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利用他人智慧为我谋利——犹太人厚黑管理思想(1 / 1)

厚黑学中说,凡是厚黑之人必善于算计。在厚黑商人的管理理念中,如果要多赢利,就必须具备精明的头脑和技高一筹的算计本领。厚黑学的这一观点,与犹太商人的经商管理理论正好不谋而合。犹太商人最善于算计,锱铢必较,他们容不得模棱两可、马马虎虎,对于利润的一分一厘,他们计算得极为清楚。对于利润,他们的胃口永远不会满足;对于成本,他们疯狂地压缩,能减一分是一分,几乎到了吝啬鬼的地步。正如犹太厚黑巨商洛克菲勒所说“紧紧地看住你的钱包,不要让你的金钱随意地花出去,不要怕别人说你吝啬。”

1.精于算计,锱铢必较

精于算计是经商厚黑学的一大精髓,如果你要赚钱,就要把数字准确地运用到商场中,心中要有一本明白账,否则是要吃大亏的。

厚黑商人灵活善变,但在关于自己利益的原则问题上又是毫不动摇的,他们绝对容不得模棱两可、马马虎虎。特别在商定有关价格时,他们非常仔细,对于利润的一分一厘,他们计算得极为清楚,锱铢是厚黑商人的典型作用。

在犹太人看来,凡是挣钱的人,总不能稀里糊涂,挣多少算多少,最起码应该弄明白要想多挣钱,必须先要算好钱,心里总有一本明明白白的账,该赚钱的一分钱也不能少,不该浪费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搞管理,一切活动离不开精确的数量计算,满足于“估计”、“大概”、“差不多”,那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会成为一笔糊涂账,导致经营的失败。

犹太商人深谙其中道理,他们在步入商界之前,就学会了数量的计算,由于世代相传,心算的技巧就特别好,准确而迅速。

有一次,一位犹太服装商人到中国一家服装加工厂去参观,工厂的厂长陪着这位犹太商人,在参观过程中滔滔不绝地介绍本厂的产量和产值。

这时,那犹太人在一位女工作业台前停了下来,问厂长:

“这些女工每小时平均工资是多少美元?”厂长一下被问住了,沉思了半晌后说:“呵,她们月薪平均850元人民币,每个月工作25天,即每天34元人民币。一天工作8小时,即……”

厂长尚未算出每小时的人民币工资数,那犹太商人却说:“每小时0.50美元,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8.50元比1美元。”旁边的人为他心算的快捷而惊讶。

事实上,犹太商人都有这么一套心算本领,有人说他们有心算的天才。这位犹太服装商接着从厂长介绍的总产量、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及每套服装的用料量,很快心算出了每套服装的成本。换言之,从工厂的报价中,一下就算出如果有人要骗你,这表明是你自己希望受骗。一个真实的人是不可能上当受骗的,一个生活在真实中的人更不可能被说谎者所迷惑。

人人都有赚钱的欲望,这无可厚非。可是有些人专想不劳而获,这种念头太近乎天真。正是有这些天真的人的存在,所以才有了报纸上骗子骗走财物的报道,这些被骗者尽管可怜,然而其被骗的动机却又可鄙,这些人若是没有贪念,骗子又怎能乘机得逞呢?

所以一些人说,想不劳而获的人,只要物利熏心,他就连对魔鬼都愿以上宾招待。不可否认,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金钱有不可抗拒的魔力,“有钱可使鬼推磨”,但这种鬼却不能惹,它会害得人一蹶不振。因此,要赚钱,人还是要从正确的着眼点出发,凭自己的真实本事去争取,这会来得令人心安理得些。小其利润多少,从而订出他对工厂还价的对策。

犹太人因为心算快所以经常能做出迅速的判断,这使他们在谈判中镇定自如、步步紧逼,直至大获全胜;在商场上游刃有余、坦然从容。

犹太商人在做一笔生意之前,总是要经过认真计算,这笔生意是否能挣钱,先粗略算出在除去税款以外,他们有多少钱能装入自己的口袋。

“我想在这场交易中,赚10万美元的利润。”

当犹太人这样说时,他所讲的10万美元利润中,绝对不包括税钱。那么如果税钱为利润的50%时,犹太人就必须赚取中国人所说的20万美元的利润了。

经过漫长的岁月检验,犹太人越来越钟情于数字带来的各种方便和好处,他们根据一代代犹太前辈对数字研究的经验,使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起来。

因为他们拥有强烈的数字意识和丰富的数字知识,所以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经商之时,他们都可以将数字玩弄于股掌之中。

一天,犹太富翁哈德走进纽约花旗银行的贷款部,大模大样地坐了下来。

看到这位绅士很神气,衣着又体面,贷款部的经理不敢怠慢,赶紧招呼:“这位先生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的吗?”

