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在小说写作中有五种常用的功能,第一种是呈现故事信息,第二种是塑造人物形象,第三种是设计场景,第四种是传达主题,第五种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也就是说,一个对话在小说里面如果没有达到以上五种功能中的任何一种的话,那这个对话就需要修改,或删掉重新设计了。因为在小说中,每一句话都应该有它的作用,如果一句话删除之后对小说/剧本的内容毫无影响,那么这句话就是多余的,对话也是如此。
那么,现在我们从第一种功能——呈现故事信息开始讲起。
我们知道,小说写作中,介绍故事背景的信息,让读者了解故事的走向是必须的。而介绍故事的背景信息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叙述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对话的方式。
在这一小节里,我们只讲对话的方式。
比如,奥利给是一家超市的售货员,他在那里工作已经五年了。
这个“五年”信息是直接给出来的,我们还可以在对话当中不露痕迹地表现奥利给已经干了五年。比如:
老板:所以你决定还是走了吗?
奥利给:抱歉,我也想继续干下去,但是我爸爸不希望我一直做售货员……
老板:好吧,你的工资已经出账了,总共是五万八千元。
奥利给:老板好像算得有些出入,你可能多算了,好像是五万五千元。
老板:是吗?
“我们来算一下。”奥利给数着手指头算起来,“一个月是一千元,一年十二个月就是一万二千元。五年就是五乘以十二,五乘以十二等于……”
“六万元。”老板先开口。
在上面这段对话当中,我们把给出的信息不露痕迹地嵌入到对话当中,读者既得到了奥利给已经在这个地方干了五年售货员的信息,又不会有被灌输信息的感觉,而且这个信息留给读者的印象会更深刻。
所以在小说/剧本写作中,通常会用对话的方式来呈现故事的信息。
要注意的是:对话是一种具有艺术性的呈现信息的方法,一定不能让读者感觉到我们是单纯地在输送信息。
比如下面这段:
女人:我想要跟你一起去十万大山,而不是留在成都的家里。
男人:十万大山是中国西南边境最危险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牛鬼蛇神,前后十二个驱魔人都是有去无回。你送我到西昌这么远,我已经很感激了。
在这个对话里面,输送给我们的信息是这个男人要去十万大山,女人要留在成都家里,并且女人已经送男人到了西昌,男人告诉她前往十万大山是非常危险的。
本来信息全部准确地输送出来了,但是问题就在于这里的信息输送非常刻意。感觉作者写这段对话就是为了向读者输送信息,没有其他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呢?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的话,这个对话里面有些信息是不必说出来的,是参与对话的男人和女人共同知道的东西。
比如“而不是留在成都的家里”这句话。他们两个都知道要去十万大山,女人要留在成都的家里。
这样的状况下,女人要怎么说呢?她只需要说:“我还是想跟你一起去。”对于他们两个之间的对话来说,这一句就足够了,不需要赘述。
第二句中的“十万大山是中国西南边境最危险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牛鬼蛇神,前后十二个驱魔人都是有去无回。你送我到西昌这么远,我已经很感激了。”这些信息也是两个人都知道的,不必说出来。男人只需要说:“放心吧,我一定会活着回来的。”
就这一句就够了,这才是正常的对话。
所以在用对话来介绍信息的时候一定要警惕,切记不要设计出一个人物所说出来的话都是两个人已经知道的信息。一定不能让读者感觉到人物是专门在为输送信息而对话。
对话中的所有台词都必须是为故事的角色服务的,而不是为读者服务的。角色有需要说这句话才会出现这样的台词,为了输送信息而加的台词都是应该被砍掉的。这样的对话才能让读者被带入。
所以作者要做的就是把信息设计在角色非说不可的台词里,不露痕迹地带出来。就像是一个土豪,他没有刻意用语言表达来炫富,但是别人还是可以通过他手上带着的宝石戒指来知道他是土豪一样。
以上就是对话传递信息的功能。下面我们来讲第二种功能——塑造人物形象。
我们知道,不同性格特点的人说话的语气、用词是不一样的。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诸葛亮,张飞经常会说“奶奶个熊的”这种颇具匪气的台词,但是温文尔雅的诸葛亮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的。
不管是现实当中也好,小说当中也好,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台词都应是符合自己身份、自己性格的。
一个小孩不会说出大人的话,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不会轻易动怒,一个饱读诗书的雅士不会说粗鲁的话,唐僧不会说出悟空的台词,悟空也不会动不动就吵吵着要散伙。
在《西游记》中通过猪八戒多次和悟空斗嘴、散伙等台词,把猪八戒的好吃懒做、没事业心的性格特点展现了出来。
