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说话的水平和能力对于办事的成败也是起着关键的作用。水平和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谁,只要肯下工夫积极训练,一定能成为一个说话高手。
嘴“甜”自有好处来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充分地说明了金钱在世俗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世间不仅仅只有金钱有这么大的魔力,其实还有一种力量能与金钱的魔力相抗衡,这种力量来自于对别人的恭维和赞扬。
嘴巴“甜”一点,适当地恭维一下别人,对你来说只有好处,绝对没有坏处,只是这种恭维要恰到好处,掌握火候,这就需要你拥有超出常人的心机。
“心机”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保证,拥有了它,有时能变不可能为可能,适当的恭维别人便是拥有心机的一种表现。
菲德尔费电气公司的约瑟夫·S·韦普先生,曾经用这一妙招,使一个拒他于千里之外的老太太,十分乐意地与他达成了一笔大生意,顺利完成了推销用电的任务。
那天韦普走到一家看来很富有很整洁的农舍前去叫门。当时户主布朗肯·布拉德老太太只将门打开一条小缝。当得知他是电气公司的推销员之后,便猛然把门关闭了。韦普再次敲门,敲了很久,大门尽管又勉勉强强开了一条小缝,但未及开口,老太太却已毫不客气地破口大骂了。
韦普并没有退却的意思,经过一番调查,他终于找到了突破口。这一天,韦普又上门了,等门开了一条缝时,他赶紧声明:“布拉德太太,很对不起,打扰您了,我的访问并非为电气公司,只是要向您买一点鸡蛋。”老太太的态度当时就温和了许多,门也开得大多了。韦普接着说:“您家的鸡长得真好,看它们的羽毛长得多漂亮。这些鸡大概是有名的品种吧!能不能卖一些鸡蛋呢?”这时门开得更大了,这时那位老太太反问道:“您怎么知道这鸡与众不同呢?”韦普知道,办法已初见成效了,于是更加诚恳而恭敬地说:“我家也养了这种鸡,可像您所养的这么好的鸡,我还从来没见过呢!而且,我家的鸡,只会生白蛋。附近大家也都说只有您家的鸡蛋最好。夫人,您知道,做蛋糕得用好蛋。我太太今天要做蛋糕,我只能跑您这里来……”老太太顿时眉开眼笑,高兴起来,把韦普先生引进门里来了。
韦普利用这短暂的时间瞄了一下四周的环境,发现这里有整套养乳牛的设备,断定男主人定是养乳牛的,于是继续说:“夫人,我敢打赌,您养鸡的钱一定比您先生养乳牛的钱赚得还多。”老太太心花怒放,乐得几乎要跳起来,因为她丈夫长期不肯承认这件事,而她则总想把“真相”告诉大家,可是没有人感兴趣。
布拉德太太马上把韦普当作知己,不厌其烦地带他参观鸡舍。韦普知道,他新办法的效果已渐入佳境了。但他在参观时还是不失时机地发出由衷的赞美。
老太太毫无保留地传授了养鸡方面的经验,韦普先生极其虔诚地当作学生。他们变得很亲近,几乎无话不谈。在这个过程中,老太太也向韦普请教了用电的好处。韦普针对养鸡需要用电详细地予以说明,老太太听得很专注。
两星期后,韦普在公司收到了老太太的用电申请。几句恰到好处的恭维话让韦普先生得到了他所想要的东西。有“心机”的人便是这样能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让它变为可能。嘴巴“甜”一点,恰到好处地恭维一下别人,你的事业可能会更顺利一点,人生也就更精彩一点。
批评语言要慎讲
如果批评不适当,可能会破坏彼此的关系,所以批评语言一定要慎讲。
北卡罗莱纳州王山市的凯塞琳·亚尔佛瑞德是一家纺纱工厂的工业工程督导。她的职责的一部分,是设计及保持各种激励员工的办法和标准,以使作业员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纱线,而她们也能赚到更多的钱。
在他们只生产两、三种不同纱线的时候,他们所用的办法还很不错。但是不久前他们扩大产品项目和生产能量,以便生产十二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纱线,原来的办法便不能以作业员的工作量而给予她们合理的报酬,因此也就不能激励她们增加生产量。
凯塞琳已经设计出一个新的办法,使他们能够根据每一个作业员在任何一段时间里所生产出来的纱线的等级,给予他们适当的报酬。
设计出这套新办法之后,凯塞琳参加了一个会议,她决心要向厂里的高级职员证明自己的办法是正确的。她详细地说明他们过去用的办法是错误的,并指出他们不能给予作业员公平待遇的地方,以及她为他们所准备的解决办法。
但是,凯塞琳完全失败了。她太忙于为自己的新办法辩护,而没有留下余地,让他们能够不失面子地承认老办法上的错误,于是她的建议也就胎死腹中。
在学习了几堂卡耐基训练课之后,凯塞琳就深深地了解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她请求召开另一次会议,而在这一次会议之中,她请他们说出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他们讨论每一要点,并请他们说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在适当的时候,凯塞琳以低调的建议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把办法提出来。等到会议终止的时候,实际上也就等于是凯塞琳把自己的办法提出来,而他们也热烈地接受这个办法。
凯塞琳说:“我现在深信,如果你率直地指出某一个人不对,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很大的损害。你指责别人只是剥夺了别人的自尊,并且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警告别人时不要指出缺点,而要强调如果纠正过来会更好:
有位公司主管慨叹纠正别人错误实在难,稍微提醒一下部属,部属不是猛然反抗,就是越变越坏。这位主管只是指出对方的缺点加以批评而已。
有位棒球教练在纠正选手动作时,不说“不对,不对”而说“大致上不错,但如果再纠正一下……结果会更好。”他并非否定选手,而是先加以肯定再修正。也就是说先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然后再把目标提高。如果只是纠正、警告的话,只有徒然引起选手的反感,不会有何效果可言。
领导在下属犯错误时,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批评。
张震将军某日视察某部,召集将、校军官十余人座谈。某部领导发言时,将军突然插话问:“一个战士的津贴是多少?”