“哦,我想借些钱。”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像您这样的绅士,只要有担保多借点也可以。”

“那这些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说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摞钞票堆在写字台上。

“喏,这是50万美元,够吗?”

“当然,当然!不过,你只要借1美元?”

“是的。”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就准备离开银行。

在旁边观看的分行行长觉得有点奇怪,他急忙追上前去,对这位犹太人说:“先生,请等一下,我想知道你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假如您想借30万美元、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考虑的。”

“啊,是这样的。我来贵行之前,问过好几家金库,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而您这里租金的确很便宜了,一年才花6美分。”

瞧,这就是犹太人的厚黑之处!在别人看来,银行是存钱和贷款的地方,大多数人到银行贷款是想贷得越多越好,希望抵押的物品也越少越好,但是,这位犹太人却反其道而为之。他用了巨额的抵押金仅仅换取了1美元的贷款,目的只是希望银行替他保管巨额的金钱而尽量少支付保管金。尽管这种做法令人不可思议,但却是合法的,让人不得不佩服犹太人的善于钻营的厚黑经商之道。

犹太人从长期的经营实践中体会到“数中有术,术中有数”的道理。这就是说,经营者要重视对各种数量关系的分析,以便在数量的计算中寻求有效的对策和方法。

2.抠门取巧,省一点是一点

厚黑商人,对物品斤斤两两的计较和对金钱分分毫毫的核算是职业本能的反映。作为商人,他们如果不精打细算,锱铢必较,百般钻营算计,怎能获得经营的利润呢?同样,犹太商人认为,正视自己的日常事务,并且在钱财方面,量入为出,斟酌考虑,这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个生活节制适度的人的口袋里才会有钱去帮助别人;而一个铺张浪费、缺乏远见和挥霍一空的人,他是从来就不会有机会去帮助别人的。

当然,节俭绝不是做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否则就是一个可怜的守财奴。在生活和交往中心胸狭窄、斤斤计较,这是极端短视的,一般也只会导致失败。

“紧紧地看住你的钱包,不要让你的金钱随意地花出去,不要怕别人说你吝啬。你的钱每花出去一分都要在有两分钱的利润的时候,才可以花出去。”犹太厚黑巨商洛克菲勒是这个信条虔诚的遵守者,尽管他的财富多得他自己也数不清,但是洛克菲勒却一直奉行这一信条。

洛克菲勒早年在一家大石油公司做焊接工,任务是焊接装石油的巨大油桶。但是,焊接时总会有焊条的铁渣掉落。后来,洛克菲勒细心地发现他每焊接一个油桶要掉落的铁渣每次不多不少正好是509滴,洛克菲勒心想,这得浪费多少焊条呀!

于是,洛克菲勒想办法改进了焊接的工艺和焊接的方法,让每次滴落的铁渣从509滴减少到508滴。尽管每次只减少1滴铁渣,但是对一家大石油公司来说,全年节约的资金竟然是5.7亿元之多!洛克菲勒因此获得了晋升。

洛克菲勒刚步入商界时,经营步履维艰,他朝思暮想发财却苦于无方。

有一天晚上,洛克菲勒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是推销一种发财秘诀的书。为此,他高兴极了,第二天急急忙忙到书店去买了一本。当他迫不及待地把买来的书打开时,却看到书内仅印有“勤俭”二字,其余再没有任何内容了,洛克菲勒为此大为失望和生气。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洛克菲勒因此思想十分混乱,几天寝不成眠。他反复考虑该“秘诀”。

起初,他认为书店和作者在欺骗他,一本书只有这么简单的两个字,他想疾书指控他们在欺骗读者。

后来,他越想越觉得此书言之有理。确实,要发财致富,除了勤俭之外,别无其他办法。

这时,洛克菲勒才恍然大悟。

此后,洛克菲勒将每天应用的钱加以节省储蓄,同时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地增加一些收入。

