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深谋远虑——万事烂熟于心(1 / 1)

鬼谷子曰:“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鬼谷子说:“将反忤之术运用到天下,一定要根据天下实际情况而运用它;用于治理邦国,一定要根据邦国实际情况运用它;用于治理家族,一定要根据家族实际情况运用它;用于个人,一定要根据自身才能气概运用它。总而言之,不论大小进退,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一定要先深谋远虑,定下计策谋略之后再运用‘飞箝之术’。”

鬼谷子认为,我们在使用飞箝术之前,一定要深谋远虑,把每件事都过滤一遍,以防万一。在生活中,老人常常说:“做事之前就要想到后面四步。”其实,向前每走一步,我们都需要相应对的方法,如果不能看得那么远,至少我们需要看见一步。深谋远虑,也就是做事情,不仅需要稳当、周全,而且,不要急于求成,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一个成大事的人,眼光总是比身边的人看得稍远一点,他不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是看得更远。许多人之所以不断地失败,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做事不彻底,往往在离成功尚差一步时就停止了,自然,他们也就与成功失之交臂了。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绾。发兵之后,有人揭发樊哙在刘邦生病的时候,与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杀绝。刘邦很生气,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替樊哙指挥军队,并立即在军中把樊哙斩首。

陈平接受任务之后,私下里与周勃商量说:“樊哙是功臣,又是吕后的妹夫,皇上只是一时恼怒,想要杀掉他。不过皇上已经病重,未来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也不清楚。所以还是不把樊哙马上斩首,只是把他押回来让皇上自己下命令杀掉为好。”周勃也同意这样做。

后来,在押送樊哙回京的路上,陈平听到刘邦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回向吕后报告逮捕樊哙的经过,吕后命令他把樊哙放了。因为他没有按照刘邦的旨意杀了樊哙,所以吕后还是相信他,又让他做太子的老师。以后吕后家族要为樊哙报复陈平,在吕后那里也通不过了。

因为深谋远虑,陈平料到刘邦病重,未来的情况自己又不清楚,但他知道,一旦刘邦去世,吕后必然会成为处理朝中要事的第一人选,而樊哙又是吕后的妹夫。这样谋划而来,这樊哙杀不得,果然,因为慎重考虑之下作出的决策,使得陈平保全了自己。

凡事需要谋划,有准备才有胜利的把握。无论是向上司进谏,还是与客户谈判,都需要我们做一定的准备,否则,很可能会失败。哪怕是请求上司加薪这样的小事情,也不能冒冒失失就提出,在提出请求之前,需要我们考虑措辞、语气、语言表达等,各方面都需要考量,否则,有可能一句话说错,上司就拒绝了你的加薪请求。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赵国一心发奋图强,渴望自己快速强大起来。有一次,赵武灵王对臣子楼缓说:“我们的东边有齐国、中山,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顶。假如不快速强大起来,随时都有被别人消灭的危险。”

楼缓听了十分同意,然后就问富国强兵的策略。赵武灵王接着说:“想要变得强大起来,必须进行改革。你看我们穿的是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胡人的短衣窄袖、皮靴就比我们灵活得多。”楼缓马上领会了赵武灵王的意图,原来大王要仿照胡人的风俗改变穿着。而且,赵武灵王还要学着胡人一样骑马射箭,克服打仗时全靠步兵、用马拉车的不足。

不过,在与大臣商量的过程中,赵武灵王的意见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后来,大臣肥义说:“大王要办大事就不能犹豫,既然认为胡服骑射对国家有利,就不能担心大家的讥笑。”赵武灵王听了十分高兴,开始大力推行自己的改革。

没过多久,赵国的势力就发展壮大起来。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了临近的中山国,后来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成为当时的一方霸主。

赵武灵王眼光长远、胆大心细,真正做到了深谋远虑,因此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实在不愧为一代枭雄。俗话说:“万事烂熟于心。”如果我们在做每一件工作之前,就将每一步、每一个细节记在心中,这样,每走一步,都不会影响整个大局。特别对于工作来说,尤为如此,或者说,在做一件工作之前,需要将之前所做的类似工作联想一遍,仔细揣摩其中的经验教训,这样,我们开始做事的时候,每走一步都是稳健的,它对于大局来说完全是锦上添花。

心理支招

我们需要学习鬼谷子深谋远虑的智慧。无论是工作,还是与人相处,我们都应该仔细思量事情的始末、细节、方方面面,既要着眼于全局,同时,也不放过细节问题。这样,每成功一步,就是向前走了一大步。相反,如果你着眼于大局,而不考虑细节,稍有不慎,一小步就会毁了大局。其实,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就相当于下棋一般,摆上了棋盘,在我们心中萦绕的除了细节,还有以往的经验与教训,之前走错的都将得到改正,之前走正确的将继续沿袭下去。在下棋过程中,每走一步,我们都需要顾全大局,如此综合考虑,我们才能赢得整盘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