在座将校军官皆沉默,竟无一人能答。
张震将军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把话锋一转,说道:“有个军阀叫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支枪,三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个小老婆。”在座将校听了都面红耳赤。一次,张震将军视察某部“红一连”。连长、指导员汇报道:“连队四年达标,年年先进。”
张震将军问连长:“你们达的什么标?”
连长支吾。
又问指导员、教导员,也答不上来。再问团长、政委,结果也一样。
张震将军生气地说:“达的什么标都不知道,还达什么标?有个旧戏,叫《法门寺》,太后在上面一喊,下边的人,不管听懂还是没有听懂,也跟着‘嗯’地答应一声,然后一声声传下去,一声声往下‘嗯’。我们可不能搞法门寺作风。”
张震将军通过类比的方法,对军队中的错误作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既给官兵留了一定的面子,又把错误的性质点拨得入木三分,达到了很好的批评效果。
批评别人是一种艺术,如何批评别人则是一种手段,掌握了这种手段办事方能成功。
说话不可冒犯他人自我
绝大多数人还是都有一个混着优点与缺点的自我。这自我需要满足,而且不容冒犯亵渎,因此有些人可以接受九十九句批评的话,却不能接爱冒犯到他自我的一句话。
新来的主管第一次主持会议,他很诚恳地要求大家以后多“建议”,并且说:“如果发现缺点,也欢迎大家告诉我。”
现场雅雀无声,没有说话。第二次会议,主管再次重复那些活,才到职两个月的小许终于站起来提了一些工作上的建议,主管当场表示“嘉许’。他的动作有了示范的作用,有好几位同事相继发言。
在以后的日子里,小许必不放过建议的机会,除了工作上的建议之外,也针对主管个人的言行有中肯而且诚恳的建议。
大家都认为,小许一定不久就会“升官”,谁知却被调到一个闲差,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在开会时提建议……
看来小许是个热情直爽而且单纯的人,他的动机正确,但做法却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人有很多种,有些人心口如一,宽容大量,有些人心口不一,嘴巴说得很漂亮,心里完全不那么想;因此要求大家提“建议”,有的人是真心的,有的人却只是故意作态,因为他要符合大家对主管的“角色期待”,所以他必须塑造“开明形象”,免得手下对他产生排斥。另外,一位新主管“广纳建议”,尚有其他目的:
1.了解手下的“倾向”;任何建议都可显现该人的内心和价值观念,所以,让手下“开口”,手下的“倾向”即一览无遗。
2.了解前任主管领导的特色及偏差;手下不一定会批评前任主管,但从他们反映的问题却可发现些蛛丝马迹,这是一位新任主管相当重要的参考。
3.了解谁是手下的“头头”及他们彼此的“生态关系”,也要了解谁是“不满分子,谁是“是非制造者”……
大部分的主管要求“建议”都是诚恳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主管的动作根本就是“虚应故事”,甚至是一种权谋……。
小许的主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主管?从这个故事中难以了解,因为这要从他的主管如何面对建议,如何处理建议等多方面来研判。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小许被调至闲差,和他对主管个人言行的“建议”有关。
或许也有超大肚量的人吧!不过这种人很少。当主管的再怎么开明,毕竟还是需要一点“架子”的;小许的意见,对主管已造成压力,他又提出和主管个人行为有关的“建议”,主管就算不发火,也不会太愉快,因为他的建议冲撞了主管的“架子”,也冒犯了主管的自我,所以不被调职才怪。
这位主管不能说他有“错”,只能认为他肚量不够大,但此为人情之常,古代不是有很多皇旁被谏臣惹火而把谏臣杀掉?因此要提“建议”,有些要点必须注意:
1.不必当“急先锋”,让别人先提,看看“风势”后再开口,免得被心机深沉的主管“引蛇出洞”。
2.不可能解决又不切实际的问题少提,因为提了等于给主管增加麻烦,他是会把你当成“麻烦人物”的。
3.看主管采纳建议的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决定是否要继续提,如果他只是做做样子,那就不要再提,因为提了也没有用,自己还会惹人厌。
4.关于主管个人行为的“建议”,能不提就不要提,若非提不可,应在私下委婉地提,否则主管会大大不爽的。
不过,也不能什么都不提,否则在主管眼中,你就变成一个不会看不会想的人了。
两难问题要学会含糊其辞
在人际交往中,面对一些两难问题,往往不能明说,可是如果避而不答又会让他人不快,那么,这时不妨“含糊其僻”、“言语闪烁”,让人摸不准意思,抓不住把柄,这不失为一个说话不惹祸的一个诀窍。
有这样一则寓言:
有一天,狮王心血**。于是,它张开大口,叫熊来闻闻它嘴巴里是什么气味。熊老实巴交,据实回答:
“大王,您嘴巴里的气味很难闻,又腥又臭的。”
狮子大怒,说熊侮辱了作为百兽之王的它,罪该万死!于是便猛扑过去,一口把熊咬死了。
接着,它又叫猴子来闻,猴子看到了熊的下场,便极力讨好狮子,它说:
“啊!大王,您嘴巴里的气味既像甘醇的酒香,又似上等的香水一样好闻。”
狮子又是大怒,它说猴子太不老实,是个马屁精,一定是国家的祸害。于是又扑过去,把猴子也给咬死了。
最后,狮子问兔子闻到了什么味。
兔子答道:
“大王,非常抱歉!我最近伤风,鼻子塞住了。现在什么味道也闻不到。大王您如果能让我回家休息几天,等我伤风好了,一定会为您效劳。”
狮子没找到借口,只好放兔子回家,兔子趁机逃之天天,保住了小命。
在这种场合中,兔子的回答是机智的,因为此时既不能对狮子嘴巴中的臭气进行肯定,也不能否定,只是含糊其辞,用“伤风”来搪塞。
事实上,这则寓言的意义对我们现生活的作用更为巨大,日常生活中,与人交际,有些话决不能说的太具体明了,这样或许才能更好达到目的。
顾维钧曾担任驻美公使。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国际舞会,与他一起跳舞的美国小姐突然问他:“请问你是喜欢中国小姐呢还是美国小姐?”
