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乔伊斯及其《尤利西斯》(1 / 1)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爱尔兰著名的意识流小说经典作家和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一、生平与创作

乔伊斯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普通公务员家庭。小学就读于耶稣学校,对教会学校刻板的教育十分反感,从小就表现出对天主教宗教信仰的叛逆,以及对都柏林庸俗无聊社会的厌恶。1898年进柏林大学,专修哲学和语言,期间爱好文学,尤其钟情于易卜生戏剧,撰写过相关的剧评。1902年毕业后在一家私立学校教书,开始文学创作。1904年因对爱尔兰甘为英国附庸不满,宣布“自愿流放”,先后移居苏黎世、罗马等地,并在欧洲各国周游。1920年定居巴黎,以教授英语为生。乔伊斯生活在贫困之中,身体长期不佳,尤以眼疾为重,后双目失明。1941年1月13日病逝。

1914年乔伊斯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由15个短篇小说结集而成。全书以“童年、青少年、成年和社会生活”四个阶段顺序构筑故事,描写都柏林下层市民平庸琐屑的生活内容。小说中人们精神麻木,无所事事,社会心态消沉,整个都柏林处于精神瘫痪的状态之中。作品具有集现实、自然和象征为一体的艺术特征。

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是乔伊斯第一部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主人公斯蒂芬·德达鲁斯从小在天主教主办的学校中接受严格的宗教教育,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与教会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抛弃了宗教而投身艺术。主人公在对庸俗市侩的爱尔兰社会彻底失望之后,宣称自愿流放,离开爱尔兰去往欧洲各国漂泊。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叙述中,大量地运用了意识流表现手法,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心理意识,显示人物与宗教和社会的矛盾冲突。小说中乔伊斯提出作家应该隐匿自己,作品应该是人物“自我表现”的产物。小说是乔伊斯创作从传统手法向意识流转变的标志性作品。

乔伊斯1922年发表的代表作《尤利西斯》,轰动了爱尔兰以及欧洲文坛,被称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成为20世纪西方文坛评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为芬尼根守灵》(1939)是乔伊斯发表的最后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作品显示的是芬尼根临终前的噩梦经历。他在梦中看到爱尔兰和全世界的历史从脑海中缓缓地飘然而过。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芬尼根在象征伊甸园的凤凰公园里猥亵两个女子而遭受审讯,象征人类情欲原罪的普遍性;第二部分从桑恩兄弟相互厮杀争斗开始,以伊尔威格的夫妇生活结束,象征战争毁灭人类,情欲创造人类,形成了循环发展的人类历史。作品具有梦幻性、象征性和神秘性特征,其内容扑朔迷离,标志了意识流小说走向衰落。

乔伊斯的创作以中小市民阶层为主人公,描写他们的庸俗生活和内心的忧郁孤独,真实地反映了爱尔兰人的生活内容及其心路历程。他的作品表现了西方社会中人的孤独绝望与无可救药,从而思考爱尔兰民族衰败的成因。乔伊斯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创作中大量使用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序颠倒等手法,将意识流思潮流派创作推向鼎盛,其作品成为意识流小说经典之作。

二、《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共18章,写的是从1904年6月16日早上8点到深夜2点45分的18个小时内,都柏林的中学历史教师斯蒂芬·德达鲁斯、报纸广告推销员利厄波尔·布鲁姆和妻子莫莉三人一天中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意识:布鲁姆的妻子有了外遇,一天中他游逛街头,晚饭后见到以前的邻居孩子斯蒂芬在妓院被打,就将他带回家中。自诩具有艺术气质的斯蒂芬,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对一切都无所谓,精神空虚,晚上喝醉了酒在妓院被两个英国水手打了后,得到了布鲁姆的帮助。充满肉欲的莫莉对丈夫深夜带回家的青年男子很感兴趣,迷迷糊糊的意识流充满了情欲。

