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洞察他人心理(1 / 1)

一分钟改变旧成见的心理策略

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喜欢拿自己的评价作为基准。譬如:“那家百货公司的东西特别贵”、“年纪大了,所以顽固”、“因为是独子,所以特别依赖”、“老头子特别啰唆……”等等。这种武断的观念,有的时候就叫做成见、偏见或刻板印象。

这种成见和偏见,即无科学根据的判断,在形成的过程中,多含有个人的感情作用,所以都不合逻辑。譬如:“路上卖的东西不会有好货”——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一定是过去有过上当的痛苦经验。

由此可知,个人的经验和周围的环境,都足以影响对事对物的态度和好恶,所以即使受到责备,还是不容易去除这种成见和偏见。

当然,像这种情形之下所形成的成见和偏见,完全是由于个人狭窄的生活经验所造成,是不够成熟的看法,可是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对自身有很大的帮助。换句话说,为了维持生活,为了防卫自身的安全,这种观念变成了心中的一道“城墙”。这种成见和偏见,绝非是用理论可以说服的,更何况是数十年经验的累积,早已根深蒂固,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很多人一定会问:“照你这样说,对方一旦有了这种成见,就永远无法改变了吗?”也不全是这种已深深植根于内心的成见和偏见,并非轻易可以消除。但它多是个人在狭小的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并没有绝对的根据,所以,还是可以设法使它动摇的。

这种成见和偏见,既然是由于“过去”的原因而形成。如果对方遇到过去尚无经验的事,则对事情的判断,自然就会失去它的标准。所谓过去尚无经验,是指譬如从事说服工作的人,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态度去和对方接触。或者告诉对方过去尚无所闻的事实,对方的成见和偏见,很可能就会受到你的影响而改变。这个时候,一种“新的成见”,就会在对方的心中产生,双方形成了新的人际关系。

譬如一向对保险感到厌恶的老年人,由于某个推销员说动了他的心,购买了保险以后,这位老年人心中可能这样想:“我过去对保险的印象非常坏,原来它竟有这么多的优点。”“过去来推销保险的人都不行,这位推销员的确不错。”总之,并非由于过去的成见一扫而空,而是因为有了新的成见,所以这位老人才会购买了保险。由此可知,对方的成见和偏见,即使根深蒂固,也会改变。

观人、察人,从而操控对方

一般来说,成见或偏见是由于狭窄的生活经验所造成的,所以,聪明的做法是让对方知道这点,让对方了解:“原来别人还有另外的想法”、“原来还有这种想法的人”,使对方把自己的眼界放大,消除成见就指日可待。

首先,必须设法让对方先表示自己的主观,然后慢慢将他的态度由主观变成客观的。据一位资深的采访人员讲,你如果想打听对方,最有效的要诀是——“不要说话”。这的确非常有道理,因为若是第一次见面,对方究竟存有什么成见和偏见,你根本不知道,万一质问不恰当,反而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甚至闹别扭,结果得不偿失。

搞定持有成见的人,虽然和采访时的技巧一样,最重要的是让对方先表示自己的成见,但单是这点还不够,你必须婉转地、不露痕迹地,让对方发觉自己的成见什么地方不对,自己的想法什么地方有错误。

因此,如果一开始你对对方的成见,即认为是“不合逻辑的想法”,或者是“想法非常幼稚可笑”,而加以反驳或批评——这显然是最愚笨的方法。因为这种成见和偏见,纯粹是由于其个人偏狭的经验所形成的,是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部分。你认为幼稚、不合情理,可是在对方来看,却认为这是他观察人生重要的标准。所以,如果摆出反驳批语的姿态,势必惹怒对方,对方会像刺猬一样防备起来,造成僵局。

第一印象是达成共识的有效方法

首因效应是一个心理名词,对人际交往影响较大。心理学规定,人与人之间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称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