这问题很不好答,若说喜欢中国小姐,势必得罪了舞伴。如果说喜欢美国小姐,又会有失中国公使的尊严。
顾维钧灵机一动,回答说:“不论中国小姐或美国小姐,只要喜欢我的人,我都喜欢她。”
似是而非,模糊其辞的语言在生活中其实已有大量运用,比如我们经常会说的“等一会儿”、“过不了多久”、“再过些时候吧”等等,这样就避免了把话说死,留下很大的回旋空间。在外交上,使用模糊语言的机会更多。如“我们对X人的事态表示关注”、“我们注意到了××的言论”等等,工作中也常用模糊语言,比如常听到的“最近”、“多数同志”、“基本满意”等等。这样一来,说话便具有很大的弹性,有时能帮你摆脱困境。在历史上,有一个典故与上文所讲的“兔子伤风”的寓言极为相似。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之后,想除去刘邦这个心腹大患。他的“亚父”范增给他出了个主意,范增说:“等刘邦上朝之后,大王即可问他:寡人封你至南郡,你去不去?如果他说愿意,就可以以其意欲养精蓄锐而有谋反之心,把他定为死罪;如果他不愿意,便可用违抗王命的罪名杀他。”
第二天,刘邦上朝后,项羽高声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郡,你愿不愿去?”
刘邦回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
项羽一听,愣了,面对这种回答如何应付,范亚父可没教。只好傻傻地说:“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郡你就别去了。”正中刘邦下怀。
刘邦在这正是利用模糊语言,巧妙地绕开了置自己于死地的陷阱,保全了自己。
语言是一门艺术,是我们一生都要潜心研究的艺术。模糊语言是社交场合中经常使用的留有余地的重要手段。因为受到人的思想情绪、谈话内容、周围情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谈话的过程一般来说总是复杂多变的,节外生枝、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因此,说话一定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不能说“满口话”,要使自己所说的话像弹簧一样具有一定的弹性,给自己留下可以进退的余地。
模糊语言不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而且有很高的灵活性。因为适应性也强。对某些复杂的论点或意料之外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时就可以运用模糊语言来避其锋芒,以争取时间做必要的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这种情况在外交会晤中经常可见。例如,客人友好地邀请主方去他国访问,主方应按照礼节高兴地答应下来,但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轻率确定具体日程,这时常以模糊语言作答:“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去贵国访问。”这个“适当的时候”可以是一个月、一年、几年之内,甚至更长时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这样既不会引起对方不快,同时又不使自己为难。
又如对某些很难一下子做出回答的要求和问题,可以说:“我们将尽快给你们答复。”“我们再考虑一下。”“最近几天给你们回音。”这里的“尽快”、“一下”、“最近几天”都具灵活性,留有余地,可使自己避免盲目做出反应而陷入被动局面。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由此可一斑。
适当讲一点善意的谎言
生活是从不真正禁绝谎言的,谎言虽不可提倡,但说谎也是一个人办事的必备手段,所以你也不必对它深恶痛绝。因为谎言是人类共同的朋友,哪个人敢说自己“从不撒谎”呢?如果有的话这本身就是一句漂亮的谎言。因此适当的说点谎言,是保护自己甚至是保护他人的一种有效方法。恶意的谎言是造谣、诽谤,不属此列。
英国人文主义者阿谢姆说:“在适当的地方说适当的谎言,比伤害人的真话要好得多”。可见,说谎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计策。
一个满嘴谎言的人肯定不会受到别人的喜欢,但是,一句谎言都不会说的人也不会受到别人喜欢。道理很简单,“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不说一句谎话,任何场合都说实话,实际效果并不一定好。??
当我们在工作中,为了生存,就有必要说说谎话,这不是教你奸诈,如果实话实说会害己害人,那实话实说并不代表真诚,只说明了你的固执和愚蠢。
王泉在一家商贸公司上班。一天下班后,他和同事刘佳走在一起。刘佳这些天心里很郁闷,和上司的关系十分紧张。二人边走边聊,刘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指出上司对待他的种种不公平,还把上司的无知、浅薄及一些丑事统统信口说了出来。最后,怒犹未尽,忍不住又大骂了一通。??
过了些日子,上司在王泉面前也谈起了刘佳,言语之间非常不客气,怒斥刘佳的不顾大局、平庸无能、不思进取、不善开拓诸多缺点。末了,上司问王泉,可曾听见刘佳在他面前说过自己什么坏话???
王泉是一个诚实的人,此时,他该怎么办呢???
无疑,王泉面临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不把刘佳的话告诉上司,另一种选择是十分诚实地把刘佳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上司。??
如果王泉选择了前者,上司的气慢慢地消了下来。有一天当他冷静下来后,会比较公正合理地处理好这种关系的。??
但如果王泉选择后者,上司会对刘佳记恨在心,一定会找个机会报复刘佳的。??