同样,《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出场,也是用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把她大大咧咧的性格展现了出来,接着她给贾母请安时说的话,也能看得出来她的性格特点。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人物台词的方式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
在用对话来塑造人物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个就是台词的词汇。说话的这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他使用哪些词语。一个从来没有读过书的山里农民,不太可能旁征博引,也不太可能善用成语,出口成章。
但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有限的人极力地试图用词汇来塑造自己的形象的时候,可能是在满怀善意地努力挣扎,想方设法提升自己在社交中的地位。
记得有一次我回老家,老家一个老哥来跟我聊天,他长我十几岁,书只读过一年级。他知道我是搞写作的,于是跟我聊起文学。
他说:我也很喜欢文学,喜欢听先生说书,有一次李白被请到我们家乡来录制说书节目,我就连续去现场听了三天。
他继续说:李白的脾气很大,看到现场的工作人员很久没有布置好,就说今天要是搞不定,那就下班,明天再来……
我没有拆穿他,我说:是的,李白这样的大师肯定是这样的。
从这样的对话交流当中,就能体现出我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一个是不懂文学的人极力在伪装自己懂文学,另一个是明知道对方是在胡编却没有拆穿对方。那我们俩各自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其实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句法和地域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注意的。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不可能满嘴都是翻译腔,上海姑娘也不可能在着急的时候飙出四川话来。
当然,如果一个人一着急就说出四川话,或者一上来就满嘴四川话,这就显示这个人可能是四川人或四川周边地域的,至少跟四川有某种关系。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同伴群体,比如一个军人、一个律师等,他们的职业会带给他们很多行话。通过行话,也可以展示出人物的职业。
对话的第三种功能是设计场景,利用对话来让读者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比如下面这个场景:
我走进废弃的厂房,特工早已埋伏在这里,其中一个用枪逼着我的脑门,让我交出情报。我顶撞了他两句,他把我一脚踢翻在地上。
上面这个场景如果我们用对话来描写的话,就会变成下面的样子:
我走进废弃的厂房,突然有人用枪逼住我的脑门,接着是一个男人的声音:“别动!”
我缓缓举起手:“你是谁?”
“情报在哪里?”他不理我的问话。
“我赌你不敢开枪。”我试探。
话音未落,我屁股上被狠狠地踢了一脚,我的身体失去平衡,趴在地上,接着大腿上一阵刺痛“啊……”我疼得大叫起来。
这样一改写,场景就会变得很有画面感,读者就可以随着人物的动作和台词身临其境,情绪也被带入。
对话的第四种功能是传达主题。我举个大部分人都熟悉的例子。
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的母亲殷素素在临死前告诉张无忌:千万不要相信漂亮的女子,越漂亮的女子越会骗人。
实际上这句话也是作者想说的话,想传达的观点,但是并不是通过说教式地写出来,而是通过殷素素的嘴说出来。
当然,我们在用对话来传递主题的时候也有一个危险,那就是对话可能会变成说教式的,把人物变成了传递主题的口舌。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必须把主题嵌入激烈冲突的自然对话中去,利用焦灼的对话来掩护我们的行动。
在《倚天屠龙记》中,殷素素就是在非常危险的时刻说出这句话的。但是如果她是在冰火岛说这句话的话,效果就不会那么好。
对话的第五种功能是推进故事情节发展,这很容易理解。比如两个人吵架,本来A要“熄火”了,但是B又骂出来一句,A也还上一句,于是骂架又继续下去。
再比如主人公本来想饶过某个坏人,但是这个坏人不仅不感恩,还言语相激,激怒了主人公,最后主人公把他给杀了。杀人的结果就是主人公陷入了被官府追捕的危险当中。就像是《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本来镇关西如果能够低声下气地按照鲁智深的话剁猪肉,便也不会丢掉性命,然而他最后还是受不了刁难,顶撞了鲁智深,为此丢掉了小命。而鲁智深从此就只能踏上逃亡的道路了。
以上就是我们总结出来的对话的全部功能,大家可以在一边阅读本书的时候一边看一些经典作品中的对话,看看它们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