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一个巨商杜某,生了个儿子,从小就是哑巴,所以给他起名叫“一鸣”,寓意长大后“一鸣惊人”的意思,希望他将来能有惊人的成就。长大后,除了不能说话,十分聪明伶俐。杜某特重金请来老师,教他读书。一鸣读书很用心,神情专注,学过第二天就能正确无误地进行默写。老师对他的聪明也拍手叫奇。不久一鸣便学会了写诗,且辞藻优美非常有大家的风范,超脱常人的俗套。曾经作《粉蝶》一诗:“聊将春色作天涯,宿尽园林几树花。不愧吟香浑似我,却疑春里度年华。”写完后,人们都相互传诵称赞。父母见儿子的才华受到称赞很高兴并要为他说亲,可一鸣却不愿意,在纸上写道:“儿不成材。因自幼生了哑病,说不出话,有哪个人家愿意把女儿嫁给我这样的人呢?即使有人勉强答应,他的女儿也未必能让我满意,这样岂不是误了我的终身。希望父母能耐心地等待,让我自己去寻觅良缘。或许将来有一天,我就能够让自己的心愿实现。”杜氏夫妇只有这样一个儿子,不忍心逼迫他,也就勉强答应,不再派人外出说媒。
第二年,一鸣十七岁,其父将要到外省去经商,一鸣在纸上写道:“既然父亲说儿功名无望,读了无用的书不如让我跟随你外出,还能增长一下见识。即使将来不能做官,也还可以经商,继承你的事业,总比待在家中要好。”说到其父的心里了,对他的志向十分赞许,于是就替他整理行装,让他从行。一鸣对于即将踏上的旅途很是兴奋。只要经过的名山大川,他大多都要写诗题咏。其中最为让人熟知的是《函谷关》:“雄镇固金汤,眈眈视六王。地吞百越尽,祚翦二周长。雉堞存余烈,丸泥少异方。青牛背上客,长笑过咸阳。”他以笔代舌写了许多诗,人们都不知道一鸣其实是个哑巴。
其父将启程到汉口,在船行到淮上时,突然遇上大风,船也因此差一点被吹翻掉。一鸣初次乘船,并不懂得波涛的凶险,见大风刚刚平息,就独自走上船头,去观望扬州的美景。谁知大风又至,瞬间波浪滔天,帆樯起伏,一鸣此时回返不成,站立不住,瞬间就被江水埋没。当时人们都在舱内,并没有注意一鸣的踪迹。而一鸣又不能喊叫,顺流漂下,消失于百里外。等到风势过后,其父没看见儿子的踪迹,便四处寻找,终没找到,不得不接受他已葬身鱼腹之中的事实,哀伤不已。望着无边无际的长江,茫然不知所措,无处搜寻,只得设祭招魂,痛哭返回,再也不提去汉口经商的事了。
再说一鸣掉入茫茫大江之中,周围只见汪洋一片,害怕不已,也觉得自己再无生还的可能。猛灌了几口江水,很快便沉入水底。水下死鬼纷纷围绕而来,欢呼道:“终于来了个替死鬼!”争抢着要抓住一鸣替死回生。这时有一穿着竹冠布衣的道士,手中拿了根木杖,快步赶来,仔细看了一鸣一会儿,惊呼道:“这是位哑进士,你们想干什么?!”喝散群鬼,握住一鸣的手腕,分水而行。所到之处,江水纷纷避退,侧立如墙。登上江岸,道士用木杖指示一鸣说:“从这向西行,你就会到一个佳境。”又从袋中掏出一卷书递过,嘱咐道:“这是《素女养生要方》,并不是教你**,而是给你保护自己的身体,你一定要谨慎应用。”说罢突然不见。一鸣刚刚经历奇险,神志还没有完全恢复,只是点头听着,想问,却也说不出话语,只用心记牢。过了一会儿,心神稍微安定,这才展开书来看,见书背上题有一首五言绝句:“百卉原无主,孤禽宁有声。三春虽寂寂,遇贵自长鸣。”一鸣看后觉得这是一首暗示自己即将有好运的诗,便宝贝似的珍惜地拿着。好在当时正是大热的天气,即使他的衣履都已被水湿透,也不觉得太难受。依照道士的指引,沿着河向西走去。
