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克里姆林宫的时候,有一种见着童话世界的感觉。
后来每每想起,这感觉有增无减:三角形的平面格局已够奇特了,且不大规则,如小孩子画出的三角形;高低起伏的紫红色宫墙间站立着大小、高低、间距不等的几十座尖尖的钟楼;内内外外一座座教堂顶上排列着五颜六色的“洋葱头”;宫墙和红场的红,是那种含点巧克力色的紫红——整个儿就是一块大蛋糕的挤切造型,一方大积木的搭建组合。
况且,宫里还有明光闪闪的刀枪库,眼花缭乱的珍宝馆,金光灿灿的马车队,从未使用过的巨型大炮,从未敲响过的巨型大钟……
克里姆林宫的俄语意思是“堡垒”或“要塞”。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最早出现,就是一个童话故事。
11世纪之前,这个地方还是被呼啸着的针叶森林覆盖着的起起伏伏无边无际的原野。以简朴的畜牧、农业为生的稀疏的东斯拉夫民族散落在森林的缝隙中。由于位于莫斯科河和涅格林那亚河汇流处,才慢慢发展成这个地域的手工业、商业中心。
到12世纪初,这片领土归属了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公国。1147年,莫斯科的名字出现在编年史中,这一年后来被正式定为莫斯科城奠基年。1156年,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在现在克里姆林宫的地方,一座木建的要塞出现了。
有利的战略位置,繁荣富有的城市,招引来王公们不停地争夺。从此,呼啸在针叶森林里的战火就没有间断过。如森林深处的篝火一样,木构建筑时代的莫斯科一次次地被烧毁,又一次次地复苏。要不是20世纪在克里姆林宫里新建大会堂时挖出最早的要塞遗址,人们无法得知当时的情状。遗址显示得很清楚:木建要塞长700米,宽40米,高8米,土筑围墙,底部用三层圆木加固,顶部围以木栅栏,设立三四个瞭望塔。要塞内一座大楼房显然是王公派驻官员的指挥所。
13世纪初,鞑靼军队**,莫斯科要塞被付之一炬。据说掠夺并烧毁要塞的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后来的几十年里,莫斯科城被游牧民族多次践踏。
14世纪,伊凡一世执政期间,莫斯科公国的领土得以大幅度扩展,国力大增,基本结束了外敌的入侵。1339年,围绕着恢复扩大了的要塞,遍植橡树,郁郁葱葱的克里姆林宫变成中世纪著名的绿色要塞。可是,能挡得住外敌的入侵,却挡不住大火的袭击。1365年,一场大火又使克里姆林宫**然无存。
莫斯科需要牢固永久的防御。
两年后,伊凡一世的孙子将克里姆林宫重建成石头要塞。要塞内的教堂也用来自莫斯科郊区的白石建造。
新要塞很快就在接二连三的战争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石造的要塞同时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眼看着就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莫斯科就是这个国家的坚固核心。莫斯科很快从防御的要塞变成了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
15世纪后期,分封制的公国合并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伊凡三世大公获得“全俄沙皇”称号,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莫斯科因此有了“第三罗马”之称。
1485年,克里姆林宫开始了又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扩建,占地面积达到27.5万平方米。在保持原来不规则三角形这一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先后建成了红砖围墙和众多的瞭望塔。总长2235米的红砖围墙,因地形而高矮薄厚不一,高5米到19米不等,厚3.5米到6.5米不等。宫墙上设有防御垛口1045个。
