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灵柩被一步步抬到清东陵,一百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五天五夜,于宣统元年 (1909)十月葬入菩陀峪定东陵地宫。陵寝位于河北遵化马兰峪,与慈安太后的陵墓并排立于咸丰帝定陵东侧,慈禧埋葬在东边,而慈安埋葬在西边,两陵之间仅隔一道马槽沟,一帝两后合称普祥峪定东陵。令人不解的是,慈安为东太后,却葬在西边;而慈禧为西太后,却葬在东边。
紫禁城后宫妃嫔所居宫殿有规矩可循。在明朝和清康熙帝之前,皇后一般住在位于城内中轴线上的坤宁宫;待到嗣皇帝立了皇后,先帝的皇后如果健在,就成了皇太后,一般移居位于中轴线之西的慈宁宫。但到雍正朝,因雍正帝偏爱在别宫圆明园 “正大光明殿”办公,在圆明园九州清晏殿待的时间远比在紫禁城乾清宫的时间长。他登基后册封嫡福晋为皇后,但她没有住进坤宁宫,而是住到养心殿旁的体顺堂。从她开始,清朝再也没有哪位皇后常住坤宁宫了。也就是从雍正朝开始,后宫妃嫔的住所规则被打破。皇后和其他高品级的妃嫔一样,大多居住在东六宫,但从未有皇后居西六宫,也就是说后宫中“东”为大。
咸丰帝在世时,慈安是皇后,慈禧是懿贵妃,当时并没有东、西太后之称。皇后常住东六宫的钟粹宫,懿贵妃居西六宫的储秀宫和长春宫。即使在热河别宫,她们也是一个居东跨院,一个居西跨院。同治帝即位后,尊咸丰的皇后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 “慈安”;尊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 “慈禧”,她们的居所不变。为了称呼方便,宫内外都按她们的居所方位,称慈安为东太后、慈禧为西太后,而东宫慈安太后的地位始终在西宫慈禧太后之上。依据这种宫中地位的差别,靠近咸丰帝定陵的普祥峪自然归属慈安,而慈禧只能葬在距定陵稍远的菩陀峪。因此,地宫中两位皇太后棺木的放置实际是以距咸丰帝定陵的远近来定的。
东、西两宫的陵寝在三十年前就已经修好。同治年间,慈安与慈禧的陵墓同时开工,并于光绪五年 (1879)同时竣工。经过六年的大兴土木,无论在规模还是装饰上,两墓在清代的后妃陵寝中均属上乘,费银约五百万两,慈安墓比慈禧墓多费银三十九万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陵墓竣工十六年后,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 (1895),慈禧决定重修陵墓,原因是陵墓出现渗漏、糟朽等状况,但人们猜想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希望自己的陵寝规制高于慈安。尽管两宫在垂帘听政时,慈禧主朝政,慈安主后宫,但慈安生前的地位始终高于慈禧。而慈禧认为自己的地位实际比慈安高,因此在陵寝规制上也应有所体现,在陵寝的建筑与装饰上超过慈安的陵墓,这样也就体现出了等级差别。
慈禧陵寝的重修工程历时十三年,直到她去世前才告结束,修缮费用在一百五十万两以上。在东陵中,慈禧陵寝是最精美考究的一座。所用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而三大殿更是奢华,其梁枋都是用名贵的黄花梨木制成的。据统计,仅地面建筑所用金叶就用去黄金近五千两,殿内外彩绘两千四百多条金龙、六十四根柱上缠绕的半立体铜鎏金盘龙等全都筛扫黄金。英国 《泰晤士报》在报道慈禧出殡的盛大场景时,也提到了她对陵寝的重视程度:“慈禧一生,极以其万年吉地为念,时往观之,询问极详。1897年,陵工告毕,太后嫌其柱不大,曾命换之。荣禄死后,庆王继其事,经办陵上雕刻装饰等工。其工程之伟大,可想见也。”
慈禧陵寝的建筑极尽奢华,她的随葬品之精致也令人瞠目结舌。
慈禧不仅生前极度贪恋权位、尽享荣华,死后也追求奢华。结果仅仅二十年后,菩陀峪定东陵就被一群野蛮士兵洗劫,生前享尽荣华富贵的慈禧竟在死后无法安息。正因为她的陵墓过于奢华,才频频引来盗墓贼的光顾。
百余年来,后人对慈禧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割地赔款的卖国贼,有人说她是顽固不化的封建余孽,有人说她对权力有着近乎变态的渴求,也有人说她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无论你如何看待她,有件事不能否认。她从一介秀女成长为执掌国家大权的最高统治者,源于她拥有极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当时在整个皇家体系里,不是思想僵化的老人,就是醉生梦死、资质平庸的晚清贵族和认不清时势、软弱无力的皇族子弟,大多都是不能够独当一面、立大志、办大事的人。似乎慈禧命中注定就是这个没落王朝的统治者。
(1) 溥伟 (1880—1936):恭亲王奕訢之孙,清朝宗室,历任官房大臣、正红旗满洲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要职。清朝灭亡后,他勾结日本人,企图恢复清朝统治,并在东北发起满蒙独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