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纪(1 / 1)

五代(907—960)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五代纪”部分,分多卷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如“后梁名将王彦章”、“‘儿皇帝’石敬瑭”、“契丹崛起北疆”等。

资治通鉴 中

那些值得借鉴的故事

后梁名将王彦章

王彦章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时人谓之

王铁枪。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七卷王彦章,字贤明,是后梁的著名将领,以作战勇猛著称。

他早年和一些青年一起投到朱温帐下,主动要求做一名部队的首领,同来的人都不服气。

他对大家说:“你们不服,是吗?谁敢和我一起,光着脚在荆棘丛里走一遭?”说着就赤脚走入荆棘,他的脚竟然完好无损,其余的人无不惊异。

王彦章跟着朱温到处征战,非常勇猛,立下了不少战功。他善使一杆铁枪,所向披靡,因此人称“王铁枪”。在两军对阵的时候,对方如果听到有“王铁枪”出阵,都会打心眼里感到恐惧,根本就不敢向王彦章挑战。随着王彦章参加的战斗越来越多,他获得的战功越来越大,“王铁枪”的声名也越来越响了,当然了,他的职位也是越升越高。到了914 年,后梁末帝朱友贞晋封他为开国伯。

915 年,朝廷想把魏州分为两个镇,但恐怕他们不答应,引起叛乱,就派王彦章率领精兵500 人,驻在附近以防万一。魏州军果然不同意分为两镇,真的发动了叛乱。他们首先进攻王彦章,想杀掉他。王彦章兵微将寡,只好向南逃走了。魏州军投降了晋王,即李存勖的部队。在他们的接应之下,晋王的军队攻破了澶州(今河南濮阳)。

当时,王彦章全家都住在澶州,晋王军队攻破澶州之后,来到王彦章府前,见王彦章家非常气派,就问当地的百姓:“这是谁家啊?”有人告诉他们说:“这是开国伯王彦章的府上。”

“王彦章是谁?怎么有这么气派的府邸?”晋王的士兵非常奇怪,旁边的人又告诉他们说:“王彦章就是鼎鼎大名的‘王铁枪’啊!”听到“王铁枪”三个字,他们都禁不住心里一颤。对于“王铁枪”,他们可是早有耳闻,赶紧把这一消息上报给了李存勖。李存勖对王彦章也非常赏识,他命令将士不可惊扰王彦章的家人。后来,专门派人把王彦章全家迁到了晋阳,并拨了一处非常好的宅院给他们居住,就连他们日常用的东西也都准备得非常齐全。

李存勖派人劝降王彦章,但王彦章根本就不听他的。使者见劝不动王彦章,就亮出了最后的底牌,威胁王彦章说:“现在你的家人全部在我们手上,晋王对他们非常厚待。如果你投靠了我们晋王,晋王会更加厚待他们;但如果你执意不从,那后果你可以自己想一想。”

王彦章明知道自己如果不投降晋王,全家都会有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拒绝了。使者实在没法说动王彦章,只好回去向晋王复命。几年之后,王彦章全家都被杀害了。

923 年,李存勖继皇帝位,建立了后唐。当时后梁在郓州(令山东东平)的守将叛归后唐,李存勖乘机攻占了郓州。得知郓州失守以后,后梁皇帝非常生气,赶紧命人发兵进攻。当时有一位叫敬翔的朝中大臣,把绳子藏在靴子里去见梁帝,并对梁帝说:“先帝夺取天下时,不以臣为不肖,我所献的计谋没有不被采纳的。现在敌军势力那么强,如果陛下忽视我的建议,臣活着也没用,不如死了倒好。”话一说完,就想拿出绳子来上吊自杀。梁帝赶忙把他止住,问道:“你有什么建议,先说出来好了。”敬翔连忙说:“现在情势非常危急,除非以王彦章为大将。否则的话,将无法挽救。”梁帝听从了敬翔的建议,任命王彦章为北面招讨

