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演录俱佳的DVD(1 / 1)

2009年2月中旬,海丁克结束了在京沪两地的巡演,这是与他八十岁生日距离最近的一次海外出访,紧接着的3月4日就是他的华诞,他回到老巢阿姆斯特丹指挥皇家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了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曲》,这次出色与完满的演出不仅仅是一次纪念,海丁克选择了舒曼钢协和布鲁克纳第九的各自三个乐章的三个关键词,热情、甜美、辉煌以及神秘、生机、庄重,以此来为他的整数关口树起一座精神的界碑。

这张经过仔细编辑的DVD记录了此次音乐会的盛况,尽管是由3月4日、5日和8日的音频和视频组合而成,但屏幕上看起来简直就是一气呵成。佩莱西亚朴实无华的演奏无可挑剔堪称绝美,海丁克和他的双管编制的乐队在第一乐章里毫不张扬地配合了佩莱西亚的舒曼式“热情”,二人曾在一起合作过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此次又一次携手,双方的默契和心照不宣都更加炉火纯青。三个乐章轻车熟路毫无笨拙与画蛇添足之感,第二乐章海丁克手下的声音对于佩莱西亚的衬映就像黑巧一样令人意犹未尽。摄像师在协奏曲里给了佩莱西亚很多定格,醇美的琴声也在定格里跃跃欲出,可以明显地看出佩莱西亚所理解的舒曼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精美的层次。第三乐章结束的时候,海丁克把双手搭在佩莱西亚的双肩上并以难得一见的热烈微笑拍打着佩莱西亚的双肩,看得我也哑然失笑,当佩莱西亚上了台阶之后海丁克知道自己岁数大了,他没有走冤枉路,只是站在乐队中间等着佩莱西亚下来,他们以完美的珠联璧合赢得了全场起立长时间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看画面上的海丁克,与以往看其他DVD的观感截然不同,那一头稀疏的银发,那划出弧线的左臂,那不大微笑的表情,那微微“颤抖”的左手,都是在国家大剧院那些动作的完美复制,也是一个令人回想的再现部。海丁克在北京用这样的姿态替布鲁克纳布道,他在根据地也以同样的方式替布鲁克纳升华,当我在舒曼的协奏曲中刚刚完成了预热,便在布鲁克纳未完成的终曲里领略了一次又一次的庄严,心情就像音乐厅两侧的阶梯那样需要慢慢地向上走,而如果跑上去,就不是布鲁克纳了。

这张DVD的镜头几乎都给了钢琴独奏的佩莱西亚、海丁克、乐队各声部和全体乐队,只是在海丁克从台阶上走下来的时候给了那些扭头凝望海丁克的听众少得可怜的几帧。导播、摄像师一定是提前做了详尽的拍摄预案,海丁克是否在总谱上为导播和摄像师做过标记不得而知(卡普兰在上海指挥马勒“第二”时就曾在总谱的第一乐章小提琴和中提琴强有力的震音之后为导播写有“立即将镜头转向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字样),但布鲁克纳“第九”的第一乐章可谓导播与摄像师的完美杰作。当镜头给了六支圆号一个特写后,由圆号来预示铜管将引领管乐铺垫出气势的前言,画面立即从海丁克左臂的弧线切换到整个乐队,观者仿佛是在音乐厅的二楼正面俯视着音乐厅的舞台,虽然只能看见海丁克的背面,但就是这个耄耋的背面连同画面上的空间感,从真诚的音场里出现了第一个令人震撼的**。这时候我忽然觉得DVD尽管不能复原现场的音响,却能通过不断被切换的画面,让我们的听力、视力和感染力感到新意,从而可以情不自禁地浸透在现场的磅礴之中,与荧屏上的特写和荧屏上的浓缩做上多次互动,比现场一成不变的固定格式来得鲜活,来得美轮美奂,也来得意味深长。如果画面切换的次数过频、过缓、几无新意或者驴唇不对马嘴,就会严重误导观者的理解取向,虽不至于误入歧途,至少将分散和浪费掉相当多的注意力,由此可以说,音乐会的摄像师和导播的“专业”,并不是一般的专业人士干得了的。

当镜头凝固在音乐厅舞台上的管风琴的时候,不由得你不去联想圣弗洛里安教堂那架布鲁克纳曾经使用的管风琴,而当镜头由远及近和由近及远地推移在管风琴下面的木墙上的时候,圣弗洛里安管风琴下面那尊铜椁里的布鲁克纳魂灵出来了,在音乐厅的空间里回眸,在海丁克的手势里凝望。导播知道这份灵魂一定认识回家的路,他没有再次把镜头朝向管风琴,而是在给了乐队全景之后一直停留在海丁克左侧的机位,他的目的极其明确,要把布氏的魂灵导引到海丁克那个最有特色的左手之中。乐章最后的时刻,所有的小提琴、中提琴的琴弓都停滞地指向天际,海丁克拿着指挥棒的右手纹丝不动,而高于右手的左手除了大拇指外的四个手指都在发自内心不由自主地颤抖,从这些颤抖中你可以明显地看出海丁克感悟了这份魂灵的本意,我也深知导播基于海丁克左侧的用意,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觉察到系着白领结从而尽显虔诚的海丁克望向木墙的眼神,其实他是以一位布鲁克纳理解者的身份在说:“尊灵,后生恭送您安回。”

从两首曲目之后画面里的欢呼和掌声来看,现场的所有听众都被佩莱西亚的舒曼和海丁克的布鲁克纳深深地打动了,当美以这样一种情致飘逸出来的时候,看DVD的人们也肯定是要被感染的,尽管没有现场的那些感染来得直接。除了钢琴家和指挥家以及乐团所营造的歌唱性与只可意会的境界,还要感谢担任导播和摄像师的视频工作者,看了北京奥运国内最专业的中央电视台的直播与国外电视台整体与局部性的视角,看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那些音乐会录播的节目之后就知道,如果这场音乐会放在中国,视频工作者的视觉观和理解力距离国际一流的水准,还差了不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