这样坚持了5年,洛克菲勒积存下800美元,然后他将这笔钱用于经营煤油。在经营中,洛克菲勒又精打细算,千方百计地将开支节省,把赢利中的大部分储存起来,到一定时间把它投入石油开发。经过30年左右的“抠门取巧”经营,洛克菲勒成为美国最大的三个财团之一的首领,直至1996年,其财团属下的石油公司,年营业额已达1100多亿美元。

洛克菲勒成为亿万富翁以后,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是精于算计。他要求部下提炼一加仑原油的成本要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三位。每天一到公司,他就要求公司各部门将一份有关成本和利润的报表送上来。多年的商业经验让他熟稔了经理们报上来的成本开支、销售以及损益等各项数字,他常常能从中发现问题,并且以此指标考核每个部门的工作。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洛克菲勒更是以严格著称,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们节俭的精神。首先,洛克菲勒不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富人,他的几个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从来没有去过父亲的办公室和炼油厂。同时,洛克菲勒在家里搞了一套虚拟的市场经济,称他的妻子为“总经理”。他们要求孩子们认真记账。孩子们都需要靠做家务来获得零花钱:打苍蝇2分钱;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修复花瓶1元钱;一天不吃糖2分钱,如果第二天还不吃则得到1角钱;从菜地里拔10根杂草1分钱;劈柴1角5分;保持院里小路干净1角钱。

洛克菲勒为自己能够把孩子们培养成小小的家务能手感到很得意。他曾指着13岁的女儿对别人说:“这个小姑娘已经开始挣钱了,你根本想象不到她是怎么挣的。我听说煤气用得仔细,费用就可以降下来,便告诉她,每月从账单上节约下来的钱都归她。于是她每天晚上四处转悠,看到没有人在用的煤气灯,就去把它关小一点儿。”

3.懂得巧干,以智取胜

经商厚黑学主张智胜,而不是力胜,大事业是靠智慧和精明取得的,而不是靠体力。经营管理必须动脑筋,如果只知道拼命,自然会赚到钱,但是却很难赚到大钱。所以,厚黑商人懂得巧干加实干,懂得利用别人的势力打出自己的品牌,为自己营造出强大的声势。

经商厚黑学认为,勤劳尽管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仅仅用勤劳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能够成功、能够致富的人们并不是那些一味不停干活的人。

有一次,一位下属在喝醉酒的时候对他的犹太老板说:“讲到勤奋,你不如我;论成功,我根本不敢和你比!这是为什么呢?”

老板听了,惊奇于下属的疑问,但是他马上就意识到了下属的意思,于是反问下属:“为什么你们会以为我应该比你们更加勤奋呢?为什么我非要比你们勤奋才能赚钱呢?”老板接着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钱是靠勤奋赚来的。尽管我也曾经勤奋过,那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那时候,我替自己的老板工作。在那个年代,我比你们要勤奋、刻苦得多,却没有你们现在所挣得多。在这个社会,大部分的人都勤奋,但不是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发财!靠勤奋发不了财!”

下属对此很诧异,问:“发财不是靠勤奋,那靠什么呢?”

老板说:“既然大家都那么勤奋,难道缺我一个地球就不转了吗?我的长处,是提供让别人有机会勤奋的工作职位,而不是我要比他们更加勤奋!”

犹太人认为,最努力工作的人最终绝不会富有。如果你想变富,你需要“思考”,独立思考而不是盲从他人。富人最大的一项资产就是他们的思考方式。

亿万富翁亨利·福特说:“思考是世上最艰苦的工作,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它。你的头脑是你最有用的资产,但如果使用不当,它会是你最大的负债。”

华尔街是众多投资者们聚集的地方,也是他们争夺机遇与利润的地方。为此,许多投资者每天都要紧紧地盯着电脑看市场行情,不放过任何一个关于市场分析及评论的信息。因为他们认为,信息就是机遇,错过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就等于失去了一次赚钱的机会。尽管这些人为此而紧张地工作着,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犹太金融家摩根的做法却与众不同。他总是在休假、娱乐,但是他的资产却不断地在增长。这是为什么?人们对此很不理解。摩根却说:“那其实是工作的一部分,只有远离市场,才能更加清晰地看透市场。那些每天都守在市场上的人,最终会被市场中出现的每一个细节所左右,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被市场给愚弄了。”