使。

李存勖听说是王彦章为主将,就亲自率领他的精兵驻扎在澶州,并告诫守将说:“‘王铁枪’非常勇猛,他这次又是带着愤激之气而来,你一定要谨慎,做好充分准备。”梁帝召见王彦章问他:“能在多长时间内攻破唐军?”王彦章回答说:“只需要三天。”皇帝左右的人都笑了,觉得这简直是天下奇谈,王彦章也太自大了。王彦章没有解释什么,便走了。两天之后,王彦章率兵到了澶州,他让人大摆酒宴,暗地里却让六百多人持着斧子,载着炭火等东西顺黄河而下。王彦章吃酒吃到一半,假装去厕所,然后悄悄率领几千精兵,沿黄河到了德胜,用斧子砍断了河桥。之后,王彦章又引兵攻击南城,大破之后,连夺了好几个城寨,其时正好三天,此后王彦章更是声名大振。

后来,由于受小人的诬陷,王彦章被夺去了兵权,手下只剩下了几百人。在一次与后唐大军的激战中,由于敌众我寡,兵力悬殊,他被后唐大将夏鲁奇所擒。夏鲁奇也曾跟随后梁太祖朱温,并且与王彦章关系很好。王彦章溃败后,夏鲁奇碰巧听出了王彦章的声音,两人仅仅咫尺之遥,他一刀刺过去,王彦章受了重伤,马又被绊倒了,才被擒住。

王彦章以前曾说过:“李存勖不过是一个斗鸡小儿,不足畏。”王彦章被擒后,被送到了李存勖那里,李存勖见了王彦章,便问他:“你曾经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斗鸡小儿,现在服了吧?”王彦章回答说:“这是因为大势已去,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挽回的。”李存勖非常同情他,并亲自给他的伤上药。由于一直很赏识王彦章的勇猛,李存勖就想把他留下来。

于是,他派人暗中试探王彦章的意思。王彦章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武夫,由于投靠了梁国,与唐帝抗衡了l5 年。现在山穷水尽打了败仗,就应该去死,即使皇上原谅我,我又有何面目见人!再说了,我们为臣为将的,怎么能先事梁后又事唐呢!还是让我去死吧!”

李存勖对他手下的大将李嗣源说:“如果你亲自去劝,王彦章也许能答应活下来投靠我们。”当时,王彦章由于伤很重不能起床,李嗣源就直接到他的卧室去看他。王彦章问道:“你不是邈结烈吗?”李嗣源的小名叫邈结烈,王彦章看不起他,所以称呼他的小名。

后来,李存勖命人用轿子抬着王彦章和他们一起行军,王彦章因为伤口非常疼痛,又无归顺之心,就坚决请求把他杀掉,李存勖无计可施,又不能放虎归山,只好照办,一代名将“王铁枪”就这样被杀害了。

王彦章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勇将,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曾经描写的铁枪庙供奉的就是“王铁枪”王彦章,江南的一些地方至今还有他的庙宇。如果排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武将武功指数他绝对能进入前十,只可惜他没看见项羽、吕布,如果能打一仗,不知道谁能赢

呢!

李存勖消灭朱全忠

存勖幼警敏,有勇略,克用为朱全忠所困,封疆日蹙,忧形于色。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三卷晋王李存勖长得体貌雄伟,能文能武,勇略过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的军队日益强大,先后攻破幽州,俘虏了刘仁恭,又接连几战大败了后梁朱全忠的军队,大大消耗了后梁

的实力。

923 年,晋王李存勖登上魏州牙城南面的祭坛,祭告上天继位称帝,国号定为大唐。他任命百官,大赦天下,尊母亲晋国太夫人曹氏为皇太后,尊父亲的正妻秦国夫人刘氏为皇太妃。从此,后唐正式建立,李存勖就是后唐庄宗。

