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认为,管人的关键是管心,一个国家的思想主要出自知识分子阶层,管住了他们就等于管住了国家的“心脏”。
心乱则国乱,心定则国安。纵观历朝历代,最先谋反的就是知识分子,最想有所作为的也是知识分子。虽然最后改朝换代的人都是武将,但“祸根”一般是知识分子种下的。
明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逐渐显露,除了统治阶级内部淮西集团和非淮西集团的党争,文人与新朝的矛盾也是很突出的。朱元璋在多年的征战生涯中深知知识分子的厉害,他最怕文人搅乱社会,发表对新朝不利的言论。
朱元璋称帝之后,在地主阶级文人中,有少数文人儒士对由红巾军发迹的朱元璋抱有敌意,对这位“和尚天子”也看不起,他们拒绝与新王朝合作。于是谢绝新王朝的征召,朱元璋对这些不肯合作的封建文人毫不客气,需要时一个诏令就把他们叫过来,不干也不行,你不来,就是对圣朝抱有敌意。
例如:洪武初年,朱元璋召见元朝最后一位衍圣公,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入京朝见。孔克坚因为有病,没有立即赴京,而是派他的儿子孔希学代自己入京,先行朝见朱元璋。朱元璋马上想到孔克坚是瞧不起自己布衣出身,于是又派人送去一封亲笔谕旨,指出:“我虽是庶民出身,但古人由布衣平民称帝的前有汉高祖,你凭什么看不起我?”又指出,孔克坚无病装病,不入京朝见,是怠慢无礼。谕旨一到,孔克坚吓坏了,哪里还敢停留,立即动身进京朝见。
但是,朱元璋把文人儒士叫过来之后又不重用。
危素曾做过元朝的参知政事,礼部尚书,主持过宋、辽、金史的编修。明军攻占了元大都后,危素曾经跳井以殉元朝,被僧人救起没有死成。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授予他翰林侍讲学士,弘文馆学士,曾经让危素为自己撰写《皇陵碑》,朱元璋看后不满意,弃而不用,自己亲自撰写。朱元璋对这位颇有才华的老儒始终不太信任,心里总不忘他是元朝旧臣,多次贬低甚至侮辱。有一次,朱元璋正在东阁,危素也来到东阁,朱元璋故意问:“来者何人?”
危素忙答:“老臣危素。”
朱元璋嫌他自称老臣,遂嘲笑他说:“我只道是文天祥来了。”
危素听皇上这样说,知道是怪罪他不忠于故朝,赶忙跪在地上叩头不止。
还有一次在朝会上,朱元璋让人牵来一头据说是元顺帝时的会舞蹈的大象助兴,谁知大象却卧倒不起,实在是扫兴,朱元璋下令将此象杀了,接着他又让人制作了两块木牌,一块上写“危不如象”,另一块写上“素不如象”,挂在危素的两肩上,以此羞辱危素。后来,御史王著等人上奏攻击危素,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宜在皇上左右担任侍从之臣;朱元璋就把危素发放到和州为元朝忠臣余阙守庙。危素又愧又悔,不到一年就抑郁而死。
有的文人见朱元璋这样对待文人儒士,于是谢绝新朝的征召,坚决不为官。朱元璋可不管你那么多,召你来了,非做官不可!当时,这样的被迫为官的儒士大有人在,如当时的名士秦裕伯,他曾避战乱居于上海,两次征召他,他拒而不出。朱元璋生气地写信警告他说:“海滨的百姓好斗,你裕伯乃智谋之士,居此地而坚守不出,恐有后悔。”裕伯看信后,感到形势严重,不做官不行了,只好入朝为官。
朱元璋的这种做法意思是说,天下是他的,谁不肯合作谁就得死,谁有不忠于朝廷的想法也得死。朱元璋对儒士的态度非常明确,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新王朝服务,但又绝不能信任他们,一旦谁有不忠的态度,马上猜忌仇视,直至杀戮。基于上述心态,他一方面选拔、培养了一批人才,另一方面他又无情地摧残了一批人才。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打击江南文人儒士,控制文人的思想,于1397年制造了南北榜案。这一年,翰林学士、湖广茶陵人刘三吾和白信蹈担任会试的正副主考官,发榜后,江西泰和人宋琮考了第一,共录取五十一人,全都是南方人,无一名北方人考中。北方的举人们极为不满,联名上告,状告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他们偏袒南方人。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恼火,命侍读张信等重新审阅落榜的试卷,其结果北方人仍无一及格者。北方的士人还是不服,又告发张信等人受了刘三吾的嘱托,故意拿不好的试卷审阅。朱元璋本来就不高兴,听后怒不可遏,下令将白信蹈等考官处斩。但照顾年已八十五岁高龄的刘三吾,以他年老,免其死罪,充军边疆,并把宋琮也充军发配。随后,朱元璋亲自出题,重新考试,此次录取了六十一名,全都是北方人。世人称此事为“南北榜”,也称之为“春秋榜”。平心而论,北方由于长期战乱,其生产、文化水平确实不如南方,考卷密封,主考官并不知谁是南人、谁是北人,考试结果也纯属巧合,但由于北方学子的几次抗议告状,引起了朱元璋的极大重视,朱元璋为了显示国无遗贤的心态,大一统的地位,出于政治需要,他有意识地惩罚主考官。这样一来,朱元璋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打击削弱南方文人儒士的力量,二是笼络了北方的文人儒士,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可惜的是白信蹈等考官,成了一缕冤魂。
在朱元璋的**威下,文人儒士们整日胆战心惊地在他身边侍候。朝廷之上,他喜怒无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臣僚们每天要揣测他的心思,看他的脸色行事。据说朱元璋临朝时,如果玉带高高贴在胸前,说明他今天心情不错,不会杀人;如果玉带放在肚子下面,大事不好,不知哪位文人儒士或大臣要大祸临头。弄得文武大臣们无所适从,走也走不得,干也干不好,有的文人士大夫走投无路,为了躲避朱元璋的制裁,只好装疯卖傻。如松江华亭人袁凯,就是用这个办法保住性命的。
史书记载,袁凯博学多才,洪武三年(1370年)被授予御史官,一次,朱元璋审理了一批罪犯,命袁凯交给皇太子复审。皇太子为其中不少人减了刑,之后,袁凯回报朱元璋。朱元璋问他:“朕与太子谁判得对?”
袁凯左右为难,只好说:“陛下执法严正,东宫心怀仁慈。”
朱元璋不高兴,认为他老奸巨猾,两边讨好。他眼看着皇上脸色要变,非常害怕,回到府中后假装疯癫,朱元璋不信,派人用木锥刺他,袁凯一边忍着痛一边放声大笑,朱元璋这才放他回老家。回到老家后他一点也不敢疏忽,他知道朱元璋还会派人来探视他,于是常常蓬头垢面,装疯卖傻,自己将自己捆起来,胡言乱语。朱元璋派人去看,他对着使者手舞足蹈,连喊带唱,还吃路边的鸡屎。
朱元璋听了使者的汇报,这才彻底放心,袁凯总算捡回了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