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事实更能让人服气的了,凡事都要实事求是。然而掌握事实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时候,真实的情况就在我们眼前发生,但是粗心大意会让它在我们面前溜走。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事实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依据。
晚唐时,李勉任凤翔太守,其辖区发生了一件奇案:
有个老农,在开荒种田时挖到一只大罐。他就招呼乡亲们一起将大罐抬到田边,打开罐盖一看,大家惊得目瞪口呆,只见罐里竟是黄澄澄的马蹄金。这可不是件小事啊!众人都议论纷纷。老农暗自琢磨了一会儿,决定请本村的两个壮汉将这罐金子,原样送到县衙,请县官发落此事。县令非常高兴,忙令衙役将金罐严密藏好,第二天再向州府上交。
次日一早,县令就命人打开罐盖检查一番。这一看,惊出一身冷汗,罐里竟是马蹄金状的黄土块!这可怎么办?县令心想:“这罐黄金从田里挖出抬到县衙,此事远乡近邻无人不晓,现在却在我眼皮底下变成土块,这让我如何交待?就是变卖我所有家产也还不起呀。”无奈,只得硬着头皮赶到州府,讲明事情经过。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金子在县衙变成土块的事,很快就传遍四方。大家都认为是县令财迷心窍,欺上瞒下,将金子私吞了。州府审讯县令,也没有结果,只得暂且将他收押在牢。待上报太守后再定案。县令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太守李勉看过案卷,又亲自审问了县令,也无良策查出金子的下落,不禁心烦意乱,就召集其他官员们商议此案。众官员听后都沉思不语,唯独一名叫袁滋的官员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李勉便问他有何良计。袁滋道:“这件案子,县令定然含冤。”李勉便命袁滋审理此案。
袁滋先审阅了案宗,又仔细将案情从头至尾推敲了一番,忽然想出一计。只见他命人将罐中土块取出,共计三百余块,当即又将银库中的大小相仿、数量相等的马蹄金取出过秤。马蹄金刚秤到一半时,就累得两个差役抬不动了。袁滋见状暗自点头,果然不出所料!他问差役当初是几个人将金子抬来的?差役回答说是两个壮汉用扁担抬来的。袁滋听后,让人计算了一下金块的数量,又找来扁担抬马蹄金,结果扁担抬了一会儿就断了。众人都恍然大悟,马蹄金肯定是被那两个壮汉半路调包了。于是,立即派人将那两个人捉到州府,经审讯,他们都如实招供,并将金子原数交出。县令对袁滋感激不尽,叩头谢恩。袁滋因此得到李勉的赏识和重用。
事实摆在了众人面前,狡猾的人狡辩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这两个犯罪者很快就承认了自己的犯罪行为。袁滋的用事实说话的办法,不但挽救了县令,也为自己赢得了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