接着李存勖听从枢密使郭崇韬的建议,趁后梁后方空虚,冒险深入敌境,直接袭击大梁。

李存勖的军队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一路上后梁的军队节节败退。眼看后唐的军队要打到都城大梁了,当时朱全忠的儿子后梁末帝朱友贞慌成一团,急忙召集大臣询问对策,结果大臣们没有人能回答。最后,朱友贞又召来宰相郑珏商量,郑珏请求让自己带着传国之宝假装投降,以缓解国难。左右大臣们听说了,都缩着脖子偷笑。朱友贞见无计可施,日夜流泪。

有一天他把传国之宝放在卧室里忽然找不到了,他还以为是身边的人偷去迎接后唐军了。

过了几天,有人报告说后唐军已经过了曹州,车马扬起的尘土遮蔽了半边天。朱友贞听说后更加恐慌,便对侍臣皇甫麟说:“李家与我家世代为仇,从情理上说绝不能投降他们,也不能等着被他们杀死。我又下不了手自杀,你可以把我的头砍下来。”皇甫麟听后哭着说:“我为陛下战斗,可以死在后唐军的手上,但不敢接受这个命令。”

朱友贞接着说:“你打算出卖我吗?”

皇甫麟见圣意难违,又不愿杀死朱友贞,于是就想自杀,朱友贞连忙拉住他说:“我和你一起死。”于是皇甫麟先杀了梁末帝,随后自杀。

第二天,李存勖的军队攻陷了后梁都城,有人就拿着朱友贞的脑袋献给了李存勖。当年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与朱全忠长期争雄,临终前,他嘱托儿子:“你要替我杀死朱全忠。”现在李存勖实现了父亲的遗志,可谓志得意满。

李存勖是五代时期后唐政权的建立者,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的长子。本姓朱邪氏,小名“亚子”。908 年继晋国王位,之后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刘守光)使得晋国逐渐强大起来。923 年4 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后唐庄宗。同年12 月灭后梁,实现了对中国北方的大部统一。他不但以勇猛闻名,还洞晓音律,能作曲。

“儿皇帝”石敬瑭

初,高祖以马三百借平卢节度使杨光远,景延广以诏命取之。光远怒曰:“是疑我也。”

密召其子单州刺史承祚,戊戌,承祚称母病。夜,开门奔青州。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三卷石敬瑭(892—942),沙陀人,于936 年联合契丹灭后唐,尊契丹皇帝“父皇帝”,自称为“儿皇帝”,建立后晋政权,历来为人不齿。事实上,尊强盛政权“父皇帝”,是少数民族

的传统做法。

五代时期的社会动**不安,割据一方、手握兵权的将帅都想称王称帝,他们有的互相勾结,有的交结外族,政权更替非常频繁。其中有一位皇帝的上台比较特别,他以割地、纳贡、称臣的条件向契丹政权求援,依靠契丹兵灭掉了前朝,登基称帝,他就是史称“儿皇帝”的

后晋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是沙陀人,早年投靠后唐贵族李嗣源。因为他骑术、箭法高超又胸怀大略,聪慧过人,很受李嗣源的赏识,李嗣源不但把他当心腹,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石敬瑭因此对李嗣

源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当时李嗣源被后晋皇帝李存勖怀疑猜忌,石敬瑭及时地为李嗣源出谋划策,劝说他起兵造反。后来全国各地纷纷叛乱,众叛亲离的李存勖中箭身亡,李嗣源继位当上了后唐明宗。

石敬瑭跟随明宗多年,屡立战功,被任命为掌管边防军政大权的节度使。李嗣源死后,儿子李从厚继位为后唐闵帝。石敬瑭作为先帝的老臣,受到更多的礼遇和恩宠:被加封为负责全国政务、相当于宰相的中书令,进入了后唐的政治核心,同时又让他镇守太原。

李从厚即位的第二年,李嗣源的养子、晋王李从珂起兵造反,杀掉闵帝,自己即位成为后唐末帝。早在李嗣源在世的时候,李从珂和石敬瑭就因为力大无比、英勇过人而成为明宗的重臣,但是两个人心里却互不服气,一向面和心不和。

