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对症下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1 / 1)

鬼谷子曰:“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鬼谷子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属性。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进水。这些现象都是与各类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依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这也反映‘内符’与‘外摩’的道理。所以说,按照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意’之术,哪有不从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术,哪有一个不听从游说的呢?要想能独往独来,就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停止,天长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后成功。”

鬼谷子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属性,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进水。这些现象都是与各类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按照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意”之术,哪有不从的呢?根据游说对象的具体情况而言来游说,肯定会成功。俗话说:“求神要看佛,说话要看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这时候,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也需要因人而异,需要迎合对方的性情、心理特点,才有可能影响对方心理。否则,一味地强势或一味地退却,只会使我们在交流中处于越来越被动的位置。所以,我们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需要“对症下药”,如此这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应对自如。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仲有问:“听到了,就可以去干吗?”孔子回答:“不能。”这时,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听到了,就可以去干吗?”孔子回答说:“那当然,去干吧!”公西华听了,对于老师孔子的回答感到很疑惑,就询问孔子:“这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回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的意思就是,冉求平时做事喜欢退缩,所以我要给他壮壮胆;仲有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要劝阻他,做事要你三思而后行。孔子诲人也不是千篇一律,更何况说话呢?我们在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时,需要“对症下药”,时而强势,时而退避三舍,这样才能达到游说的目的。

《红楼梦》里林黛玉随父进京城,小心翼翼初登荣国府的时候,王熙凤先是人未到话先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尚未出场,就给人以热情似火的感觉。随后拉过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便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时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一席话,既让老祖宗悲中含喜,心里舒坦,又叫林妹妹情动于衷,感激涕零。而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再让她伤心时,王熙凤话头一转,又说:“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短短几句话,王熙凤把初次见到林妹妹的悲喜爱怜的情绪,表演得淋漓尽致。而那一字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都彰显其性格特征。她知道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先恭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时时不忘”,看似称赞林黛玉,实际上却是讨好贾母,还捎带博得了迎春等嫡孙女的欢心。然后提到黛玉的母亲,硬是“抢先用帕拭泪”,看见贾母笑了,她也由喜转悲。她拉着黛玉的手问这问那,主要是为了炫耀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权势,同时,又在贾母面前表现出对黛玉的关心。

春秋时期,陈国国君灵公有一次在夏徵舒家里饮酒,几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聊。当时他看到孙宁、仪行父的时候,就想嘲弄他们。于是他对孙宁、仪行父两大夫说:“徵舒像你俩。”而两大夫也不客气地回敬说:“也像您。”不言而喻,其意是指三人均和夏徵舒的母亲“有染”。结果,陈灵公被夏徵舒用箭射死。

陈灵公在说话的时候非但没有“对症下药”,反而嘲弄别人,于是,引来别人的嫉恨,最后连自己的命也搭上了。所以,在平时谈话之间,如果你想获得别人的好感,获得别人的青睐,你就要学会对他投其所好。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对症下药”?那么你可以在与他交谈之前,通过他的朋友或是他身边的人来对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他的性格、爱好、优点。这样,你才能在谈话中游刃有余地“对症下药”,或是针对他的优点赞赏一番,或是顺着他的性格说些漂亮的话,或是把他所爱好的事物在他面前随便说说。这样就会无形中拉近你和他之间的距离,他就会对你充满好感,甚至愿意与你进行下一次的交谈。

心理支招

鬼谷子所主张的按照事物的特性来制定摩意术,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聪明人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失意人,不谈得意事;处得意的,莫言失意时。”对人说话,应该投其所好。能够投其所好,你的话才能在对方心中产生作用。如果谈话时,你只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不识时务地谈起对方心里的要害之处,那么,对方就会感觉无聊至极,特别是当你谈到他的痛处时,他不仅对你没有什么好感,还会对你更加厌恶,因为你的话无形之中像一把利剑刺入他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