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闲文人李笠翁(1 / 1)

闲情偶寄 李渔 1836 字 1个月前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清代文学家。

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李渔出生于浙江兰溪的一个药商家庭,襁褓中就开始识字,幼年就能作诗,堪称少年英才。早年间安逸的生活培养了他精致的生活趣味。

改朝换代使他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李渔先是隐居山林,又为了生计不得不走上卖文为生的道路,却又因祸得福,自此在文坛大显身手。和名流贵人过从甚密的李渔游走全国,四处演出戏剧的收入依然难以支撑李渔艺术化的生活,他又开始从事出版业,刻印自己的作品。

明清之际,士人心态转变,不喜欢庄重严肃的论调,李渔就将自己的巧思融入服饰、园艺、饮食、种植、摆设、养生等方面,强调生活的自然之美,非常易于被各个阶层的读者接受,且流传不衰,最终在美学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李渔传

李渔,字谪凡,邑之下李人。童时以五经受知学使者,补博士弟子员。少壮,擅诗、古文词著,有才子称。

好邀游,自白门移居杭州西湖上,自喜结邻山水,因号“湖上笠翁”。题室楹云“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世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性极巧,凡窗牖、床榻、服饰、器具、饮食,诸制度悉出新意。人见之莫不喜悦,故倾动一时,所交多名流、才望,即妇孺亦皆知有李笠翁。

晚年思归作《归故乡赋》有云:“采兰纫佩兮观瀫引觞。”盖于此有终焉之志也。生平著述汇为一编,名曰:《一家言》,又辑《资治新书》若干卷,其简首有《慎狱刍言》《详刑末议》数则,为渔所自撰,皆谒然仁者之言。

作诗文甚敏捷,求之可立待以去,而率臆构思不必尽准与古,最著者词曲,其意中亦无所谓高则诚、王实甫也。有《十种曲》盛行于世,当时李卓吾、陈仲醇名最噪,得笠翁为三矣。论者谓近雅,则仲醇庶几谐俗,则笠翁为甚云。昔,渔尝于下李村闲鉴沟引水环绕里址,至今大得其水利。

——《兰溪县志·卷五·文学》

李笠翁年谱

许翰章

(原载《南风》杂志1934年第10卷第1期,错讹之处有修正。)

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笠翁生

四十四年丙辰(1616)六岁

是年满洲汗称帝,建元天命。是为清世祖。

明光宗泰昌元年庚申(1620)十岁

明熹宗天启元年辛酉(1621)十一岁

满帝取沈阳,定都辽阳。

二年壬戌(1622)十二岁

山东白莲教作乱。[10]

七年丁卯(1627)十七岁

是年,清太宗立。

明思宗崇祯元年戊辰(1628)十八岁

是年流寇大起。[11]

二年己巳(1629)十九岁

笠翁丁失怙忧[12]。日者[13]谓某日回煞,宜徙宅避之,笠翁力辟其妄。是夕,张炬设席于中堂,诵《蓼莪》之篇[14],读大小戴之《记》[15],涕泗达曙而不闻影响,乃作《回煞辩》。

四年辛未(1631)二十一岁

满兵陷大凌城。

五年壬申(1632)二十二岁

流寇张献忠寇山西。

六年癸酉(1633)二十三岁

流寇犯畿南北河又犯湖广。

八年乙亥(1635)二十五岁

流贼陷凤阳焚皇陵。

九年丙子(1636)二十六岁

李自成掠陕西。满洲改国号“清”。

十一年戊寅(1638)二十八岁

清兵犯京。

十四年辛巳(1641)三十一岁

李自成陷河南,杀福王,又杀唐王。

十五年壬午(1642)三十二岁

作壬午除夕诗,有“八口尚余三”之句。[16]

清世祖顺治元年甲申(1644)三十四岁

笠翁遭张献忠之乱,奔走流离,有《甲申纪乱》与《甲申避兵》一首。又作《朱海溪先生小像题咏序》。

二年乙酉(1645)三十五岁

春,笠翁纳姬曹氏。是年游仙华。

三年丙戌(1646)三十六岁

清兵取福建,杀唐王,季海涛死节,笠翁作诗挽之。又有《丙戌除夜》诗云:“秃尽狂奴发,来耕墓上田,屋留兵燹后,身活战场边,几处烽烟熄?谁家骨肉全?借人聊慰已,且过太平年。”盖伤杂乱也。

四年丁亥(1647)三十七岁

作丁亥守岁诗有“著述年来少,应惭末世称”之句。

八年辛卯(1651)四十一岁

笠翁游东安,与贤明峰僧法上游黑山,作有《黑山记》。又有《辛卯元日》诗云:“又从今日始,追逐少年场。”又作《苋羹赋》,憩贤明山时所作也。

十年癸巳(1653)四十三岁

夏,笠翁挂帆北上,舟中作《题王安节画册》八首。

十三年丙申(1656)四十六岁

明永历帝奔云南。

十六年己亥(1659)四十九岁

明永历奔缅甸。

十七年庚子(1660)五十岁

笠翁初举一男,自出一联云:“一生好事无双日,百岁闲身得半时。”