现在李从珂即位当了皇帝,对石敬瑭当然很不利,石敬瑭时时刻刻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招来祸患。当他入朝庆贺末帝登极即位后,不敢提出回到太原去,担心末帝猜忌自己。

多亏太后屡次为他说情,末帝才允许他回到太原。一回到太原,石敬瑭就想方设法采取各种

措施保全自己。

末帝对皇宫外面的事情特别感兴趣,经常叫来一些心腹大臣在宫中值班,君臣时常一聊就聊到半夜,于是石敬瑭用重金贿赂太后身边的亲信,让他们监视末帝和大臣们的谈话,宫里不管发生了什么大小事情,石敬瑭都了如指掌。每当有客人拜访,石敬瑭就在人家面前讲自己身体如何如何虚弱,不能胜任统帅职务,言外之意是让末帝不要怀疑自己。

石敬瑭一方面极力向朝廷表白自己没有异心,一方面不停地暗中发展实力。他借口补充军费把自己分散在垒国各地的财物都收拢起来运到太原,这一举动自然更增加了别人的猜

疑。

石敬瑭于是又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试探末帝对自己的信任程度,他几次上书末帝,说自己体弱多病,请求解豫兵权,或者调到其他不是很重要的藩镇。末帝当然想借机收夺石敬瑭的兵权,但又怕他造反,因此犹豫不决。

一天,大臣薛文遇趁末帝身边无人时说:“有句谚语说:‘在路边盖房子,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纭,三年也盖不好。’现在的事情只能靠皇上您自己决断。群臣都为各自的利益打算,哪里肯什么话都说?依我看来,石敬瑭的反叛之心已经路人皆知,您把他改派到别的地方他要反,不改派他也要反,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不如先下手把他解决了!”

末帝听从了薛文遇的建议,下诏将石敬瑭调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当节度使。石敬瑭接到诏书十分惶恐,和心腹商议对策说:“皇上曾答应我,在我有生之年绝不委派别人替代我的职位,现在忽然又下了这样的命令,难道是真的怀疑我了吗?我并没有兴兵作乱,朝廷却先挑起事端,我怎能坐以待毙呢?现在我暂且写份奏书推说有病,看看皇上意图如何?”部将刘知远、桑维翰都极力劝他起兵叛唐。

于是石敬瑭发出布告,说李从珂是养子,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应当由明宗的儿子当皇帝,

宣布自己起兵反唐。

石敬瑭估计凭自己的实力没有灭掉后唐的把握,于是想取得契丹政权的支持。他让桑维翰起草奏书向契丹称臣,并且请求用对父亲的礼仪来侍奉契丹皇帝,又约定如果契丹出兵灭掉后唐,就把卢龙和雁门关以北的各州都割让给契丹,然后派使者带着奏书从小路到契丹求

救。

刘知远劝阻说:“向契丹称臣还可以,但把他当父亲对待则太过分了。而且,给他们送厚礼就可以使他们出兵,没有必要再割让土地,只怕他们以后成了中原的心腹大患,后悔就来不及了!”石敬瑭不以为然。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见到奏书非常高兴,当即答应出兵。耶律德光亲自率领5 万骑兵南下进攻后唐,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和石敬瑭的军队会合。

936 年11 月,耶律德光立石敬瑭为后晋皇帝。石敬瑭兑现诺言,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还答应每年送绸缎30 万匹。没过多久,契丹、后晋联兵攻克洛阳,后唐灭亡。

后晋政权建立后,石敬瑭的帝位并不巩固,人们对他对契丹奴颜婢膝的态度非常不满,一些掌握军事实权的武将借机发展实力,想建立政权取代后晋。

石敬瑭侍奉契丹十分恭敬谨慎,在给契丹的奏章中都称臣,称契丹皇帝为“父皇帝”。

石敬瑭除了每年进绸缎30 万匹之外,遇到年节、丧事、喜事都要送礼吊唁、庆贺,在通往契丹的大路上,后晋送礼的使节络绎不绝。

而契丹对后晋却相当傲慢无理,经常会为一点点小事派使节来后晋指责,每次石敬瑭总是说尽好话来应付他们,后晋派往契丹的使者则时常受到契丹君臣的侮辱。尽管全国的官员、百姓都觉得这样对契丹很可耻,但是石敬瑭对契丹却没有一点厌恨之心。

