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曰:“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鬼谷子说:“古代擅长反对和支持之术的人,可以协和四海,包容诸侯,可以驱置到忤合的境地,然后设法变化、转移形势,到最后利用这种势力开创新王朝。所以贤相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之后才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姜太公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可是他对殷纣王却无法理解,之后才决定一心臣服周文王。这是关系到天命的地方,所以伊尹和吕尚才归顺商汤和周文王而无所怀疑。”
鬼谷子认为,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只螃蟹离开大海来到了岸边的草地上住了下来。有只饥饿的狐狸路过那里,就把螃蟹给吃了。螃蟹临死的时候说:“我真是该死,按照我的生活习惯,我应该住在大海里,为什么我要离开大海住到陆地上来呢?”连一只螃蟹都要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更何况人呢?对于古代臣子而言,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明主,然后将自己的生与死、荣与辱都托付给对方,这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幸运。
比干是商纣王时期的丞相,也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贤臣,被誉为“第一忠臣”。他德行淳厚诚实,敢于直言进谏,一生忠君爱国,体恤百姓。然而,却有人说比干是愚忠,选择了一个残暴的君主,落得个被挖心的悲惨下场。
公元前1029年,由于商纣王横征暴敛,大兴土木,追求个人奢华的生活,导致民不聊生,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丞相比干实在看不下去了,为此,他多次以叔父的身份语重心长地规劝纣王,但是沉溺在酒色中的纣王哪里听得进去,不仅把比干的话当成耳边风,而且还抱怨比干干涉了自己的私生活。
对此,比干又气又急,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于是,比干来到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他的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纣王,一气之下,纣王杀死了比干,还挖出了他的心。
比干本是一忠臣,却无奈选错了主人。如果他遇到的是一位贤明的君王,又怎会遭遇如此下场呢?宁做良臣,不做忠臣,这才是真正的忠。魏徵曾说:“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当隋炀帝荒**无道,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反隋的时候,魏徵先参加了元宝藏的起义军,不过他觉得自己看不清天下大势,心中没了主意,便出家当了道士。后来,38岁的魏徵被另一支起义军瓦岗军首领李密请出山,并让他掌管军中的文书。在李密的军中,魏徵的地位很低,他看到了军中很多不足,曾主动进谏,不过不被李密所采纳。不久,李密兵败降唐,魏徵随李密进入长安,不过心有不甘的李密又起兵反对李渊,最终兵败被杀。
这时魏徵觉得李唐政权比较有前途,就向李渊请求去招抚李密的旧部,赢得了成功。征得李渊的同意,魏徵以国君之礼葬了李密,并撰文把李密比作项羽,实事求是地描述李密的态度和精神。虽然魏徵这样做了,但从来没有人指责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渊。
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徵很有才干,任他为太子洗马,对其十分敬重。玄武门事变之后,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当了太子。魏徵被秦王府的人捕获,囚禁于狱中。李世民听说魏徵颇有才华,不忍杀他,便派人将他传入府中,一见到魏徵,就责问道:“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魏徵没有辩解,而是据理回答:“人各为其主,假如太子早听信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错?管仲不是还射中过齐桓公的带钩吗?”听魏徵说得很坦率又有道理,李世民很欣赏其才华,就赦免了他。魏徵见李世民爱才、惜才,心有所动,决定归顺李世民,为其效力。
李世民即位不久,就提升魏徵为谏议大夫。在职期间,魏徵曾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指出唐太宗在施政方面的错误,不断提醒太宗牢记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对贞观之治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唐太宗善于听取魏徵的意见,成就了其名声。魏徵敢于犯颜直谏,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性格,他们最后都成了名垂千史的人。
古语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昏君无道,天必罚之,弃暗投明,乃是顺天意而行。看似不忠,其实不然。就好像孟子所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忠国不忠君,忠民不忠人。魏徵不是为了个人名利或是苟延残喘而朝秦暮楚,他是为上安君国,下报黎民。魏徵之忠,不是不忠,不是愚忠,不是小忠,乃是大忠,忠于国家社稷,忠于黎民百姓,所以他是择主而事的良臣。
心理支招
鬼谷子认为,好的鸟儿总是选择高大的树木栖息,有本事的人总是选择有谋略的人共事。所以才有贤相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之后才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姜太公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可是他对殷纣王却无法理解,之后才决定一心臣服周文王,这都是良臣们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