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自传(1 / 1)

【昔在颛顼,命南王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颛顼统治天下的时候,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尧和虞舜的时候,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一直到商朝。周宣王的时候,重黎氏因为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的时候,司马氏离开周的都城,去了晋国,后来又迁居少梁。

自从司马氏到了晋国以后,族人分居各地。在秦国和张仪辩论的司马错,就是司马氏的后代,而司马谈是司马错的后代。司马谈担任汉朝的太史公,他有个儿子,叫作司马迁。司马迁出生在龙门,10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和背诵古文。20岁的时候,就去了南方,游历江准地区,登上会稽山,探察大禹留下的遗迹,还观览了九嶷山,在沅水湘水上泛舟。此外,他还渡过了汶水、泗水,去齐国和鲁国的都城游历,考察孔子故乡的风俗,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经过鄱、薛、彭城。再经过梁、楚,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以后,司马迁又担任郎中,奉命西征巴蜀,经略邛、笮、昆明。

元封元年,汉朝天子开始举行封禅典礼,而太史公司马谈却被留在洛阳,不能参与这件事。他心中愤懑忧郁,最后得了一场重病,奄奄一息。此时,恰好司马迁从巴蜀回来,拜见了父亲。

奄奄一息的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司马家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和夏朝的时候,就负责掌管天文历法,而且声名远扬,但是后来却越来越衰落,一直到现在,难道我们司马家担任史官的传统会断绝在我的手里吗?”看着父亲瘦削的脸庞,听见父亲伤心欲绝的话,司马迁心中感慨万千。司马谈紧抓着司马迁的手不放,说:“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你能够接替我的职位,继续做太史,延续我们司马家的传统,继承祖先的事业。那样的话,我就是死了,也不会有什么遗憾了。”司马迁哽咽着,看着父亲,点了点头。

司马谈继续吃力地说:“儿啊,现在天子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作为史官,却不能随行,这是我的命啊,是命啊!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替我的任务,继续做太史。你做了太史以后,千万不能忘记我想要完成的论著啊。孝道从孝顺父母亲开始,然后是侍奉君主,最后就是名扬后世。通过扬名后世来给父母争光,这就是最大的孝道。”

停了一停,司马谈接着说:“天下的人之所以都称颂周公,是因为他宣扬文王、武王的美德,在天下倡导周族的淳厚风尚,讲论太王和王季的深谋远虑,并且追述始祖后稷的功绩。周幽王、厉王以后,周朝王道衰落,礼乐败坏,孔子研究和整理原来的典籍,振兴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出了《春秋》,天下学者至今还以孔子所述为准则。近400年来,诸侯各国相互兼并,史书遗失殆尽。现在汉朝兴起,天下已经得到了统一,但是我作为太史,却不能够对以往的明主贤君和忠臣义士进行评论和记述,断绝了自古以来天下修史书的传统。这一点,我感到非常惶恐,你一定要牢牢地记在心上啊!”听了父亲的这些话,司马迁低下头,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他看着父亲,坚定地说:“父亲,儿子我虽然笨拙,但是我一定会牢记您的教导。我当上太史以后,一定会详细记述先人所整理过的历史旧闻,不敢有什么遗漏。”

司马谈去世3年后,司马迁接替了父亲的职位,担任太史令。他牢记父亲的教导,认真整理收集以往的书籍和史料,立志完成父亲的遗愿。

7年后,司马迁因仗义替兵败的李陵辩护,被施以宫刑,还被囚禁起来。在牢里,司马迁感慨万分,随后深思道:“《诗》、《书》之所以含义隐微、言辞简约,那是因为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推演出了《周易》;孔子困在陈蔡,写下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在外,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编写了《国语》;孙子受了膑刑,著述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郡,世上才有了传世之作《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下了《说难》和《孤愤》;而且《诗》300篇,基本上都是圣贤抒发愤怒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郁闷积结,思想不能通畅地表达出来,所以才追述往事,思考未来。”想到此,司马迁下定决心编写史书,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时的历史,此书从黄帝开始,谓之《史记》。

读史明智:

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具有自传性质的书序,开创了我国古代传、序结合的自传创作方式。在人称、叙事等各个方面都对后人的自传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篇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在这篇自序里,人们能看出他不负上辈嘱托的坚定决心,也能看出他好学深思、回望和记录历史的情感抒发。

——全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