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正向英国的交响乐团头上砍去。英国艺术委员会(ACE)于3月30日公布了2012—2015年度政府津贴清单。为了响应英国联合政府削减15%公务开支的举措,英国文化委员会作出削减1900万英镑津贴(削减前津贴总额为3亿1千万英镑)的决定,并对旗下申请政府津贴的逾千家艺术机构进行重新评估。在新公布的名单中,有206家机构被除名,不再享受政府津贴;695家机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津贴调整;110家机构首次被列为补助对象。其中视觉艺术、综合艺术和戏剧为重灾区。
拥有悠久历史和光荣文化输出传统的英国主流交响乐团政府津贴平均减少11%,几乎无一幸免。伦敦小交响乐团和启蒙时代乐团减少14.9%。威尔士歌剧院和北方歌剧院各减少15%。一些小型乐团成为最大赢家。布里顿小交响乐团增加11.6%;数度来华的英国古乐协会(AAM)首次被列为资助对象,享受17万英镑津贴。而位列津贴增幅第三,得到政府财援翻倍的却是一支位于利物浦的百祥塔少年中乐团,从2万英镑增加到4万5千英镑。
英国政府对中国民乐情有独钟,作为回报,也应该得到中资对英国乐团的青睐。长久以来,虽然文化投入所占国民预算比例甚微,但当局和地方政府对全国各地歌舞剧院和交响乐团连年投入,却未能培养出一支具有国际级演奏水平的交响乐团,也未能培育出国际一线的国内指挥家(张弦也许是唯一的例外),是为不争现实。随着经济崛起,近年来我国各地乐团数量见长。但数量不等于质量。政府在交响乐团方面的倾情投入,性价比也许仅次于颗粒无收的“国足”。
在欧洲政府勒紧裤带和全球经济气候不佳的大氛围下,英国乐团乃至美国乐团经济状况的急转直下,也为我国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平均11%的津贴削减虽然看似不多,但鉴于英国乐团过度依赖于政府资助,这极有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此英国乐团纷纷向外求助。比如英国主流的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年度预算中42%约为270万英镑来源于国家补贴。今年英国交响乐团协会年会的主题,便是“保护与存活”,大谈招商引资,纾困解乏。实力雄厚的中资,随着人民币愈加强势,完全可以雪中送炭,收购一支英国主流交响乐团,因为英国乐团大多以有限公司的形式存在。若以伯恩茅斯交响乐团600万英镑的预算而言,年度开销基本与我国一线乐团相当。收购英国主流乐团的诸多好处不言而喻:我国可以立即坐拥一支世界级的交响乐团;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不再是外交策略,而是地方内务;艺术管理和乐团建设等核心技术唾手可得;我国音乐家也可借助国际平台快速上位。
在很多人看来,收购乐团或许是一个异想天开的白日梦。但中资收购国际机构或股权,早已是耳熟能详的旧闻,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上汽有限收购罗孚—名爵;我国商家收购数座法国波尔多酒庄;联想收购Thinkpad电脑等。在这些案例中,技术核心转让和品牌价值往往是收购的重中之重。这些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尤其是交响乐这样的“舶来品”。当我们无力问鼎世界舞台,便可通过海外收购来达到国际水准,获得国际经验,整合国际资源。英国交响乐团历来高度职业化,涉及成才、宣传、人力、管理、市场推广、演出季制定、委约创作等各方面,又由于语言优势和自我感觉良好,堪为世界楷模。试想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姓“中”,那我国将拥有一支与西贝柳斯、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合作过的交响乐团。乐团倘若有朝一日问鼎格莱美大奖,上台领奖的将是乐团的中国董事长。这是何等美事?
2011年4月《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