初次交往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不是在演戏,演完就拉倒;而是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继续交往下去,第一印象其实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眼前有一个人,我们就会对他产生印象,这个心理过程叫知觉,由于它是针对人的,故称之为“人际知觉”。而“偏见”产生的最初原因即来自于此,首先来自“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微妙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互相间的关系。譬如交友时,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不好,难谈成。

比如,当你邂逅一位异性时,对方的容貌、风度、谈吐等外在形象和气质唤醒了你,使你原来朦胧的潜意识清晰起来,与现实中对方的形象应合,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美感共鸣状态,产生“踏破铁鞋无觅处”、“有缘千里来相会”的惊喜。其中凭“一见”就结为美满婚姻的既有巧合,也有由于当事人经过长期的积累、整理,已形成了善于捕捉、挖掘、感受对方内蕴美的高级审美直觉。这种认知克服了低级直觉的缺陷而渗透了理性因素,双方在“一见”的瞬间似乎就沟通了情感的交流,并经过必要的深交、协调,彼此钟爱。

但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凭这种所谓的“首因效应”而看错人、对错象的。所以,第一印象又往往不很准确,因为在很短的接触中所依据的材料十分有限,据此来评价一个人往往不可能完全正确。可是,人际交往中人们很难避免被第一印象所左右。所以人们在初次交往时,要尽可能给对方一个好印象。

察言观色是防止偏见产生的测试仪

偏见的认知成份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也即一般人对某些群体的定势思维与看法,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依据一些间接的资料,此种资料又多与事实不符,而当事人却坚信不疑。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对人的判断十有要出偏差。

人们难以完全摆脱刻板印象的影响,因为人们要接受各种舆论的作用。但是,只要我们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就可以不使“偏见”产生。因偏见产生还受主体状态的影响。所谓主体的状态是指本人当前的多种身心状况,诸如生活境遇,情绪状况等。例如,“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一个人处于这种情绪状态时,在他眼里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这说明主体状态影响到本人对知觉印象的判断,这也是一种偏见。由此,我们应该知道,不要在别人心情不佳时去麻烦别人。在这个意义上,察颜观色有其积极意义,也是防止偏见产生的必备条件。

用智慧去消除他人心理的成见

在从前的美国,因为人造奶油的品质比真正的奶油差,味道粗劣,很多人不喜欢,销路一直无法拓展。可是制造人造奶油的厂商,却认为不论品质、味道以及营养,人造奶油绝不会输给奶油,自信可以代替奶油,于是厂商想有什么方法,可以告诉消费者它的真正价值,希冀打开销路。换言之,就是用什么方法,可以去除消费大众对于“人造奶油比奶油差”的成见?

于是,厂商委托了很多机构,追究这种成见形成的原因,并且商讨对策。美国心理学家巴卡特在他所著的《背后的说服者》一书中记载了这样的实验:

先是询问出席午餐会的许多妇女:是否能够区别出来哪个是人造奶油?哪个是奶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答复是可以区别,理由是:人造奶油的油味很重而且味道很差,很容易便能区别出来。于是分给在场的妇女每人两块黄白东西,请她们尝试味道。结果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妇女,认为黄色的那块是奶油,都说味道既纯又新鲜,白色的那块是人造奶油,说它油味太重。

事实上却完全相反,白色的是刚刚做好的奶油,黄色的是人造奶油。因为这些妇女对颜色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只是用颜色来区别奶油和人造奶油,至于味觉上所谓“油味太重”,根本是凭空臆测,毫无根据的。

这些根本不懂味觉而窘态毕露的妇女,会有怎样的反应?站在心理学家的立场,是相当有趣的问题。聪明的厂商,并没有说破对方的成见,只是告诉她们:“各位太太,你们不是说人造奶油味太重吗?其实味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厂商不去强调人造奶油和奶油类似的地方,而是让对方另外有一种满足感,据说从此以后,人造奶油的销路就渐渐地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