在石敬瑭执政时期,契丹和后晋一直维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后晋每年送给契丹的财物只相当于几个县的赋税,而且经常借口百姓生活贫苦,不按照全额敬献贡品,这无疑给百姓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

对于石敬瑭的评价,《旧五代史》里也是功过分明,先肯定了石敬瑭的节俭,说他能礼贤下士,能纳谏,但是不该为一己之利引契丹进中原却给人民带来灾难,致使后晋灭亡,“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旧五代史》评述说,他如果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得到帝位,即使功德超不过前人,也能成为一个仁慈勤俭之主。

但历史是无法改写的,石敬瑭割地于契丹,客观上也促进了契丹游牧民族的逐步汉化并

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

在众多的史料评述中,后晋皇帝石敬瑭的名字和“儿皇帝”、“卖国贼”的骂名紧紧关联,后世纵有些许为之翻案的声音,也即被滔滔“伐石”洪流所没。历史是没有偏见的,一个为一己之利而割疆土于异邦的“儿皇帝”,纵有再大政绩,也会让人产生许多联想,但对待历史人物,我们应客观地看待才对。

契丹崛起北疆

契丹以晋招纳吐谷浑,遣使来让,帝忧悒不知为计。五月,己亥,始有疾。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三卷五代时,东北的契丹崛起。916 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30 年后,耶律德光攻进中原,灭后晋,建立辽帝国,历史从此逐步进入新的南北对峙时期。

五代十国是契丹崛起的重要时期。后梁、后唐、后晋等政权为了争夺权力,都极力拉拢契丹,甚至不惜以割地、纳贡、称臣的条件请求契丹出兵,契丹趁机不断发展实力并建立政权,由北方草原走向中原政治舞台。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一带地区,后来逐渐向西方、南方发展,在唐朝中期形成了由八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耶律阿保机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在他的领导下,契丹人吞并女真、室韦、奚等部落,南下侵扰汉地,

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对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它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389 年,柔然部战败了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生活,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契丹的声名远扬,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作“契丹”。

阿保机于唐末乘中原之乱统一各部后,于907 年先征服上述部落后,又镇压了阻卜、契丹贵族等势力的叛乱。于916 年(辽神册元年),建立了中国北方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契丹国,建年号为神册。918 年(辽神册三年),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920 年(辽神册五年),创建契丹大字,下诏推行。922 年(辽天赞元年),封耶律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其后,政权及统治江域几经更迭,并一度点有中原,与当时统治中

原江南的宋朝相对峙。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彪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 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916 年建立了契丹国,947 年改国号为大辽。

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刘知远入梁

始,安重荣移擞诸道,云与吐谷浑、达靼、契同起兵,既而承福降知远。达靼、契亦莫

之赴,重荣势大沮。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二卷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 年)正月,契丹灭亡后晋。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入主大梁,后晋出帝石重贵及皇室成员被劫持到契丹,中原大地一时出现了没有君主的局面。

担任河东节度使、中书令的北平王刘知远虽被任命为北面行营都统,但因为与石重贵互相猜忌,他的官职也只是徒有虚名。契丹入侵中原时,刘知远始终袖手旁观。他在太原招兵买马,积蓄力量,逐渐成为各藩镇中一支实力强大的队伍。二月十五日,刘知远在太原称帝,

建立了后汉王朝。

三月十七日,耶律德光从大梁返回契丹,途中病逝。刘知远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出兵占领河南,入主中原。他派忠武节度使史弘肇为前锋,先期南下。

五月十二日,刘知远率军从太原起兵,出阴地关,直奔京都大梁。

契丹留守汴州的节度使萧翰是契丹皇后的哥哥,他听说刘知远率军南下,便想及早返回契丹,可他又担心中原无主,势必大乱,从而使他无法从容北归。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许王李从益和王淑妃住在洛阳,萧翰派人到洛阳把他们带到大梁,然后假借耶律德光的命令,立李从益做皇帝,并设置文武大臣,他这才起身返回契丹。