走了大约还不到一里,看见有一幢气势十分壮丽的大宅院。一鸣平时很少在外走路,刚走到院墙边,便感觉气喘吁吁,于是靠着一棵大树休息。举目四望,发现自己正对坐处的一段院墙已倒塌下来,估计是连日下雨的缘由,还没来得及整修。朝院内窥望,只见到处都是青苔,没有任何花木,好像是一座废弃的菜园。一鸣年轻鲁莽,觉得在里面晒衣服不错,便跌跌撞撞站起来,翻过倒塌支架走了进去。里面寂静无人,有一座顶上覆盖茅草的亭子在院内,四周都种着新鲜的瓜果蔬菜。前边又看见另有一座高墙,翠竹遮掩,柳树垂拂,大概应是园中主人游赏观览的地方。一鸣查看了许久见没人,便把湿衣服都脱了下来,放在太阳下晒,打算等晒干衣服后再上路。经历落水受惊,此刻早已疲惫不堪,连坐着都感到吃力,便不顾赤身露体地睡在亭下。倦极思眠,很快便睡熟了。
一会儿,从梦中醒来,只听得一群女子喧笑打闹的声音,一鸣睁开眼,只见面前正站着一位年轻的美女,身上穿着轻柔的丝衫随风飘动,腰间一袭白纱制成的长裙,手中还拿着一柄团扇,半掩芳容。还有几个愤怒的丫鬟在一旁呵斥自己:“哪里来的莽撞男子,竟敢这样大胆,赤身躺在人家的庭院里!”一鸣无法说话,只得以手比画。众婢女笑道:“原来是个哑巴!”这时美人的目光扫过他的下体,好像很是满意,靠近丫鬟耳边轻轻讲了几句话,丫鬟们顿时全都笑了起来。只见美人羞愤地转过身,嘴里嘟哝着说:“真是羞人,看了他,我的眼睛都要污染了。”说着慢慢走去。一鸣害怕惹祸,抱起衣服就想逃走,丫鬟们猜着他的用意,赶紧上前拉住他的手臂说:“我家娘子怪你无礼,要禀报主翁处置你,看你怎么逃?”一鸣一时挣脱不了,这时又有一个丫鬟气喘呼呼地奔过来说:“娘子命我们把他拖进去狠狠地打。”众丫鬟全都笑了,推推拉拉地扯着一鸣向里走去。一鸣又羞又怕,只得听凭她们摆布。只见来不及细看已经过好几道门,最后走到一间小屋前,只见珠帘低垂,翠幔高挂,好像是女子的闺房,一鸣此时怕冒昧更不敢进入。丫鬟们硬是推着他走入,见室内没有一人,心里才稍稍放下来。众丫鬟把一鸣带入小屋后,便在外面把门反锁上,笑道:“你就学阮籍吧,以后待在屋里就不用再穿衣了。”说完笑嘻嘻地走了。这时一鸣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仙人所说的佳境。于是也不再害怕,只是静静地在屋里等候。天黑后,丫鬟提着饭盒进来,拿出酒食给一鸣,笑着说:“娘子怕你挨饿,经不起鞭打,特命我们拿这些给你吃。你快吃吧!”一鸣早已安下心来,也没察觉有什么恶意,便坦然地拿起筷子就吃。丫鬟又笑道:“吃得这样香,你不怕里边有毒药?”一鸣不理会她。吃完,丫鬟收拾了碗筷,便自离去。一鸣独自一人赤身**地躺着,想到老父亲此时必定为自己伤心难过,暗暗流泪。
到了三更时分,只在门外听到丫鬟们相互谈论说:“娘子喝了不少酒,回来后一定就要睡下,可先让这个莽汉睡下。随即拉着一鸣走出暗室,转来转去来到另一个房间。房内陈设十分华丽,绣帷锦衾,银烛辉煌,四壁散发出一种椒桂的芳香。众丫鬟簇拥着一鸣上床睡下,羡慕地说道:“你可真是好福气!在这里做新郎,要比在外边亭子里露宿好多了吧!”一鸣睡在又香又软的锦被上,心中不禁漾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又过了一会儿,在一对纱灯的照耀下,那位美人来了。美人一进来便自言自语道:“痴老头子不知羞,偏要缠住我喝酒,差一点坏了我的好事呢。”说着又向丫鬟问道:“**郎在哪里?”丫鬟答道:“已经在被子里等候了。”美人这才笑了,打开梳妆盒,取了些银钱分给众丫鬟,然后让她们赶紧退下。关闭房门,脱掉衣服,也赤身**上床休息,见**之人便笑着说:“郎君我来陪你了,你睡了吗?”