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童王所在的童装行业规模庞大且竞争激烈,覆盖婴童、小童、中童到大童等不同阶段的消费群体,产品风格更是千差万别,是一片典型的红海市场。
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对历经多次转型探索仍未有起色的今童王而言,项目组首先要确定核心课题:企业转型的方向是什么?
在2010年前后,服装行业发生巨变,生产过剩,市场竞争的核心开始由“制造批发模式”向“品牌连锁模式”转变。不单市场细分,渠道模式、推广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今童王是以生产批发模式起家的,并不具备品牌运营能力和连锁运营能力,所以必须要尽快向连锁零售品牌转型,绝不能再有任何的犹豫。
问题是今童王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品牌?这就涉及企业战略问题。华与华认为,企业战略本质上是企业为解决某一个社会问题,为社会制定的战略。一个社会问题,就是一个商业机会。所以今童王要想转型成功,就必须找到一个社会问题,进而确定自己的企业战略。
因此,不能只是对比各种可能的转型路径,而是要回归课题的本质:服装市场存在什么社会问题,是今童王企业的资源禀赋可以解决的?
1. 服装市场的痛点问题:“大孩子不好买衣服”
一切问题都在现场,一切答案也在现场。项目启动之初,项目组就进行了深度市场调研,走访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8个省260余家服装门店,访谈店员和消费者,用脚步丈量市场,用肌肤感受顾客需求,获得第一手的行业信息。
在访谈中,我们注意到经销商和消费者反复提及一个问题:“大孩子不好买衣服”。他们口中的大孩子,大多是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世界卫生组织通常将青春期定义为10~20岁,而在中国一般指11~17岁的少年。青春期前后的少年身心状态有天壤之别:青春期前的少年更接近于儿童,而青春期后的少年更趋近于成年人。
而服装行业通常将童装按年龄分为:婴童(12个月内)、小童(1~3岁)、中童(4~7岁)和大童(8~14岁),但这只是业内的分法,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晓。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14~17岁少年的着装需求被童装行业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项目组还发现,大童(8~14岁)其实也不喜欢穿市面上的大童装。
总之,对这些8~17岁的大孩子来说,买衣服是个令人头疼的大问题。
一方面,适合这些大孩子穿的服装非常少。少男少女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已形成自己的审美偏好,对买衣服非常有主见,而且心理敏感脆弱,容易因着装问题感知到群体压力。但市场上可供少年选择的服装中,大尺码的童装设计太过幼稚,小尺码的成人装设计又稍显成熟,少年们需要真正适合自己的服装。
另一方面,家长的选择成本也很高。少年们忙于学业,逛街时间很少,往往由家长陪同或代为购买,但市场上几乎没有专属于青少年的服饰可供选择。
家长经常要在休闲成人装、运动成人装和大童装的众多品牌中千挑万选,但结果往往因为孩子不满意而反复退换,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大孩子不好买衣服”,这既是家长和少年的消费痛点,也是童装市场存在已久的大问题。而今童王企业的资源禀赋,让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可能。
2. 今童王的资源禀赋:“童装之都”的王者
大孩子不要穿成人装,也不要穿童装,大孩子要穿适合自己的少年装。选择做少年装,今童王具有天然优势。
今童王的生产制造中心位于浙江湖州的织里镇。这个貌不惊人的小镇被誉为“中国童装之都”,每年童装生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而在织里众多服装生产企业中,今童王综合实力最强,素有“中国童装看织里,织里童装今童王”之说。
凭借织里的产业集聚优势和自建工厂的强大生产能力,今童王整合产业上下游供应链资源,成功打造出了快速、灵活且低成本的制造体系。
更难能可贵的是,今童王有做少年装的基因:在创立之初,今童王就是靠一款“大童夹克衫”风靡大江南北的。而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今童王也一直在中大童服装领域深耕,积累了丰富的产品设计经验和大童形体数据。在门店卖得最好的产品,也主要集中在140~160cm,而这个尺码段已涉及部分低龄少年群体。
今童王就是要充分利用并放大这些资源禀赋,着手解决“大孩子不好买衣服”的社会问题,并将其作为自身的经营使命。今童王做少年装成本更低、品质更好,而且也更专业。做少年装,今童王当仁不让!
潜力巨大的市场机会,加上多年积累的资源禀赋,今童王战略转型路径也呼之欲出:从“综合的童装制造批发零售商”向“专业少年装连锁品牌运营商”转变。聚焦企业资源,从0到1打造一个专业的少年装品牌,并引领整个少年装行业持续壮大。
那么,这个少年装品牌该如何定位呢?我们的目标是在童装和成人装之间,创造一个全新的少年装品类。因此,华与华将这个少年装品牌定位为“8~18岁专业少年装”,向下覆盖大童(8~14岁),向上接续成人(18岁)。
从此服装分类便不再是“婴童装、小童装、中童装、大童装和成人装”,而是“童装、少年装和成人装”,今童王真正为社会解决了“大孩子不好买衣服”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