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度权量能——察人之所异(1 / 1)

鬼谷子曰:“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鬼谷子说:“只要善于揣度人的智谋,考量人的才干,就能吸引远近人才。要造成一种声势,使事情获得成功,就得先观察人们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议论的是与非,了解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掌握其真假,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然后再看看这样做的利弊得失。衡量这些关系时,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

鬼谷子主张“度权量能”,也就是如何识别人才,先观察人们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议论的是与非,了解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掌握其真假,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这就是如何识人。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那些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比如很多在商海驰骋多年的老板,枕边必备一本《孙子兵法》;而很多人还通过《三国演义》来学习一些做人、说话的技巧。尤其是作为一个领导者,也应该学学古代兵法术的选人术,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地有效利用人才。

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识人的能力,能够快速识别下属的真面目。很多时候,领导容易被下属的外表迷惑,而作出错误的判断。领导要想识别下属的真面目,就应该学会由表及里,抓住下属的主要特点,揭开下属的伪装面具,看清楚其真实面目。领导者在识人的实际过程中,他们往往容易被下属的外表和漂亮的言辞所欺骗,并且委以重任,结果因为他一个人而导致整个任务失败。因此,领导者不要以外表看人,而是需要以才看人。

刘备是如何识人的呢?他经常会因为一次谈话,就能发现人才。比如庞统、邓芝、马忠等因见面与语而“大奇之”。刘备在与马忠谈过一次后,“虽亡黄权,复得孤笃,此为世不乏贤也”。而在刘备临终的时候,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宜察之”。但是诸葛亮却不以为然,后来他首次伐魏,就用马谡作为先锋,结果导致街亭之失。

其实,刘备不但善于识别下属的才能,而且对于人的品性也有较高的鉴定能力。在当阳战败的时候,有人说赵云已经北去投曹,结果刘备却说:“子龙不弃我走也。”没过多久,赵云果然抱着刘备的儿子阿斗回来了。

另外,刘备对于人才往往可以给予体谅,甚至作出重大牺牲。比如刘备起兵伐吴时,黄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刘备不听,令权督江北诸军,防备魏师。刘备败后,黄权还蜀无路,被迫降魏。因此,执法官准备按法“收权妻子”。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对待黄权的妻子仍和往日一样。裴松之对刘备颇为赞赏,他认为刘备能斟酌是非,区别对待,对于这件事,他认为刘备胜过汉武帝甚多。

刘备出生于一个贫困之家,与母以贩鞋织席为生。在他年轻的时候,已学会结交豪侠,人人争附。尽管这样,有的上层豪强还是看不起他,当刘备升为平原相的时候,豪绅刘平还曾派刺客去杀害他。不过,当刺客受到刘备殷勤款待之后,十分感动,不但不忍心下手,而且还如实地吐露了自己的来意。后来,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更是成为千古佳话。公元201年,刘备驻兵新野,荆州豪杰归附者越来越多,刘备渐渐意识到自己之所以屡遭挫败,主要是因为缺少优秀的参谋大将,于是,他开始留心寻访此类的人才,于是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对于刘备识人、用人,可以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总结。

心理支招

鬼谷子告诉我们,只有善于识人,才能更好地用人。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体现了其追求。当一个人进入工作状态,他就会为了加薪、升职而付出无限的努力,并极力追求一些在自己能力之上的荣誉。而那些平时只是默默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的人,他们不会刻意去表现自己,突出自我,以致他们的身份也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的人没有什么追求,只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领导则可以通过下属在工作中的表现来判断下属是否可靠。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所言即为心中所思,因而更能真实地反映和表达其真实的思想感情。在很多企业或公司中,有很多潜在的人才,他们在很多时候都不得志,从他们嘴里说出的大都是真心话,都是肺腑之言,不带一点虚伪与做作;而那些心中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他们就喜欢在人前说虚伪的话,说假话,以此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因此,领导者可以通过下属的所言,辨别其心志,从而更有效地使用人才。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要善于辨别下属的才华,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识人能力。下属之中有很多潜在人才,这就需要领导者去发现他们。因为他们是人才,那他们身上必然有着人才的优秀素质,他们或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略或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可贵品质。总而言之,如果他是一个人才,就会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而领导者要善于发现这些人的不同之处,发掘其潜在的才能,这样才能使其发挥出卓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