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经历了 “康乾盛世”之后,自嘉庆朝开始走下坡路。嘉庆皇帝在位期间,既没有横征暴敛,也没有发起劳民伤财的举国工程,对政务也亲力亲为。可是,“康乾盛世”的积弊开始显露出来,所以,尽管嘉庆皇帝极力 “维持局面”,仍无法挽救颓势。
嘉庆年间,官吏腐败,民乱四起,尤其是白莲教起义来势汹汹。嘉庆皇帝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颁诏剿灭白莲教。这次清剿前后持续了九年零四个月,不仅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还大大阻滞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时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进行工业革命,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发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清朝的工业仍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商业更是受到贬抑,市场处于封闭状态,非官方外贸一律被视为走私而遭到禁止。经济凋敝,国库空虚,一些官吏利用职权大肆敛财、中饱私囊。嘉庆皇帝登基后,扳倒了最大的贪官和珅和一大批贪官污吏,国库才稍得充盈。
乾隆朝时,户部有一个叫吉朗阿的员外郎,生前银两亏空。账面上共亏银四万三千二百两,不知是他贪污挪用,还是记账出现差错,无法查到实据。他本人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家人的生活也很清贫,现在他人已去世,无法处罚,但亏空还是要补的。嘉庆帝亲自过问此事,诏令凡是欠账官员去世的,由其子孙代为偿还。按照规定,还款减半,吉朗阿的儿子景瑞需还银两万一千六百两,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景瑞的仕途还算平坦,到道光年间已官至刑部山东司员外郎,从五品。景瑞为官清廉,直到道光二十七年 (1847)仍未还清亏空的银两。道光帝得知他尚有上万银两未还后,非常生气,下令将其革职。
景瑞余下的欠账只能由他儿子惠征继续偿还。惠征在道光十一年(1831)到吏部任笔帖式,是一个相当于人事部秘书、翻译的八品文官。他工作勤勉认真,道光十四年 (1834)经考查被定为吏部二等笔帖式,道光二十三年 (1843)定为吏部一等笔帖式。这是笔帖式最高级别,再升迁就得换岗了。道光二十六年 (1846),惠征调任吏部文选司主事,从五品或正六品。越年,升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正五品。但他的父亲景瑞随即被革职,因为要帮父亲还债,他不得不加倍努力。道光二十八年 (1848)、二十九年 (1849),他因成绩连续一等,受到道光帝接见。
尽管仕途顺畅,惠征在经济上却很拮据 (道光年间的京官绝大部分比较清贫)。要想捞点实惠,最好是到地方任实职主官。按惠征的品级,稍微提升一下,就可任州府主官,但要等到这种空缺是很不容易的。
据 《内阁京察册》记载,道光二十九年四月,惠征受皇帝接见后被派往山西任归绥道(1)道员,从四品。 “洪杨起事”后,咸丰二年(1852)二月,惠征被调往安徽,任徽宁池太广道。
惠征的女儿、本书主人公慈禧出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 (1835年11月29日)。由于文献档案记载极少,人们无从得知她的出生地点和时辰。按时间推算,她出生之时,惠征正在京城任吏部二等笔帖式。惠征的夫人富察氏是驻山西归化城副都统惠显之女。一个小京官家里添了一个女儿,除了自家人高兴一阵子外,自然不会引起太多人注意。但是,谁也不曾想这个名叫叶赫那拉·兰儿 (杏贞)的女孩日后会成为咸丰帝的贵妃、同治帝的生母,又被光绪帝尊为圣母皇太后。有关叶赫那拉·兰儿童年的记载少之又少,其中传说的两段故事非常精彩。
有人考证,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 (今山西长治市上党区)西坡村一个贫穷的王姓汉族农民家庭,小名叫 “小谦”。四岁时,她被卖给本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 “宋龄娥”。十四岁时,又被卖给归绥道员惠征为婢。有一次,惠征的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以为她有福相,就收她为干女儿,改姓叶赫那拉,改名 “玉兰”(兰儿),并在衙西花园专设书房中精心培养。咸丰二年(1852),玉兰以惠征之女的身份应选入宫,几年后平步青云,掌理朝政数十载。如今长治市上党区还保留着慈禧出生地遗址和慈禧生母的坟,上秦村关帝庙后还有保存完好的 “娘娘院”。
如果此说为真,那么惠征就犯了欺君大罪。因为清朝自顺治帝入关后就为后宫立下规矩:宫闱不选汉族血统的女子,以确保皇室血统纯正(2)。清朝历代皇帝都谨遵这个规矩,惠征一个从四品的道员,又怎敢送汉人秀女 “糊弄”咸丰皇帝呢?有人认为慈禧本人对她的童年讳莫如深,可能正是因为自己的汉人出身。
有关慈禧的童年还有另一段广为流传的传说,出自曾在光绪帝身边任起居注官多年的恽毓鼎所著的 《崇陵传信录》。
道光末年,湖南副将刘某去世,他的儿子按照规矩扶棺回籍。丧船抵达清河县 (今河北邢台市)地界时,出于礼貌,他派人上岸向父亲的故交、清河县令吴棠报信。吴棠得知老友过世,甚感悲痛,立马派人送去二百两白银作为奠仪,并一再交代要送到停泊在江面的丧船上。
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清江浦还停着另一艘丧船,船上富察氏带着两男两女四个孩子,扶着丈夫惠征的灵柩北上。孤儿寡母一路哭泣,悲痛万分。某天,有人给富察氏送来奠仪白银二百两,同时送上了当地的一道名菜 “一品锅”。
这笔巨款和食物真是雪中送炭,让富察氏惶恐不安,因为名帖上写的是清河知县吴棠,据她所知,惠征生前与此人从未有过交往。富察氏的大女儿兰儿,十四五岁,聪慧过人,料定是差人送错了对象,于是赶紧将银子原样包好,以免人家来追讨时惹出笑话。
事情正如她所料,差人回去禀报后,吴棠才知道送错了对象,他把送银子的亲随大骂一通,并想要讨回银两。这时,跟随他多年、深谙人情世故的师爷出面阻拦道:“送出去的钱财,哪有再要回来的道理。硬要回来,双方都很尴尬。听说这家人也是乘官船扶灵柩回京,又是旗人身份,将来很有可能发迹。东翁何不做个顺水人情,亲自去祭奠一番,把人情做足?”吴棠觉得师爷说得有理,便亲自登船吊唁。吴棠走后,兰儿对弟弟妹妹说:“我们将来如果有出头之日,一定不能忘记这位吴县令对咱们的好意。”这份莫大的恩情着实让兰儿刻骨铭心。她独立船头,思绪万端,深感世态炎凉,难得吴棠有这番情义。后来慈禧执掌朝政,果然没有忘记昔日的恩人,一次次超擢提拔吴棠,三五年便让他坐上了四川总督之位,官居一品,其升迁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吴棠在任期间政绩平平,弹劾他的奏章接二连三,但是因为背靠慈禧这棵大树,吴棠每次都毫发无伤,这一切皆因当年的二百两银子。
不过人们对这个故事提出了质疑。首先,惠征死于徽宁池太广道道台任上,徽宁池太广道属于皖南富裕地区,一个从四品官员怎会如此穷困?其次,故事时间令人生疑。惠征病故于咸丰二年 (1852)初秋,而在这年春天,兰儿已经入宫了,不可能出宫扶灵柩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