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有“道”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明”言今说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根基才稳固;才能静时心定,动时心也定。
今人得“道”
有一次,一个学生向王阳明请教:“安静时还觉得心态很好,刚一遇到事心态便不同了,怎么办?”
王阳明说:“这是因为只知道静养而不用克己的功夫啊!这样一遇到事,便要‘跌倒’了。人必须在事上磨炼,根基才稳固;才能静时心定,动时心也定。”
王阳明一生的成就,大半出自涵养,小半出自学问。而他的涵养功夫,集中表现于“不动心”,即“心定”。因为心定,遇到任何事,他总是那么从容自信,处理问题总是那么头脑冷静。
普通人在智能、学问上不一定比那些大人物差,定心的功夫就差多了。功夫最差的人,平时没事时也定不下心来,非得想出一点事来,让自己担心、烦恼、生气、难过……种种杂念,将一颗心搅得像转轮上的小白鼠,难得片刻安宁;遇到事更不得了,心里马上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产生什么物质就难说了。最怕产生液化气、火药,一点就炸。
功夫高一点的人,平时尚能心态平和,遇到自己的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心情适然,无忧无虑,一旦遇到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事,心里头便跑起了马,尘土飞扬,蹄声嘚嘚。
功夫再高些的人,善于过滤信息,将扰乱情绪的内容排开,以保持内心的镇定;或善于分析信息,从有利的一面看问题,自宽自解。但一旦遇到难以排解的问题,仍会积郁于心。
功夫再高的人,早就体验到凡事都有解决办法,遇事不慌不忙,“举步徐行静不哗”,总能冷静地分析问题,从不利条件中寻找有利条件以解决问题。功夫修到此等地步,一般够用了,但跟最高境界还差得很远。一旦意识到事情确实无法解决,仍难免感到沮丧、慌乱。
真正能够定心的人,往往对世界人生已经有通透的理解,活到“可生可死”的境界。一般人到不了也不需要到如此高的境界,但仍有必要多做功夫,尽量将自己提升到从容自信、遇事不慌不忙的地步。
如何提高定心功夫呢?做学问是一法,通过学习、思考,对许多内心充满疑虑的事渐渐领悟了,不再迷惑了,心便安定多了。古人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读书,智慧提升了,自信增强了,应付大部分场合都不怯场,心不是安定多了吗?
但只是读书还不够。大文豪托尔斯泰肚子里“诗书”够多了,却常跟妻子怄气,八十岁了还负气出走,冻死在外面。真正的功夫,正如王阳明所说,“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学问只能搭起一个花架子,钢筋铁骨还要从事上来。最胆小的士兵身经百战后,也会变成勇士;最没功夫的人,身经百事后,也会变得心如“定海神针”。所谓“百事”,即各种各样的事,多经历,多体验,每经一事,对心就是一次打磨,打磨越多,心越明亮。每天按部就班地做同样的事,那是远远不够的。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历来强调做事,而且他从不把做事和做学问、做功夫分成两件事。有一次,一位下属官员因为常听王阳明讲学,为没有时间拜王阳明为师而感到遗憾,对人说:“此学甚好。只是薄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王阳明听了,对他说:“我何尝教尔离了薄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唯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薄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有的学生接受了王阳明“在事上磨”的观念,却对做事没有信心。有一次,一个学生说:“我这人只是明不了事。”
王阳明说:“那是因为你不明了良知。”
学生听了,莫名其妙,却不敢再问。
王阳明又说:“所谓了事,也有不同。有了家事者,有了身事者,有了心事者。你所谓了事,大概是以前程事为念,虽说是了身上事,其实有置办家业的想法,这是想了家事。若是单了身事,言必信,行必果者,已是好男子。至于了心事者,果然难得。若知了心事,则身家之事一齐都了。若只在家事、身事上落脚,世事何曾有了时?”
一个人想办好家事、自身事,必然五心难定,只有先检索良知,安定自心,那么办任何事都无疑难、无畏怯,容易成功,岂不是什么事都一起办妥吗?由此看来,带着强烈的欲望做事,对定心的好处还不够大,如果以定心为目标去做事,或许是一条捷径。
还有的人,想做事却好像没有更多机会,只能每天做些重复性的工作,学问的进步、事业成长自然缓慢,也不利于“磨心”。
其实,王阳明所谓做事,不一定都要动手做事,动眼、动嘴、动脑,都无不可,你想做事随时都有机会。例如,王阳明教授弟子,经常找事给他们做。
对于初学者,王阳明往往让先入门的弟子教习,等“志定”后,才正式接见。王阳明在《教约》中规定,入门者每天早晨必做一项功课——当众实话实说:爱亲敬长的心是否真切?一应言行心术,有无欺妄非僻?很显然,这对学生的心灵是一个强烈的考验,在心里反省跟说出来,内心的体验大不一样。反省只是学,说出来便是行,真可谓“知行合一”。对于歌诗、习礼,王阳明都规定了具体的要求:歌诗不能躁急、**嚣、馁嗫,目的是为了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习礼时要澄心肃虑,以坚定德性。
等学生的入门功夫做好后,王阳明再亲自教授。每次临坐,先要焚香默坐多时,然后让学生讲述见解或提出问题,王阳明即时给予点拨。
王阳明的教学活动,都贯穿着“行”,贯穿着做事。他的方法很值得有意自磨其心者借鉴。例如:对着镜子,将内心的志向大声说出来,这便是“行”;不怕朋友、同事嘲笑、怀疑、嫉妒,将内心的志向告诉他们,更是“行”;大胆向你该道歉的人道歉,这也是“行”;大胆在公众场合发言,这也是“行”。总之,练心的方法很多,随时可以实行,怕什么就迎头上,练多了,心理素质自然提高了。
当然,最好的练心是积极解决生活、工作及人际关系上的难题。当一个个难题被你克服,你自然无所畏惧,此心焉得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