一鸣听不懂南方话,只觉得此女吹气如兰,肌香流溢,不觉情动。美人又伸出纤纤玉手抚摩其下体说:“想不到郎君相貌文雅,这个却那么雄伟!”说着二人情到深处,相抱而寝。**,满屋春色盎然。美人不觉叹道:“如果我一直守着那个老头子,怎么还能享受如此的快乐呢?”于是便为一鸣讲述自己的身世。原来她出生于苏州,是淮商某翁的第三房小妾。此翁没有儿子,便娶了五六个小老姿,而且都是百里挑一的美女。此翁的正妻早已去世,家中事便由诸妾管理。此妾的房间在宅院最后面,便让她管理菜园。因为今天天热想吃瓜,亲自摘取,这才能与一鸣巧遇,于是暗中瞒着其他姬妾,把一鸣藏过,不让其她人知道。
次日早晨,美人仍把一鸣藏在暗室,一日三餐都安排丫鬟送入。渐渐地,一鸣也和她们都发生了关系,美人知道后对此很生气。丫鬟担心受到责打,便向主翁告发。主翁十分愤怒,提着鞭子闯入美人的住所,到处搜寻,果然找到一鸣,拖出来就要打。一鸣指着嘴巴,作出求饶的样子。主翁这才知道他是一个哑巴,见他面貌清秀,一表人才,忽然转怒为喜,丢下鞭子便走了。美人仍然胆战心惊,猜不透主翁的意图,急得满头是汗,抱着一鸣哭泣道:“是我害了郎君,即使让我死一百次也不能抵罪!”一鸣也胆战心惊地哭着。二人正急得不知怎么办,只见主翁命人来呼唤美人,并嘱咐道:“别把他吓坏了。”美人胆怯地跟着走了,不一会儿又回来,眉目间藏有喜色,拉一鸣坐下,然后行礼,说道:“主翁要请你做件事,你可千万不要推辞!”一鸣作手势询问何事,美人便在他耳旁说起了悄悄话,之后两人都面露喜色。原来主翁见一鸣是个哑巴,可避免风声泄露,便想利用他来为自己生儿子。到这时候一鸣才领悟道士赠他《素女养生要方》的缘由,而且诗中“百卉原无主,孤禽宁有声”两句也已应验。美人又转达主翁的命令,未免得旁人生疑,要他改换女装。一鸣爽快地答应了。美人十分开喜,赶紧命丫鬟向主翁报告说:“事情讲成了。等一会儿,就领着改换女装的他过来拜见。”于是美人便亲自替一鸣挽发髻,搽脂抹粉,梳妆打扮。
正在改妆,忽然听见帘外有人笑着说:“偷花汉子的事情败露,怎么没有杀了这个**呢?”又说:“一个人独吞不如让大家尝一尝,岂不是更好?”语音清脆娇媚。说着,四个正值妙龄、长袖浓妆、艳丽非凡的女子走了进来,见到一鸣,都不由自主地目光凝注,似乎要燃烧起来。美人请她们坐下,并笑道:“如果不是我,你们恐怕以后都要寂寞憔悴地死去了。活着有什么意义!”众人又笑了起来。一鸣改妆完,美人又为他换上衣服。众人看去,顿觉失色,就是绝代的美女也比不上他,于是更高兴了,簇拥着一同去见主翁。主翁安慰了一番,命丫鬟称他为“六娘子”。于是摆上酒和众姬妾共同欢饮,说道:“有了这么一个好替身,你们就不会再埋怨我老了吧!”说罢大笑,众人也哄笑不已。到了晚上,主翁让诸妾依次与一鸣歇宿,不要因此争吵,说罢笑着离开。诸姬簇拥着一鸣到另一美人的住处,打趣地说:“既然代耕人来了,那就可以下种了!”从此,众人都习以为常,没几天便已轮了一圈。一鸣已经掌握了素女行房之术,所以在**让美人们都很愉悦。众美人尝过其中的乐趣更是对他亲如骨肉,爱若珍宝,亲切地称他为“哑郎”。众美人抢着为哑郎缝制衣服,抢着调理哑郎的饮食;一个个争妍献媚,就怕惹哑郎不开心;时而清歌,时而妙舞,只为了能让哑郎高兴。而哑郎整日迷恋于百花丛中,对于家乡的思念也不再深了。如今他才真正领悟到自己幼年所作《粉蝶》一诗,竟早已暗示了自己长大后奇特的经历。
