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曰:“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其中不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鬼谷子说:“周详保密中最重要的在于微妙而与道相追随。让对方开启,是为了判断对方的实情;让对方闭合不言,是为了结交对方的诚意。这样做,都是为了能使对方显露实情,以权衡比较谋略的得失程度,圣人也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考虑的。如果是不合适的谋略,圣人也只能自行考虑谋划了。”
沟通中,言投意合,往往会成就你的说客之名。比如,《战国策》中触龙劝说赵太后就是很经典的故事:大臣们劝说赵太后为了国家利益把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当人质,赵太后不但不肯,还立下毒誓禁止别人再来劝说自己。触龙却独辟蹊径,见到赵太后,先从自己的脚有毛病,身体也不太好开始,说饮食、日常起居,以便拉近与赵太后的心理距离。然后,触龙以自己的小儿子不争气,想在自己死之前把他安顿好为切入点,慢慢诱导赵太后意识到,把长安君送到齐国是为了赵国好,也是为了长安君好,就这样,触龙因言投意合,成功地说服了赵太后。
三国时期,邓芝受命出使东吴。邓芝到了东吴,孙权对他很怀疑,因此不肯接见。过了两天,邓芝给孙权写了一封书信。孙权一看,只见信上写道:“臣今到此,非但为蜀,并且为吴。若大王不愿见臣,臣就走了。”孙权犹豫不定,一些大臣也都想刁难一下邓芝。后来,孙权采纳了张昭“先给邓芝个下马威”的意见,在殿前放一个沸腾的油鼎,命武士各执兵器,站立在两侧,召邓芝入见。
邓芝听孙权召见他,便从馆舍出来,毫无惧色,昂首走入大殿。邓芝进入殿内,就对孙权说:“我特为吴国利害而来,大王却设兵置鼎,以拒一儒生,可见大王度量太小。”孙权听后,觉得很惭愧,忙令人赐坐。邓芝问道:“大王欲与魏和呢,还是与蜀和呢?”孙权说:“孤非不欲和蜀,但恐蜀主年幼国小,不足敌魏。”邓芝侃侃道:“大王为当世英雄,诸葛亮亦一代豪杰。蜀有山险关隘,吴有三江,若互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峙立。如大王甘心事魏,魏必然会征大王入朝,索王子做质子,一不从命,便起大兵讨伐,那时蜀国再顺江东下,臣恐大王两面受敌,江东之地不能复有了,请大王熟思!”为赢得孙权的信任,表示诚意,邓芝又说:“若大王以为愚言是不可取的谎言,吾愿立即死在大王面前,以杜绝说客之名。”说着,邓芝撩起衣服,就假装向油鼎跳去。孙权忙令人将邓芝拦住,请入后殿,以上宾之礼相待。
在整个过程中,邓芝言语中透露出蜀国因地势险要而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做到了言投意合:“诸葛亮亦一代豪杰,蜀有山险关隘,吴有三江,若互为唇齿,进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峙立。如大王甘心事魏,魏必然会征大王入朝,索王子做质子,一不从命,便起大兵讨伐,那时蜀国再顺江东下,臣恐大王两面受敌,江东之地不能复有了,请大王熟思!”最终邓芝凭着敏捷的思维,伶俐的口齿,说服了孙权。
公元前659年夏天,晋国兴兵攻伐虢国。伐虢就必须经过虞国,但是如果虞国不借道给晋国,晋国就束手无策。大臣荀息建议晋献公把自己国家的两件国宝——千里马和玉璧送给虞国国君虞公,晋献公接受了荀息的建议,于是,晋献公向虞国国君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只要你借道予我,我就把两件国宝送给你。”同时,派人把千里马和玉璧送给虞公,虞公不听谋臣宫之奇的劝告,借路给晋国。晋军经虞国到达虢国,攻占了虢国的都城,迫使虢国迁都上阳。公元前655年,晋国聚集精兵良将,再次向虞国借路攻伐已迁都上阳的虢国。虽然,宫之奇劝说虞公道:“虢虞两国相互依存,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就日薄西山了。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正是虢虞两国今天的形势。还请大王三思而行。”可是虞公再次拒绝宫之奇的劝告,借路给了晋国。
晋献公捭阖的“利诱”之计正好击中了虞国国君爱财的特点,如此一来,他自然同意了晋国“借道”的请求。而且,尽管身边大臣苦心规劝,但虞国国君还是答应对方的再次“借道”,以致最后葬送了自己的国家。
心理支招
在日常沟通中,让对方畅所欲言是为了判断对方的实情;让对方沉默,是为了结交对方的诚意,言语之间使对方与自己情投意合。在言语交流过程中,我们要想对方所想,急对方所急,充分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同情和理解之情,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的沟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