李从益派人召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和河阳节度使武行德前来大梁抗拒刘知远,可这两员大将不但按兵不动,而且把这件事禀告刘知远。

文武百官都来拜见李从益的母亲王淑妃,王淑妃哭着说:“把我们孤儿寡母推到这个位置上,这不是在害我们吗?你们这些人都没罪,准备迎接新君吧,不要顾及我们母子。”

她的话使众人深受感动,有人说:“现在把各营兵马集中起来,也不少于五千,加上萧翰留下的一千名燕兵侍卫,坚守一个月不成问题。到那时,北边一定会有救兵来的。”

王淑妃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我们母子本来就是亡国之人,怎敢和别人争夺天下?

听天由命吧!如果用兵,满城生灵涂炭,又有什么好处呢?”

大臣们仍然坚持守城抵抗,刘审交摆了摆手,制止众人的议论。他说:“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大家不要再说了,一切都听从太妃的安排。”

于是,王淑妃决定派使者向刘知远称臣,请求他早日来到大梁,同时王淑妃和李从益从宫中搬了出来,住进私人住宅。

刘知远的大军一路南下,所向无敌,在六月初三抵达洛阳,大梁文武百官前来迎接。刘知远派郑州防御使郭从义先进大梁,清理内宫,并秘密杀死李从益和王淑妃,他自己在十一

日进入大梁。

王淑妃临死时,悲痛地说:“我儿子是被契丹立为皇帝的,他有什么罪?为什么就不能留下他一个人,让他每年寒食节祭扫明宗皇帝的陵墓呢?”王淑妃的话凄惨哀婉,周围的人

无不为之落泪。

这一年,刘知远立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刘知远作为一个动**时期的封建帝王,在统一北方,抵御契丹方面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尤其是反对石敬瑭“割地”、“称儿皇帝”,对其卑劣行径给予公开的反对,深忧“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证明其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洞察力。

郭威废帝自立

军士郭威旧隶刘知远,当从杨光远北征,白知远乞留,人问其故,威曰:“杨公有奸诈之才,无英雄之气,得我何用?能用我者莫刘公乎!”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一卷后汉隐帝刘承祐18 岁继位,由杨郃、郭威、史弘肇、王章四人辅政,随着他渐渐长大,对重臣辅政的局面感到不满,就企图诛杀四大臣。950 年的一天清晨,文武百官上朝。他们刚刚走到广政殿外的廊房下,突然从殿内冲出几十名武士,乱剑齐下,杨郃、史弘肇、王章

三个人顿时倒在血泊中。

当时,郭威正领兵驻守邺都。刘承祐派供奉官孟业携带密诏到邺都,命令邺都的副将郭崇威等人杀死郭威。没想到事情处理得不好,密诏很快落入郭威手中,郭威不禁大惊失色。

他立即召集郭崇威、王峻、曹英等部将聚会,手拿密诏,痛心疾首地对众人说:“我和杨郃他们跟随先帝披荆斩棘,历尽艰辛,夺取了天下。自从接受辅政重任以来,我们为朝廷尽心竭力,没想到杨郃他们竟然死得这么惨,剩下我一个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是陛下的诏书,你们就按诏书的命令,把我杀了吧!”众人一听,惊得目瞪口呆。郭崇威流着眼泪说:“天子年少,这一定是天子身边的小人们干的。崇威情愿跟从郭公入朝面见天子,扫除奸党,郭公不能蒙受千古恶名。”众人纷纷劝说,一致要求进军大梁,扭转乾坤。郭威实在忍无可忍,毅然率军南下,直捣京都大梁。

刘承祐得知郭威反叛,顿时惊恐万状,追悔不迭。他颓丧地对身边大臣说:“那天的事

情,太草率了!”