如果上司是个非常精明的人,他会进一步设想,你王泉在我面前讲你同事的坏话,你肯定会在其他人面前讲你同事的坏话,你甚至还会在其他人面前讲我的坏话。因此,对你这种人也不可信任,至少要留两手。??
上面的这件事,使用谎言,能使三方面都能得到好处;而讲实话,却让每个人都受到损害。
可见谎言在实当的时候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人性是具有各种各样的弱点的,完美的人只有在童话或神话中才存在。现代生活中的人都是些凡夫俗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个人对自己、对他人都常常有各种各样的不满,任何人在一起,都难免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一下别人。议论的过程中,稍不留神就会把自己的一些情绪带出来。这些发自个人情绪的评价并不见得是客观公正的。如果人们在彼此交往中又把这些情绪话东传西传,到最后,这些飞短流长一定会让大家的感情都受到伤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空前紧张,每个人都生活得特别疲惫。??
所以,面对一些事情,我们不一定非讲实话,因为实话有些时候对人、对己、对事无益。既然真话会伤害别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说真话呢?其实,制造一些谎言,在很多时候都是有益的。
互不得罪的劝架方法
两个吵架的人尤如两只疯牛,而劝架者就要担起斗牛士的责任,把两者都制服。
夫妻子女、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会有些矛盾,有时还会因为矛盾激化而发生争吵,这时就很需要旁人及时劝架。面对那些愤激一时的吵架者,劝架是很要讲究点说话艺术的。一般说来,精明劝架的口才技巧有五个要点:
1.了解情况
盲目劝架,讲不到点子上,非但无效,有时还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不了解情况,瞎说什么?”而弄清情况再讲话,效果就较好。假如对邻居、同事中原因复杂的争吵,更要从正面、侧面尽可能详尽地把情况摸清,力求把话讲到当事人的心坎上。解绳结要看清绳结的形状,解除心上的疙瘩,更要把疙瘩看透。
2.分清主次
矛盾有主次方面,吵架的双方有主次之分。劝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措词激烈、吵得过分的一方重点做工作,就比较容易平息纠纷。如果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效果肯定不佳。
3.批评婉转
人在吵架时心中有火气,嘴上没好话,耳中听不进劝告。因此,劝架时不要纠缠于吵架人的某些过激言词,要多用委婉语,注意不要触及当事人的忌讳。一般情况下,尽量不用激烈尖锐的语句,力避火上添油,而要用好言好语“降温”。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吵架的双方矛盾白炽化,甚至拿刀使棍动起武来时,就要用高声断喝,使当事人清醒,阻止他下手。如大喊:“不准打人!有话好讲!”“不能这样蛮干!把棍子放下!”“谁敢动刀,我就去报告派出所!”
4.语言风趣幽默
吵架时,双方脸红脖子粗,气氛紧张。这时,同样可以用一两句风趣幽默的话,它就像清凉油、润滑剂,可以“降温”、“放松”,缓和紧张气氛,有时一句引人发笑的幽默话,吵架双方都忍不住笑了,那么吵架人想发火也发不起来了。
5.客观公正
劝架要分清是非,十分公正,做到分析得中肯,批评的合理,劝说的适当。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既要弄清是非,又要团结同志。劝架者若能端平一碗水,不偏袒一方,吵架者自然会信服的。
给自己留有余地,话说的不要太绝
有心机的人一定要在说话的时候给自己留有余地,保留一点空间,既不得罪人,也不会把自己陷入困境。总之,多用中性的、不确定的词句就对了。
一天,某公司的处长把一项采购工作交给一位叫丁林的职员,这件采购工作是有相当的困难,处长问他:“有没有问题?”他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包君满意!”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处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像中那么简单!”虽然处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话说的太绝的人只会遭人反感,而不会被人喜欢。
小梅和同事闹不愉快,她向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说完话还不到两个月,她的同事成为她的上司,小梅因讲过重话,只好辞职他就。
这都是把话说得太绝而对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把话说得太绝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灌饱了气,再也灌不进一丝丝的空气,再灌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绝,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绝,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其他**而溢出来,汽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可从容转身。所以很多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事情说准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一个总是把话说得太绝的人是容易吃亏上当的。
以下的情况是我们在说话时应该注意的:
1.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2.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
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子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3.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誓不两立”之类的话,除非有不共戴天之仇。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4.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论定”的话最好不要说,人一辈子很长,变化很多的。也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总之,应多用“是……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
自我解嘲以化解尴尬
自嘲实质上是当事人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谈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已。
1915年,丘吉尔还是英国的海军大臣。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突然要学开飞机。于是,他命令海军航空兵的那些特级飞行员教他开飞机,军官们只好遵命。
丘吉尔刻苦用功,拼命学习,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搭上了,负责训练他的军官都快累坏了。丘吉尔虽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操纵战斗机跟政治是没什么必然联系的。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总之,丘吉尔虽然刻苦用功,但就是对那么多的仪表搞不明白。
有一次,在飞行途中,天气突然变坏,一段16英里的航程竟然花了3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着陆后,丘吉尔刚从机舱里跳出来,那架飞机竟然再次腾空,一头撞到海里去了。旁边的军官们都吓得怔在那里,一动不动。
原来,匆忙之中的丘吉尔忘了操作规程,在慌乱之中又把引擎发动起来了,望着眼前这一切,丘吉尔也不知所措,好在,他并没有惊慌,装作茫然不知似的,自我解嘲道:
“怎么搞的,这架飞机这么不够意思。刚刚离开我,就又急着去和大海约会了。”
一句话,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也让丘吉尔摆脱了尴尬。
在有些尴尬的场合,运用自嘲能使自尊心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护。而且还能体现出说话者宽广大度的胸怀。
丘吉尔有个习惯,一天之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停止工作,他就爬进热气腾腾的浴缸中去泡一泡,然后就光着身子在浴室里来回地踱步,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让身体放松放松,有时甚至会入迷。
有一次,丘吉尔率领英国代表团到美国去进行国事访问,他们受到热情款待。为了方便两国领导人的交流、沟通,组织者专门让丘吉尔下榻在白宫,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离得很近。
一天,丘吉尔又像往常一样泡在浴缸里,尔后光着身子在浴室里踱步。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丘吉尔在思考着战场上的形势,以及如何同美国联手对付德国法西斯。想着,想着,他已经忘了自己在什么地方,而且还是光着身子。
碰巧,这时罗斯福有事来找丘吉尔,发现屋里没人。罗斯福刚欲转身离去,听见浴室里有水响,便走过来敲浴室的门。
丘吉尔正在聚精会神地考虑问题,听见有人敲门,本能地说了一句:“进来吧,进来吧。”
门打开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出现在门口。罗斯福看到丘吉尔一丝不挂,十分的尴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索性一言不发地站在门口。
此时,丘吉尔也清醒了。他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罗斯福,急中生智地说道:
“进来吧!总统先生。大不列颠的首相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对美国的总统隐瞒的!”
