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纵身,让蝴蝶随了风(1 / 1)

人生在世,我只有一个做人宗旨:不要害人!如果做到家人朋友和工作伙伴都珍惜自己,已经很不错。

——张国荣

不愿提及这张专辑。发行在他去世之后的专辑,没有他的亲自操刀与参与,一切只顶了他的名字,更因为,“遗作”两字,太令人黯然神伤。

这张专辑包含他生前灌录的7首作品。这是一张万众期待但最终却令人倍感失落的专辑。失落,是因为听到专辑内哥哥疲惫的声音时的心疼;是因为心内知道以后再无机会听到他的新专辑;而失落,亦是因为环球赶工做出来的这张唱片,在包装、歌词本等诸多方面,仍是存在许多缺憾。全部且唯一的安慰就是,唱片内哥哥那久违的温暖声线。

第一首歌曲《千娇百美》依然是非常得力的创作班底,合作这么多年,林夕早已懂得他最想要的表达。旋律绮丽,林夕不遗余力将歌词打扮得异常娇媚。

主打歌为《玻璃之情》,张国荣作曲,林夕填词,讲述了一份脆若玻璃的爱情。《玻璃之情》有种脆弱的美,“从前我会使你快乐,现在却最多叫你寂寞”,整个格调苍凉内敛。他的声音犹如湖中泛起的涟漪,透过空气散发出轻盈滋味,一如附在耳边低声言语。而令人心寒的是,这首歌依旧被很多人因为“玻璃”一词拿来在性取向上做文章。其实,林夕只是将恋情的易碎比喻成玻璃。

《红蝴蝶》意境悠远,通篇写了大片的红,交织着痛疼到极致的红色鲜血,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在用词上亦是干净凌厉,“余孽”“熄灭”“恨断义绝”……透着歌中人奋不顾身誓要斩断情丝的决绝姿态。张国荣在录音室内灌录这首歌曲之时,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首《红蝴蝶》,竟会一语成谶,预言了他的命运。

更有《蝶变》的磊落不羁,《随心》的看破红尘,《我知你好》的浓浓深情以及《敢爱》的洒脱不羁。

另有国语版的《我》。想当初张国荣因为对一部法国电影《假凤虚凰》印象深刻,这才与林夕共同缔造了这首音乐传奇。

录制这张唱片时,他的抑郁症已经相当严重。虽然这些歌词凸显了他的内心情感,但并不等于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段时间的状态,急坠的碎玻璃、泣血的红蝴蝶,张国荣原本不是这样的。他在感情方面保持着高度的敏感,但对待生活一向积极,纵然罹患抑郁,依旧春风满面,平常亦是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人常说,“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果真是如张国荣这般满含智慧与深情且极度追求完美主义,才让他变得心力憔悴了吗?

没想到的是,2003年的4月1日,他还是走了那一步,收起人间所有的努力,纵身一跃而下。就当他是脱离苦海了吧,想到抑郁对他的种种折磨,活着已然成为磨难。

但光辉并没有随着他的离去而湮灭,反而引来更多的人怀念与追思,要是他还在这个人世呢——没有什么能比他还在这个人世更令荣迷兴奋和感激的了。

传奇只能以传奇的方式落幕,留下我们这些凡人,仰望,缅怀,送上由衷却脆弱的祝福。

他生前总嫌自己诸般欠妥,但此刻真想告诉他,你已经做得非常好非常好了,多点时间犒劳自己,多给自己一些快乐。现在,他走了,再也不用那么残酷地苛求自己。倘若他还在,我们肯定还会研究他最近会出演什么电影,又有什么风格的唱片发行,关注他有没有做慈善,面对歌迷的时候都说了、做了什么——站在光环下,他收获了许多幸福,却也承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人们爱他,所以无形中对他提出了各种要求。他是聪明人,所以他都懂。大概也是这样,才让他生前对自己丝毫不肯松懈,做积极严格的要求。但极端尽头竟是折磨,他终于病倒了。病中却还努力保持上进,想要时刻做到最棒的自己。

累啊,想想就很累。行程很满的他还想要圆自己的导演梦。偷心偷心,原来电影早已偷了他的心。但凡可以自控,他决然不会纵容自己跳下去的,那么高,记得他说怕高的,况且这世上还有令他心驰神往的东西。

消息一爆出来,大家都不相信。可竟是真的。

这件事发生之前,几乎无人注意抑郁症这三个字。但他走之后,全世界恍然大悟,像第一次知道这种病的存在,对照医生说的那些,对照张国荣生前最后一段时间的所有行为,我们忽然明白,他已经在重症折磨之下,苦苦支撑一年多了。

很久之前,他的工作就没那么密集和“积极”了。出事的前一年,没有新唱片,没有拍电影,没有演唱会。最后与黄耀明合出的专辑,制作方常常找不到他。这不是他的作风,除非有事,除非有事。但他瞒着所有人,只说身体有所不适,他以为这不是什么大病,最多就是不开心几天。结果这几天断断续续变成几个星期,几个月,乃至一年。那阵子,他的情绪极度波动,周遭朋友、家人甚至是唐先生,都受到严重影响。

形势恶劣,有人开始造谣,这是因为张国荣拍完《异度空间》撞了邪。翻看他最后一段时间的行程,发现关乎其个人的活动是那样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帮助圈内好友、提携后辈,像一场无声又圆满的告别。像故意,又像无心。

“今年的护苗基金大型慈善之夜,已定于四月十二日举行。哥哥张国荣率先响应捐出十万元。去年他庆祝生日当天,已叮嘱到场嘉宾不要送礼改送现金,然后全数捐给护苗基金。东方日报,二零零三年三月十二日。”

——这是生前的香港关于他的最后一则新闻。

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而他留给这世间最后的姿态,是以鲜血来铺洒、浸润了的艺术。

是的,一切艺术,我最爱以血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