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坐拥天下(1 / 1)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

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确认皇帝的身份,

确立皇帝的地位。

皇帝是什么?

皇帝就是太和殿;

太和殿是什么?

太和殿就是皇帝。

必须把这座宫殿打造成天下的核心。

必须把这座宫殿建成坐拥天下的宫殿。

紫禁城总在给我一些奇异的感觉。比如,紫禁城往往让我忘记了它是建筑,或让我注意不到它的建筑性特征。

再次从永定门开始。一个门洞又一个门洞地穿过,一座门又一座门的进入。天有九重,门有九道。数一数,真的是穿过了八个门洞(依据初始的建筑:永定门两个,前门两个,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各一个),进入第九道门太和门时,九门九重天处,终于看见由白色高台托起的太和殿了,终于看见融入蓝天白云间的天子宫殿了。

近在眼前,又好像远在天边。

当年的皇帝不这样想。眼前是他的宫殿,里面有他的位置。他可以轻松地走进去。不是走,是宫人们用大轿子抬他上去。

从云龙出没的三层大石雕阶石上凌空而上,一定有一种飘上去、飞上去的感觉,甚至有一种飘上天、飞上天的感觉。

他进去了,刻意地站在中央,坐在中央。高高在上,一切尽在指掌之间。我即天子,天子即我; 我即天,天即我。我融入天际,天地之间唯我独尊。臣民们,只可望但绝对不可即。没有旨意,没有召唤,没有允许,不可上台,不可入内。上来进来亦不可昂首挺胸,必得低头、弯腰、下跪。

皇帝的时代早已结束了。现在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意站在皇帝曾经站立的地方。

2003年10月28日,我非常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数万游人离开紫禁城后,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80年拍摄大型纪录片《故宫》的开机仪式在三台之上太和殿前的平台上举行。

仪式结束后,所有参加仪式的人们静静地伫立在宽敞的高台上久久不肯离开。

喧嚣的北京城中的紫禁城寂静得出奇。在紫禁城中仿佛听得见夕阳西下的声音,听得见夕阳的余晖、迷蒙的橘红色的余晖涂抹在黄色屋顶、红色墙面上的声音。

午门、端门、天安门、太庙、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的影子越来越清晰。

广袤的华北平原,泰山、黄河、长江、珠江、东海、南海、青藏高原——万里江山奔来眼底。

真有“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炯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的感觉啊!

着实奇异得很,置身于重重叠叠灿烂辉煌的世界上最大的皇宫建筑群的核心位置,眼里心里却什么也没有了,又什么都有了。

太和殿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处坐拥天下的位置。

朱棣下决心把他经营多年的北京定为都城。

只有京城是不够的,不显其尊,因为京城的平民百姓可与他共享;他要有皇城,有了皇城也是不够的,不显其独,皇族官宦可与他共享;他要有宫城,皇帝独享的宫城。

反过来说,他坐拥宫城是不够的,要有皇城;坐拥皇城也是不够的,要有京城;坐拥京城还是不够的,要有天下,要有上天之天下,天子之天下。

他把这座宫殿命名为奉天殿(嘉靖年间重建更名皇极殿,清顺治重修更名太和殿)。

中轴线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建筑都在中轴线上。

中轴线上最重要建筑的核心是太和殿。

太和殿比中轴更重要。像一个人的心脏一样,四面八方的建筑群落将太和殿团团围定。

事实上是太和殿的位置决定了它周围所有建筑的位置。以太和殿为核心,以中轴线为基准线,整座紫禁城纵横线索网络清晰,大小群落铺排有序。

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确认皇帝的身份,确立皇帝的地位。皇帝是什么?皇帝就是太和殿;太和殿是什么?太和殿就是皇帝。必须把这座宫殿打造成天下的核心,必须把这座宫殿建成坐拥天下的宫殿。这座宫殿的位置、基础、体量、外部内部空间、结构、材料、色彩等都必须是坐拥天下的。

是的,这座宫殿一定要端坐在中轴线的轴心处。

它必须是伟大中轴线上的原点。

北极星高悬在它的上方。它在地面的位置如同北极星在天上的位置。它指向所有,所有指向于它。

它的面前是世界上最大建筑群的内部广场。任何建筑都挡不住它通达万里的视线。超过3万平方米的空旷广场足以把所有人的视野引向无限。

它的基础必须是最雄厚、最坚实的。为了它的坐落,2.6万平方米的“土”字形台基拔地而起。它在“土”字的“十”字交汇处,在世界上最大的“土”的中心。“土”字地基深入地下8.5 米,高出地面8.13米。打桩、换土、投石、填砖、夯筑、加筏,16.63 米厚的坚实基础牢牢地镇住了近600年间所有强烈的地震,泰然自若地守护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它的装饰是最鲜亮、最壮丽的。1453根雕龙雕凤的汉白玉望柱,1142个汉白玉螭首(龙头型排水口),一块块汉白玉挡板护栏,一条条汉白玉台阶通道,曲折有序,逐层上升,环绕巨大的“土”字台基,铺排成浩瀚的白色三台。

在汉白玉世界簇拥着的高台上,如从厚土中生长出来似的,72根合抱的森林般的大木柱和更多的一根又一根数不清的木料撑起高达35米的殿宇,构成唯一一座面阔11间、进深5间、面积2377平方米的最大木构单体建筑。

在如此高大空阔的殿宇中,只在正中设一座高台,高台上只有一个宝座,那就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孤零零的皇帝的宝座。