为了加强防御的功能,16世纪初,沿宫墙开挖了一条宽32米、深12米的人工河,把莫斯科河与涅格林那亚河连接起来,克里姆林宫又变成一座防守严密的岛上要塞了,直到19世纪初人工河被填平。
任何时候看过去,最招人瞩目、最有童话色彩的是与红色的宫墙连接在一起的塔楼。
造型不一、功能有别、高低参差,并有各自名字的大大小小的塔楼竟有20座之多。
被公认为欧洲要塞建筑专家的意大利建筑师们参与了克里姆林宫的建设。
1485年,意大利人建成第一座里面有水井、有通向莫斯科河秘密通道的瞭望塔,取名为达伊尼茨卡娅塔。此后,各样名头的塔楼接连不断地耸立起来。1487年,还是那位意大利建筑师,为了表达对居住在克里姆林宫不远处的贵族别克列米舍夫的尊敬,在宫墙的东南角建了一座以这位贵族名字命名的塔楼。现在这座塔楼叫莫斯科河塔。
在两河汇流处建造的塔叫斯维布罗夫塔,塔里面也有水井和通道,后来还装上抽水机,通过特殊管道,把水输送到克里姆林宫的各个角落,因此,这个塔也叫抽水机塔。
1491年,建造起庄严的十层高的救世主塔。塔门就是克里姆林宫的正门,大门上方有救世主的圣像。通过这座神圣的大门时,不允许骑马,不允许戴帽。一百多年后,救世主塔上安装了报时钟。时钟的表盘不是现在的12等分,而是17等分;不是指针转动,而是表盘转动。可惜,这座奇特的报时钟被1701年的大火烧掉了。彼得一世下令,重新制作了带音乐的报时钟。今天看到的塔顶的大自鸣钟,制作于19世纪。四面四个表盘,每个表盘直径6.12米。每个表盘上不停地走动着的时针长2.97米,分针长3.28米。大自鸣钟与天文台报时钟相连,报时精准。在莫斯科,每隔一刻钟,就会听到著名的“克里姆林宫的钟声”。
1495年,最高的三位一体塔落成。三位一体塔的大门专供总主教、女皇和公主官邸的人员通过。
此外,还有无名塔、枢密塔、军火库塔、兵器库塔、马厩塔、要塞司令塔,等等。有的塔带有行车道,可以运送食品和饲料。有的塔用来审判和关押罪犯,叫刑讯塔。有以钟声提醒和召唤人们的叫警钟塔。
大部分塔楼设有许多枪炮射击垛口,顶层还有向外伸出去的悬空垛口,可以把进攻的敌人消灭在墙脚下。每个塔都有与宫墙连接的通道,守卫的士兵不必下到地面就可跑遍整座要塞。
1680年建成的宫墙上的最后一座瞭望塔虽然取名沙皇塔,却是一座很小很小的塔,好像童话中的小阁楼。这个地方原先有一座小木塔,据说当年的沙皇伊凡四世常常钻进小小的木塔里悄悄地监视宫墙外广场上发生的事件。
被宫墙和塔楼严严实实围起来的皇家建筑,色彩鲜艳明亮,看起来像新修的一样。面对这些建筑,很难想到它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最宏大的建筑是克里姆林宫大宫殿。大殿正面长125米,高44米,内有单独房间700个。一层是皇室人员的起居区,二层是颁发国家勋章、举行礼仪活动、接待会谈的各式大厅。
大宫殿外立面的墙根基以灰色石块镶砌,门、窗框全部用白色石块,并雕刻出多种装饰图案。殿内各大厅精美豪华的装潢陈设,包容了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完成大殿全部工程的是当时俄罗斯最优秀的建筑家、画家、雕刻家们。大宫殿虽然建造于19世纪40年代,但艺术家们出色地将新的宫殿与自14世纪以来的宫廷建筑——多棱宫、沙皇金殿、阁式宫、宫殿教堂等——和谐地连接在一起并组成完美的整体,使所有参观的人们可以从中完整地体味500年中俄罗斯建筑与装饰艺术的独特创造。
和北京的紫禁城一样,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是世界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区博物馆。不过,克里姆林宫的博物馆行动要早得多。现在对外开放的闻名世界的兵器馆,就是当年克里姆林宫的珍宝馆,也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博物馆。
