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1 / 1)

读史巧做人 上官云飞 827 字 2个月前

在我们遇到困难或者危险的时候,就应该全方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从正面不能解决,那么可以使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找到可行的办法。让我们来看一则关于宋国华元将军的故事。

楚国大夫申无畏奉命使齐,途经宋国都城睢阳。关吏知是楚使过境,索要假道文书验查,因申无畏自恃大国使臣拒绝验查被扣押起来。楚使一行,怒冲冲来到宋文公宫内,傲慢无礼,破口大骂。宋国的执政大臣华元,为了维护宋国与国君的尊严,下令将申无畏割舌处死。

从人回报楚庄王。正在用午膳的楚王闻讯投箸,奋裾而起,即拜司马公子侧为大将,整备战车兵马,亲自伐宋,声称要灭宋为申无畏报仇!

楚军大兵压境,把睢阳城围困,造了和城墙一样高的楼车,四面攻城。华元亲自率宋国将士巡守,并派遣使者火速向晋国告急求救。晋景公表面答应出兵救宋,却听信伯宗坐山观虎斗的建议,没有派兵解救。自秋季九月至次年夏季五月,楚宋两军相拒九个月。睢阳城中粮草俱尽,人多饿死。华元以忠义激励军民,百姓感泣,甚至到了易子为食,拾骸骨为炊的危急时刻,全城军民仍旧同仇敌忾,全无变志。这是与华元平日以德政治国,深得民心分不开的。

楚军公子侧见睢阳久攻不下,命令军士筑土堙高楼于城外,亲自登临俯瞰城内,宋军将士的一举一动都看得非常清楚。华元也在城内筑起土堙高楼登临指挥,楚兵从哪里攻城,就指挥军民在哪里抵抗。楚庄王登楼阅视宋城,见华元调度有方,军士甚是严整,只好叹息道:“我真没想到,宋国竟这样难以攻破!”此时,他已对灭宋丧失了信心。楚国距离宋国有两千里之遥,粮运不继,军吏禀报说营中只有七日之粮了。楚庄王只好召楚军主帅公子侧议论撤围班师。申无畏之子哭拜道:“臣父奉王命被宋国君臣杀死,大王班师是失信于臣父!”他又献计说,“宋国之所以不降,是以为楚军围城难以持久。若使军士筑室耕田,示以长久之计,宋君臣必然恐惧投降。”楚王下令,军士沿城一带筑起营房,每军留一半攻城,一半耕田,十日一更换,故意让城内的宋人知道。

华元知道这一情况,向宋文公说:“楚王不打算撤围了,晋国救兵迟迟不至,睢阳是很难坚守了。臣只有冒险夜入楚营,面见公子侧,迫使他讲和,或许会侥幸成功。”华元早已观察公子侧在土堙楼上住宿,又打探到左右姓名及奉差守卫的细节。夜里,他悄然一人由城上缒下,改扮楚王信差模样,对巡军和守卫说:“大王有紧要机密事吩付主帅,派我面告,立等回复。”军士信以为真,让他登楼。

楼上灯烛尚明,楚军主帅公子侧和衣睡倒。华元轻轻把他拍醒,公子侧刚要起身时,两袖却被一个陌生人扯住了,急问:“你是什么人?”华元低声答道:“元帅勿惊,我是宋国右师华元。奉主公之命,特地深夜来楚营求和。元帅若答应,宋国从此与楚国结盟友好;若不答应,我华元和元帅的性命,都要在今夜俱尽!”说完,他左手按住公子侧,右手于袖中掣出一柄雪亮的匕首,在灯光下晃了两晃。公子侧慌忙回答:“有事大家商量,不可粗鲁。”华元收了匕首,向他道歉说情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公子侧问睢阳城内情况,华元将易子而食,拾骨而炊的危急一一尽述。公子侧惊疑地问:“这是敌国间重要机密,你为什么告诉我实情?”华元说:“君子矜人之厄,小人利人之危,元帅乃君子,华元不敢隐瞒。”公子侧又问:“那你们为何不投降?”华元回答:“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呢?倘蒙矜厄之仁,楚军退三十里,寡君愿以国从楚,两相结盟,誓无二志!”

公子侧为之感动,也把楚军筑室耕田的假象,军中只有七日之粮的秘密告诉了华元,二人起誓结拜为兄弟,安全地将华元送回城内。次日天明,公子侧如实禀告楚王,晓以利害。楚王降旨退军三十里外,华元前来致宋公之命请受盟约。公子侧随华元入城,与宋文公歃血为盟。

华元以其出人意料的行为结束了这场艰苦的持久战,结束了宋国的危难和困苦。华元孤身入楚军蹈危履险,智勇双全,令后人赞誉不已。智慧和勇敢并存,有此两项任何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在困难面前,往往是纸老虎挡住了去路,勇敢地走下去,你一定会收获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