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官场有人曾经用入局、作局、破局来形容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三个最快速的阶段。所谓入局,就是要找到一个重要的端口来进入;所谓作局,就是给自己一个势力范围把它做大;所谓破局,就是要找到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打破困局。三者同样重要。厚黑枭雄曹操的入局可以从他刺杀董卓加入讨董义军开始;而曹操的作局可以从他战胜黄巾军,组建青州兵开始;破局则可以从他听从荀彧的计谋迎取汉献帝开始。入局使他有了名正言顺建立自己武装的借口;作局使他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地方势力,并壮大了自己的武装,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而破局使他有号令天下的权威,这一入一作一破使得昔日被人小看的曹操成了权倾天下的霸主。
一个人的成长大概要经过生、长、壮、老、亡五个基本阶段,而一种势力的成长大概也要经过蓄势、借势、造势、强势、守势几个基本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势力的成长,都有着他自己的根本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而必须采取曲折迂回的发展模式。
我们来看看曹操是怎样入局的。曹操在洛阳刺杀董卓未遂,逃出洛阳,看见董卓发布的缉拿令,一路上他变姓改名,直到陈留才喘一口气,于是通过变卖家产,凑成了五千人的队伍,扯起正义大旗讨伐董卓,走上了个人发展的道路。聚集队伍,扯起正义大旗正是曹操入局的“冲”字功夫。
我们再来看看曹操是怎样作局的。当关东各郡起兵讨伐董卓,陈兵荥阳、河内一带时,青州一带的黄巾军和河北黑山军,百万之众以燎原之势发展,黑山军攻邺城,又南渡黄河攻东郡,东郡太守王肱不敌义军。经袁绍推荐,曹操接替了王肱。这样就给曹操在河南、山东发展势力提供了条件。
对于曹操的行动,袁绍也非常高兴,因为对付义军,作为官军他和曹操有着共同利益,更重要的是曹操在河南和义军交战,正好牵制、缓解了义军对他统治的冀州的进攻。但袁绍只看到自己可获得的好处,没有看到无处栖身的曹操一旦夺取了河南,根基扎实,正是自己末日来临时。
半年以后,青州黄巾军又聚集成百万之众,变北上为西进,进入兖州之后所向披靡,先拿下任城,击杀国相郑遂,接着攻破东平县,擒斩了兖州牧刘岱。
黄巾军声势浩大,兖州州治昌邑县城一片惊恐。州内主要官员在一起商议之后决定,为了不让黄巾军席卷兖州,必须由一个强而有力的人担任州牧,等中央政府派人已来不及了,可由曹操暂时代理。让曹操代牧是东郡人陈宫提议的,他说:“当今天下分裂,兖州无主,曹东郡是命世之才,若迎以为州牧,必定能使百姓安宁。”于是,大家推举陈宫、鲍信和治中万潜去迎接曹操。在东武阳城的太守府里,陈宫对曹操说:“如今兖州无主,与朝廷又失掉联系,我已说服州内官员,请府君去任州牧。”他担心曹操谦让,又说:“府君若以兖州作为根本,将进而平定天下,这可是霸王之业啊!”
兖州为东汉十三州之一,下辖陈留、山阳、济阴、泰山、东郡五郡和城阳、济北、任城、东平四国,是一个地广人众的大州。曹操心想,若能拥有兖州的地盘,向河南发展就有了可靠的基础,于是欣然同意,立即率军开赴昌邑。
但最初的几场仗,曹操大多失败而归。在寿张城下,曹操与鲍信巡查前沿阵地,针对黄巾军骁勇善战、恃胜而骄的特点,决定以奇兵挑战、正兵攻击,先打一仗再回师固守。这时,黄巾军发现了曹操等人,立即如潮水般涌来,刀矛齐举,杀声惊天动地。曹操身边只有少量骑兵,顷刻之间被困在了垓心。鲍信为了掩护曹操突围,殊死拼杀,殁于阵中。曹操撤回城内,据险顽强抵御,打退了黄巾军的轮番进攻。
过了一段时间,曹操试图摆脱被动防守的局面,亲领一千多步骑到城外了解地形。刚一接近黄巾军大营,又再次受到围攻,死伤了数百人才冲出来。此后,曹操唯有坚守。其州兵新招募的占多数,缺乏训练,又不断受挫,士气开始低落。
曹操的意志面临着考验,倘在寿张战败,兖州必将失去。光顶住黄巾军的攻势还不行,还要利用其弱点战而胜之。曹操振作精神,到各营慰劳官兵,申明赏罚条例,在积极防御的同时密切注视黄巾军的动向。黄巾军求战不得,戒备逐渐松懈。曹操乘机发起反击,迫使黄巾军后退。
曹操在随后的几次战役中,彻底打败了黄巾军,并“开示降路”,黄巾军一百余万兵众投降了曹操,曹操从中挑选出精兵无数,组成“青州兵”,将降众家属组织起来屯田,就地安置,生产自给。从此,曹操站稳了脚跟,有了一支真正可与各路英豪相抗衡的军队。
在某些极端年代,行阳事而多用阴招,行阴事而多用阳招,这是因为社会风气坏了。曹操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中,所以,他的阳谋和阴谋兼而用之令人感觉高深莫测。
在乱世群雄争霸的年代,要想走个人发展之路必须有自己的容身之地,然后再乘势发展自己,拥有自己的地盘是实施自我发展战略的第一步。曹操顺势而为,先联合袁绍大讨董卓,可谓是以屈求伸,以“冲”入局。
曹操起家的资本实在不多。他的霸王路也颇为独特,即几乎没有走“因人而起”的步骤。他拒绝和强大者合作,一开始就独树一帜,扯旗打自己的牌。当初他拒绝董卓的推荐,就是看出董卓不得人心,他日必败,他不愿与这条看上去很强大的船一起沉下去,这表明他的见识确实高人一筹。按常规路数,他可以韬光养晦,待机而起。但这不是“走慢四”的时代,落后一步,步步落后,他要的是时间成本的最大回报。因此,他从洛阳城跑出来,看见董卓发布的缉拿令,一路上他变姓改名,直到陈留才喘一口气,经过变卖家产,凑成五千人的“队伍”,这就是他起家的老本。以后,他又率先讨董卓,这虽是“以卵击石”,再次违反常规,但他要打“落水狗”,为自己博取天下美名,这就是吹捧自己的路数。但区区几千人马,如何能抵抗百万大军?他寄希望于各路诸侯,想“浑水摸鱼”。但诸侯们都看重自己的血本,不听他的,皆观望不前,只有曹操孤军奋战。在汴水兵败于董卓后,他回到酸枣大本营,对各路同盟仍抱有希望,并仍做过鼓动,且谈及自己的战略设想——占据险要,成多路合击之势以威慑称霸长安的董卓,使其不战自败,但仍然无济于事,而且各路将领很快由摩擦而火并,走上各自发展、割据一方的道路。
经酸枣会盟、汴水之役、联军解体,曹操虽固有河南郡,但那地方毕竟太窄小,且曹操即便占领这一地方,说到底还未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因此曹操仍无立足之地,所以曹操必须尽快找到安身之地,为他的事业,为他的抱负,拉起一支不大不小的队伍。兖州之战正好成全了曹操的这一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