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今做事,贵在谋始(1 / 1)

“明”言有“道”

古人谓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明”言今说

古人说减省吏员不如减省官员,减省官员不如减省事务。现在做任何事,都要从计划开始。

今人得“道”

蠢人知道怎样躲掉该做的事;

聪明人知道怎样做好该做的事;

智者知道怎样不做可以不做的事。

真正的效率来自于省事。王阳明从来不是一个懒人,凡必行之事,他往往事必躬亲,不厌细务。例如,他重视教化工作,并且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每到一地,都热衷于建学校,兴礼乐,亲自规定教师队员选拔以及教学要求,亲自为当地人议定婚丧嫁娶等礼仪,他规定:居丧不得用鼓乐、做佛事,以免将资财用于无用之地;有病求医,不要听信邪术、专事巫祷;嫁娶不得讲究财礼,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不得以过节等为名互相送奢侈;等等。他的努力,往往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有的事,他能省则省,可以不做的便置之不理。例如,为了改变庐陵“健讼”的风气,他甚至关起门来,借故不受理官司。

有一次,一对父子兴讼,相互指控。王阳明给他们讲了一些话,结果父子二人抱头痛哭,马上撤销官司,表示回去要好好过日子。一个弟子见了,好奇地问王阳明给他们讲了什么。王阳明说:“我告诉他们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儿子,而瞽叟(舜的父亲)是世间大慈的父亲。”弟子听了,大吃一惊:史书记载,舜孝事父亲,从无违背,而瞽叟毫无慈爱,虐待儿子,老师为何反过来说?王阳明笑着解释:“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叟总认为‘舜是我辛苦养大的,为何不取悦我’,不知自己的心已被后妻改变,还自以为慈爱,所以不能慈爱;而舜总认为‘父亲在我孩提时如何爱我,今日不爱我,只因我不能尽孝’,每天反省自己的不足,所以能孝顺。”王阳明的话劝和了反目的父子。

无独有偶,明朝的松江知府赵豫也像王阳明一样,喜欢省事,每逢有人来打官司,他总是慢条斯理地说:“各位先消消怨气,明日再来。”

人们起初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给他起了个外号“明日再来”,有人还编了一套“松江知府明日来”的“顺口溜”。后来,赵豫的家人听到了“顺口溜”,劝他说:“你是知府,审理官司是你的本分,你为何不抓紧办理,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呢?”

赵豫说:“很多人来打官司,只是因为一时激愤,头脑发热,此时审理,很难把事情办好。我让他们明日再来,他们经过冷静思考,或经别人规劝,气消了,官司也就不用打了。如果真的打起官司,怨气只会越打越深,事情也就越来越糟。这就是明日再来的好处啊!”

赵豫的话,或许道出了“省事”的准则:真心实意把事情办好,而不是为了偷懒。

不过,对做官的人而言,“找事”可能增加虚假的业绩,“省事”却可能留下不好的名声,若无大公无私之心,“省事”也不容易。明朝吏部尚书孙丕扬曾告诫向他求取官经的年轻人说:“做官无大难事,只莫作怪!”如果不能启动智能、品德而省事,至少不要为了贪功,没事找事。

“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当真是治政的金科玉律。如果办事人员超过需要,必然出现两种情况:要么人浮于事,要么没事找事。人浮于事出现于“吃大锅饭”的制度,反正干好干坏一个样,何必拼命苦干呢?优哉游哉,混一天算一天。起初或有一二积极肯干的,非但无功,反倒会被同僚投以白眼,久之便如衣服投入染缸,变成了一路货色。没事找事出现于以业绩定奖惩的制度,大家都想立功,却又没有那么多事情可做,只好花样翻新,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平空生出许多事来,如此大家都有功劳,都有饭吃。

人浮于事只是使原有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没事找事却会制造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造成无穷的矛盾和资源浪费。所以,相对来说,没事找事还不如人浮于事。

假如官员超过实际需要,情况就更严重了,他们没事找事的水平非同一般,造成的破坏力会更大。

例如,王阳明已经擒获宁王朱宸濠,明武宗却要求王阳明把朱宸濠放掉,再打一遍。表面看此事不可思议,不是“脑残”人士,谁能想出这样的歪主意。但是,如果清楚了当时官场的情况,闹出这种笑话其实并不奇怪。明朝有军功、恩赐、贡举、科考几大制造官员的途径,官多职位少,官员成了一项“过剩资源”,远远超过需要。因此,官场有大量无所事事的官员,得不到官位的后补官员更多。当时的官吏到底有多少呢?据史料记载,正德年间,有亲王30,郡王215,将军、中尉2700,文官20400,武官10万,卫所772,旗军89.6万,廪膳生员35800,吏员55000。当时国家夏秋税粮的总数是2668万石,几乎不够支付一半禄俸。大家急于求官、求赏,为了立功受赏,哪怕打上十年八年也无妨,何况是多此一战?王阳明不等别人动手便一战成功,难怪会落大家的埋怨。还有南方的“山贼”,前后闹了数十年,别人都平不了,只怕不是本领不济,而是“养寇自重”的心理作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贼”正是官员们的“衣食父母”,他们怎么会真正平掉“反贼”而让自己“衣食无着”呢?王阳明不考虑衣食,只考虑国计民生,动了真格的,“反贼”就招架不住了!

所以说,天下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没事找事,无端制造问题,那就永无解决之日。而要杜绝问题的滋生,当从“省吏”、“省官”开始。当官吏们忙于本职工作,不得空闲,所想的就不是“找事”而是“省事”,这一“省”,不仅效率提高,也省掉了无数争斗、内哄,省掉了无数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