最早的兵器库是皇室的作坊,类似的还有黄金库、银器库等,专为皇室和总主教院制作贵重器物,如紫禁城里的造办处。作坊里集中了俄罗斯最有才华的工艺艺术大师,也如紫禁城里的造办处。不同的是,从16世纪初开始,兵器库就成了收藏国家珍宝的专用馆舍。到了18世纪,宫内的所有作坊、国库,整合为一体,成为今天兵器馆的前身。1806年,亚历山大一世下令,将克里姆林宫兵器库作为对外开放的博物馆。6年后,新建了一座博物馆大楼,一直使用到19世纪中期。1851年,新的兵器库(博物馆)落成。20世纪80年代,有9个展厅的博物馆重新改建,并安装了保护珍贵文物的现代设备,这就是我们现在能欣赏到加冕皇冠、金刚石宝座、沙皇甲胄权杖刀剑、超豪华皇家马车队、复活节金蛋银蛋、2500颗各类宝石装饰的福音书、3公斤女王大金盘、雍容华贵的刺绣服饰等精美文物的地方。
克里姆林宫西部还有一座也可以称作博物馆的建筑叫军火库,是彼得大帝下令于18世纪初建造的。
军火库曾收藏贵重的战利品,后来辟为1812年卫国战争博物馆。大楼正面摆放着800门大炮,其中大部分是1812年从法国军队手中缴获的。最珍贵的是16、17世纪俄罗斯杰出的炮械专家制造的20门大炮。
大概那个时候真是俄罗斯的大炮时代。今天依然雄踞在教堂广场一侧的被称作“炮王”的大炮,就是16世纪一位造炮大师在莫斯科炮厂浇铸出来的。那是真正的“炮王”啊!重40吨,口径890毫米,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炮。原本是为保卫克里姆林宫铸造的,起初安置在救世主塔楼旁。
“炮王”满身浮雕花纹题词,精美无比。这哪里是用来打仗的啊!1835年,彼得堡专为“炮王”浇铸了四颗同样满是花纹的生铁炮弹,每个1吨重。当然也不是用来发射的。本不属于“炮王”的“弹王”,现在与“炮王”摆放在一起,怎么看都是一个巨大的跨时空装置艺术。
不仅如此,“炮王”附近还有“钟王”。这个重200吨、高6.14米、直径6.6米的庞然大物,大概只能在皇宫里就地浇铸了。
果然是这样做的,时在18世纪初。
“钟王”表面浮雕图案中的主人是女皇、沙皇。
1737年,扑灭一场大火时,冷水浇在灼热的钟身上,一块11.5吨重的裂片掉了下来。破裂的“钟王”就这样在自己的浇铸坑内无可奈何地躺了整整100年。直到1836年,人们才想法把它安放在台座上。
从未放过炮的“炮王”,和从未敲响过的“钟王”,事实上只是皇帝的大玩具,但却称得上是克里姆林童话里的重要角色。
克里姆林宫中最宏伟的是大宫殿建筑群,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教堂建筑群。
不论在宫中的哪个角落,只要抬起眼,就看得见一大片金色的洋葱头。即使在宫外很远的地方,不论从哪个方向,首先跳入眼帘的是紫红色的宫墙、塔楼里金光闪闪错落有致的“洋葱头”组群和外边色彩斑斓的“洋葱头”组合。
克里姆林宫里不同时代的教堂有7座之多,集中在教堂广场一带。
最早出现的,也是国家最主要的总领教堂圣母安息教堂,是伊凡三世1475年下令兴建的。这里以前曾有木构教堂和墓地,是克里姆林宫最古老的祭奠中心。
六根粗壮的立柱撑起高大的拱顶,著名的画家绘制出三层圣像壁画。17世纪中期的沙皇从各地召集近百名画家在保持原有壁画内容的前提下重新绘制。249个故事,2066个人物,分层环绕在教堂的四壁和所有的立柱上。
教堂中专设总主教的祈祷座和沙皇的祈祷宝座。选举大公、沙皇登基、皇帝加冕——国家重大隆重的庆典在此举行,足见东正教在俄罗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克里姆林宫有这么多教堂的原因。
16世纪初建造的大天使教堂是安葬莫斯科大公和历代沙皇的地方。教堂里同样布满了壁画。在最下面一层的立柱上,画有60多位历史人物,构成独特的帝王肖像画廊。每个人上方的小圆圈里,都画有为他们祝福的圣徒;每个人的形体手势动作各不相同;每个人的衣服因面料花纹镶嵌的珠宝不同而姿态纷呈。大公和沙皇们的遗体集体埋葬在教堂的地下室里,17世纪在地面上安放了刻有花饰和碑文的46块白石墓碑。
教堂建筑群东侧,耸立着叫作“伊凡大帝”的高高的钟楼。那座“钟王”就安坐在钟楼的前面。15世纪钟楼初建成时高60米。100年后,长高到81米。钟楼上悬挂16到19世纪铸造的21口铜钟。最重的一口重达70吨,虽然难比“钟王”,但可以敲响。站在这座曾作为克里姆林宫警戒楼的最高处,数十公里内的莫斯科及郊区尽收眼底。钟声响起,声闻四达。