说罢,这两位世界知名人物都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
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但他从不注重自己的着装。
一次,爱因斯坦第一次来到纽约。不料,在大街上还真遇到了一位老朋友。这位朋友见爱因斯坦衣服破旧,便说:
“你看你的大衣,又破又旧,换件新的吧。怎么说你也是知名人物呀!”
爱因斯坦笑了笑:
“没关系,没关系。我刚来到纽约,这儿没有人认识我。”
几年后,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都已名声大震。巧的是爱因斯坦又和他的那位朋友在街上相遇了,更巧的是,爱因斯坦还是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大衣。这一次,爱因斯坦不等朋友开口,便解嘲道:“这次更不用买新大衣了,全纽约的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尴尬场合,运用自嘲可以为自己平添许多风采。当然,自嘲一定不能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因素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
此外,运用自嘲还要审时度势,相机而用,比如在对话答辩、座谈讨论、调查访问等时候就不宜使用。
在回答中体现变通
巧妙的回答不仅可以体现你的智慧,而且也可以使你赢得他人的尊重。
答问是一种对提问作出回应,以解释、说明为目的的口语表达方式。答问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答问的艺术和技巧就体现在各种形式中。概括起来,答问的语言形式主要有:
1.直答
直答就是根据对方的提问,直接从正面作出回答。例如:
问:你们厂今年上半年的效益如何?
答:很好。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产量的70%,人均创产值120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上缴利税3200万元,创历史同期最高记录。
这种答问,是友好、坦诚、直率的,通常在上下级之间,同事亲友之间,顾客与服务员之间,老师和学员之间使用最多。
2.变答
变答,就是变通着回答。《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式,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变答,正是变被动为主动,变守势为攻势,变妨害为有利的一种巧妙的应答方式。
变答技巧的特点是“反”答,即在简答了对方问话之后,采用对方的内容来作答。例如: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时,有位女记者找到卡特的母亲。下面是女记者和卡特母亲之间的问答——
女记者:“您儿子向选民们说,他如果说谎话,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您敢说卡特从来没说过谎吗?”
卡特母亲:“也许我儿子说过谎,但都是善意的。”
女记者:“什么是善意的谎话?”
卡特母亲:“你记得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的门槛时,我对你说你非常漂亮,我见到你很高兴。”
卡特母亲的变答可谓针锋相对,使得问话者非常尴尬。但这不能责备卡特母亲不友善、不礼貌、不厚道,她的应答是对方不友好挑起的,并且步步“逼问”出来的。就内容来说,其恰当、巧妙、简洁都是无懈可击的。
变答还有一种更特殊的情况,即以问为答。例如:有一次,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中向随行美国记者团介绍有关情况。下面是他们的谈话记录——
基辛格: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
记者:那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多弹头导弹?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我不确切知道这些数字,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知道,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有多少呢?
记者:……
基辛格显然知道这些是保密的,不能回答。但他不是用“无可奉告”搪塞,而是变答为问,以问作答,结果反客为主,把问话者推到了难堪的境地。
必须指出,变答只有当问话者含有敌意或咄咄逼人时,才能运用,非此情况不可滥用。因为它有伤和气,其结果会出现僵局、冷场和不快。
3.牵答
有时面对故意刁难甚至侮辱性的提问,如果从正面回答,显得无力,即使答得再好,也只是一种为自己开脱、辩解的防卫语言,这时,就可以用牵答的技巧。采用牵答的技巧,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对应、连带关系,提一个涉及答者与问者的命题,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以抵消对方的攻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如——
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向晏子提出了一个侮辱性的问题:“齐国为什么派你这么一个矮小无德的人做使臣呢?”晏子说:“齐国派使臣有一个规定,不同的人朝见不同的国王:贤德的人朝见贤德的国王,不贤德的人朝见不贤德的国王。我最不贤德,就派来朝见您楚王。”
楚王本想侮辱晏子,没想到反而受到了晏子的侮辱。晏子的回答,把自己的荣辱与楚王连在一起,使得楚王无法反驳,自找没趣。
牵答的奥妙,就在于用话将自己与问话者牵在一起,不可分开,使对方不能处于优势的攻击者地位。不过,牵答要注意分寸,因为“利害相连,荣辱与共”,所以对自己和对方都不要过份贬损,一般是答话中应有“两可”的意思(我这样,你也这样;我那样,你也那样)。
4.错答
错答,也是一种机警的口才表达技巧,既可用于严肃的口语交际场合,也可用于风趣的日常口语交际场合。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正面回答问话,也不反唇相讥,而是用话岔开所问,作出与问话意思错位的回答。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美丽的姑娘独自坐在酒吧间里。一位青年男子走过来献殷勤,低声问:“这儿还有人坐吗?”