与孤独的宝座日夜做伴的是遍布殿宇内外的13433条金色的龙。

这里是龙的世界。

最大的广场上只有一座最大的房子,最大的房子里只有一座最高的台子,最高的台子上只有一个最高的座位,最高的座位上只有一个人坐着。

就是这样,5.6万平方米的巨大广场,重重叠叠的汉白玉三台,森林般的巨木,将深入大地的宫殿推向云天,将皇帝的宝座推向云天,将皇帝推向云天。

所有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连色彩也唯我独有独尊。浩瀚的汉白玉闪烁着的白,满目红色的墙、红色的柱子、红色的门窗闪烁着的红,无边的黄色的屋顶和千千万万条龙闪烁着的黄——大面积的、单纯的、强烈有力的白、红、黄,让本来很遥远的天空的蓝也融合了进来。

浩瀚的天空因此成为天子宫殿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上的色彩因此成为人间宫殿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红、黄、蓝,这些最基本、最亮丽、最鲜艳的色彩,使得天子的宫殿看起来无比的辉煌壮丽。

坐拥天下的宫殿,是坐拥天下的结果。

宫城皇城的营建,耗费了举国上下无数的资源。

名贵的木材来自浙江、四川、贵州、湖南、江西、东北,澄浆砖、红涂料来自山东,“金”砖、金箔来自江苏,花岗岩、虎皮石来自河北,汉白玉来自京郊。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有一座长16.57米、厚3.07米、重约250吨的云龙石雕,就动用两万人拉了28天才到位。

十万工匠,百万役夫,无数的能工巧匠,无尽的劳役死伤,建造起来的皇帝的宫殿,实际用处并不很大。

太和殿最重要的用处也就是皇帝即位,皇帝大婚,皇帝生日,册立皇后,元旦,冬至等庆典,一年中数得出的几次而已。

真正的作用,最大的作用,在于它坐拥天下的地位、标识、符号、象征性意义,在于以程序和仪式强化声势、强化威严、强化集权的意义。白手起家的汉朝皇帝刘邦是讲究实用的,不大满意萧何大兴土木建未央宫。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一说到树立和显示皇权之威,刘邦也就不说什么了。“壮丽”到底怎样“重威”,能起多大作用?好像用处真的不小,从苏辙求见一位大官的信中(《上枢密韩太尉书》)就可得到侧证——“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还有一位叫江淹的在《诣建平王上书》中的感受更能说明问题:“日者谬得升降承明之阙,出入金华之殿,何尝不局影凝严,侧身扃禁者乎?”

坐拥天下对大多数皇帝而言,是坐享天下。

江山是别人打出来的,基础是别人奠定的,天下是不少人支撑着的,就像太和殿矗立在雄厚的基础上,靠粗壮的柱子支撑着一样。皇帝倒是坐着的,并不支撑,但只要坐在那个位子上,他就以为是他支撑着,他以外的所有人都变得无足轻重。

但那个广场是重要的,汉白玉是重要的,太和殿是重要的,太和殿檐角的十个脊兽是重要的,黄、红、白、蓝的颜色是重要的,以太和殿、太和殿里的宝座为标志的那个位置更是重要的、真实的。

所有的建筑都是为了凸现那个位子。

只有这个位子定了,其余的才可安排、布局、落实。

由于是一处坐拥天下的位子,争天下抢天下就是争抢这个位子。谁争到这个位子,就是争到了天下。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坐到这个位子上就可以坐拥天下,就觉得自己真的拥有天下了,也可以坐享天下了。如此演化的结果是坐并不重要,谁坐也不重要。谁坐在那里都可以坐拥天下,坐享天下。明清两朝不就有5位不满10岁的皇帝坐在那里了吗?不到10岁的皇帝能做什么?皇帝不也成了符号与象征?成了程序与仪式?

说到底,紫禁城不是为皇帝建造的,太和殿也不是为皇帝建造的,是为了可以坐拥天下的那个位子建造的。

以太和殿为核心,左前方有文华殿建筑群,右前方有武英殿建筑群,左文右武,是太和殿伸出的怀抱天下的手臂;左顾是太和殿的主人们颐养天年的地方,如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等,右盼是皇太后、太妃嫔们休憩、礼佛、诵经的地方,如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寿安宫、英华殿等;正后方是帝后的寝宫,左右各有六宫的粉黛,再后面有他们专享的花园,有太和殿子孙们读书的地方。

太和殿需要时时左顾右盼,并时时回首眷念。顾念着它的过去和未来 ——这样,以太和殿为核心的整座紫禁城就可以既直上云霄,又四面铺排了;既有家国,又有天下了。

顺着太和殿的方向,沿着中轴线延伸到紫禁城南,左有祭祖的太庙殿,右有祭天下的社稷坛;再往前,左有祈祷风雨的天地坛,右有扶犁耕种的先农坛……

紫禁城北呢,则是可以将紫禁城尽收眼底的万岁山;再往北,还有晨钟暮鼓、声闻四达的钟鼓楼高高耸立。

前后呼应,左右对称;远近,大小,高矮,轻重,缓急……统统在中轴线,在太和殿,在紫禁城的统领下一一排定了。

没有这条中轴线,这座城市就失去了纲领,所有的建筑都会变得散漫无当;没有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中轴线就失去了灵魂,所有的建筑不管铺排得多么有序,多么流畅,都不会出现震撼人心的**。

是理念意志?还是艺术审美?不管是什么吧——大山有主峰有余脉,大河有主流有支流,大树有主干有枝条……

——这样的轴线,这样的核心与群落,这样的规划与布局,真的可以说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