十八年辛丑(1661)五十一岁

笠翁举第二男,自纪云:“诞生之际,适范正、卢远心二观察过访,亲试啼声而去,因以双星命名,志佳兆也。”是年,周将军以西征凯旋归,与宾客共作严陵西湖之游,笠翁亦被邀,作有《严陵西湖记》。时八月十有八日也。

康熙元年壬寅(1662)五十二岁

笠翁举第三子,又举第四子,其诗有“一璋才弄一璋萌[17]”之句。

五年丙午(1666)五十六岁

笠翁自都门入秦,赴贾胶侯、刘耀薇、张飞熊三君子之招。道经平阳,为观察范正少留,得姬乔复生,命伶工奏其所撰新词《凰求凤》,此词脱稿未数月。

入秦后,欲得一授歌之人,适有一金闾老优,年七十馀,因招致焉。旋又得姬王再来,此笠翁一生最得意之时也。

八年己酉(1669)五十九岁

笠翁自西子湖移居白门。夏,水涨滔天,久而不涸,斋头淹死榴橙各一株。

九年庚戌(1670)六十岁

笠翁作《六秩自寿》诗四首。又有自寿联云:“霜雪盈头心移少,儿孙满眼性尤痴。”

十年辛亥(1671)六十一岁

《闲情偶寄》书成,余怀为之作序。

初夏,阻江燕子矶者凡三日。时翁祷于神曰:“愿为诸神题联,如其夏有当乞反风助我。”遂题濯足亭、关帝庙、观音阁三联。题毕返舟,风果立变,不竟日而抵京口。是时泊之舟不下数百,行人以千记,咸咄咄称怪云。秋,又以阻风泊燕子矶,则见所题方亭上之联,已被好事者以木代石镌而为碑矣。

十一年壬子(1672)六十二岁

笠翁自秣陵之汉阳,其宠姬复生、再来偕行,复生犯病不敢言,以笠翁正著《一家言》之初集故也。复生旋病卒于汉阳,笠翁伤之,作《断肠诗》二十首。夏,患目疾。是年,笠翁在子湘太守署中,常与一时贤豪饮酒赋诗于黄鹤楼上。

十二年癸丑(1673)六十三岁

笠翁入都门访友,宠姬王再来随行,又殁于途中,作《后断肠诗》十首,并作《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又有《朱静子传》,予疑为是年所作,因传中有云:“时予方自悼乔、王二姬作为合传,传毕遂以述此。”故也。[18]

过鸠兹,有曹石臣者,怀细君之像示笠翁,谓其妻生平非笠翁之书不读,冀得李子片言,死当瞑目云。笠翁乃为题一赞。

过浙得读春及堂诗,设位而哭,为作春及诗堂跋。春及堂主人侯宦,为笠翁一生受得最始之人,笠翁应童子赋时,读以五经见拔。

是年,儿辈得笠翁诗韵付坊人,时笠翁不知也。与小友王安节复游燕子矶,月夜泊舟,坐饮其上,复题诗二律,词一阕,居未复梓之,悬于路口。

十三年甲寅(1674)六十四岁

靖南王耿精忠反于福建,巡海道陈大来死之。

笠翁过故人丁药园于武林及南归,家姬于途中产一儿。笠翁诗云:“穷途赖有添丁好,得免空船载月归。”及抵家,始知笠翁诗韵已付梓[19],乃为作一序。

十四年乙卯(1675)六十五岁

笠翁闻陈大来之死耗,然仍未证实。是年,两儿泮游于浙,寓何画公使君园亭后,遂决策自白门移家至武林。至杭卧病几殆。

此二年间,八闽已叛,江浙骚然,朱修龄倡义鸠资,赎难民妻女,笠翁为作《朱子修龄倡义鸠资赎难民妻女纪略》。

十五年丙辰(1676)六十六岁

笠翁是年始悉陈大来之死为事实,设坛祭之,并祭范觐公,比之以文天祥之忠贞。

是年,笠翁在京邸,作《寿张俊升臬宪序》。

十六年丁巳(1677)六十七岁

春,自白门移家,过燕子矶,与其婿沈因伯同登山,欲一观手迹之存否。至则宛然无恙,因伯举手贺曰:“久而不灭,山川之灵也……诗词与联偕名山而不朽矣……”笠翁曰:“欲计长久则有古人之三不朽者。”

小春,偕顾梁汾典籍、吴云文文学,集吴念庵斋头啖蟹,即席同赋诗,韵限蟹头鱼尾。越十日,复招啖蟹,笠翁及婿在焉,因复歌之,仍用蟹头鱼尾之韵。

秋,客吴兴,重九独不登高,作《不登高赋》。

冬与余霁岩游道、场岘山二名胜。是年常抱病。

十七年戊午(1678)六十八岁

笠翁自归湖上后,买山而隐,宇曰“层园”。是年,始加修葺,有张壶阳观察致访,作唐人近体十律赠之。笠翁亦一一作和,盖从此不复作出岫之云矣。笠翁病尚未告痊。

是年,作《送别驾许公汉昭擢郡司马序》《祝陈大中承太夫人寿序》及《梁太夫人寿册序》。

(笠翁暮年著述愈多,但常在病中过活,自六十八岁以后,其作品已无年月可考。予疑其卒于是年。容再考。[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