这日,郭威大军与朝廷军队在大梁郊外刘子陂摆开战场,刘承祐硬着头皮亲临阵前督战。

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率领骑兵向郭威军队发起猛攻,郭崇威率领骑兵迎战,南北两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战斗很快结束,朝廷军队兵败如山倒,士兵纷纷投降,慕容彦超仓皇逃走。

第二天,刘承祐率领残兵败将返回大梁。

哪知平卢节度使刘铼占据城门,开弓放箭,刘承祐只得拨转马头,向西北方向奔逃,最终被翰林茶酒使郭允明杀害,郭允明也自杀身亡。郭威得知刘承祐的死讯,不禁黯然神伤,

失声痛哭。

郭威进入大梁后,率领百官拜见太后。郭威对太后说:“现在军政繁多,国中不可一日无君,请太后及早选定继嗣。”

太后无可奈何地说:“高祖有两个弟弟、两个儿子,就让百官从中选择最合适的吧。”郭威等人一致要求后汉高袒刘知远的亲生儿子刘承勋继位。太后说:“刘承勋长期患病,卧床不起。”众人不信,请求面见刘承勋,太后派人把刘承勋抬到众人面前,众人这才确信无疑。

郭威率领百官又请求让刘知远的养子刘斌继位,刘斌是刘知远的侄子。太后同意百官的请求,郭威立刻派太师冯道等人前往徐州迎接刘斌入朝登基。

十二月,刘斌跟随冯道等人从徐州返回大梁,路上巧遇郭威率军出征抵御契丹。刘斌派使者慰问官兵,将士们私下议论说:“我们攻陷京师,逼死主上,罪行实在太大了。如果刘氏家族再次执掌天下,我们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十二月十九日,郭威率军到达澶州。第二天早晨,郭威刚要整顿兵马出发,就听见住所外面人声鼎沸,喊声不断。郭威唯恐发生不测,急忙命人关闭院门。外面的将士纷纷翻墙而入,众人叩拜郭威说:“我们已经和刘氏结下仇怨,绝不能再让刘氏当皇帝,皇帝必须由侍

中来做。”

众人百般恳求,郭威一再推辞。这时,有人撕下黄旗披在郭威身上,众人趁势欢呼万岁,

簇拥着郭威返回大梁。

枢密使王峻得知郭威的军队哗变,立刻派留守大梁的侍卫马军指挥使郭崇威带领七百名骑兵直奔宋州,把刚刚走到宋州的刘斌看护了起来。郭崇威让冯道先返回大梁,然后杀死了刘斌身边的几员大将,把刘斌幽禁在宋州。不久,刘斌遇害。

太后无奈,只好发布命令,废黜刘斌为湘阴公,授予郭威传国玉玺,郭威登基称帝,建

立了后周王朝。

郭威废帝自立导致后汉灭亡,及五代最后的一个王朝——后周的建立,郭威自立也致使北汉正式代替后汉。郭威自立也象征五代十国踏入一个新的阶段:后周时期。后周是个比较强大的王朝,这都为未来宋朝的统一打好了根基。

五朝元老冯道

魏主之在洛阳也,密道遣阁内都督河南赵刚召东荆州刺史冯景昭帅兵入援。兵末及发,魏主西入关。景昭集府中文武议所从,司马冯道和请据州待北方处分。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六卷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在五代时期,他历事五朝,侍奉过11 位皇帝,高居相位二十多年而不倒,真是一个官场奇迹,他晚年自号“长乐老”。

冯道为人勤奋、俭朴,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早年,他在晋王李存勖手下做草书记。有一次后晋、后梁军队夹河对峙,冯遭在自己军中搭一个草棚,不设床席,睡在草料堆上。领到的薪俸,拿来与手下人分享,与他们共用器皿,一同吃喝,自然得体。

