昭圣皇太后”。

李太后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她知道,仅仅存在了三年的后汉政权大势已去,自己迁居到太平宫,在孤独寂寞中了却了余生,虽然衣食无忧,李太后的心情一直是抑郁的,人家的家国江山能维系几百年,少的也能支撑几十年,她老公打下的江山却只维系了三年,想起来就丢人。她郁郁寡欢,没几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也不过四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