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风雨,历经挫折,南存辉带领着他的正泰,在发展的路上稳稳地走着。正泰,由最初的一个小小的民营企业,发展成今天的一家闻名全球的跨国企业集团,这其中,它的创始人南存辉功不可没。
创业成功以后,南存辉心怀感恩,反哺社会,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探寻正泰的成功之路,我们也从中发现了南存辉的创业智慧。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南存辉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那就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当然,南存辉崇拜他,不是因为他是世界首富,而是因为他创造财富的方式。南存辉一直想去研究盖茨、学习盖茨。他一直非常推崇盖茨说过的一句话:“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6个月。”南存辉说,这句话非常经典,反映出了比尔盖茨的创业智慧。
“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6个月”,这当然是比尔·盖茨的一种夸张的说法,6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其他小企业来说,6个月的时间内,还真有可能破产,但是,对微软来说,6个月的时间内破产,至少在目前来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为何比尔·盖茨会有此一说呢?这么说,反映出的是比尔·盖茨的创业智慧,那就是做企业,要时刻怀有一种危机意识,只有在危机意识的鞭策下,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才有可能打造更大的成功。
南存辉是一个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在他的眼中,中国古代的先贤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说得非常透彻的一句,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说,恶劣的环境可以激发人的忧患意识,使之为改变现状、为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并最终得以发展、强大起来;而安逸的环境则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堕落,最终,在安乐的环境中灭亡。
在南存辉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盖茨那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6个月”有异曲同工之妙。通俗一点说,就是要具有危机意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不思进取,那在世界民族之林就不会有相应的地位;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只能在原地踏步,早晚有一天会垮掉;而一个创业者如果没有危机意识,满足于已经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那企业早晚会有崩盘的一天。
正是这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才成就了南存辉的创业之路,才让其走向风光无限的成功。
创业初始,从举步维艰到一步步发展壮大,南存辉时时刻刻心怀危机意识。在求精开关厂成立之初,还只是一个前店后厂的小作坊,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甚至一切都要依靠“借”。可以说,注册资金只有5万元的厂子小得“可怜”,但正因为小,南存辉才有一种危机意识,一种忧患意识,让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去经营。当时,他满脑袋想的,都是如何让这个小厂立足。
温州柳市,向来不缺少精明的创业者和敢为天下先的吃螃蟹者,从当时偷偷活跃的皮包公司,再到一夜之间街道店面数不清的电器加工厂或电器作坊,可见人们的求富意识、创新意识有多么的强烈。
当温州作为一个现象,一个集体,被人们拿来谈论、回味、探寻的时候,南存辉说,是忧患意识成就了一部分温州人。
为什么说温州人具有忧患意识呢?这要从地理位置和外部环境说起。从地理位置来说,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交通不便,而且人多地少,环境地域上的劣势或多或少地造成了温州人的生存危机。而当他们走在创业之路上的时候,民营企业之间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又让一些创业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南存辉说,正泰能成长,能发展到今天,能取得目前的成就,同样来自于自己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从5万元的电器作坊起步,历经30年成为一个国际大集团。回望企业发展的30年,南存辉的忧患意识一直是正泰的成长动力。
在求精开关厂刚刚成立的日子,注册资金只有5万元的这个小企业,与柳市林立的电器企业相比是那么的渺小而微不足道,南存辉和合伙人胡成中看着实力比自己雄厚的企业,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危机感,如何让企业生存下来,不至于被淘汰出局,是他们睡觉都在想的问题。
而正是靠着这种忧患意识,南存辉才战战兢兢,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往前走,他不敢有任何的犹豫,也不敢有任何的轻敌,时刻谋划着企业的成长。
因为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南存辉一直在打造质量过硬的产品。当柳市的一些电器企业为利益所**而生产质量低下的假冒伪劣产品时,南存辉不为所动,因为他怕。自己辛辛苦苦才让企业在柳市站住脚,如果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在他战战兢兢的运营中,求精开关厂经过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几百万元资产的企业。
企业散伙以后,南存辉的忧患意识更加强烈。胡成中成立了德力西电器,南存辉则成立了正泰电器,两个人依然还在同一个领域里竞争着。南存辉意识到,自己的正泰要想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在探索中,他几次对企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最终组建了现代企业结构。
当正泰成为温州数一数二的企业时,南存辉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认为,正泰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双向夹击中:内忧,是曾经的合伙人今日的对手胡成中和他的德力西;外患,是进入中国市场的电器界跨国巨头。南存辉说,有一个德力西在身边,正泰不敢睡觉,有一个正泰在身边,德力西睡觉也不踏实。而现在,又加上进入中国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跨国巨头,自己怎么能睡好觉呢?
于是,南存辉又一次选择变革之路,利用正泰这个已经在市场上叫响的品牌,联合了多家企业,成立了正泰集团,走上了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到1998年,正泰集团已初步形成了由低压电器、输变电设备、仪器仪表、通信电器、汽车电器等产品结构组成的产业格局,资产达8亿元。南存辉的个人资产也超过2亿元。
南存辉为了打造正泰长久的竞争力,再一次选择出发。他不仅让自己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也让其他管理者和员工感受到了危机,他在集团内部推行股权配送制度,管理入股、技术入股、经营入股,将最优良的资本配送给企业最优秀的人才,也让正泰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动力。
南存辉不仅要改革股权,也要改革产权制度,他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剥离,不管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都要接受制度的考核,考核成功,继续留任,考核不合格,则要坚决“下课”。不管是不是股东,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做到管理的岗位。此举让正泰的股东们明白,不能安安稳稳地坐一辈子顺风车,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做其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已经让南存辉无法停下脚步了。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专业化的水已经烧得滚开,正泰在电器领域里可以坚持,但要上升,空间已经不大了,必须谋求新的转型。这次,他将转型的切入点确定为太阳能光伏产业,在他看来,这是一项有前景的产业,也是正泰新的利润增长点。太阳能产业,同样是以“电”为核心,他这样布局的用意,是让正泰的“电”与“电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以传统产业辅助新产业,以新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而事实再次证明,这一次,南存辉又走对了。
危机意识让南存辉未雨绸缪,走过了一道又一道关卡。今天,正泰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企业,拥有很强的竞争力,但这并不代表南存辉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他还是心存危机。只不过他忧虑的,一部分是企业的发展,另一部分,是企业几十年以后的走向,即企业如何选择接班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