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有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是因为领导层不了解实际情况,下面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又无法向上传达,中间的主事者不能贯通上下,失去了沟通交流的作用。
北宋年间,一年春末,开封连降暴雨,城内平地水深三尺,连文武百官上朝都得乘船,宋仁宗只好下了一道圣旨:洪水未退,百官免朝。接着,仁宗皇帝给开封府包拯又下了一道圣旨:着包卿三日退洪。
圣旨一下,包公左右的人都急出了一身汗,莫说三日,就是十天半月也退不了城里的洪水呀!但包公却毫不介意地一笑,对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说:“要退洪水,何须三日!”四人听了,大吃一惊:“不知大人有何妙计?”包公小声对四人说:“你们只须如此这般……”四人不觉连声叫好,接着就按包公的吩咐各自去了。
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走后,包公便坐了条大一点的船,直奔皇宫见仁宗皇帝。到了皇宫,包公道:“臣叩见皇上。”仁宗皇帝问道:“包卿,你见朕有何事禀报?”包公说道:“禀皇上,大水虽恶,但也是难得一见之景,臣怕皇上心忧于民,有违圣安,想请皇上坐船一同去赏雨景,不知皇上意下如何?”仁宗皇帝说:“朕甚忧洪水之灾,实无心赏景,何况你退洪之期只有三日,卿何有此兴?”包公听了,满不在乎地说:“退洪何须三日,等我随皇上赏过雨景后,水自然就会退。”仁宗皇帝一惊,半信半疑地说:“此话当真?”包公道:“臣岂敢戏言!”
仁宗皇帝想了想说:“只要能退洪水,朕就与爱卿赏一次雨景。”包公立即跪下磕头:“谢皇上!”于是仁宗皇帝随包公上了船。
开封城从里到外有大小三座城,里边的是皇城,中间的是内城,外边的是外城。包公的船从皇城出来,进入内城后,穿大街过小巷,不久就驶入外城,然后又左拐右拐地划到外城的惠民河。当船行到国丈张尧佐的青莲池边时,包公禀道:“皇上,此池名青莲,池中虾戏鱼游,池上亭榭楼台,最出名的要数那余辉榭,天晴时,每当太阳西下,晚照余辉,风光宜人。只是景致虽好,可它却挡住了洪水的去路。”
仁宗皇帝打断包公的话说:“包爱卿,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只要能退洪水,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如果有谁为难你,你往我身上推就是了。”包公赶忙跪下磕头道:“谢皇上!”
原来,开封地处黄河南岸的汴水边,每年黄河涨大水时,汴河水位升高,便威胁到开封城的安全。为了防水,开封城高筑了挡水城墙,又在城墙外开凿了一条护城河。这条护城河能容纳开封城雨季的排水,使开封城不至被淹。后来,人们便把这条河叫惠民河。可是,渐渐地,惠民河却成了一条害河。原来,住在惠民河河边的皇亲国戚把惠民河围圈起来,养鱼种荷,建水榭凉亭,使得本来就只八丈宽的河面,挤得只剩四丈宽了,甚至有的地方还不到一丈宽。特别是张贵妃的叔父张尧佐,他的府宅正好建在惠民河进入汴水的岔口上,而他围占的青莲池又使得惠民河最窄处只剩七尺宽了。惠民河的水一流到这里就被堵,一到雨季,就将水倒灌进城里。城里有了水,住在外城城外堤下的权贵就各自役使民夫将府宅周围筑堤拦水,使得惠民河越来越窄,水位越来越高。
包公的前任曾下令拆除河障,但张尧佐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根本没把此令当回事,拒不执行。官司打到宋仁宗那里,仁宗皇帝不了解情况,自然向着张尧佐,因此,河障不仅没拆除,他们反而变本加厉,继续在惠民河上建乐园,以致终于酿成今日大水。
这时,从青莲池的拐弯处驶出了几只大船。船上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指挥几十个人一跃而上,跳到张尧佐的青莲池大堤,你一铲,我一镐,三下五除二,不一会儿就把拦在惠民河上的青莲池大堤铲除了,河水马上咆哮着注入汴水。
七十高龄的国丈张尧佐听到外面呐喊声不断,不知出了什么事,正要到外边去看个究竟,一个管家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说:“禀大人,不好了,皇上着包公疏通河道,现在已经把青莲池拆除了!”张尧佐一听是皇上巡河下的口谕,也无可奈何,气恨恨地说:“这一定是包黑子搞的鬼!”
第二天下午,开封城内的水果真退了,全城百姓欢呼雀跃。仁宗皇帝又下了一道圣旨:住在惠民河边的人,不许圈池养鱼,建亭榭楼台,阻碍河道,违者重重治罪!从此以后,惠民河畅通了,开封城再没被洪水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