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珍妃死亡之谜(1 / 1)

就在八国联军围攻北京之际,光绪二十六年 (1900)七月二十日,光绪帝的爱妃——珍妃死于紫禁城景祺阁旁的井中。珍妃之死留下了许多谜团:她为何被打入冷宫?冷宫指哪里?她是怎样死于井中的?死于何时?自杀还是他杀……一百多年来人们对此做了种种精彩演绎,不少说法也离真相越来越远。与其凭空想象,不如对史料再细心梳理一番,还原当时情形。

光绪帝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无疑是珍妃。光绪帝被软禁于瀛台后,紫禁城里的珍妃也被慈禧打入冷宫——后宫东北角一个单独的院落,也叫北三所。传说这是个很神秘的地方,凡紫禁城中的宫女妃嫔有罪过,或被皇帝冷落,或年老有病,就会被发落至此,但北三所的真面目究竟如何,很少有人知道。

曾随侍慈禧太后长达八年的宫女何荣儿在 《宫女谈往录》中提到,珍妃被关押在北三所最西边的屋子里,屋门由外反锁,有一扇窗是活的,洗漱、饭菜都从窗户外递进去,不许她和下人交谈。珍妃每日吃的是下等人的饭食,一天只为她倒两次马桶。慈禧还派了两个亲信太监轮流监视。最苦的是遇到节日、忌日、初一、十五,老太监奉慈禧懿旨去申斥珍妃的罪过,珍妃则跪在地上敬听。申斥一般在吃午饭的时候进行,结束以后,珍妃必须叩首谢恩。这是后宫中最严厉的家法。

那么,慈禧是以什么罪名将珍妃罚到冷宫的呢?珍妃入宫时年纪尚小,但聪敏活泼、谦和有礼、充满朝气,与光绪帝的抑郁胆怯、沉默寡言恰好形成互补。在光绪帝眼中,她像一只飞出笼的鸟儿,使他内心充满了对自立、自强的渴望,因而对她宠爱有加。珍妃工翰墨、会下棋,慈禧有时候也让珍妃站在一旁看着自己写字绘画,婆媳关系起初还算融洽。

一般认为,慈禧对珍妃态度的改变是因为光绪帝独宠珍妃而冷落了她的侄女隆裕皇后。慈禧认为光绪帝大婚后数年未育,是他故意疏远了皇后,也是变相表达对她这个安排的不满。不过,这还不至于使婆媳关系恶化到难以调和,慈禧最多只是对珍妃予以训诫。

光绪二十年 (1894)时值慈禧六旬庆典,光绪帝奉太后懿旨,晋封瑾嫔为瑾妃、珍嫔为珍妃。但没过几天却发生了一件事,使珍妃受到责罚,那就是珍妃穿男装照相。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甲午战争爆发,主战的帝党与主和的后党僵持不下。珍妃的堂兄、礼部侍郎志锐等弹劾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大臣。为了打击帝党,慈禧以“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为由,于十月二十九日将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降为贵人。

随后,又有人指证珍妃受贿卖官,说珍妃用度不足,又不会节省,亏空日甚,于是自找生财之道,与太监联合起来向外受贿卖官。据说,珍妃依靠胞兄志琮,串通奏事处太监 “拉官纤”——收人钱财,为人跑官。奏事处原是太监与朝廷官员传达沟通之处。因为有利可图,太监中最有势力的人均有染指,珍妃所住景仁宫的太监也有涉及。私卖官职所收取的贿款,一部分供给珍妃,其余由各层私分。

十一月初一,慈禧发布了一道措辞严厉的懿旨:“皇后有统辖六宫之责。俟后妃嫔等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干预国政,颠倒是非,着皇后严加访查,据实陈奏,从重惩治,决不宽贷。”这显然跟珍妃支持光绪帝主战有关。同一天,慈禧又单独给瑾妃、珍妃姐妹俩传手谕进行斥责:“瑾贵人、珍贵人着加恩准其上殿当差随侍,谨言慎行,改过自新,平日装饰衣服俱按宫内规矩穿戴,并一切使用物件不准违例。皇帝前遇年节照例准其呈递食物,其余新巧稀奇物件及穿戴等项不准私自呈递,如有不遵者,重责不贷。”从中不难看出,慈禧对珍妃的不满已达到一定程度,而对她的限制也延伸到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据说珍妃和光绪帝志趣相投,都喜欢西洋的新奇玩意,如钟表、相机之类。她还常与光绪帝 “互换装束,以为游戏”。这算不上大过,斥责一番足矣,故而慈禧仍然允许她侍奉太后和皇帝,改过自新。