最富有童话色彩的圣瓦西里大教堂,矗立在克里姆林宫外的红场东侧,与作为克里姆林宫正门的救世主塔楼、紧靠宫墙的列宁墓成掎角之势。
这组教堂是为纪念莫斯科周围各公国的统一而修建的。9座教堂共同矗立在一座高起的台基上,相依相连地组成一个教堂群。中间最高的主教堂高47米,其余8座高低不一,将主教堂团团围定。每座教堂都有一个极其相似的“洋葱头”顶。早期外观极为朴素,不加任何粉饰。大约在17、18世纪,赤橙黄绿青蓝紫,9颗洋葱头变得色彩缤纷起来,连同下面的主体部分。
洋葱头的表面式样与色彩均不相同,与宫墙、塔楼的紫红不一样,与宫内一座座教堂顶的一棵棵洋葱头的金黄也无相同之处,但看起来倒也搭配得靓丽、鲜活、生动,难怪被人们形容为“用石头描绘的童话”。
除去18、19世纪圣彼得堡做首都的两百年,克里姆林宫几百年来都是俄罗斯的权力中心,一直到现在。
15世纪已经形成的9万平方米的红场,依然是俄罗斯举行盛大检阅的大广场。俄罗斯总统继续在克里姆林宫办公。
然而变化还是有一些的。
红色的列宁纪念墓出现在红场上,终结沙皇帝国的伟大的革命领袖的墓葬与被他推翻的帝王们的墓葬仅仅一墙之隔。
1935年至1937年间,环绕克里姆林宫的20座塔楼尖顶上的俄罗斯国徽双头鹰被红五星代替。这些五角星可不是用一般材料制成的。三层红宝石镶嵌在不锈钢框架上,五星外边上的金属配件镀有厚50微米的黄金。红宝石五星的大小从3米到3.5米不等,重量从1吨到1.5吨不等,安装的灯泡从3700瓦到5000瓦不等。借助特制轴承,红五星随风转动,昼夜放光,克里姆林宫被装扮得更加亮丽而神秘。若在漆黑的夜晚从高空望下去,莫斯科的心脏真的在不停地跳动着。
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克里姆林宫居然以其无比巨大的特殊伪装,弄得纳粹轰炸机飞行员始终找不着投弹的准确位置。
1960年到1961年间,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最大困难的时期,克里姆林宫军火库的对面,新建了为原苏共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委员会开大会用的克里姆林宫大会堂。会堂内有800多个独立的不同场所。5600平方米、6000个座位的中央大厅,曾经是欧洲最大的演出场所。新建的大会堂比100多年前建造的有700多个独立空间的克里姆林宫大宫殿大得多。看着古老的建筑映现在大会堂的玻璃墙面里,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发出来。
1967年,为永远悼念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在克里姆林宫西侧墙下的亚历山大花园里建造了无名烈士墓。烈士墓的颜色与宫墙的颜色,与列宁墓的颜色一样红。跳动的火焰永不熄灭地燃烧着。墓壁上刻着: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在无名烈士墓前驻足,会看见英武的士兵将笔直的腿抬得很高的换岗仪式,会看见漂亮的新娘、新郎献上美丽的鲜花。
2006年,为选定克里姆林宫博物馆来故宫博物院举办珍品展的展品,我在刚刚庆祝过建馆200周年的兵器馆里见到了爱琳娜·加加林娜馆长。
这是克里姆林宫藏品在中国首次展出,普京总统已为展览写好了祝词。
见加加琳娜馆长之前,我就知道她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航天员加加林的女儿,但当我见到这位优雅漂亮的女馆长时,还是有一种奇异的感觉。
是啊,她的父亲代表人类第一次轰轰烈烈地进入宇宙空间,她则安安静静地在克里姆林宫执掌着俄罗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告别加加琳娜前往另一处展馆的路上,陪同者告诉我们,总统官邸就在对面的米黄色大楼里。我想,加加琳娜巡视她的展馆时,时常会在不经意间遇上走出总统办公楼的普京总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