小说以都柏林三个普通人的一天中的生活细节与意识流活动,展示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生活与人生经历,从外部的真实到内心的真实显示中,将现代社会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人物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通过爱尔兰人的生活,展示了现代西方社会文明的衰落和人性的异变。现代人生活在孤独虚无与庸碌无聊之中,古代勇往直前的英雄精神**然无存。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将主人公一天在都柏林漫无目的游**、无家可归,与荷马史诗《奥德赛》中伊大嘉国王奥德修斯(即尤利西斯)在海上漂流十年,最终回到家乡妻儿团聚相类比,在平庸琐碎的现代生活中揭示人类精神堕落的悲剧性,使在神话原型的基础上展示生活的小说具有了现代寓言的审美内涵。《尤利西斯》中所讲述的在爱尔兰都柏林18个小时发生的故事,实际上是20世纪初西方现代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自我丧失、无家可归的苦闷与荒诞的心境,反映了时代社会中人们共同的孤独与焦虑。在战争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中,人类在丧失安全保障的同时,也丧失了人的尊严,丧失了彼此间真诚的信任与交流。人类对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而精神世界日渐式微越来越不理解,在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惘中,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颓废主义到处泛滥,失却了生活信仰的现代人,每一个个体在其中都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赖以维系他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抑或在自我的放逐中得到自由释放,抑或在情欲的享乐中得到慰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下,奥德修斯永远的“返乡”之路,命定性地注定要延续在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布鲁姆开始了他的奥德修斯式的寻觅,标志了整个西方社会都在寻觅。文明与人性的追求和文明与人性的异化循环往复,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悖谬,形成一个难以走出的怪圈。布鲁姆回家的艰难,隐喻了人类回归文明与人性的艰难,暗示了人类对自我的寻找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构的艰难。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的人物身上,寄寓了极为深刻的内蕴含义。在对三个人物交叉的意识流程与庸俗生活的描写中,刻画出西方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绝望,精神崩溃,无可救药的情状,从而展示了趋于沉沦衰亡的爱尔兰整个历史及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幅。书中的“尤利西斯”即主人公布鲁姆,在生活中是一个庸人者形象。他在一家报纸做广告承揽人,工作辛苦,整天奔波在外,儿子幼年夭亡,妻子又有了外遇,庸俗懦弱、性格内向的他只能选择忍受:早上他为妻子准备早餐,处理完家务他去取女儿和女友玛丽的来信,无所事事地在街上逛**;中午时分来到报社向主编解说自己拉来的商店广告图案业务;买了点面包充饥后,在图书馆与人谈论莎士比亚并发生争吵;晚饭时分只能在小饭馆中想象妻子在家与情人幽会,不敢回家;傍晚布鲁姆来到海滨,与三位少女眉来眼去调着情;晚上来到了妇产医院探视临产的朋友;半夜十二点钟,布鲁姆随喝醉酒的斯蒂芬来到妓院,最后将遭英国水兵殴打的斯蒂芬带回自己家。在斯蒂芬身上他看到了自己儿子的影子,内心得到了安慰。平庸琐碎的一天生活,是布鲁姆庸俗无聊的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与古代的大英雄奥德修斯相比,现代人的庸俗堕落跃然纸上。然而布鲁姆身上又体现出其双重性的另一面,在作品中我们也读解出布鲁姆同时又是一个大恶不作、小善不断的“非英雄化”的“当代英雄”,他身上也具有善良正义的一面:作为犹太人他不满种族歧视,在为犹太人辩护中据理力争,差点被打;当别人有难时,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布鲁姆在面对屈辱和痛苦时也常常表现出美好人性的一面。他善良本分,对他人具有爱心,整天在无聊中,却向往美好的生活。作为儿子的布鲁姆,他常常怀念亡故的父母;作为父亲,他深情怀念早夭的儿子,怀念儿子未死之前家庭幸福美满的生活,并时时关心女儿的生活与成长;作为丈夫,他爱妻子,时常回忆起他与妻子莫莉初恋时的场景,理解妻子的外遇并能宽容以待。在社会生活中,他与人为善,仅在短短一天中,为死去的朋友送葬,为其亲属慷慨解囊,路遇盲人过马路主动热情地给予帮助,慰问难产友人,救助遇难的斯蒂芬。布鲁姆虽然不如奥德修斯那样充满智慧勇敢,但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和勇敢表现。他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虽然不成理论,但是习惯碰到什么问题用自己的方法来想一想,遇到有人谈论话题,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对种族歧视他敢于直言反驳,以至差点与人打架。面对酒店中嘲笑他的人,布鲁姆一反忍气吞声的窝囊样子,说出“侮辱与仇恨,那不是人应该过的日子,男人和女人谁都知道,那是和真正的生活完全相反,而应该是爱,是仇恨的反面”,铿锵的语言中,不禁令人生起对布鲁姆的一丝敬意。布鲁姆作为普通的爱尔兰市民,他的艰辛生活、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未来的希望,是爱尔兰人乃至全人类的现代生活缩影。