光绪二十一年 (1895)甲午战争结束,朝中关于主和还是主战的争论告一段落,慈禧也给珍妃姐妹恢复了封号。十月十五日,由敬事房传下一道懿旨:“着加恩瑾贵人,赏还瑾妃,珍贵人,赏还珍妃。”

真正使珍妃的命运发生逆转的,还是维新变法运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慈禧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随即将珍妃再次 “褫衣廷杖”并打入冷宫。正所谓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光绪帝和珍妃受惩罚的同一天,他们身边的太监、宫女也难以幸免。

珍妃在冷宫被软禁了三年之久。为了给侄女出气,慈禧把珍妃和隆裕皇后都叫到身边,她让隆裕皇后掌掴珍妃,以解多年胸中郁积之气。当着太监宫女的面,珍妃大受羞辱。这段时间,多亏固伦荣寿公主的庇护,珍妃才勉强苟活,不致被折磨致死。光绪二十六年 (1900)五月中旬,八国联军进犯天津,慈禧召开紧急御前会议,光绪帝终于有了露面的机会。会后,他暂时住到养心殿,直到出逃。在这里近两个月的时间,光绪帝想到了被幽禁的珍妃:几年未见,珍妃一定也吃了不少苦,难为她咬牙忍受着。眼下太后在宫中的眼线众多,相会实在艰难。想到这里,光绪帝长叹一声。

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后,全国处于战争状态,京城也将成为战场。慈禧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帝更得留在皇城,她要让朝廷内外看到皇帝在朝中仍有决策权,所有的圣旨都是以皇帝名义发布的。虽然这是自欺欺人之举,但对稳定民心、军心还是有作用的。直到安定门被攻破,慈禧才不得不紧急出逃。

据说,出逃前光绪帝向慈禧请求留在京师,准备亲自前往东交民巷与各国使臣面谈,以求议和。慈禧当即意识到光绪帝留在京城势必会对自己掌权造成威胁,切不可给光绪帝摆脱自己控制的机会,如果他真去跟洋人和谈,得到外国支持,第三次训政又将夭折,而自己先前的诸多举措也将被废除,她个人也将面临极大的危险。所以,她坚决不同意,一定要带光绪帝出逃。

但有一个人不能带走,那就是光绪帝最宠爱的珍妃。慈禧考虑到如果把珍妃留下,洋人攻进紫禁城后,这么一位年轻貌美的妃子一定会受辱,有损皇家的脸面。既不能带走又不能留下,赐死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七月二十一日清晨,光绪帝准备随慈禧一起出逃时,才得知珍妃已经身死。正因为史料中对此事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才给了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内务府大臣景善在 《庚子日记》中记述:“二十一日,文年告予……嫔妃皆于三点半钟齐集。太后先下一谕,此刻一人不令随行。珍妃向与太后反对者,此时亦随众来集,胆敢进言于太后,谓皇帝应该留京。太后不发一言,立即大声谓太监曰:‘把她扔到井里去!’皇帝哀痛至极,跪下,恳求。太后怒曰:‘起来,这不是讲情的时候,让她就死罢,好惩戒那些不孝的孩子们,并叫那鸱枭看看,她到羽毛丰满的时候,就啄她母亲的眼珠子。’李莲英等遂将珍妃推于宁寿宫外之大井中。皇帝怨愤之极,至于战栗。”这是说慈禧出逃前临时起意,命人匆匆将珍妃投入井中。

那么,亲历此事的宫女和太监又是怎么说的呢?《宫女谈往录》中披露了详情:

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老太后吩咐我(1),说要在未正时刻召见珍妃,让她在颐和轩候驾,派我去传旨。……珍妃在接旨以前,是不愿意蓬头垢面见我们的,必须给她留下一段梳理工夫。由东北三所出来,经一段路才能到颐和轩。我在前边引路,王德环在后边伺候。我们伺候主子向例不许走甬路中间,一前一后在甬路旁边走。小主一个人走在甬路中间,一张清水脸儿,头上两把头摘去了两边的络子,淡青色的绸子长旗袍,脚底下是普通的墨绿色缎鞋 (不许穿莲花底),这是一副戴罪的妃嫔的装束。她始终一言不发,大概她也很清楚,等待她的不会是什么幸运的事。

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我进前请跪安复旨,说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我很奇怪。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这时屋子静得连掉地下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楚。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话说得很坚决。老太后下巴扬着,眼连瞧也不瞧珍妃,静等回话。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你死到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都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就这样,我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 “皇上,来世再报恩啦!”我敢说,这是老太后深思熟虑要除掉珍妃,并不是在逃跑前,心慌意乱,匆匆忙忙,一生气,下令把她推下井的。

而晚清太监回忆合集 《太监谈往录》中则这样写道:“不意义和团事起,都城不保。太后命皇上、皇后、珍瑾二妃及大阿哥溥儁一起聚住宁寿宫,预备西巡。在出宫前夕,唯虑珍妃留守宫中不妥,带走也不妥,因而传令将珍妃投入乐寿堂后西所井中。诸老太监闻言均已回避,小太监崔玉贵不敢远离。太后生气说: ‘玉贵把她推下去,你们都该杀。’崔玉贵不敢违抗,竟将珍妃推落井中。”太监崔玉贵一个人能否将有反抗举动的珍妃投入乐寿堂后西所井中,实在令人怀疑。

1930年,《故宫周刊》第三十期曾出版 “珍妃专号”,其中一篇是根据当时尚在世的老太监唐冠卿的回忆写成的,文章写道:“庚子七月十九日联军入京,宫中惊惕万状,总管崔玉贵率快枪队四十人守蹈和门,予亦率四十人守乐寿堂。时甫过午,予在后门休憩,突观慈禧自内出,身后并无人随侍,私揣将赴颐和轩,遂趋前扶持。乃至乐寿堂右,后竟循西廊行,予颇惊愕。启曰:‘老佛爷何处去?’曰:‘汝勿须问,随余行可也。’及抵角门转弯处,遽曰:‘汝可在颐和轩廊上守候,如有人窥视,枪击毋恤。’予方骇异间,崔玉贵来,扶后出角门西去。窃意将或殉难也,然亦未敢启问。少顷,闻珍妃至,请安毕,并祝老祖宗吉祥。后曰: ‘现在还成话吗?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继语音渐微,哝哝莫辨,忽闻大声曰:‘我们娘俩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后曰:‘不管有无罪名,难道留我们遭洋人毒手么?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恳,旋闻后呼玉贵。贵谓妃曰:‘请主儿遵旨吧!’妃曰:‘汝何亦逼迫我耶?’贵曰:‘主儿下去,我还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予聆听至此,已木立神痴,不知所措。忽闻后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挣扭之声,继而砰然一响,想珍妃已坠井矣。斯时,光绪帝居养心殿,尚未之知也。”此说在细节上显然有添油加醋的成分,但所述时间、情节与何荣儿老宫女所言大致吻合。

根据唐冠卿的回忆以及对珍妃之死的记录,大致可知,因慈禧当天没有宫女太监跟随,她与珍妃相见的情形无从得知,但两人肯定发生过争执,至于是珍妃自己跳井还是被人投入井中,没有确切证据。仅从挣扭之声推断,珍妃在慈禧的威逼下投井自尽的可能性最大。

珍妃的尸体是在慈禧、光绪帝逃出京师后,由太监、宫女们打捞上来,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太监公墓南面的宫女墓地的,后追谥恪顺皇贵妃,重新葬于光绪崇陵妃园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