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用来安顿先师孔子的文庙,大多都很宏大宽敞。尤其是陕西某郡的文庙,特别的宽敞,后面有数间楼屋,飞栋接宇,十分宏伟华丽。那儿还时常有狐经常在殿堂出没,月初和十五来打扫的人,一直发现有狐的踪迹,对此都感到十分奇怪。那地方起初没有什么书院,后来有一位知府,开始让秀才们在研习礼教的时间外,在文庙内学习学业。他自己出钱建造了房屋,让他们住在棂星门外,不仅方便修习,同时也是出于对儒教崇尚的雅意。
一天,秀才们聚集在一起,研讨经书的旨意,列坐在奎楼之下,彼此相互争辩不休好不热闹。但只有讲到理义深奥的《易经》时,很少有人能够通晓其中的意思,大家都皱着眉头,长时间苦苦地思索。这时,突然听到有人在拍手大笑,大家十分惊诧地回过头望,只见座位后面站着一位拄着拐杖,衣着粗陋的老翁,年纪大概已经有七八十岁,面带笑意对他们说:“你们各位的资质都不同寻常,只可惜生在边远地区,缺乏老师的讲授。大家要想通晓《周易》,为什么不问问我这位老朽?”大家一听顿时喜出望外,谦逊有礼地把他请到中间的座位上。老翁也不推辞,随后对秀才们感到疑难的问题一一进行剖析,每一个解析都切中要点,迎刃而解,并且列举了名家的各种说法作为例子讲解,滔滔不绝,秀才们都对此深感佩服。也有不服气的,故意拿古今疑难的问题向他发问,老翁也能对答如流。众人这才无不肃然起敬,纷纷要求做他的弟子。老翁微笑着说:“你们回去吧,像你们这样有所请求我一定会来教你们。”说完老翁径直起身离去,秀才们也都各自回屋。从此老翁总是隔几天来一次,大家越发谦逊,老翁非常高兴,无不悉心指点,渐渐地发展到和大家朝夕共处。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秀才们对于六爻十翼之事,无不通晓。只是当大家拿其他经书上的问题向老翁请教时,老翁却以不懂作为推脱的借口。秀才们有时请他喝酒,老翁也一定欣然赴约,必定喝得酩酊大醉才回去。
有一天晚上,月色迷人,老翁感到赏心悦目,不禁多喝了几杯,结果喝得大醉。他要告辞时,大家苦苦挽留,推脱好久他才得以脱身,然后径直走入殿堂后面。在月光之下,大家隐隐约约看见了一条狐狸尾巴,十分惊诧,这才恍然大悟到他并不是人,而老翁却没有察觉。第二天又碰面了,有个利嘴快舌的人问:“请问《易经》中‘小狐汔济’这话怎么理解?”老翁立即感到十分羞愧,拄起拐杖,拂衣而起,说:“小鸱鸮真的忘恩负义,从小哺育它们,可谁知它们长成后就啄母鸱鸮的眼睛。诸位的举动和这种情况有什么不同呢?”忽然转身就不见了踪影。以后就再也没有来。然而,府学秀才每遇督学官员巡查就试,都能把《易经》所蕴涵的深奥的旨意加以深入广博地延伸,在河陇各郡学子中还算是首屈一指。
外史氏说:《易经》的旨意十分深奥,孔子熟读《易经》,所以才会韦编三绝。小小一狐竟然能通晓大意,真是怪事。我想也许是因为它天资聪颖,能探测天地之间的奥秘,所以晓知人性天命蕴意,就和修行的人特别能领悟《黄庭经》《南华经》精辟的道理是一样的。只可惜这些秀才太轻佻傲慢,只见到尾巴就立即反击羞辱老翁,导致失去了一位能够传授《易经》之道的老师,实在是愚不可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