历史教师斯蒂芬是个愤世嫉俗的虚无者形象,他大学刚毕业不久,在一个学校任历史课教师。斯蒂芬充满了愤世嫉俗情绪,对爱尔兰社会现实的失望使得他转而追求艺术,自称没有信仰、没有宗教、没有祖国,只为艺术而存在。斯蒂芬从小的恋母情结,使他觉得有愧于父亲。他以拒绝母亲临终前要他皈依宗教的要求来示好父亲,却一直没有得到父爱,他的潜意识中渴望有一位精神上的父亲。当布鲁姆把他带回家去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父爱的慰藉。斯蒂芬的虚无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叛逆,其实他具有艺术家的气质,思维敏锐,追求高雅,他痛恨爱尔兰人甘愿当英国的附庸而放弃斗争,对爱尔兰统治阶级深恶痛绝,于是他宣布不再当任何人的奴隶,不再盲目承担义务和责任,无论是祖国、教会还是家庭,斯蒂芬在对现实的虚无与叛逆中获得了个人的自由。

歌手莫莉是个充满情感的肉欲者形象。生活的平庸、丈夫的无能、对现实的失望,使得她沉浸在情欲的享乐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莫莉刚送走情人,又见到丈夫布鲁姆带来年轻的斯蒂芬,睡意蒙胧的潜意识中一种母爱意识与情欲意识交织呈现,大脑中涌现出她生活中的不同男人,以及自己和丈夫的热恋意象。潜意识的闪现似真非真,人物在情欲冲动与回忆中,获得精神的喜悦和慰藉。

《尤利西斯》中作者站在20世纪社会历史视域的高度,将当代社会中的现实人物与远古时期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进行比较对照,从而更为本质更为真实地把握现代社会与生活。小说以神话原型为叙述平台,具有互文性特征,使作品具有了现代神话的深邃寓意。《尤利西斯》借用荷马史诗中《奥德赛》中的同名英雄为书名,其用意就在于展示给读者一个现代奥德修斯形象。不同之处在于乔伊斯把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10年,历尽千难万险最终返回家乡的英雄故事,写成了现代的“非英雄”布鲁姆有家不敢回的现代庸人故事。乔伊斯以文本间性的手法,在小说中构建起与《奥德赛》中相对应的结构模式,作品中主要的章节和主要人名地名,都与《奥德赛》中一一对应。古代希腊联军中的智慧者、大英雄奥德修斯,变成了现代爱尔兰社会中庸俗无为的小市民“尤利西斯”即布鲁姆。奥德修斯十年征战,十年航海,最终返回家乡,设计射杀宫廷中那些妻子的求婚者,布鲁姆则明知妻子在家中与剧院经理**,却不敢回去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妻子。在古今人物的对照中,古代的英雄主义在现代社会变成了庸人主义,而造就庸人的正是这个庸俗不堪的现代社会。《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勇敢承担起维护伊大嘉王室的重任,冷静处理国政,出海寻找父亲,具有理性的务实主义精神。而现在的尤利西斯的精神上的儿子斯蒂芬,在现实生活中空虚无聊,整天无所事事,酗酒嫖妓,沉浸在虚无缥缈的艺术与哲学的冥想之中,抛弃了宗教、祖国和亲情,叛逆社会,逃避生活,宣称“自愿流放”,古代儿子忒勒马科斯的务实主义变成现代儿子斯蒂芬的虚无主义。而古希腊荷马史诗中坚贞女性典范的王后潘奈洛佩,在《尤利西斯》中则变成了现代奥德修斯布鲁姆的妻子莫莉,忠贞主义被肉欲主义所代替。《尤利西斯》在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互文比较中,以对照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分崩离析的真实感受。古希腊英雄的勇敢伟岸、理性务实与感情忠贞,反衬了现实人物的庸俗猥琐、空虚无聊与情欲泛滥。作品从形式结构到情节内容都蕴含象征隐喻意义:布鲁姆一天无聊而混乱的街头流浪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象征,又是人类在孤独与迷惘中的精神探索的象征;庸俗而失却信仰的布鲁姆和斯蒂芬,是失却宗教信仰而堕入无尽痛苦的人的象征;充满情欲的莫莉,则是人类因过度的情欲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夏娃的象征;被称为布鲁姆日的6月16日,晴朗的早晨,是人类初创时天真善良的象征;而后阴沉的天空则是人类罪恶到处笼罩的象征,黑夜中的生活,酗酒、嫖妓、充满情欲的意识,则是人类走向堕落而毁灭的象征。

