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老师和春英妈看望刚出满月的古悦,回到家里,春英妈就在周老师家院子里转悠,周老师赶紧把春英妈拉进屋,小声说:“院子里没人儿,你在院子里瞎转悠什么?到处都是老王家堆放的破烂儿,你别看那些破烂儿好像是胡乱堆着的,真要是少一件儿他真甩片儿汤话,说出的话损着那,咱别捡这挂落,我说您可千万别惹着他。”
春英妈笑着说:“你还别说,我倒是真想跟他淘换个破烂儿来呢。”
周老师看着春英妈,好像不认识她了,半天才说:“您,您这不是没事找事儿么?”
春英妈笑着说:“没你说的那么严重,你别那么紧张啊。”
晚上,春英妈感觉院里隔壁老王家里有人回来了,她赶紧端着几个大团子去敲老王家门儿。
二
隔壁老王其实挺敬重周老师一家的,毕竟周老师一家都是有墨水儿的文化人。
当年,老王一家搬到普渡寺东巷来的时候,周老师还年轻,他家的老爷子还健在。当时老爷子执意把正房腾出来让给他家住。
老王自己是拉三轮车的,后来公私合营归了天桥货运站做搬运。老王的老婆没有工作,就接一些针线活做做,抽空还在街道接一些糊火柴盒的计件活补贴家用。
家里三个秃小子能吃能闹特别淘气,可着院子闹腾,真有上房揭瓦的架势。周老爷子从来不嫌弃他们,也不是哪儿来的内个耐心法儿,从来没有对孩子说过一句不是,倒是老王两口子因为三个调皮捣蛋的臭小子经常惹祸,满院子追着打孩子。
每到月底、年节或者开学,是老王捉襟见肘特难堪的时候,周老爷子都会不显山、不露水的接济老王一家,让老王免去了很多尴尬。
记得一个冬天,老爷子早早的就向老王媳妇借布票。在老王媳妇正愁买了布给孩子做新衣服,就没钱过年的时候,老爷子笑咪咪的拿着厚厚一沓蓝布过来,说麻烦老王媳妇帮着给他儿子(周老师)做一条裤子,布料买多了,剩下的就留给三个孩子做点儿什么,借的布票等发下来了再还。
老王媳妇一看,那布料何止多出一尺半尺啊,不仅给三个秃小子,连带孩子爸的都有了。赶紧客气道:“您老都留下这么多布了,布票您就不用还了。”周老爷子便借坡儿道谢,皆大欢喜。
但是老王就是弄不明白,周老师又是怎么回事儿。
周老师跟第一位大学老师结婚,老王感觉他们关系挺好的,后来还生了两个乖巧的女儿,让老王从心里很是羡慕。可是好景不长,再后来不知道怎么了,周老师两口子蔫不出出的就分了,两个女孩子也跟那位大学老师搬走了,可是老王也从来没听见过他们夫妻红过脸啊。
三
周老师又带回来的这位,老王觉着长的挺喜兴的。老王看在眼里,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老王感觉这位比前一位大学老师热情,前一位好像文化程度高吧,显得有点儿清高,从周老师结婚到离婚,老王就没有跟那位说过几句话。
眼下带来的这位倒是开朗、热情,总是大大方方的见面跟人打招呼。
老远对面走过来,一准儿笑着打招呼,什么:“您出门儿啊?”“您回来啦?”“吃了么,您?”“今儿天挺好,转转去啊?”......亲切!听着又不觉着贫。反正这位不会跟街坊邻里见面就一低头、一麻擦眼儿,或者似笑不笑点个头就走。
人嘛,图的不就是一个和气么。
当初周老师家的老爷子还健在的时候,但凡迎面遇到熟人,总是自己先退后半步,侧身儿,微笑,给对方让开条道儿,嘴里还会说道:您先。
老爷子教育出来的孩子,嘴里绝不会“你、我、他仨”的胡沁,真急眼了骂人不带一个脏字儿,却句句戳人心窝子,真是功夫了得。老王有些怵周老师家老爷子,在他面前自己总觉着没有底气。周家上下没有清高的瞅不起老王,倒是老王不由自主的躲着周家老爷子。
周家老爷子去世后,老王家也跟着一档子接一档子出事儿,先是大儿子不听话15岁就跟着一帮同学奔黑龙江去了,接着13岁的老二又跟同学去了大草原,媳妇一着急没几天头发就全白了,整天哭天抹泪,弄得老王烦躁不安,开始借酒消愁,有时回到家看到媳妇也不收拾,家里乱的下不了脚,就心烦意乱。
老王开始撒酒疯时还算比较收敛,在屋里小声骂人,后来干脆大声撒摔咧子了。
周老师开始还过去劝一劝,到后来越劝越不对劲儿了,什么“站着说话不腰疼”“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知识分子有什么了不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知道
耍嘴皮子”......闹得周老师很是尴尬,心话说,我图什么啊,劝个架还被损,慢慢就跟老王家拉开了距离。
没想到春英妈竟然又要招惹老王家。周老师见一句半句说不清楚,就随春英妈的意了。
四
春英妈端着几个玉米面红萝卜馅儿大团子去敲老王家门儿,老王媳妇开的门。
春英妈笑着说:“您回来啦?尝尝我做的团子怎么样?”
老王媳妇赶紧接过来说:“哎呦,瞅瞅您做的多讲究啊,还拿这么多,就留下一个、两个的尝尝鲜就行啦。”
“您怎么还跟我客气呢,平时我也没时间做这些,做一锅两个人吃不完,做少了不值当的占个大锅,就算您帮我一个忙呗。”春英妈说
春英妈无意中的一句话,勾起了老王媳妇对周老爷子的怀念:“哎呀,从周老师家的老爷子那时候就对我们特别照顾,啧啧,老爷子真是大好人啊。”
春英妈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竟然让老王媳妇这么感慨,但是,听话听音儿,锣鼓敲声儿,能听出来周家老爷子曾经有恩于老王家,后来似乎断了,现在,在她这里又续上了,才会令老王媳妇如此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老王媳妇放好几个大团子,把白瓷盘子还回来的时候,不忘盘子里放了几个大枣儿,说是前些日子老王同事院里的,给他们尝一尝。
春英妈接过盘子,心想,老王媳妇还是懂礼懂面儿的,从没有空着盘子送回来就可以看出,不是生活拮据,这家人不混。
她有意站在院里跟老王媳妇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好像很随意的问了一句,“您家挂在房檐上的那个小竹车有年头了吧?这么风吹日晒看着还很结实。”
老王媳妇说:“其实没有几年,是个半新的。是胡同口那家媳妇说要翻盖房子,嫌弃这小竹车占地方,要扔。我说给她5块钱给我吧,冬天买个煤、买个冬运大白菜什么的也方便。”
“噢,我一个朋友刚生完孩子,能借我给他们用几个月么?”春英妈说
“没问题啊,太行啦!等我家老王回来拿下来,刷刷给您送过去。”老王媳妇爽快地说
“能借给我就很感激了,给我自己刷就行啊!”春英妈高兴的说
第二天,老王高高兴兴的亲自把刷的干干净净的小竹车给春英妈送了过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