“到阿芙达旅馆去?”她大声说。
“不,不。你弄错了,我只是问这儿有其他人坐吗?”
“你说今夜就去?”她尖声叫道,比刚才更激动。
这位青年男子被弄得狼狈极了,红着脸到另一张桌子上去。许多顾客愤慨而轻蔑地看着这位青年男子。
这个例子,是一次很典型的错答。错答,作为一种用来排斥对方和躲闪真实意思的交际手段,往往是很有用的。
5.征答
征答,就是引用名人名言和俗语、谚语等来作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回答,好处是很明显的,既增加了说话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又省去了许多解释和说明,还能增添口语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例如:
有人问一位家长:“听说你孩子寄养在刘教授家以后,纪律也能遵守了,成绩也上升了,是真的吗?”
家长答:“有人说‘近朱者赤’,一点也不错。”
“近朱者赤”这一成语,引用在这里作答,非常准确、简练、生动。
6.拈答
拈答是紧承问话中的词句,利用拈连手法,在原话的基础上稍作变动,作出准确、鲜明、生动回答的一种口才表达技巧。这种答问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王蒙五十年代曾因写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出了大名,后来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复出后,读者好心地问王蒙:“你能不能继续保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创作风格?”
王蒙回答:“不论有多少好心的读者希望我保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风格,但是,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二十年来,我当然早就被迫离开了‘组织部’,也再不是‘年轻人’。”
这段话运用了拈连的手法:“被迫离开了‘组织部’”,说明自己蒙受冤屈,“再不是‘年轻人’”,表明生活、创作风格变化的必然性。答得很艺术,很巧妙。如果直接摆出几条理由,讲些生活与创作关系的大道理,反而显得生硬、老套。这样一拈连,作者和读者之间,巧接词意,收到了很有韵味的效果。
7.断答
断答,就是截断对方的问话,在他还没有说出,或者还没有说完某种意思时,即作出错答的一种口语交际技巧。它与错答的不同之点是答与问都存在人为的错位,即答非所问;而且,错答是在听完问话之后作的回答,断答是没有听完问话就抢着进行回答。
一对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对女方产生了爱慕之情。男方急于要表白心愿,女方虽心领神会,但是,却不愿将友情向爱情方面发展,认为还是不要说破,保持一种纯真的朋友情谊为好。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断答:
男青年: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喜欢……
女青年:我喜欢你给我借的那本哲学书,我都看了两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来我喜欢……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欢哲学,以后咱们一起交换学习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没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学习,我早就有这个想法。
男青年:……
这位女青年三次断答,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于是,不再问了。这比让他直率地问出来,女青年当面予以拒绝,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提问的技巧
提问时你必须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获得多种信息,才能真正了解对方在想些什么,谋求些什么。
一、提问的功能
1.引起对方的注意
如:“如果……那就太好了,是吗?”
“您能否帮助我……”
“如果我们的想法能取得一致就好了,不是吗?”
这种类型的提问功能,既能引起对方的注意,又不至于使对方焦虑不安。
2.可获得需要的信息
这种提问往往都会有一些典型的前导字句,如:“谁”、“什么”、“什么时候”、“哪个地方”、“会不会”、“能不能”等等。
在发出这种提问时,应事先把自己如此提问的意图示意对方。否则,很可能引起对方的焦虑。
3.借提问向对方传情达意
如:“你真的有信心在这里投资吗?”
有许多问话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为获得自己期望的消息和答案,但事实上,却同时把自己的感受或已知的信息传达给了对方。
4.引起对方思绪的活动
如:“对这一点,你有什么意见?”
通过这样的提问能使对方思绪随着提问者的问话而活动。这种问话中常用到的字眼有:“如何”、“为什么”、“是不是”、“会不会”、“请说明”等。
5.做谈话结论用
借着提问使话题归于结论。
如:“该是决定的时候了吧?”
“这的确是真的,对不对?”
二、提问的形式
1.限制型提问
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提问技巧。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提问者说出拒绝的或提问者不愿接受的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的特点是限制对方的回答范围,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对方在所限范围内作出回答。
据说,香港一般茶室因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同时放个鸡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放鸡蛋?”
这种提问留给对方选择的范围是“要不要”。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提出侍者不要问“要不要放鸡蛋”而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提问就缩小了对方的选择范围,把范围限制在“放一个还是两个”之内。这样一来,鸡蛋当然能多卖了。
2.婉转型提问
这种提问是用婉转的方法和语气,在适宜的场所向对方发问。在没有摸清对方虚实前,先虚设一问,投一颗“问路的石子”,避免对方拒绝而出现难堪局面,又能探出对方的虚实,达到提问的目的。
例如,谈判时,如果谈判一方想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但他并不知道对方是否会接受;又不好直接问对方要不要,于是他试探地问:“这种产品的功能还不错吧?你能评价一下吗?”
如果对方有意,他会接受;如果对方不满意,他的拒绝也不会使双方难堪。
3.攻击型提问
这种问话的直接目的是击败对手,故而要求这种问话具有干练、明了、击中对手要害等特点。
如美国里根与卡特竞选总统时的一段辩论,当时里根挑战性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公民在投票之前都应该好好想想这样几个问题,你的生活是不是比四年前改善了?你到商店里去买东西时是不是比四年前更方便了?美国的失业人数是不是比四年前减少了?美国在国际上是不是比四年前更受尊重了?”
