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你的不信任看起来根深蒂固或尚未根深蒂固,究其原因却只是为了细微事故。这是因为当初你以为是芝麻小事而不加理睬,以后不论碰到什么情况,对方会变成只相信对你不利的消息,于是对你愈来愈不信任,结果变成了根深蒂固。但一个人的行动,往往因时而异,譬如对于某人有时表示好意,有时则不尽然。一旦有了对你不信任的人,当你对他表示善意的时候,他不会去注意,而只会记住你的相反的一面。这个时候,就需要用诚意去打动对方。
赢得对方信任的心理操纵策略
一个人之所以对别人产生不信任,最大的原因是消息不够灵通——彼此认识不够。如果能够彻底地了解对方,换句话说,对对方的一切知道得非常清楚,毫无理由的不信任感,自然就不容易发生。可是当怀疑对方没有将全部内容告诉自己,一定有什么地方隐瞒自己时,就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因为彼此了解不够,或者彼此所了解的程度不同,对方就会担心对自己将有不利。如果不去注意对方这种心理,反而要对方去做什么事情,对方就会怀疑你是在利用他,并对你抱着不信任的态度。
遇到这种情形,有两点必须注意:第一,“我以为你已经知道”、“你没有问我,所以我也没有说”——这种理由在这个时候,已经不能适用。因为对方虽然明知自己信息不够,基于下述两个理由,也不会自动地去寻找。一个理由是自己什么地方不明白——换句话说,什么地方了解不足,连自己也不清楚;另一个理由是深怕自己知道了不应该知道的东西。
所以为了预防或消除彼此由于信息的不一致,而产生不信任感,你不妨把你认为“对方当然已经知道”的事情,再全部告诉对方。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你将信息提供给对方,但如果这个信息只有自己才能获得,反而会增加对方的不信任,所以必须同时向对方表示:不妨透过某种路线,去确认这个信息是否准确。譬如说:你去问某某人就可以明白。又告诉对方有利的信息,也可以消除对方的不信任感。只要告诉对方相关的事实,最容易引起对方不信任的,被认为是“错误的信息”。
譬如对方的消息来源本来就不够充分,有的时候自然想自己去获取信息,于是,除了对所有有关的信息都变得非常**外,有时还会向不足以取信的所谓“信息通”获取信息,结果对毫无根据的消息,都加以相信,进而对向他进言的人和其说话内容,产生了“误解”。于是产生不信任的原因,变成了不是为了信息的“量”的不同,而是为信息的“质”的不同,情形就愈来愈严重。
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应该一开始就将自己所知道的信息,毫不保留地告诉对方,如果对方对你已经不信任,你就应该知道原因是由于信息的不足,更有将过去未曾告诉对方的信息,全部吐露的必要。
遇到不信任感深的人先“冷却一段时间”
凡是对你所说的话充耳不闻、不予重视,甚至表示轻视态度的人,意思就是告诉你:他对你的不信任感已经根深蒂固,也就是说不信任感已经成长。这种人你再怎么说也是不会有反应的。这种不信任感有的一开始就很严重,而且固执不变,和已经成长的不信任感一样,单凭热诚和迅速示以诚意,已经无法消除。
遇到这种人,你就必须考虑用“冷却一段时间”的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和对方断绝关系,虽然对方心理有点“不愿意看见你”,如果你真的不去见他,他反而会认为你是不懂礼貌的人,愈发加深对你的不信任。
也就是说,遇到对你的不信任感已经非常坚固的人,你就必须在短期间内,不要抱有太大的期待。
如果错处是你,自然更不必说,即使未必完全如此,当对方的情绪尚在相当激昂的时候,最好亦是平心静气地向他低头,等到过了一段时期,对方恢复了冷静以后,沟通就会变得顺畅许多。
譬如车祸发生以后的谈判,就是最好的例子。懂得人的心理之人,即使车祸的大半责任是受伤的人本身,亦绝不会马上和正为受伤而感到焦急悲愤的家属交涉,应该先加以慰问,等对方的情绪平息了以后再说。所谓平息,并非是说对方的不信任即能消除,到了某个时候,还是需要表现诚意的态度,才能发挥作用。表示诚意的时间亦非常重要,这点不容忽视。
摸透对方心思,瓦解对方心理防线
面对众多的陌生人,要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大家的兴奋中心。人人有话,自然能说个不停,以致引起许多人的回应。
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更为自如,好像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比如为在聚会时与陌生的邻座打开僵局,便可先询问:“你和主人是老乡呢还是同学?”无论对方怎么回答,都可顺利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同事”,那也可谈下去了。
如果对方有兴趣爱好,循趣发问也能顺利地进入话题。比如对方喜爱象棋,便可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车、马、炮的运用等等。如果你也对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谈得投机。即使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静心倾听,适时提问,也可以增强好感。
一位朋友在报上发表文章,讲了他的一次经历。
“一天我和朋友去拜访一位教授,那个教授为人严肃,平时不苟言笑。坐了半天,除了开头说了几句应酬话,剩下的只是让人尴尬的沉默。
“忽然,朋友看到他家养的热带鱼,其中几条色彩斑斓,游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我知道这鱼叫‘地图’,自己也养了几条,还很得意地为这位朋友介绍过。见他目不转睛地看,心里纳闷,他又不是没见过,怎么这样?教授见朋友神情专注,就笑着问:‘还可以吧?才买的,见过吗?’我刚想开口:‘见过,我家也养着几条呢!’朋友却抢先说:‘还真没见过。叫什么名字?明儿我也打算养几条呢!’我不解地看看他,心想:‘装什么糊涂,不是上星期才到我家看过吗?’教授一听,来了兴致,神采飞扬,大谈了一通养鱼经,朋友听得频频点头。那位教授像是遇到了知音,说说笑笑,如数家珍地给他讲每条鱼的来历、名称、特征,又拉着他到书房看他收集的各类名贵热带鱼的照片,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们本来打算坐坐就走,不料教授一再挽留,直到晚饭后才放我们走。临走时硬塞给朋友几尾小鱼,一直把我们从七楼送到楼下。”
正所谓有,与陌生人交流或者求助于办事时,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的距离,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来。有成语叫“一见如故”。与陌生人要能谈得投机,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陌生为熟悉。
比如见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什么东西,可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向你请教。”对别人的一切显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引发他们表露自我,交谈就会顺利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