可见,赚钱并不是要一味艰苦地工作,这样往往会看不清市场的本来面目,被市场所愚弄,金钱当然离自己越来越远。像摩根这样让自己超然于纷繁复杂的市场之外,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市场,用理智的头脑来分析市场,得到的信息往往更具有商机。

“有些事情何必自己去干呢,你只需要干自己必须去干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干好了。一个人倘若事必躬亲,不论其才干多么高超,也难以兼顾。”洛克菲勒说,“我永远信奉干活越少,赚钱越多。我只去做那些需要自己认真思考的事情,这样才是你的意义。”

犹太人相信,成功的商人并不仅仅依靠勤勉来致富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承受马不停蹄的劳动,只有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同时再借用其他各种资源,把所有的资源整合起来为我所用,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潜力。

4.打好自己的“算盘”,做好自己的账房先生

经商厚黑学认为,预算并不是一件束缚行动的紧身衣,也不是毫无目的地把花掉的每一分钱都做个记录。预算是一张蓝图、一个经过计划的方法,用以帮助你从你的收入中得到更大的好处。

厚黑商人认为,每天会给自己算账,打“算盘”,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赤字。

约翰·洛克菲勒也保有这种总账。他每天晚上祷告之前,总要把每便士的钱花到哪儿去了弄个一清二楚,然后才上床睡觉。

洛克菲勒老年时,有一天,他向他的秘书借了5美分。当洛克菲勒还钱给秘书的时候,秘书不好意思要,洛克菲勒当即大怒:“记住,5美分是一美元一年的利息!”由此可见,洛克菲勒对于金钱的节俭和计算真是精明。

当牵涉你的金钱时,你就等于是在为自己经营事业。

犹太人索罗斯年轻时曾经做过侍应生,还摘过苹果,做过油漆工。他说:“我每周的收入是4英镑,目标是把花费控制在4英镑之下。每笔开支我都记账。”

因此,不论你是普通家庭主妇,还是小店的掌柜,或是公司老板,都应像个账房先生一样不停地盘算你的家底,做到有多大能耐办多大事。犹太人最忌讳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实力而盲目的发展。

金钱感觉是经营者必须掌握的一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感觉。经营者对公司的金钱必须严格把关。公司的金钱不仅限于现金、原材料、商品、设备,还必须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反映为金钱。老板动用的金钱数目越大,人对金钱的感觉就会变得越麻痹。公司的规模越大,必然其金额就会增大。日常动用巨额金钱时,小额钞票常常显得像垃圾一样不予重视。如果每天操纵着10万美元、100万美元那样巨额的现金,那么对一两万美元变得无所谓,则不足为奇。

有一位老板在公司资金筹措紧迫时,却每天将1000~2000美元扔在酒馆里。一边说着还差二三百万美元,一边却将公司的钱如汤水般抛撒。的确,对于100万美元来说,1000美元算不得什么。那一天即使节省了1000美元,对于筹措的100万美元也算不了什么,但是如果人们探究其资金筹措紧迫的原因之后,必然会考虑借或贷款的风险,而断绝借其款项的念头。

果然,这位经营者最终使公司倒闭了。俗话说,一分钱憋死英雄汉,不会珍惜金钱的人干不了事业。不是说要吝啬,也不是说对金钱要总是做精细打算。对自己囊中的金钱稍微大方一点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对公司的金钱一分也不能浪费。

一分也不能浪费并不仅限于现金。不用说商品,就连原材料、燃料、劳动力都不能浪费。它们虽然没有露着金钱的面孔,但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与金钱相同。对金钱以外的东西,不少人都不具备以金钱的眼光去看待的感觉。因此,不少人看重金钱,却在不断地浪费商品和原材料。这些人也属于金钱感觉薄弱型。

犹太人要求,对于公司的每一笔钱都要认真管理,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往往很多企业在发展之初,成长的速度特别快,到了后期,由于金钱的日流量增大,对一些相对少的钱放松了管理的警惕性,最终却酿成了大祸。管理金钱,是不分多少的,只有一分钱也要好好管理;100万中的一分钱依然要好好管理。