辩论结束后,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里根的人上升到67%,支持卡特的人下降到30%。
4.协商型提问
如果你要对方同意你的观点,应尽量用商量的口吻向对方提问,如:“你看这样写是否妥当?”
这种提问,对方比较容易接受。而且,即使对方没有接受你的条件,气氛仍能保持融洽,在进一步协商之后双方仍有合作的可能。
三、提问的注意事项
1.对于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表述问题,何时提出问题都要讲究技巧,因提问方式不同,对方做出的反应也会不同。
一名教士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这个请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拒绝。
另一名教士也去问同一个上司:“我在抽烟时可以祈祷吗?”
同一个问题,一经他这么表述,却得到允许。可见提问是很有讲究的。
2.提出问题,应该事先让对方知道,你想从这次谈话中得到什么。如果他明白了你的意图,他可以有的放矢地作出回答。你也就可以从中掌握大量信息。
3.提问切忌随意性和威胁性,从措词到语调,提问前都要仔细考虑。提问恰当,有利于驾驭话题;反之,将会损害自己或使谈话节外生枝。
4.提出某一个问题,可能会无意中触动对方的敏感之处,使对方产生反感。所以,提问时要尽量避开对方的忌讳。
假如你改用另外一种方式提问:“在这份登记表上,要求填写您的年龄,有的人愿意填大于25岁,您愿意这么填吗?”
这样的提问,对方不但不会生气,还可能积极配合你的行动。
5.提问要留心对手的心境。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之中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高兴起来一掷千金,反之,则一毛不拔。显然,人情绪的不同,对同一件事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反应。例如,对方心境好时,常常会轻易地满足你所提出的要求。并且还会变得粗心大意,很容易露出口气。此时,你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通常会有所收获。
如何给上司提建议
事实上,越是善意的、建设性的建议,被领导接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每一位做领导的都不是万能的神,他同样需要做下属的偶尔提一下建议。因为有些问题连他们都解决不好,所以上司需要下属经常向他提出好的意见。
1.提建议时,不要急于否定上司原来的想法
提建议时,多注意从正面有理有据地阐述你的见解。有民主要求,还要有民主素质,即要懂得尊重他人意见,尊重上司意见。这样,他才会承认你的才干。
对于那些强力相谏的人,上司头疼的不是他提的意见,而是意见的提出方式。
“主任,您刚才说的观点完全错了,我觉得事情应该这样处理……”或者“主任,您的办法我不敢苟同,我以为……”,这些方式首先否定了主任意见的全部,自然,后面的观点让上司觉得脸上挂不住,故一开始就产生了对下属意见的抑制思想,即使这是一个不错的意见。
如果能抓住上司意见中的某一处被你所认同的地方,加以大力肯定,尔后提出相反的意见则易被接纳。因为你一开始肯定上司意见的某一处价值,就已打开了进入上司脑中意见库的大门,例如:
“主任说得对,在××方面,我们的确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之一,我认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后面提了观点,尔后重点在于论证过程,说理、举例、指出不这样做的后果,让上司意识到你的观点从实践上更加可行。结束发言之时,别忘了强调你提出相反意见的出发点。
“故我想,如果真能这么做的话,排除这个问题是不费吹灰之力,公司也能以更高的速度发展。”
听了这话后,上司会意识到你的一切意见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公司的前途,也就是大家的前途。
对上司个人的工作提建议时,应该尽量谨慎一些,事先应仔细研究上司的特点,研究他喜欢用什么方式接受下属的意见。大大咧咧的上司可用玩笑建议法,严肃的上司可用书面建议法,自尊心强的上司可用个别建议法,喜赞扬的上司可用寓建议于褒奖之中法等等。
2.不要以为上级不愿听建议
“不要给上级提建议,显示自己高明并不好,他会嫉妒你的。再说,提出来也没用,即使再正确,他也不会听。”这是很多身处职场中的人在同上级的交往中总结出的经验。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一位主任多次说,他不需要别人给出主意,需要的是有人去干。一次研究工作时,一位下属提了三条建议,他当时没说什么,可在工作中却采纳了两条。由于没有采纳另一条,工作中遇到了麻烦。此后,他欢迎大家出主意,提出意见,让大家有什么话都说一说。
做领导的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而且,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时,你提出建议,弥补或挽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虽然他嘴上不说,可是心里也会感激你。问题在于你提意见的内容,要真正显示出你的才华和意见的重要性,要真正表现出你的善意。如果你提的意见他没有接受,你也不要斤斤计较。
3.提意见,不要夹杂私怨
有这样一个经验:被试验者每人拿一份文稿,内容是主张对盗窃罪判以重刑,认为目前的处罚太轻。对A组被试者说,这份建议是法官提出来的;对B组被试者则说,这份建议是监狱中服刑的盗窃犯提出来的。其实这两份建议的内容相同,都是实验者写的。实验表明,B组被试者更倾向于认为,对盗窃犯应该判以重刑。
这个实验说明,一个建议,其中夹杂的个人私利越少,越容易被人接受。因此,在向领导提建议时,你应该更多地从单位和工作的立场出发,显示出为整体或领导着想,而不要被领导认为:“这个人,只是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才提这个意见。”
4.提意见不要损害领导的尊严
“我不同意主任的意见,这种作法在实际中根本不通!我认为应该……”
这种提意见的方法是欠妥当的。
提意见,要以建议的方式提出供领导参考。不要涉及他的观点和方案,而是阐述自己知道的事实、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方案,并且说明“这不一定对,仅供领导参考”。
言语失误时如何弥补
言语失误时懂得巧妙弥补,不仅可以化解尴尬,有时甚至能受到出人意料得好效果。
1.及时改口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失言时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惨败的情形不乏其例。比如1976年10月6日,在美国福特总统和卡特共同参加的、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二次辩论会上,福特对《纽约日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一发言在辩论会上属明显的失误,当时遭到记者立即反驳。
