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泰成立后,南存辉并没有按照自己独资的方式走下去,此时,他的内心已经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了。对于企业的发展,他有更大的谋划。用家族成员来稀释自己的股份,只是南存辉迈出的第一步,他不会也不可能停留在这一步,他还有更大的想法。
品牌,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掌控着企业生死的生命线。企业如果能拥有一个响亮的品牌,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帆风顺永往直前;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自己的品牌,那就只能维持现状,吃不饱饿不死地活着;如果一个企业在市场上口碑不好,那这个企业距离破产或者倒闭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就在一些企业品牌意识逐渐苏醒时,南存辉麾下的正泰品牌已经在全国开始叫响,而响亮的品牌带来的是一连串的连锁效应。在柳市,一些在困惑中有满腔抱负却苦于没有过硬品牌的企业,如一匹匹饥饿的狼,睁大着眼睛,四处寻找着机会,这时,他们发现了身边还有正泰这个在全国都叫得比较响亮的品牌。于是,正泰开始成了一块人人争相蚕食的“肥肉”,大家都想从它这里分得一块,助力自己成长。
一时之间,南存辉的身边被众人包围了。有人直接上门拜访,希望能加盟正泰;有人托关系找到南存辉,希望能贴牌生产正泰的产品;更有人在南存辉家门口守了一天,只为能见到他,同他商谈一下合作事宜。而这一切,都源于正泰有一个响亮的品牌。
实际上,早在这些人寻求同正泰合作的门路之前,南存辉就已经开始寻求正泰自身的转变了。
南存辉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人,他不会因为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或者就此驻足不前。虽然正泰已在国内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但南存辉并不满意,他认为,靠利润增长来发展企业,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做到同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而自己的志向不只是同行业的品牌,他要做的,是中国的品牌,是世界的品牌。
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仅靠目前的规模是无法实现的,他需要新的发动机,来给他的企业充电,带动企业的发展,让他的企业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持顽强的进取力。
这些找上门的企业,恰恰带给了南存辉灵感,他要用好正泰这张诱人的“牌”,利用自己的优势迅速壮大正泰的实力,达到他心目中的又一个目标。
南存辉决定和这些电器企业合作,让他们贴牌生产正泰的产品,经过正泰的检测,产品合格后发往全国各地销售。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对正泰来说,这些企业使用正泰的品牌,要交给正泰1%的品牌使用费,同时也要交纳一定的管理费,这有助于正泰的快速扩张。而对这些企业来说,则可以依靠正泰的品牌,让自己最大程度的获利,在低压电器市场有立足之地。
当然,对于合作者,他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合作企业资产要比较雄厚,产品质量要过关,要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只有这样,双方的合作才能长久。
越来越多的企业找到正泰,和正泰合作,并和正泰一起走上了联合扩张之路。1994年初,正泰的合作企业已达到48家。而加盟正泰的企业,也并不是终身制的,南存辉实行的,是优胜劣汰机制。在他看来,终身制的弊端很大,容易滋生加盟企业的“骄傲感”和“满足感”,没有危机感,缺少冲劲,这样必然不利于正泰集团的健康成长。必须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真正让能者上弱者下,让正泰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优胜劣汰的机制在正泰与其他工厂的合作之初,效果比较明显。
柳市镇泰华公司,是一家继电器生产厂家,自身有着很好的基础,却苦于没有过硬的品牌,还没有打开市场,无法将公司发展壮大。南存辉看中了这家企业潜在的实力,认为这家公司只要管理能跟得上,一定有很大的前途。两家老板坐下来一谈,当即达成合约,泰华公司成为正泰的持股公司。几年后,泰华公司的产值就由合作前的100万元变为亿元。
柳市镇另一家比较大的电器生产企业,也曾加盟了正泰集团,但合作一年后,南存辉就发现,这个企业的负责人性格过于软弱,拖沓,发展思路也很落后,缺少创新性。正泰大规模的发展思路,这个企业总是无法跟上。无奈之下,南存辉只得放弃了与这家企业的合作。
1994年2月,南存辉联合这些合作的企业,成立正泰集团。南存辉想用这种模式,走资本扩张、兼并扩张的道路,以发展壮大自己。
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要经历各种挫折,然后才能成长,这其中,需要的是企业掌门人睿智、沉静的思想,更需要荣辱不惊、岿然不动的定力。
1994年正泰集团成立时,企业的产值达到了5000万元。然而,一些与正泰规模相当的企业并不看好正泰的扩张,他们认为南存辉过于“冒进”,后面的戏不好收场。
这些企业的怀疑没有错。正泰在获得发展动力的同时,负面效应也不可避免地突显出来。集团的运行确实存在“集而不团”的苗头,表面上是一个集团,但实际上大家的心并没有团结在一起。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加盟的企业开始各自为战,不按规矩出牌,破坏游戏规则。市场上,同类产品有数家正泰的子公司同时生产且同时互相展开竞争;一些企业为正泰贴牌生产的同时,也私自将自己的产品悄悄地贴上正泰的牌子,正泰的市场受到了严重挤压,罕有的混乱局面让南存辉倍感头疼。
坐下来冷静回望,寻找产生这一切的原因时,南存辉明白了,根源在于这个集团是个松散型组织。因为双方不涉及资金的合作,很多加盟的企业都是正泰的贴牌生产企业,他们都是独立的法人,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他们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他们看中的,只是利用正泰的牌子,给自己带来效益,带来利润。所以,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企业不再遵守游戏规则。
怎么办?有问题,就一个一个去解决,有难点,就一个一个去突破。
1996年,为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南存辉再次出手,用起了“狠招”,他给加盟企业两条路,让其自由选择。第一条,集团控股,加盟企业不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而是成为集团的股东,由集团统一管理,以后有成果大家分、有风险大家扛。二是与集团脱钩,从此路归路桥归桥再无瓜葛。
这对南存辉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大家都选择与集团脱钩,那正泰集团也就名存实亡了。如果大家都选择由集团控股,那南氏家族的股权必须稀释。无论哪种选择,对南存辉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南存辉的做法是:加强自己独立法人的地位,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取消法人资格,以保证自己的绝对控制权,同时健全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以切实发挥其职能。对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掺杂在一起的现象,南存辉实行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自己让出一定的股份,使加盟企业成为股东,真正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及责任感。
这次的股权改造,被称为正泰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也有人说南存辉是“革自己的命”。因为这次股权改造后,正泰的股东一下子增加到40多人,而南存辉的股份则再一次被稀释了。
但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至1998年,正泰集团已初步形成了低压电器、输配电设备、仪器仪表、通信电器、汽车电器、建筑电器几大支柱产业,资产已达8亿元。
家族企业并不是正泰发展的终极目标,南存辉也不会将步伐停止在家族企业这一层面上,他的谋划远不是成立一个家族企业这么简单,虽然经过两次稀释股权,南存辉的股份下降了很多,但是,他依然是正泰最大的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