5.不能把别人的利益榨干

经商厚黑学推崇以小谋大的智慧。引用到经商管理来,就是要做到目光长远,注重大局,能舍能取,能进能退。每个人都要看管好自己的钱,但是在管钱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不能把别人的利益都榨干,这样除了激化矛盾外,还将自己管理金钱的难度系数增大了。

香饵之下,必有死鱼。厚黑商人为了更好的管钱,适当的时候会故意损失一些钱,以利诱人进而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减少管钱的风险。

路德维希·蒙德是犹太实业家中不多见的一个,他不是靠金融技巧,而是完全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实业的。

蒙德于1839年出生于德国卡塞尔,后移居英国。学生时代的蒙德曾在海德堡大学同著名化学家布恩森一起工作时发现了一种从废碱中提炼硫磺的方法。后来,蒙德将这一方法带到英国,几经周折,才找到一家愿同他合作开发的公司。结果证明,他的这一专利是有经济价值的。后来,英国和欧洲的许多公司都申请使用这种方法。这使蒙德萌发了自己开办化工企业的念头。

1874年,工厂终于建成。但是,刚开始的生产情况并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完全亏损。蒙德并不气馁,他加倍努力,终于在1880年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产量增加了3倍,成本也降了下来,产品由原先每吨亏损5英镑,变为获利1英镑。

1881年,在吞并附近一家和他竞争的企业之后,蒙德和他的主要合伙人约翰·布隆内尔一起,把他们的工厂扩大为“布隆内尔蒙德公司”。当时,布隆内尔蒙德公司拥有资产60万英镑,短短几年之后,布隆内尔蒙德公司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生产碱的化工企业。

布隆内尔蒙德公司在生产碱的化学工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世人认为,该公司在改善劳资关系方面的建树更有革命性的意义。

在英国,布隆内尔蒙德公司是最早给工人每年一周假期,休假期间工资照发的雇主之一,只是有个条件,就是工人必须好好工作。实际上42%的工人获得了这种休假。这说明他们的条件有一定难度,但决不是可望不可即的。

1889年,布隆内尔蒙德公司又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将工人的工作时间定为每天8小时。在当时的英国,工厂中普遍实行一天12小时工作制,工人一周要工作84小时。所以,蒙德的决定被称为“令人惊讶的变革”。但事实证明,工人每天8小时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原来12小时的一样多,因为他们的积极性极为高涨。

这种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的效果,可以说正是最善于从人与物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使之达到和谐一致的犹太商人所着意追求的。

这时,工厂周围的居民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原先因为怨恨蒙德破坏了乡村的宁静而拒绝为他工作的成群劳动者,现在争着进他的工厂做工。在布隆内尔蒙德公司所属的工厂里做工,可获得终生保障,而且在父亲退休之后,可将他的工作像家庭遗产一样传给儿子。

蒙德此时已经非常富有、非常成功,各种荣誉也纷纷降临到他头上。他从事化学研究的摇篮——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牛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他担任了“化学工业协会”主席,成了“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科学院”和“那不勒斯皇家学会”的成员,而且还获得了意大利当局颁发的荣誉勋章。

但是,所有这一切荣誉同日后英国公众在他儿子的工厂发生严重爆炸时所持的宽容态度相比,都几乎不足挂齿了。

蒙德于1909年去世,弥留之际还不忘把自己收藏的大部分名画捐赠给国家美术馆。他的第二个儿子阿尔弗雷德·蒙德接替他担任布隆内尔蒙德公司的总裁,此时的公司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化学公司之一,包括了生产煤气和镍等众多工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位于伦敦东区的布隆内尔蒙德公司的一家生产碳酸氢钠的工厂按照政府的命令转产炸药。该工厂位于人口稠密地区,公司曾经告诫政府,这样的安排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果然,1917年,这家工厂发生爆炸,炸死40人,炸伤数百人,并使大约2000人无家可归。

这样严重的事件,加上大战期间英国又曾出现过一次“此前此后都未曾有过的”反犹浪潮,作为公司老板的阿尔弗雷德却几乎没有受到什么谴责,这和他善待企业员工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后来政坛上有些人仍借此做文章,但是英国公众的这种宽容同犹太人历史上常常无故成为替罪羊的惨痛事例相对照,其反差之强烈令人难以置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父亲有钱大家一起挣的态度。如果当年,他的父亲只知道榨取别人的血汗,现在的结果绝对不会是这个样子。