小说《尤利西斯》的创作具有典型的意识流写作特征。作品的描写重点已经不再是外在的客观社会与人物的生活历程,而以显示人物的主观意识流为主。乔伊斯以人物一天的活动经历为经,以一天的意识展示为纬,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的手法,展示了人物一生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变迁。小说中各种人物的各种意识在特定环境的刺激下,不断地从当下跳回过去,期间不受传统联想的逻辑思维制约,具有无序性与任意性的特点。人物几十年的生活在不断的意识闪回中得以立体呈现。随意而自由的意识流动,从人物的内心真实走向外部真实,使得小说所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而真实可信。人物意识的任意自由流动,过去与现在的交替闪现,成为小说创作的一大特征。最具意识流经典的莫莉早晨似醒非醒的意识的流动,可谓是意识流写作的经典描写。睡眼惺忪中莫莉听到了邻近教堂的钟声,想起了教堂的修女要起来晨祷了,联想中国女人早上起来还得梳理长长的发辫。还想再次入睡的莫莉,默念着12345的数字,由此联想起了夏天仰望天空数着的星星,于是浮想出如星状的花瓣,由此又联想到龙巴街曾经住过的房间中的类似花纹形状的墙纸,进而又联想到丈夫曾送她的衣裙的花样,以前和自己交往的男人,从船长到父亲,从情人到丈夫,一一在潜意识中若隐若现地显示了出来。莫莉的意识漂流表现出随意性和自由性的特征,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凌乱的思绪意识的展示,将人物内心无聊散漫、充满情欲的精神世界真实的表现了出来。小说结合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运用梦境幻觉、时空交错、蒙太奇连接等手法,形成了乔伊斯独特的意识流表现风格,《尤利西斯》也因此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意识流手法的百科全书。

《尤利西斯》中多变的语言文体是其又一大艺术特征。作家根据人物在不同环境、不同心境下的不同意识流动,运用不同的语言文体。如第八章布鲁姆在饭馆吃午饭时的意识流,模仿胃肠蠕动的声音节奏。第十四章中联想到产妇婴儿,运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散文文体直到当代新闻文体,文体的变迁暗示婴儿的成长过程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如出一辙,是一个从无知走向理性,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第十五章布鲁姆和斯蒂芬在妓院相遇,人物的意识犹如梦境和幻觉,现实的人和事犹如梦幻,似真非真,表现为人物如同梦魇中喃喃自语的内心独白。 最后一章对似睡非睡的莫莉的意识表现,长达四十多页不加标点符号,则更是体现出了梦幻文体的特征。乔伊斯在意识流描写中结合运用了多种风格的文体,不仅在小说表现人物的主观真实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也使得小说的审美意蕴和审美内涵更为丰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任意的潜意识闪现,不同文体语言运用,大量的文学象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荷马史诗《奥德赛》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的互文性与象征关系?

2.为什么说《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百科全书?

3.如何正确读解布鲁姆性格中的两重性特征?