有一次,他的将领中有人掳掠到别家的美女送给冯道,冯道推辞不掉,无奈就把她安置在另外的房间,查访了解到她的家人后,就派人将其送回。

父亲去世后,冯道离职在景城居丧。那时正值荒年,他便拿出家中全部资财周济乡里百姓,并亲自耕田砍柴。看见有未耕的荒田,或人家无力耕种的,冯道就晚上悄悄替人耕种,后来别人知道后感到很惭愧,前来感谢他,冯道却不把这些看成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守丧期满,他又被征召为翰林学士。

后唐明宗即位后,因早就知道冯道的人品与才学,便问安重诲:“先帝时的那个冯道现在在哪里?”安重诲答道:“还是任学士。”明宗说:“我平素就知道他,此人正是我要选任的宰相人选。”于是明宗授予冯道端明殿学士,升迁做管理军队事务的兵部侍郎,一年后又授予他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权如同宰相一般。

明宗在位那几年,国家收成都比较好,中原也没有战事。冯道向明宗建议说:“臣在河东做文书官的时候,奉命到中山去,当时由于路途不平,唯恐马有踏失,我便紧紧握住马嚼缰绳,不敢有半点松懈。等到了平地,我以为无须多虑,思想也放松了,结果就坠马受伤。

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大凡身处艰难危险境地时,人都会深思熟虑,谨慎而行,所以不会有什么差错,而身居安逸则祸患常随思想松懈而至,这是人之常情啊!”

明宗问:“倘若国家收成比较好会对百姓生活有帮助吗?”

冯道说:“粮食若涨价,老百姓就要挨饿;粮食若不值钱,农民的收入就会受损。”可见冯道是一位居安思危、关心民心的大臣。

还有一次,明宗得到一个玉杯,玉杯上刻着“传国宝万岁杯”,这非常投合明宗的心理,明宗对这个玉杯十分珍爱,常常放在手中把玩。一天,他把玉杯拿给冯道看,并对他说道:“这可是朕的宝贝。”冯道听了不以为然地说:“这算什么宝贝,做帝王的应该有一种无形之宝。”明宗很奇怪地问:“什么是无形之宝?”冯道告诉他说:“无形之宝就是仁义。”明宗听了心中暗以为是。正是在冯道的辅助下,明宗在位期间才出现了五代十国时期最好的政治局

面。

冯道给明宗做了十多年宰相,明宗死后又做闵帝的宰相。潞王在凤翔反叛,闵帝出奔到卫州(治在今河南汲县),冯道率百官迎接潞王入朝,拥戴他为帝,冯道又做了宰相。末帝继位时,闵帝还在卫州,过了三天,闵帝才遭杀害。不久末帝调冯道做同州节度使,掌管一方财政军政大权。过了一年,赐授司空高职,这是辅助末帝治同安邦的要职。

后晋灭后唐,冯道又侍后晋。高祖授任冯道做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授司徒,职权范围大体与司空一样,又兼做侍中,晋封为鲁国公。石敬瑭死后,冯道又任出帝宰相,加授太尉职衔,并且又封为燕国公。不久,降职做匡国军节度使,迁调镇守威胜。

契丹灭后晋,冯道又为契丹效力,官居太傅,掌管训导事务。后汉岛祖继位,冯道又归附后汉王朝,并以太师身份入朝参政。

后周灭后汉后,冯道又侍奉后周,周太祖郭威任命冯道为太师,掌管训导事务。郭威很器重他,每次召进宫来听取他的建议时,都不直呼其名。

冯道的为人处世之道颇值得玩味,在那个政权更迭的年代,冯道能安身免祸,同时又做了一些安抚民生的事,也算难得。

冯道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为官之道首要在于“正”,只有廉洁自律,冯道才能获得那么多帝王的信赖和同僚的尊重,才能在官场中游刃有余。正如他晚年所作的一首表明自己做官诀窍的诗中所说: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小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尽管“正史”对冯道多有微词,但以我们今天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冯道可以说是一个完人。他对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不跟着别人一条道走到黑;他忠于职守,办事情,既有原则也讲究技巧;他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他有胆有识,谋略过人。置于五代十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空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为民请命后还能全身而退。对于投身于职场的现代人来说,冯道身上有着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