犹太人认为,想挣大钱不仅要让手下拼死拼活地干,还要懂得适当回馈手下,不要一味地去榨取他们的血汗。管理好与这些员工的关系,就等于管理好了自己的钱。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厚黑之人所奉行的准则,厚黑之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敢于铤而走险。勇于冒险,这是一个赞美词,很多厚黑商人都是这样的。在他们看来,每一次风险都隐藏着许多成功种子。风险愈大的生意,利润的回报就愈高。厚黑之人往往都背着一个投机家的名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投机”这个词是贬义词。

确实,犹太商人长期以来不仅懂得做生意,而且也懂得“管理风险”,尤其是面对商场上的未知数,更需要有很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犹太商人绝不允许消极坐着等“驱逐令”或“厄运”到来,也不可能毫无准备就面对风险,让自己遭遇变量时措手不及。所以在每次“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他们都能准确把握“山雨”的来势和大小。这种攸关生死的风险管理一旦成为习惯,他们运用到生意场上去就游刃有余了。有不少时候,犹太商人正是靠准确地预测“风险”,反而可以发一笔财。

经商厚黑学认为,任何一件事都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当失败的可能性大时,却偏要去做,那自然就成了冒险。问题是,许多事很难分清成败可能性的大小,那么这时候也是冒险。商战的法则是风险越大,则利润越多。当机会来临时,不敢冒险的人,永远是平庸之人。而厚黑商人则不然,他们大多具有乐观的风险意识,并常能发大财。

犹太大亨哈默在利比亚的一次冒险的成功,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当时,利比亚的财政收入不高。在意大利人占领期间,墨索里尼为了寻找石油,付出巨大财力和人力,结果一无所获。埃索石油公司也在花费了几百万发现效果不大后,正准备撤退时,才在最后一口井里挖出油来。壳牌石油公司大约花了上千万美元,但打出来的井都没有商业价值。欧美石油公司到达利比亚的时候,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招标,出租的地区大部分都是原先一些大公司放弃了的利比亚租借地。

根据利比亚法律,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他们的租借地,如果开采不到石油,就必须把一部分租借地还给利比亚政府。

这一次,有来自9个国家的40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租借地投标。参加投标的公司,有很多是“空头公司”,他们希望拿到租借地后再转租。

另一些公司,其中包括欧美石油公司,虽财力不够雄厚,但至少具有经营石油工业的经验。利比亚政府允许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参加投标,因为要避免遭大石油公司和大财团的控制,其次再去考虑资金有限等问题。

这次,哈默虽然充满信心,而且尽管他和利比亚国王私人关系良好,仍存在许多变量。此外,他不仅这方面经验不足,而且和那些一举手就可以排山倒海的石油巨头们相比,竞争实力悬殊太大,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但是,决定成败的真正关键,绝不是取决于这些条件。

哈默的董事们都坐飞机赶了来,他们在四块租借地投了标。他们的投标方式不同一般,投标书用羊皮证件的形式,卷成一卷后用代表利比亚国旗颜色的红、绿、黑三色缎带扎束。

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加了一条:他愿意从尚未扣税的毛利中,拿出一部分钱供利比亚发展农业用。此外,还允诺在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库夫拉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另外,他还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一旦在利比亚找出水源,他们将和利比亚政府联合兴建一座氨气厂。

最后,哈默终于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使那些强大的对手大吃一惊。这两块租借地都是其他公司耗巨资后,一无所获不得不放弃的。

这两块租借地不久就成了哈默烦恼的源泉。他钻出的头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孔,光是打井费就花了近300万美元,另外还有200万美元,用于地震探测和给利比亚政府官员,以进行不可告人的贿赂行为。

于是,董事会里有许多人开始把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甚至连哈默的知己、公司的第二股东里德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哈默的直觉使他固执己见,在和股东发生意见分歧的几天里,第一口油井出油了,此后另外8口井也出油了。这下公司的人可乐坏了,这块油田的日产量是10万桶,而且是品质要比一般石油好的高级原油。

更重要的是,油田驻于苏伊士运河以西,运输非常方便。在这时候,哈默在另一块租借地上,采用了最先进探测法,钻出了一口日产7.3万桶自动喷油的油井,这是利比亚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口油井。

