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有“道”
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且如见人多言,吾便自省亦多言否?见人好高,吾自省亦好高否?此便是相观而善,处处得益。
“明”言今说
朋友相处,经常反省自家的不是,方能点化别人的不是。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师,不好的也是我的老师。例如,看见别人话多,我便反省一下:自己的话也很多吗?看见别人自高自大,我也反省一下:自己也自高自大吗?这便是相观而善,处处得益。
今人得“道”
常人多有“好高”的毛病,眼睛盯在别人的缺点上,愈看愈起轻视心,那些成就伟业的人,在他们眼里全成了小矮子——刘邦是“小痞子”,刘备是“伪君子”,曹操是“小人”,朱元璋是“暴君”,诸如此类。举凡王侯将相,名家大师,瞧得上眼的没几个人。对身边人,也是如此,老板有什么了不起?傻蛋一个;上司有什么了不起?换个位置我更行。挑剔别人的缺点,对培养优越感有好处,或许也能增强自信,却错过了太多学习他人优点的机会;况且,将自信建立在错觉上,怎么可能有真正的自信呢?
王阳明建议与朋友交,“常见自家不是”,可谓对症下药。朋友相处,原本是为了交流感情,不是为了比较谁高谁低;朋友相处,原本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不是为了争论“我是对的,错的是你”。常看见自家的不足,你就能“缺什么补什么”。朋友确有缺点,“点化”一下也是义务,但是,你首先要让朋友相信你的真诚。孔子说:“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取信于人才能劝谏别人改正缺点,否则对方会以为你是在毁谤他。你若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朋友怎么可能相信你的真诚呢?
有人说王阳明的每一句话都有来源,言下之意,他读书虽多,发明很少。但从另一面来说,也可说他焀诸家于一炉,自成一格。“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这句话,也许借鉴了老子《道德经》“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但其取意仍出于《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两位圣人的话,都值得玩味。孔子的话,意思简明:别人的优点可以学习,缺点也可当作反面教材。正如王阳明所说:看见别人话多,我便反省一下:自己的话也很多吗?看见别人自高自大,我也反省一下:自己也自高自大吗?朋友之间相互拿对方当镜子,把自己打理得耐看一点,不是“处处得益”吗?
老子的话,含意隽永,绕了好几个圈,见出一个圆满的意思。“善人”可以给“不善人”当老师。“善”即好,不仅有善良之意,也有擅长之意。无论德行好,还是学问好、技艺好,都值得别人学习。“不善人”怎么会是“善人之资”呢?因为有文盲,老师才有“生源”,如果大家都是天生圣人,老师只好离开心爱的教育岗位,去干点别的;病人是医生的“顾客”,如果大家都百病不生,医生只好集体失业;强盗是警察的“功劳簿”,如果大家都是老实良民,谁愿白给警察发薪水?需求未得到满足的人是商人的“存折”,如果大家什么都不缺,“万事不求人”,谁愿送钱给商人赚?善与不善,一阳一阴,互求互动,正好构成一个圆满的、生机勃勃的世界。正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只有“善人”或只有“不善人”,将是一个灾难。况且,每个人既是“善人”和“不善人”,所以,“善人”用不着轻视“不善人”,否则等于轻视自己;“不善人”也用不着嫉恨“善人”,否则等于嫉恨自己。能看到这点的人,是聪明人,不珍惜“老师”,不重视“资源”的人,“虽智大迷”。
但王阳明的“常见自家不是”,主要谈珍惜“老师”,但他办书院、为官、带兵,都需要以“不善人”为“创业资源”。
对谦虚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善人”的一面,都有资格当自己的老师。曾有人向子贡打听:孔子的老师是谁?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文王、武王的道理,没有掉在地上,都收藏在人们心里,聪明的人继承了大道,不聪明的人继承了小道,孔夫子跟谁不可以学习呢?又何必需要固定的老师呢?
人人都有长技、真见,假如每个人都可以做孔子的老师,难道不可以做你的老师吗?你若认识到了这一点,随时留意朋友的优点,不仅时有收获,朋友相处也会融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