福特如果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并堰旗息鼓,然而他觉得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决非善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结果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比之下,里根就表现得高明许多。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今大,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
“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玻国。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
2移植法
就是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3.引伸法
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错误的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4.借题发挥
就是错话一经出口,在简单的致歉之后立即转移话题,有意借着错处加以生发,以幽默风趣、机智灵活的话语改变场上的气氛,使听者随之进入新的情境中去。曾有一个新毕业的大学生去某合资公司求职,一位负责接待的先生递过来名片。大学生神情紧张,匆匆一瞥,脱口说道:“滕野先生,您身为日本人,抛家别舍,来华创业,令人佩服。”那人微微一笑:“我姓滕,名野七,地道的中国人。”大学生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片刻后,神志清醒,诚恳地说道:“对不起,您的名字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他教给鲁迅许多为人治学的道理,让鲁迅受益终生。希望膝先生日后也能时常指教我。”膝先生面带惊奇,点头微笑,最终录用了他。
5.将错就错
将错就错这种方法就是在错话出口之后,能巧妙地将错话续接下去,最后达到纠错的目的。其高妙之处在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改变说话的情境,使听者不由自主地转移原先的思路,不自觉地顺着我之思维而思维。
某次婚宴上,来宾济济,争向新人祝福。一位先生激动地说道:“走过了恋爱的季节,就步入了婚姻的漫漫旅途。感情的世界时常需要润滑。你们现在就好比是一对旧机器……”其实他本想说“新机器”,却脱口说错,令举座哗然。一对新人更是不满溢于言表,因为他们都曾各自离异,自然以为刚才之语隐含讥讽。那位先生的本意是要将一对新人比作新机器,希望他们能少些摩擦,多些谅解。但话既出口,若再改正过未,反为不美。他马上镇定下来,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补充一句:“已过磨合期。”此言一出,举座称妙。这位先生继而又深情地说道:“新郎新娘,祝愿你们永远沐浴在爱的春风里。”大厅内掌声雷动,一对新人早已笑若桃花。
这位来宾的将错就错令人叫绝。错话出口,索性顺着错处续接下去,反倒巧妙地改换了语境,使原本尴尬的失语化作了深情的祝福,同时又道出了新人间情感历程的曲折与相知的深厚,颇有些点石成金之妙。
如何控制冷场和搅场
冷场和搅场是公关办事中常会遇到的情况,必须予以正确应对。
冷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向交流,听的人毫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种是双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反应,或仅以“嗯”、“噢”之类应付。
不管是哪种情况出现的冷场,根本原因都在于听者不愿听说话人所说的话。听者仅仅出于纪律的约束或处世的礼貌而扮演一个“接受”的角色。发言者既要发言,必须实施控制,避免冷场的发生。避免和控制冷场的办法是:
1.发言简短
单向交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如某商场举行开业仪式,邀请了市内各方面的人士参加。总经理只说了两句话:“女士们,先生们;热忱欢迎各位光临!现在我宣布:XX商场正式开业!”
双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包场,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一轮讲不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不要一轮就讲得很长。
2.变换话题
单向交流的话题变换是暂时的,所变换的话题是为了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这一目的达到后,仍要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精力分散,东张西望、打瞌睡、窃窃私语、在桌上乱画,可以暂停讲授,穿插几句应景、时髦、诙谐的话;或者简短地讲个与教学多少相关的掌故、趣闻,学生的精力便会一下集中起来。之后,再继续教学。
双向交流的话题变换是不定的,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进行。比如你与别人谈今日凌晨看的一场世界杯足球赛电视直播,可别人并不喜欢足球,也没有在半夜里爬起来观看,对你所议显得毫无兴趣,出现冷场。这时,你就应及时将话题扯到其他方面去。
3.中止交谈
任何人在交谈时都不希望听者不愿接受。但若这种情况出现后,自己又采取了诸如简短发言、变换话题等控制手段,仍然不能扭转冷场的局面,那就应中止交谈。没有人接受的交谈是无意义的,既白白耗费自己的精力,又无端浪费别人的时间。
搅场就是扰乱、打搅交流活动的现场。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单向交流中,如上课、作报告、大会发言、演讲等场合。表现是听众开小会、串座位、随意进出、喧哗、嘲笑、喝倒彩、吹口哨、瞎鼓掌等。
搅场出现的原因有三种,要区别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
1.听者本就对发言者有成见,是反对派。
听者之所以来听,就是想来钻空子、找岔子,不管你怎么说,他都要搅。
对待这种场面的方法是:坚定信心,置若罔闻。
2.发言者思想、学术、业务等水平不高,听者觉得听下去是浪费时间。
对待这种场面应该谦虚谨慎,自剖自责,以诚恳的态度硬的他人尊重。
3.发言的内容完全不合听者之意。
这时,可采取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方式。
某厂宣传部长按厂的宣传工作计划,到一分厂宣传时事政策。分厂一些工人正为下岗问题忧虑,但在这节骨眼儿上又不敢不来听。当分厂厂长讲了部长要宣讲的时事政策内容后,台下吵吵嚷嚷,不可开交。部长扯开喉咙大喊道:“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台下顿时静了下采。部长故意停了一下才说:“我爱人下——岗了!”台下先是一愣,随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部长就从自己爱人如何主动要求下岗讲起,将夫妻的对话、儿女反对的言辞惟妙惟肖地描述一番。待听众情绪完全调动起来后,才简要讲了讲为什么要下岗,当前下岗的形势等问题。这样宜传部长赢得了听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