一年之后,在同一天出生了两个男孩,主翁对外宣称是自己的儿子。前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都在称颂主翁积德,才会有如此的好报。又过了不久,第三个男孩也出生了,人们开始怀疑,其中一定有古怪,不然怎会如此神奇。接着又一女,又一男接连出生,一年之内竟生了五男二女。乡里间议论纷纷,亲戚们也对此十分疑惑,只是因为主翁还活着,没有兴起词讼。
又过了一年,主翁生病去世,官司便打了起来。明代嘉靖五年,族人告到朝廷派来的某御史处。御史因为议礼事违抗嘉靖皇帝的旨意,被贬至到两淮盐道,而某翁的族人都经商,因此向他提出词讼。御史看了状词了解了缘由后,大笑说:“老翁得子,有一个也就不容易了,怎么会突然这样多呢?”便将诸姬妾传来一一问讯。一鸣也在其中,即使穿着女子的服饰,也终究隐瞒不住男子的事实。于是御史命人将他捆起,正要施刑,一鸣忽发声喊冤道:“我被关了几年,今天才得以重见天日,为什么大人还要给我上刑呢?”诸姬听到他竟发声讲话,全都大惊失色。御史不解地追问缘由,一鸣如实禀告,御史仍不相信,一鸣便详细地讲述了事情的始终。御史听到书背上写的“遇贵长鸣”的话,笑着说:“看来我就是治哑的贵人了!”于是也不再追问下去。鉴于一鸣是个文弱书生,也并非出于本心做出此事,便不对他判罪。只是判令某翁的家产由其族人继承,诸姬母子都判给一鸣。某翁的族人也不敢有异议,一鸣便带着诸姬母子在当地安置。诸姬问他:“你过去不会讲话,今天怎么会突然开口,而且还滔滔不绝,好让人惊吓!”一鸣说:“我自己也不知道,忽然想讲,就讲了出来。”诸姬对此惊异不已。
御史有个女儿,姿色艳丽而且博学多才,年已长成,还没有议定亲事。曾作咏燕诗道:“非向金闺惜羽毛,双飞只虑近蓬蒿。雪衣笼内终嫌媚,霜爪风前亦惮劳。”写到这里费尽心思地苦思冥想,也接不下去了,于是暗中立誓道:“谁如果能续成此诗,就嫁给谁。”御史便把这首诗给一些读书人看,一个接着一个,来了几十人,可都写不好。后来听说一鸣擅长写诗,便有意地唤他来续写此诗。一鸣看后提起笔,一挥而就:“落月屋梁眠自稳,飞花帘幕舞偏高。香泥衔罢清波静,又逐炉烟傍衮袍。”御史女见后高兴地说:“我的郎君就是他了。”御史也依了女儿的心愿,把一鸣招赘到家中为婿,并且劝他读书,还为他花钱买了生员的身份,接着在江南乡试中举,准备去京城参加会试。会试前先带着诸妻妾子女回家去探望父母。
当时杜翁夫妇因思念唯一的儿子,终日泪水洗面,抑郁成病,双眼也渐渐失明。一天,守门人突然报道:“公子回来了!”杜翁夫妇不信,反而训斥他。等到一鸣进来,立即拜倒在膝前,二老将他拉近细看,认出是儿子,十分惊喜,又细细询问他落水后的经历,一鸣从头到尾把经历详细地讲了一遍。不久,众妻妾来拜见公婆,二老看到此景更是笑得合不拢口,感叹道:“当日想找一个媳妇都找不到,现在竟突然有了好几个。我儿立志要自寻良缘,果然不错。”此后二老每日以逗孙男、孙女玩乐为乐,视力也逐渐恢复。不久,一鸣安顿了家中老小后,便启程赴京师参加应试,最后竟然高中进士。同乡人知道他过去曾患哑疾,便以“哑黄甲”称呼他。其后一鸣又被选入翰林,于是便把父母和家小都接到京城奉养,一家人生活和美融洽。而诸姬靠御史的力量,也都分得某翁价值数万的家产。杜家日益富裕,直到今天,仍然是陕西一带屈指可数的富家。
外史氏说:一个人的精神元气会因为多讲话而泄去,而哑巴却能因此保全其精气。至于一鸣为什么会突然开口呢?那是因为他过分沉迷于声色之乐,真元被侵蚀消耗,这时自然不得不讲话了。到后来中了进士,在官场呼风唤雨,他的本来面目就更加的**然无存!所以人们为杜一鸣高兴,而我却深为他感到可惜。为什么呢?一鸣惊人还不如不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