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 / 1)

鲁迅去世后,钱玄同在他的回忆文章《我对于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一文中表现出了相对全面、相对公正的态度。他认为,鲁迅的长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他治学最为谨严,无论校勘古书或翻译外籍,都以求真为职志,他辑《会稽郡故书杂集》与《古小说钩沉》,他校订《嵇康集》与《唐宋传奇集》,他著《中国小说史略》,他翻译外国小说,都同样的认真。这种精神,极可钦佩,青年们是应该效法他的。

其二,豫才治学,只是他自己的兴趣,绝无好名之心,所以总不大肯用自己的名字发表,如《会稽郡故书杂集》,实在是豫才辑的,序也是他做的,但是他不写“周树人”而写“周作人”,即是一例;因为如此,所以他所辑校著译的书,都很精善,从无粗制滥造的。这种“暗修”的精神,也是青年们所应该效法的。

其三,他读史与观世,有极犀利的眼光,能揭发中国社会的痼疾,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小说及《新青年》中他的《随感录》所描写所论述的皆是。这种文章,如良医开脉案,作对症发药之根据,于改革社会是有极大的用处的。

关于鲁迅的短处,钱玄同也概括了三个方面:

其一是多疑。“他往往听了别人几句不经意的话,以为是有恶意的,甚而至于以为是要陷害他的,于是动了不必动的感情。”

其二是轻信。“他又往往听了别人几句不诚意的好听话,遂认为同志,后来发觉对方的欺诈,于是由决裂而止大骂。”

其三是迁怒。“譬如说,他本善甲而恶乙,但因甲与乙善,遂迁怒于甲而并恶之。”

在这三个方面的短处中,至少“多疑”与“迁怒”是可以用来解释鲁迅与钱玄同化友为敌的主要原因的。

注释

1.文载《文化与教育旬刊》1936年第一○六期,收入《钱玄同文集》第二册第305—31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钱玄同文集》第六册第1页。

3.《周作人日记》影印本(上册),大象出版社,1996年,第686页。

4.《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十四卷第282页。

5.《两地书·一二》,《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47页。

6.《鲁迅全集》第四卷第13页。

7.《鲁迅全集》第六卷第384页。

8.《鲁迅全集》第七卷第56页。

9.《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644页。

10.《两地书》原信(一四○),《两地书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26页。

11.《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301页。

12.以上三封致章廷谦即川岛信,分别见《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672、678页,和《鲁迅全集》第十二卷第4页。

13.《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01页。

14.该信原件藏北京鲁迅博物馆。见李可亭著《钱玄同传》,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15.《钱玄同日记》影印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八卷第4554页、第九卷第5404页。

16.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