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场本不该发生的论辩过去半个世纪后,历史上一度被人视作“反共老手”和“托匪”的胡秋原,为“文革”结束之后中国大陆的开放路线所深深折服,热烈欢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来临。1988年胡秋原在台湾登高一呼,成立“中国统一联盟”。四个月后,正在美国访问讲学的胡秋原无视台湾的李登辉当局的一再发出的恐吓,毅然直飞大陆,与中断了40余年来往的邓颖超、李先念等中共领导人老友笑论两岸一统大业,被海内外舆论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他说:“我做中国人定了,相信没有人能够开除我的中国国籍!”
在时空越过70多年后再来检视一下当年发生的这场“文学自由论辩”,以及鲁迅在其《论“第三种人”》一文中对胡秋原的指斥,可以窥见其先天的症结之一二。一方面,当时政治环境的异常险恶,鲁迅对外部人事信息的渠道较为闭塞,如对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的实际情况了解尤为甚少。而在另一方面,那些围聚在鲁迅身边被鲁迅视为“知己”、“亲密战友”的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高层人士,即或他们知悉一些内情的话,他们也难于会同鲁迅讲述或探讨中共党内和苏区发生的极左路线指导下的残酷斗争。
然而,令胡秋原终生难忘的是鲁迅在《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一文中保护了他。此外,胡秋原还有令他终生难忘的另一件事是,当“文艺自由”论辩结束时,不仅在上海的中共最高负责人张闻天以“科德”的笔名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的文章,严肃地批评了“左联”一些人在这场“文艺自由论辩”中的极左做法,而且,鲁迅还专门委托冯雪峰给他送去了一帧为他所喜爱的“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的照片。冯雪峰在交付照片时向胡秋原说明,这是苏联友人刚刚送给鲁迅的,为此,鲁迅将其送去照相馆经精心翻拍后,赠送给胡秋原,以释前隙。胡秋原直到晚年都称鲁迅的这个举动“很有人情味”,“我永远忘不了鲁迅”!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1932年11月1日上海《现代》第二卷第一期。
2.这里所说的论客,指胡秋原和某些托洛茨基派分子。当时胡秋原曾冒充“马克思主义”者,并和托洛茨基派分子相勾结;托洛茨基派同国民党反动派一鼻孔出气,诬蔑中国工农红军为“土匪”。
3.“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人”:这是苏汶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中的话:“在‘智识阶级的自由人’和‘不自由的,有党派的’阶级争着文坛的霸权的时候,最吃苦的,却是这两种人之外的第三种人。这第三种人便是所谓作者之群。作者,老实说,是多少带点我前面所说起的死抱住文学不肯放手的气味的。”
4.这是苏汶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一文中所说的话:“诚哉,难乎其为作家!……他只想替文学,不管是煽动的也好,暴露的也好,留着一线残存的生机,但是又怕被料事如神的指导者们算出命来,派定他是那一阶级的走狗。”
5.苏汶(1906—1964):又名杜衡,原名戴克崇,浙江杭县人,当时《现代》月刊的编辑。这里所说苏汶的文章,即上述《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和《现代》第六期(1932年10月)所载《“第三种人”的出路》。
6.“左而不作”见苏汶《“第三种人”的出路》:“不勇于欺骗的作家,既不敢拿出他们所有的东西,而别人所要的却又拿不出,于是怎么办?——搁笔。这搁笔不是什么‘江郎才尽’,而是不敢动笔。因为做了忠实的左翼作家之后,他便会觉得与其作而不左,倒还不如左而不作。而在今日之下,左而不作的左翼作家,何其多也!”
7.苏汶的这些话也见《“第三种人”的出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已经有了三年的历史。在这三年的期间内,理论是明显地进步了,但是作品呢?不但在量上不见其增多,甚至连质都未见得有多大的进展。固然有人高唱着克服什么什么的根性和偏见。但是克服了三年还没有克服好吗?”
8.苏汶说过“笑话”,也见《“第三种人”的出路》:“容我说句笑话,连在中国这样野蛮的国家,左翼诸公都还可以拿他们的反资本主义的作品去从资本家手里换出几个稿费来呢。”
9.苏汶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中说:“譬如拿他们(按指‘左联’)所提倡的文艺大众化这问题来说吧。他们鉴于现在劳动者没有东西看,在那里看陈旧的充满了封建气味的(这就是说,有害的)连环图画和唱本。于是他们便要作家们去写一些有利的连环图画和唱本来给劳动者们看。……这样低级的形式还生产得出好的作品吗?确实,连环图画里是产生不出托尔斯泰,产生不出弗罗培尔来的。这一点难道左翼理论家们会不知道?他们断然不会那么蠢。但是,他们要弗罗培尔什么用呢?要托尔斯泰什么用呢?他们不但根本不会叫作家去做成弗罗培尔或托尔斯泰,就使有了,他们也是不要,至少他们‘目前’已是不要。而且这不要是对的,辩证的。也许将来,也许将来他们会原谅,不过此是后话。”
10.托尔斯泰:指列夫·托尔斯泰。他曾特别关注俄国农民的悲惨处境和命运,编写了大量以农民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民间故事、传说和寓言。这类作品,鼓吹了宗教道德,同时也揭露了沙皇统治的罪恶,因而有些遭到了当局的删改和查禁。弗罗培尔(G??Flaubert,1821—1880),通译福楼拜,法国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
11.密开朗该罗(B??Michelangelo,1475—1564)译米开朗琪罗,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刻家、画家。绘画代表作有《创世记》和《最后的审判》等。达文希(Da Vinci,1452—1519),通译: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代表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
12.《旧约》,即《旧约全书》,基督教《圣经》的前部分(后部分为《新约全书》)。
13.这句话和末句的“怎么办呢”,均见《“第三种人”的出路》。
14.见《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之四》,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版,第180-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