接着,哈默又投资1.5亿美元修建了一条日输油量100万桶的输油管道。之后,哈默又大胆吞并了好几家大公司,等到利比亚把油田实行“国有化”的时候,他已羽翼丰满了。

哈默的一系列事业成功,完全归功于他的胆识和魄力,他不愧为一个厚黑经商大师。

当然,另一个大冒险家洛克菲勒也同样让世人惊叹。

洛克菲勒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一家名叫休威·泰德的公司做书记员,这是他精于计算的良好开端。

在休威公司的第三年,他已经对经营贸易的要诀掌握了十之八九,并且对这个行业跃跃欲试。在这一年,他未经老板同意,就自作主张地做起了小麦粉和火腿生意。不久,新闻报道饥荒在英国发生了,使他的计划得到了实现的契机。

休威公司把囤积在仓库里的食品货物,转卖欧洲饥荒蔓延的地区,赚得了高额利润。因此,洛克菲勒要求公司为他加薪到800美元,但老板支支吾吾。于是,洛克菲勒决定辞掉这份工作,创办自己的公司。

1859年3月18日,在克利夫兰街32号,洛克菲勒与人合伙经营的“谷物牧草经纪公司”开张了,当时洛克菲勒不过19岁。在这个经纪行里,他仍然主要干老本行:经营各种与企业联系密切的资金等项目。

他的合作伙伴克拉克则当外场:应付顾客,处理商品的进货和销货。克拉克对洛克菲勒的缜密心思十分欣赏。他形容说:“他有条不紊到极点,留心细节,不差分毫。如果有一分钱该给我们,他会争取,如果少给客户一分钱,他也要客户取走。”

厚黑之人善于乱中取利,动乱对别人来说是一场灾害,而对厚黑之人而言,则是发财的良机。为了逃避服兵役的义务,洛克菲勒曾找过不止20个替身,并且捐给北军一大笔钱款,这或许是因为多多少少的歉疚感在作祟吧!?

尽管洛克菲勒逃过了兵役,避免了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和60万年轻人一样灰飞烟灭,但他也并不是不问天下事的人,相反的,他密切地注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

在经纪公司的办公室里,他的墙上挂满了战况图和各种从华盛顿传来的政治新闻,以及前线的最新动态。公司的职员们常常看到洛克菲勒在他的“陆军参谋部”里走来走去,不时用笔在特殊的坐标点点画画,或埋头记录着什么。

洛克菲勒借着对战争形势的精确分析,因此,让他的投机生意做得很成功。

人们常犯的错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已经倒贴上来时,他还在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或是没有信心,或是对突如其来的好机会麻木不仁,没有反应,让机会和财神从自己面前溜走。

不要一直盯着几率不大的风险,而犹豫不前,不敢担风险的人,必将一事无成。

摩根家族的祖先是公元1600年左右从英国迁移到美洲来的,传到约瑟夫·摩根时,他卖掉了在马萨诸塞州的农场,到哈特福定居下来。

约瑟夫最初以经营一家小咖啡店为生,同时还卖些旅行用的篮子。这样苦苦经营了一些时日,逐渐赚了些钱,就盖了一座很气派的大旅馆,还买了运河的股票,成为汽船运输业和地方铁路的股东。

1835年,约瑟夫投资了一家叫做“伊特纳火灾险”的小型保险公司。所谓投资,也不要现金,出资者的信用就是一种资本,只要你在股东名册上签名即可。只要不发生火灾这无本生意就稳赚不赔。

然而不久,纽约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投资者聚集在纽瑟夫的旅馆里,一个个面色苍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很显然,不少投资者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件。他们惊慌失措,愿意自动放弃自己的股份。

约瑟夫便把他们的股份统统买下,他说:“为了付清保险费用,我愿意把这旅馆卖了,不过得有个条件,以后必须大幅度提高保费。”

约瑟夫把宝全押在了这家火险公司。这真是一场赌注,成败与否,就看此举。同时,有一位朋友也想和约瑟夫一起冒这个险,于是,俩人凑了10万美元,派代理人去纽约处理赔偿事项。结果,从纽约回来的代理人带回了大笔的现款,这些现款是新投保的客户出的比原先高一倍的手续费。

这个时候,“信用可靠的伊特纳火灾保险”已经在纽约名声大震。这次火灾后,约瑟夫净赚了15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